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精选8篇)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及评价;美国领土扩张;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及意义;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和“铁血政策”;意大利的统一;加富尔;加里波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2.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加强,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着迅速改变,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俄、德、意、日等国通过不同方式,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形式世界规模,到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了。
3.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培养学生进步的历史观和全球史观;通过学习日本由“锁国”到被迫“开国”,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对外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培养学生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通过对林肯、加里波第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俄国、美国、德意志、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分析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是本课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这三件事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而且,都对本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奴隶制,使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一个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德意志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德国向外扩张铺平了道路,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在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点分析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学习这一问题时会有两个疑问:一是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性质的认识上往往产生疑问,容易将其同一般的奴隶制经济混淆。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该经济制度的生产目的及服务对象等内容的分析得出该制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结论。二是两种经济制度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在市场、关税、原料、劳动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课本中列举了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原因,但是,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让学生真正从内因和外因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关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的教学建议
1.课前发放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
2.结合地图讲解统一前两国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统一的异同点。
3.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客观评价俾斯麦、加富尔、加利波第等人。
关于“美国内战”的教学建议
1.可结合“美国的领土扩张”地图讲清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并客观地评价其历史作用。
2.重点分析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及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内战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林肯上台与内战爆发的关系。
3.利用地图简介内战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4.从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总结内战的历史意义,客观评价林肯其人。
关于“明治维新”的教学建议
1.讲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时,建议教师:先结合教材地图《19世纪中期的日本》,讲述日本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发生的变化;讲述人民的反抗斗争时,让学生分析本节教参“资料与注释”中的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暴动的次数表,并提出“农民起义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说明了什么”的问题;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时,依照教材上“封建经济的瓦解、手工工场的出现——新兴地主的出现”的线索讲清楚;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所引起的变化时,说明新地主和高利贷商人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政治态度外,要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讲述西方列强的侵人时,指出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是明治维新的外部条件。通过以上的分析,指出幕府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已成为众矢之的。
2.讲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时,建议教师先讲清明治政府实行改革的目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内容。结合本目的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后,分析明治维新的意义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适当讲述消极影响;。
课内探究活动
1.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根据本课内容每组自选一个课题。
2.学生查阅资料,准备道具。
3.学生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教师辅导质疑。
4.学生课堂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著名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 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为3课时。设计为活动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重视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改革的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意义
二、美国内战
1.美国的领土扩张
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3.美国内战及其意义
三、德意志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四、意大利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五、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2.武装倒幕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及评价;美国领土扩张;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及意义;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和“铁血政策”;意大利的统一;加富尔;加里波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2.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加强,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着迅速改变,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俄、德、意、日等国通过不同方式,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形式世界规模,到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了。
3.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培养学生进步的历史观和全球史观;通过学习日本由“锁国”到被迫“开国”,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对外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培养学生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通过对林肯、加里波第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俄国、美国、德意志、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分析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是本课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这三件事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而且,都对本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奴隶制,使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一个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德意志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德国向外扩张铺平了道路,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在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点分析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学习这一问题时会有两个疑问:一是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性质的认识上往往产生疑问,容易将其同一般的奴隶制经济混淆。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该经济制度的生产目的及服务对象等内容的分析得出该制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结论。二是两种经济制度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在市场、关税、原料、劳动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课本中列举了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原因,但是,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让学生真正从内因和外因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关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的教学建议
1.课前发放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
2.结合地图讲解统一前两国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统一的异同点。
3.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客观评价俾斯麦、加富尔、加利波第等人。
关于“美国内战”的教学建议
1.可结合“美国的领土扩张”地图讲清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并客观地评价其历史作用。
2.重点分析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及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内战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林肯上台与内战爆发的关系。
3.利用地图简介内战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4.从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总结内战的历史意义,客观评价林肯其人。
关于“明治维新”的教学建议
1.讲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时,建议教师:先结合教材地图《19世纪中期的日本》,讲述日本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发生的变化;讲述人民的反抗斗争时,让学生分析本节教参“资料与注释”中的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暴动的次数表,并提出“农民起义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说明了什么”的问题;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时,依照教材上“封建经济的瓦解、手工工场的出现——新兴地主的出现”的线索讲清楚;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所引起的变化时,说明新地主和高利贷商人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政治态度外,要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讲述西方列强的侵人时,指出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是明治维新的外部条件。通过以上的分析,指出幕府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已成为众矢之的。
2.讲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时,建议教师先讲清明治政府实行改革的目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内容。结合本目的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后,分析明治维新的意义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适当讲述消极影响;。
课内探究活动
1.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根据本课内容每组自选一个课题。
2.学生查阅资料,准备道具。
3.学生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教师辅导质疑。
4.学生课堂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著名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 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为3课时。设计为活动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重视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改革的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意义
二、美国内战
1.美国的领土扩张
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3.美国内战及其意义
三、德意志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四、意大利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五、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2.武装倒幕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及评价;美国领土扩张;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及意义;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和“铁血政策”;意大利的统一;加富尔;加里波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2.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加强,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着迅速改变,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俄、德、意、日等国通过不同方式,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形式世界规模,到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了。
3.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培养学生进步的历史观和全球史观;通过学习日本由“锁国”到被迫“开国”,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对外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培养学生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通过对林肯、加里波第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俄国、美国、德意志、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分析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是本课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这三件事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而且,都对本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奴隶制,使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一个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德意志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德国向外扩张铺平了道路,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在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点分析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学习这一问题时会有两个疑问:一是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性质的认识上往往产生疑问,容易将其同一般的奴隶制经济混淆。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该经济制度的生产目的及服务对象等内容的分析得出该制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结论。二是两种经济制度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在市场、关税、原料、劳动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课本中列举了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原因,但是,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让学生真正从内因和外因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关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的教学建议
1.课前发放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
2.结合地图讲解统一前两国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统一的异同点。
3.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客观评价俾斯麦、加富尔、加利波第等人。
关于“美国内战”的教学建议
1.可结合“美国的领土扩张”地图讲清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并客观地评价其历史作用。
2.重点分析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及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内战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林肯上台与内战爆发的关系。
3.利用地图简介内战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4.从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总结内战的历史意义,客观评价林肯其人。
关于“明治维新”的教学建议
1.讲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时,建议教师:先结合教材地图《19世纪中期的日本》,讲述日本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发生的变化;讲述人民的反抗斗争时,让学生分析本节教参“资料与注释”中的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暴动的次数表,并提出“农民起义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说明了什么”的问题;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时,依照教材上“封建经济的瓦解、手工工场的出现——新兴地主的出现”的线索讲清楚;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所引起的变化时,说明新地主和高利贷商人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政治态度外,要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讲述西方列强的侵人时,指出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是明治维新的外部条件。通过以上的分析,指出幕府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已成为众矢之的。
2.讲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时,建议教师先讲清明治政府实行改革的目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内容。结合本目的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后,分析明治维新的意义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适当讲述消极影响;。
课内探究活动
1.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根据本课内容每组自选一个课题。
2.学生查阅资料,准备道具。
3.学生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教师辅导质疑。
4.学生课堂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著名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 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为3课时。设计为活动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重视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改革的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意义
二、美国内战
1.美国的领土扩张
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3.美国内战及其意
三、德意志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四、意大利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五、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2.武装倒幕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4篇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及评价;美国领土扩张;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及意义;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和“铁血政策”;意大利的统一;加富尔;加里波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2.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加强,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着迅速改变,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俄、德、意、日等国通过不同方式,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形式世界规模,到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了。
3.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培养学生进步的历史观和全球史观;通过学习日本由“锁国”到被迫“开国”,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对外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培养学生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通过对林肯、加里波第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俄国、美国、德意志、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分析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是本课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这三件事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而且,都对本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奴隶制,使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一个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德意志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德国向外扩张铺平了道路,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在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点分析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学习这一问题时会有两个疑问:一是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性质的认识上往往产生疑问,容易将其同一般的奴隶制经济混淆。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该经济制度的生产目的及服务对象等内容的分析得出该制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结论。二是两种经济制度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在市场、关税、原料、劳动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课本中列举了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原因,但是,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让学生真正从内因和外因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关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的教学建议
1.课前发放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
2.结合地图讲解统一前两国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统一的异同点。
3.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客观评价俾斯麦、加富尔、加利波第等人。
关于“美国内战”的教学建议
1.可结合“美国的领土扩张”地图讲清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并客观地评价其历史作用。
2.重点分析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及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内战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林肯上台与内战爆发的关系。
3.利用地图简介内战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4.从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总结内战的历史意义,客观评价林肯其人。
关于“明治维新”的教学建议
1.讲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时,建议教师:先结合教材地图《19世纪中期的日本》,讲述日本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发生的变化;讲述人民的反抗斗争时,让学生分析本节教参“资料与注释”中的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暴动的次数表,并提出“农民起义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说明了什么”的问题;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时,依照教材上“封建经济的瓦解、手工工场的出现——新兴地主的出现”的线索讲清楚;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所引起的变化时,说明新地主和高利贷商人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政治态度外,要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讲述西方列强的侵人时,指出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是明治维新的外部条件。通过以上的分析,指出幕府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已成为众矢之的。
2.讲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时,建议教师先讲清明治政府实行改革的目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内容。结合本目的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后,分析明治维新的意义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适当讲述消极影响;。
课内探究活动
1.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根据本课内容每组自选一个课题。
2.学生查阅资料,准备道具。
3.学生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教师辅导质疑。
4.学生课堂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著名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 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为3课时。设计为活动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重视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改革的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意义
二、美国内战
1.美国的领土扩张
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3.美国内战及其意义
三、德意志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四、意大利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五、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2.武装倒幕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5篇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 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6篇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及评价;美国领土扩张;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及意义;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和“铁血政策”;意大利的统一;加富尔;加里波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2.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加强,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着迅速改变,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俄、德、意、日等国通过不同方式,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形式世界规模,到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了。
3.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培养学生进步的历史观和全球史观;通过学习日本由“锁国”到被迫“开国”,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对外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培养学生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通过对林肯、加里波第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俄国、美国、德意志、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分析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是本课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这三件事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而且,都对本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奴隶制,使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一个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德意志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德国向外扩张铺平了道路,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在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点分析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学习这一问题时会有两个疑问:一是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性质的认识上往往产生疑问,容易将其同一般的奴隶制经济混淆。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该经济制度的生产目的及服务对象等内容的分析得出该制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结论。二是两种经济制度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在市场、关税、原料、劳动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课本中列举了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原因,但是,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让学生真正从内因和外因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关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的教学建议
1.课前发放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
2.结合地图讲解统一前两国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统一的异同点。
3.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客观评价俾斯麦、加富尔、加利波第等人。
关于“美国内战”的教学建议
1.可结合“美国的领土扩张”地图讲清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并客观地评价其历史作用。
2.重点分析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及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内战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林肯上台与内战爆发的关系。
3.利用地图简介内战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4.从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总结内战的历史意义,客观评价林肯其人。
关于“明治维新”的教学建议
1.讲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时,建议教师:先结合教材地图《19世纪中期的日本》,讲述日本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发生的变化;讲述人民的反抗斗争时,让学生分析本节教参“资料与注释”中的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暴动的次数表,并提出“农民起义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说明了什么”的问题;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时,依照教材上“封建经济的瓦解、手工工场的出现——新兴地主的出现”的线索讲清楚;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所引起的变化时,说明新地主和高利贷商人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政治态度外,要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讲述西方列强的侵人时,指出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是明治维新的外部条件。通过以上的分析,指出幕府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已成为众矢之的。
2.讲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时,建议教师先讲清明治政府实行改革的目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内容。结合本目的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后,分析明治维新的意义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适当讲述消极影响;。
课内探究活动
1.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根据本课内容每组自选一个课题。
2.学生查阅资料,准备道具。
3.学生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教师辅导质疑。
4.学生课堂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著名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 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为3课时。设计为活动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重视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改革的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意义
二、美国内战
1.美国的领土扩张
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3.美国内战及其意义
三、德意志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四、意大利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五、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2.武装倒幕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7篇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 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为3课时。设计为活动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重视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改革的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意义
二、美国内战
1.美国的领土扩张
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3.美国内战及其意义
三、德意志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四、意大利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五、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2.武装倒幕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8篇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及评价;美国领土扩张;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的原因、经过及意义;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和“铁血政策”;意大利的统一;加富尔;加里波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2.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加强,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着迅速改变,英、美、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俄、德、意、日等国通过不同方式,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形式世界规模,到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了。
3.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培养学生进步的历史观和全球史观;通过学习日本由“锁国”到被迫“开国”,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对外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培养学生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通过对林肯、加里波第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人格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俄国、美国、德意志、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重点分析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是本课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这三件事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而且,都对本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奴隶制,使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一个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德意志统一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德国向外扩张铺平了道路,使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在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点分析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学习这一问题时会有两个疑问:一是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性质的认识上往往产生疑问,容易将其同一般的奴隶制经济混淆。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该经济制度的生产目的及服务对象等内容的分析得出该制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结论。二是两种经济制度虽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很大差异,在市场、关税、原料、劳动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课本中列举了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原因,但是,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让学生真正从内因和外因深入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关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的教学建议
1.课前发放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
2.结合地图讲解统一前两国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比较两国统一的异同点。
3.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客观评价俾斯麦、加富尔、加利波第等人。
关于“美国内战”的教学建议
1.可结合“美国的领土扩张”地图讲清19世纪上半期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并客观地评价其历史作用。
2.重点分析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及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内战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林肯上台与内战爆发的关系。
3.利用地图简介内战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4.从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总结内战的历史意义,客观评价林肯其人。
关于“明治维新”的教学建议
1.讲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时,建议教师:先结合教材地图《19世纪中期的日本》,讲述日本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发生的变化;讲述人民的反抗斗争时,让学生分析本节教参“资料与注释”中的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暴动的次数表,并提出“农民起义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说明了什么”的问题;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时,依照教材上“封建经济的瓦解、手工工场的出现——新兴地主的出现”的线索讲清楚;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所引起的变化时,说明新地主和高利贷商人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政治态度外,要强调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讲述西方列强的侵人时,指出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是明治维新的外部条件。通过以上的分析,指出幕府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已成为众矢之的。
2.讲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时,建议教师先讲清明治政府实行改革的目的,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内容。结合本目的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最后,分析明治维新的意义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适当讲述消极影响;。
课内探究活动
1.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根据本课内容每组自选一个课题。
2.学生查阅资料,准备道具。
3.学生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教师辅导质疑。
4.学生课堂展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著名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 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为3课时。设计为活动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重视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改革的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改革的意义
二、美国内战
1.美国的领土扩张
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3.美国内战及其意义
三、德意志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四、意大利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2.统一的过程
3.统一的意义
五、日本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2.武装倒幕
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