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精简2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2周前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精选2篇)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1篇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基督教及其分裂;天主教在社会各方面的地位;法国“异端”运动、威克里夫和胡司的思想主张;资本主义萌芽、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冲击了教会;

  (2)理解“两个原因”: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原因;宗教异端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3)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了西欧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宗教的作用;

  (2)分析图片,从图片中发现有效信息,使学生认识到要变革旧的意识形态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和宗教“异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6世纪的天主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成为宗教改革的历史必然;

  (2)宗教裁判所摧残了进步势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欧向近代过渡。

  难点: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宗教改革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异端”运动;西欧向近代过渡。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各地宗教“异端”运动不断,天主教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场旨在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兴起。由于本课内容偏重理论分析,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学习对一些难点问题要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要把课本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给学生解释清楚。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

  生: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教师对三大宗教作一简单介绍:

  佛教: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其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忍耐服从;

  伊斯兰教: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徒称为穆斯林,经典是《古兰经》;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在我国穆斯林中视其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又有五大信仰之说:信安拉、信使者、信天使、信经典、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

  基督教:产生于一世纪亚洲西部,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经典是《圣经》。其教义有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

  师:天主教属于哪一宗教?

  生:基督教。

  师:你身边有教堂吗?教堂有什么特征?

  生1:众多的教堂反映了历史上的建筑艺术。

  生2:星罗棋布的教堂,证明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大。

  师:对,基督教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了三大派,即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那么新教是怎样形成的呢?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发展演变:

  (1)产生:公元1世纪 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

  (2)定国教: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3)分裂: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

  (4)神权统治的确立: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其发展演变如下示意图: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关于“中世纪”的概念: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xx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1)原因:

  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通过整顿,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

  ②天主教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九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九次东征

  公元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宗教大会上说︰“在东方,穆斯林占领了我们基督教教徒的‘圣城’(耶路撒冷),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教皇还蛊惑人们︰“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军东侵前后进行了9次。

  第一次十字军远征(1096—1099年),参加的约有10万人。骑士十字军兵分4路,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城夺地,占领了塞尔柱突厥人都城尼凯亚等城,大肆掳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耶路撒冷,接着按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十字军横征暴敛,促使人民不断起义,政权动荡不定。

  第二次十字军远征(1147—1149年),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塞尔柱突厥人于1144年占领爱德沙,是这次远征的起因。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故这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十字军远征(1189—1192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率领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队,沿上次远征的陆路穿越拜占庭。法国人和英国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了西西里岛。由于十字军内部矛盾重重,此次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一路上伤亡惨重,冲过了整个小亚细亚,但红胡子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死,其军队也就随之瓦解。腓力占领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理查在叙利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国,以后,于1192年与埃及苏丹撒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从提尔(今苏尔)到雅法的沿海狭长地带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xx年-12xx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目的本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后行动的基地。十字军主要由法国和意大利贵族组成,在没有足够的金钱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军按威尼斯贵族将领的建议转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扎达尔)。并利用拜占庭国内的纠纷转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城三天。大战过后,威尼斯占去拜占庭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别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公国。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年—1221年)。12xx年4月19日,教皇英诺森三世要求信徒组建一支新十字军。不过,此教令得不到欧洲的君主们支持。于是,教皇要求教士进行布道宣传,将信徒、社会地位较低的贵族和破落的骑士加入十字军。12xx年11月,教皇在拉特兰大堂主持召开了宗教会议,宣布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为目标的十字军,通过战胜埃及的穆斯林王朝进而重新夺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军先到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城市阿克开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年迈的皇帝约翰、塞浦路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条克公国的王储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间,十字军按惯例沿途掳掠。在1218年6月,开始包围达米埃塔。但在几个月的战争中,疾病困扰着十字军。适逢此时,穆斯林苏丹阿迪尔死了。1219年11月,达米埃塔失守。十字军终打开了胜利之门。1221年,十字军企图进攻开罗。战役中,穆斯林军队借尼罗河水截断十字军的路,并包围十字军。9月,穆斯林收复达米埃塔。第五次十字军战争终告失败。

  儿童十字军,12xx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骗下,三万名儿童组成了一支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也称童子军),历史称之为儿童十字军。儿童十字军在法国马赛启程渡海,准备完成大人们未竟的事业。最终,这些孩子不是在风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给贩卖到埃及。在德国,儿童也是受骗参军。大部份儿童因饥饿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则流浪乞讨。最不幸的几千个儿童被拐卖。

  第六次十字军远征(1228—1229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下进行的,这次远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暂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夺回。 第七次十字军远征(1248—1254年)和第八次十字军远征(1270年),是法国国王“圣者”路易九世先后对埃及和突尼斯进行的两次远征,但两次远征均遭失败。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1254年),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动。十字军很快便攻取了达米埃塔,但却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况。熬过瘟疫后,十字军进攻开罗。十字军被由将领拜巴尔率领的奴隶骑兵(马穆路克)打败。结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图瓦伯爵被杀,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当时的苏丹被其马穆路克军官推翻,故法国以大笔赎金赎回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与他的士兵才能被释放回国。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年)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领导,进军突尼斯。十字军在突尼斯登陆不久,路上发生传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儿子兼继承人腓力三世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军东征以撤退收埸。

  第九次十字军东征(1271年—1272年),由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领导,赶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经无力回天。他在阿卡签定了停战协议,于1272年返回英格兰继承王位。

  至此,十字军东征时代基本完结了。

  ③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2)表现:

  ①经济上:天主教拥有大量地产,通过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

  赎罪券,亦称“赦罪符”,拉丁文意为“仁慈”或“宽免”,后被引申为免除赋税或债务。皇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ii),于1095年,发动第一次十字军运动,为了让十字军战士加强其宗教信仰,教皇宣布所有参军的人,可以获得减免罪罚。并为每一位十字军人发放赎罪券。13xx年天主教会开始在欧洲兜售此券。教皇宣称教徒购买这种券后可赦免“罪罚”。开始决定1xx年出售一次,可是尝到甜头之后,于14xx年时调整为50年一次,到了1450年又改为每25年一次。到了15xx年贪财的教皇宣告5年出售一次,到了15xx年干脆改为1年出售。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德国钱币名称),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德国由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②政治上,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教阶制度:天主教会按照等级制度组成的教职体系和教会管理体制。罗马帝国后期参照帝国的官阶体系而形成,后逐步扩展定型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教阶制的主体由主教、神父和助祭三个品位组成。主教品位又分作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一国教会组织之首或首都所在地的主教)、大主教、主教和一般主教等级次。助祭之下还设有一些其他较低品位。教会管理体制则依照这一等级层次,逐级对下行使管理权。罗马教廷把整个西欧的基督教组织及神职人员,按着这一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统统纳入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组织体系之中。

  卡诺莎之辱: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

  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格里高利针锋相对,在罗马拉特兰诺宫召开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境内的大大小小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王位发起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1077年1月身穿破衣,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忏悔请罪。

  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近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

  当时大雪纷飞,地冻天寒,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

  亨利恢复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告灭。 阵脚稳固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报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跑,客死他乡.

  卡诺莎之辱将此时欧洲社会政治与宗教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况,直到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确立“王权至尊”才出现转机,但它对人民的影响却是无法回避的。

  ③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④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教堂星罗棋布,人人信教,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二)宗教“异端”:

  1、“异端”的概念:中古西欧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

  中古西欧教会内部一直存在着对教义、信条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以罗马教廷为首的主流派以正统自居,视其他派别为异端,不断加以排挤、迫害。如12~13世纪,法南部的阿尔比派;14世纪,英国的威克里夫派和以约翰•保尔为首的“罗拉德派”;15世纪前半叶,捷克的胡司派,该派异端又衍生出市民圣怀派、农民的塔波尔派等,都是反抗正统教会的产物。

  对这些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异端派别,罗马教廷及各国封建阶级采取了强硬措施,经常纠集“十字军”进行血腥镇压。而上述异端派别则针锋相对,从异端反抗发展为武装起义。如意大利多里奇诺雷起义、法国的扎克起义、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捷克的胡司战争和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等,都与宗教异端教派有着密切的联系。

  【合作探究】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等到18世纪,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便抛开宗教的外衣,打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旗号,掀起了宣传资产阶级理想的启蒙运动。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反宗教“异端”的主要表现:

  (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在各派异端学说中,规模较大而且影响较深远的是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尔比派。他们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盛行于12~13世纪。该派又分为两个教派:一为华尔多派,一为纯洁派。华尔多派反对教会的奢侈生活,反对教会拥有财产,提倡简朴的生活,主张平均贫富。纯洁派则认为封建秩序和教会都是罪恶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张教徒以自身的纯洁来同罪恶划清界限。

  教材主要介绍了纯洁派的一些主张。阿尔比派思想在人民中传播迅速,引起了教会的极大恐慌,教皇于12xx年亲自组织十字军到法国南部镇压。并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异端”裁判所,许多持“异端”思想者被用残酷的火刑烧死。

  (2)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人物:约翰•威克里夫是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首次把拉丁文《圣经》完整地译成英文,他提出了激进的教会改革主张。

  主张:①怀疑教会财产的正当性,提出应由国王没收的主张;

  ②否认教皇拥有教会的最高权威;

  ③批驳对餐礼的传统解释;

  ④认为《圣经》才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影响: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拉开了基督教会内部改革的大幕。

  (3)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人物: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学教授,历任神学系主任、校长。14xx年受神父职,次年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教士。他受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响,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捷克文,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胡司的宗教主张引起了罗马教皇和德国天主教会的仇恨。14xx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诱骗胡司到会,将其逮捕。次年7月以异端罪用火刑处死。

  主张:①反对天主教会盘剥捷克,严厉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反对教会占有土地,要求取消教会地产;

  ②揭露高级教士的奢侈与残暴,认为主礼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

  ③主张用捷克语举行宗教议式。

  影响:在欧洲各国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动影响最大。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义愤,由此而引发了捷克人民长达xx年之久的胡司战争。

  【备课资料】胡司战争

  1419年7月捷克爆发了具有争取民族解放和反对外来压迫性质的大规模的起义。起因是教皇和德皇失信处死了胡司,起义的矛头指向德国人控制的教会。

  起义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其中以南方的塔波尔城为中心的一派被称为塔波尔派,他们比较激进,参加者和领导者是下层劳动者。这支起义军成为胡司战争的主力。1419年7月22日,大约有4万多捷克各地的农民来到了塔波尔城,他们把带来的多余财物放在街道上的大木桶中,大家可以随意取用。但是塔波尔派起义者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纲领。他们只是反对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要求废除等级制度,废除国王,取消繁重的封建义务。他们要求没收土地分给农民,建立一个美好的共和国。在他们内部,分为两个公社,一个是内部生产公社,负责战时的生产供应,另一个是作战公社,负责保卫他们建立的社会。塔波尔派的主要首领是瓦茨拉夫•科兰达。

  另一个派别是以布拉格为中心的圣杯派,他们是胡司起义的温和派,其成员大多是中产阶级和中小贵族。这一派在教士约翰•哲里夫的领导下,于1419年7月30日在布拉格市发动起义,夺取了城市的管理权。他们有具体的管理纲领,于1420年拟定了布拉格四条款。他们要求没收教会财产,捷克宗教独立,禁止外国人担任捷克官吏。他们在宗教问题上要求每个人都可以用圣杯领取圣餐,所以被称为圣杯派。他们的要求还包括传教自由,可以用任何语言传教,废除僧侣对世俗财富的占有,僧侣犯罪也应象平民一样论处等。

  胡司起义爆发以后,捷克国王受惊吓而死。德国皇帝西吉斯孟德兼任捷克国王。由德国皇帝兼任捷克国王的作法遭到人们更强烈的反对。西吉斯孟德从1420年4月到1431年8月共组织了5次十字军来镇压起义。两派起义军团结在杰出的指挥官约翰•杰式卡(1378—1424年)周围,英勇抗战,其中主要的抵抗力量是塔波尔起义军。

  3、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挑战、愿望、影响)

  ①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这些异端派别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在天主教的历史上起了改革先驱的作用。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16世纪):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②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2)时间:14~16世纪

  (3)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些城市。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1)原因:

  ①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分享政治权利和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②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2)表现:

  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

  (3)影响: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

  教学建议:教师可结合必修ⅲ相关内容讲述。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15xx年发表了《基督的战士手册》,强调信仰发自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礼仪。15xx年他撰写《愚人颂》,对教皇和上层教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人文主义者研究了《圣经》的希腊文本,发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并传播开来,结果人们发现当代天主教会对于基督教教义所作的解释及天主教会的整套组织制度及仪式,与《福音书》中的记载大相悖谬,从而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

  教师小结: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15、16世纪英、法、西班牙顺应时代要求,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宗教改革开始。

  并强调: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改变天主教一些教义,使各国的教会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隶属于本国的新教会。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宗教改革的背景,可按照下列进行归纳概括:

  (1)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2)政治上: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发展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思想上:异端思想的出现、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4)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5)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封建统治和教会阻碍其发展。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当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请思考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提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本课测评:

  1、简述中世纪天主教对西欧的统治。

  参考答案提示: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思想文化上,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2、简述“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提示: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延伸: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提示: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2篇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⑴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① 与② 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⑵发展

  a.4世纪初期,演变为③ 的国教。

  b.476年,在④ 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c.11世纪,分裂为以⑤ 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⑥ 为中心的天主教。

  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

  ⑴原因

  a.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⑦ 争夺权力,组织“⑧ ”,势力不断扩展。

  b.中世纪的欧洲,⑨ 严重,⑩ 衰弱。

  ⑵表现

  a.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通过兜售“⑪ ”等方式搜括钱财。

  b.政治上:⑫ 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⑬ ”。

  c.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⑭ ,掌握了《圣经》⑮ ,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浓厚的⑯ 。

  d.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⑰ 束缚。

  【拓展点拨】天主教会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对西欧实行大一统的神权统治。经济上,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自我校对】①小亚细亚;②巴勒斯坦;③罗马帝国;④日耳曼;⑤君士坦丁堡;⑥罗马;⑦封建王权;⑧十字军东征;⑨封建割据;⑩王权;⑪赎罪券;⑫教权;⑬卡诺莎之辱;⑭学校教育;⑮解释权;⑯宗教色彩;⑰教会;

  二、宗教“异端”

  1.含义;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① 的贬称。

  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② ”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③ 。

  3.表现

  ⑴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④ 。

  ⑵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

  a.英国人⑤ 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b.捷克人⑥ 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4.影响

  ⑴对天主教会的⑦ 提出有力挑战。

  ⑵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⑧ 、发展⑨ 经济的要求和⑩ 的愿望。

  ⑶对16世纪欧洲的⑪ 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拓展点拨】中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以“异端”形式出现的原因: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比较幼稚,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斗争中不得不借助宗教力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

  【自我校对】①异己派别;②异端;③反封建斗争;④纯洁教会;⑤威克里夫;⑥胡司;⑦神权统治;⑧政治权利;⑨工商业;⑩改革教会;⑪宗教改革;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经济上:① 开始瓦解,② 开始出现和发展。

  2.政治上

  ⑴③ 开始兴起并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⑵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④ ,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⑶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⑤ ,实现⑥ 。

  3.思想上:⑦ 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⑧ 的统治。

  【拓展点拨】思想文化既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当旧的意识形态阻碍社会进步时,只有通过社会变革,冲破它的阻碍,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要求。

  【自我校对】①封建生产方式;②资本主义萌芽;③资产阶级;④国家政权;⑤中央集权;⑥富国强兵;⑦文艺复兴;⑧天主教会;

  重点难点知识解析

  一、为什么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会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

  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的社会地位是和西欧的社会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分不开的。

  1.在中世纪时西欧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存在,大多数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强大的王权抗衡天主教会,有利于天主教会地位的形成。

  2.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思想还不开放,只能信仰天主教会,广大人民群众把精神寄托在天主教会身上。

  二、中世纪早期的反封建斗争为什么大多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

  1.中世纪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与天主教会发生密切联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的严厉控制。

  2.当时资本主义还很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在反封建斗争中,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3.天主教会日益堕落、反动。

  三、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1.新兴市民阶层的要求:14~16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兴起,要求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保证其经济利益,促使王权尽力摆脱教权的控制,他们要求教会实现国家化,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西欧封建社会趋于解体。

  2.神权统治的阻碍: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异端”运动兴起: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宗教“异端”运动兴起和高涨,反天主教的“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4.文艺复兴运动的促进: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宗教改革作了思想铺垫。

  学习方法点拨

  1.本课主要学习两个问题:一是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大一统地位;二是神权统治受到的冲击。

  2.在学习时,要明确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思想解放运动的逐步深入,天主教会逐渐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主要阻碍。

  3.改革天主教会,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教会,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视野拓展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

  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以后随社会的发展,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侧重点也各异,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

  1.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妻子和财物。

  2.三位一体。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

  3.信原罪。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4.信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5.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

  6.信天国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

  7.信地狱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

  8.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精简8篇)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精选8篇)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第1篇  教学目标  1、英、法、荷的殖民扩张;东印度公司的建立;英、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精拣3篇)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通用3篇)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篇  第19课 建国以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精拣4篇)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通用4篇)《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第1篇  第7课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教案设计

时)单元地位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阔的疆域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精拣4篇)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通用4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篇  水平测试讲义(7)  1、了解战时共产主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