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精简3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2周前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精选3篇)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1篇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素材

  从神五到神七: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5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从首次问天到太空漫步的跨越。

  三次载人飞行,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永恒记忆。神七飞船的成功返回,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经典的一幕幕。

  3次发射:大漠绘丹青

  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见证了神舟每一次壮丽的起飞。同样的发射塔架,同样的船箭组合体,3次发射却如同3幅色彩各异、浓淡有别的中国画。

  神舟五号——

  白天是从夜晚开始的。xx年10月15日9时,一轮淡淡若无的圆月还挂在万里无云的晴空,金色阳光已经铺满了天空下的原野。

  “5、4、3、2、1……点火!”火箭橘红色的烈焰划破了秋日的戈壁长空,尔后变成一个小小的亮点,飞出了人们的视线。

  离开发射场时,火箭在天空留下的一抹白烟,汇成了一条龙的形状,久久不曾散去……

  神舟六号——

  黎明前的一场雪,没有在戈壁滩上留下任何痕迹。天空中,灰白色的低云层层叠叠。

  xx年10月12日9时,火箭起飞,一路破云而入,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

  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坐在火箭箭体上往下看”这个不可能的动作的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神舟七号——

  无边的夜色中,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和105米高的发射架散发着水晶般的光泽。

  xx年9月25日21时10分,火焰从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托举着神舟七号的火箭缓缓升空,尔后加速飞行。

  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划破长空。神舟七号如同一颗星星,消失在了墨蓝色的天幕之中。

  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显示,3名航天员以半卧姿势躺在座椅中。火箭高速飞行中,他们神情轻松,或专注地盯着仪表板,或翻看飞行手册,或向地面人员挥手……

  3次旅行:生活更美妙

  如果说杨利伟还是有些小心翼翼地开始太空生活的话,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2天又20小时的飞行,如同一次更为轻松、美妙的旅行。

  神舟五号——

  杨利伟抬起手臂,揭开头盔的面罩,面对摄像机做了一个“v”字形手势。他拿起书和笔,随即松开,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飘浮起来。

  该吃早饭了。杨利伟拿出一块像水果糖一样的食物,轻轻咀嚼着,还用航天服上的塑料吸管吸了一口水……

  神舟六号——

  飞船飞行第15圈,聂海胜和费俊龙吃起了热腾腾的早餐。食品加热器和“太空马桶”,都是第一次带上神舟飞船。

  xx年10月14日16时许,费俊龙半蹲在地上,用双手撑住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前滚翻。

  费俊龙笑着看了看正在给他拍照的聂海胜,好像在说:“你不想也来玩一玩吗?”

  聂海胜报以腼腆的微笑。

  仿佛意犹未尽,费俊龙又翻了3个筋斗。

  这4个筋斗,大约用了3分钟。以神舟六号飞行7.8公里/秒的速度计算,费俊龙一个筋斗“翻”了约351公里。

  神舟七号——

  飞船刚刚入轨,翟志刚就迫不及待地放开手中的飞行手册。刘伯明轻轻一碰,手册在空中慢慢地翻转起来,景海鹏随即放开了绑在另一本手册上的笔。

  神七飞行的3天里,这成了一个乐此不疲的游戏。

  仿佛是为了弥补费俊龙在神六飞行中“照片拍得太少”的遗憾,xx年26日13时30分,景海鹏拿着相机到飞船的左舷窗开始了一串连拍。大概是对照片不太满意,他在检查了一通之后,再次贴着窗猛按相机按钮。

  3分钟后,景海鹏把原本已经打开的返回舱舱门往下一拉,双手举着相机拍摄他的两位同事。接下来,他的拍摄角度,又转移到了飞船的右窗。

  此时的神舟七号,正飞翔在中国的上空……

  3次任务:实现新突破

  3次载人航天飞行,都担负着突破关键技术、考核各大系统的任务,并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

  神舟五号——

  飞行为杨利伟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但他只睡了半个小时——他想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失重实验。

  “我把飞行手册、摄像机皮包、笔和电池板这些东西抛在空中,用手轻轻一推,它们就会飘动旋转,非常有趣。我还解开束缚带让自己飘在空中,一会儿倒立,一会儿旋转,尽可能做各种动作,体会身体的感受。”

  这一切,都被杨利伟记录下来并带回地面,成为此后训练和执行任务的宝贵经验。而从他进入太空的那一刻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飞行第一天,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第二天,他们又进行了穿舱实验。

  费俊龙拉着扶手和助力绳站起身来,用力把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拉开,头先脚后地进入轨道舱;聂海胜则从轨道舱到返回舱来回穿梭。他们以鱼儿在水中轻轻游动般的姿势,顺利完成了3次穿舱试验。

  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进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第一次进行压力服穿脱试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家。

  神舟七号——

  xx年9月27日16时41分,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飘出飞船,开始执行中国首次出舱活动任务。

  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地转了个身。他的头部贴着船体,身子在太空上下飘浮,好几次呈现出“倒立”姿态。

  接过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国旗,翟志刚在太空中挥动。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组成的巨大背景下,五星红旗徐徐飘展。随后,翟志刚取下舱壁上的科学试验样品交回舱内。

  每一次移动之前,翟志刚都把身上的橙色安全系绳,交替固定在舱外扶手上。就在返回之前,连接着翟志刚与飞船的电脐带缠绕到了他的两腿之间,他不得不腾出一只手处理这个意外的“麻烦”。

  17时,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此时,飞船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这意味着,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至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3次返回:完美画句号

  内蒙古中部草原,神舟飞船回家的地方。3次飞行过程不同,但每一次返回都是同样的完美。

  神舟五号——

  回收时刻即将到来,急风却骤起。

  气象报告说,飞船着陆时,着陆场风速会明显减小,符合飞船回收标准。

  奇迹出现了。当日4时,呼啸的寒风像个玩累了的孩子,开始沉沉地“睡”去。5时,风速“按计划”降至标准范围之内。

  主降落伞打开几十分钟后,返回舱成功着陆,杨利伟从返回舱探出头来,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

  前往着陆场迎接杨利伟的科技人员回忆说,草原上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那么多人来,这里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亢奋的漩涡中心,现场每个人的情绪就像烈火被飓风“呼”一声点着了。

  杨利伟向着沸腾的人群大声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神舟六号——

  飞船稳稳地“坐”在了草原上。费俊龙、聂海胜向人们挥动着手臂,轻快出舱。

  面对记者们递过来的话筒,费俊龙说:我们这次太空飞行非常顺利,舱内工作生活环境很好,现在身体感觉不错。

  聂海胜说:我们在天上飞行,可以感受到有无数人在时刻牵挂着我们,感谢祖国和人民的关心厚爱。

  神舟七号——

  深秋的内蒙古大草原,一片金黄。

  28日17时30分许,一朵红色条纹的降落伞在灰蓝色的天空中渐渐清晰。降落伞下方那个小小的黑点,就是巡天归来的神舟七号返回舱。

  几分钟后,降落伞冉冉飘落。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

  经过医监医保检查和重力再适应之后,一天前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第一个“足印”的翟志刚迈出右腿,在地球上留下了他从太空归来后的第一个脚印。

  随后,刘伯明、景海鹏也自主出舱。

  翟志刚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刘伯明说,记得我出发前说过一句话——相信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

  景海鹏说,感谢祖国,感谢全国各族人们的关爱!

  翟志刚下口令——向祖国、向人民敬礼!

  夕阳映着他们的身影,映着他们向祖国和亲人献上的军礼……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2篇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内容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知道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过程与方法】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目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知识梳理一、起起步 :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2.政府措施:(1)建立发展方针: 。(2)成立科研机构: ; 。(3)壮大科研队伍: (列举五人)和 。(4)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 》,重点发展 。3.重大成就:(1)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 建成。②1964年第一颗 爆炸成功。③1967年第一颗 爆炸成功。 ④1970年第一颗 进入预定轨道。(2)医 学:196年5首次 。(3)农 业:1973年 培育出被誉为“ ”的 水稻。4.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二、发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1)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 、 ”的口号。

  (2)78年 大会和 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3) 年中央发出《 》,进行科技体制改革。2.提出: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 ”理论基础,是 重要组成部分。三、走走向世界 :1.原因:(1)“ ”战略的实施,(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3)科技规划的实施(即 计划, 计划)。2.成就:(1)核技术 方面: 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①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 卫星。随后,第一颗 卫星升空。(2)空间技术领域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 技术和“ ”技术的国家之一。③从 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 。(3)运载火箭方面: ②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 ”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③xx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 ”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 )(4)信息技术领域: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 计算机系统。②xx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 计算机。(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 任务和 工作框架序列图。★☆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探究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探究三: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教师参考一、起步: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2.政府措施:⑴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⑵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⑶壮大科研队伍:归国“游子”(列举五人);政府培养。⑷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尖端科技。3.重大成就:⑴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②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⑵医 学:196年5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⑶农 业: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4.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⑴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

  ⑵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⑶85年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行科技体制改革。2.提出: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科教兴国”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三、走向世界:1.原因: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⑵科研工作者的努力,⑶科技规划的实施(即863计划,火炬计划)。2.成就:⑴核 技术 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⑵空间技术领域 ①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从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⑶运载火箭方面: ②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 ③xx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杨利伟)⑷信息技术领域: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②xx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⑸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⑴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⑶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探究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⑴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⑵意义:①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②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③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探究三: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⑵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⑶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⑷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技和教育入手。⑸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⑹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3篇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难点: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教学建议:(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教学过程:导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1)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2)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一、起步与成就: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2.政府措施: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壮大科研队伍——归国“游子”;政府培养编制远景规划3.成就:国防科技,医学、农业科技4.曲折:5.表现:科研事业受挫,科研工作瘫痪,科技差距拉大。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文革结束,邓的口号,两次会议召开,科技体制改革。2.提出: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理论基础。三、走向世界:1.原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科技规划的实施2.成就: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学思之窗一:材料:“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是谁? _____________钱学森材料:xx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学思之窗二:材料: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即近代科学)。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16—18世纪却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些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现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问题一 16—18 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状况如何?问题二 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问题三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又如何努力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国?结果怎样?问题四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1、建国后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杰出人物有( )(1)钱学森(2)郭沫若(3)邓稼先(4)袁隆平2、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a、1949年 b、1988年 c、1985年 d、1976年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a、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c、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 d、称霸世界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破解李约瑟难题(精简2篇)

破解李约瑟难题(精选2篇)破解李约瑟难题 第1篇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16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设计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设计《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经

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精简4篇)

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精选4篇)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第1篇  第3课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教案设计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精简2篇)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精选2篇)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第1篇  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