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通用14篇)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篇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难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结合前两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说到:“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西方侵略者之所以可以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根本原因何在?抗美援朝胜利后,新中国是否彻底消除了这一威胁?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近代历史上这一悲剧的出现固然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密切相关,但是根本上看是由于被侵略的国家社会生产力落后,无力抵御工业发达的西方侵略者。历史的发展一次次地证明: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只有实现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为加强国防提供基础,才能彻底避免遭受侵略与奴役的命运。这也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伟大目标。为此,党和政府从1953年开始,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首先了解“过渡时期”的概念。从1949年建立新中国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又称过渡时期。1949年我国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从整体上看,这时的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它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决定因素。我们说过渡时期的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的;说这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来讲的。
然后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再引导学生分析“总路线”的实质及“一化”与“三改造”之间的关系:总路线的实质是改造生产关系,解决私有制问题,即把资本家所有制、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使公有制占统治地位,成为我国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是总路线的主体;三大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教师简单介绍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底——互助组:是在生产资料私有的基础上组织的,但因实现了劳动互助,所以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从1953年到1955年上半年——初级社:农民共同劳动,既按土地分红,又有一定的按劳分配,是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夏季以后到1956年——高级社:农业合作化完成,标志着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5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带领学生重点分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原因和意义。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改造所面临的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不同国情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理解党和政府在三大改造中所采取的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保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选择,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表格如下:
中国苏联
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共的朋友,是我们进行统战工作的对象;解放后,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党和政府的改造。资产阶级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的对象;十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拒绝接受改造。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近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在工业化建设中有其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优势,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拒绝与政府合作,它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二、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归纳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在学生归纳时,教师可以相应地展示相关历史图片。
三、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教师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政治课上所学的我国宪法有关知识,并分析为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小结
指导学生探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
2.一五计划的基本方针、任务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56年)
三、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1953~1957年)
四、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2篇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2.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理论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时间:1848年
(2)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巴黎公社的成立
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
1. 巴黎公社的成立
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工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成立巴黎公社。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 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1)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其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宝贵经验和教训。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了解二月革命的结果、
2、了解“四月提纲”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3、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二月革命的结果
①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②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1)作者:列宁
(2)内容: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3)意义: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时间: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意义:成立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4.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建立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2)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3)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斗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3篇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主要内容。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历史教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教材引用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引导学生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②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目的课文,帮助学生掌握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③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资料的方法。④引导学生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实践性质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②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重点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论从史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1.空想社会主义2.三大工人运动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1.马恩创立科学共产主义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三、巴黎公社1.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背景 2.巴黎公社的成立及采取的革命措施 3.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教学方法】本节课理论性和史实性都较强,在讲述时应避免讲述式,多增加探讨式,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从感知历史和历史知识不断积累中,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学习。【导入新课】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迅速壮大,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活跃。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展开;第一国际建立和巴黎公社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1.空想社会主义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可提问: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何在?资本主义发展对社会进步、人际关系的影响何在?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19世纪在西欧和北美等地广泛开展的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而且引起了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工业革命的进行,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使广大工人统资本家的矛盾日趋激化。为了探究解决矛盾方法和良策,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19世纪初,傅立叶、欧文和圣西门等人为改变贫富分化的状况继续探索,寻求和谐发展的理想道路,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2.三大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工人运动随之兴起。工业革命的初期发生的早期工人运动,一般表现为焚烧工厂、捣毁机器、殴打工厂主的自发斗争,这时的工人尚不能把机器同使用机器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区别开来。18世纪晚期,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联合起来互相支持的必要,开始组织工会,进行罢工斗争,使工人运动和工人斗争的水平提高了一步。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1836~1848年,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爆发了纺织工人起义。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显示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他们迫切的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人运动。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1.马恩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首先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基础;19世纪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基础。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就加速了空想社会主义在思想和实践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升华和飞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847年底。在伦敦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上,马克思、恩格斯负责起草的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2月发表,这是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是要求学生重点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先由同学发言归纳这部分内容,再由教师着重强调,使所有同学都明确: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指出了阶级斗争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学习。一方面,知道《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伴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而诞生,科学地指导着国际工人运动,也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三、巴黎公社1.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背景巴黎公社的成立历史背景,可结合以前讲述的法国历史,使所有同学明确:1870年,普法战争的失败,法国面临亡国的危急关头,巴黎人民首先起义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这次斗争的首要目的就是挽救民族危机,避免亡国灭种的民族灾难;资产阶级共和派取得了政权,对外推行投降卖国政策,不惜任何代价向普军投降,缔结卖国和约,割地赔款;对内打击人民力量,企图尽早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未能实现人民保家卫国、维护民族利益的希望,激起了巴黎人民的愤怒,巴黎人民坚决地选择了武装斗争的方式,再次掀起革命。2.巴黎公社的成立及采取的革命措施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经过选举自己的政权——公社,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对于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由学生概述教师简单介绍具体的措施即可。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独立的治安、立法、司法机构,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努力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从巴黎公社的措施进行分析,可以看巴黎公社的目的和性质是什么?巴黎公社在政治上主要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3.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意义,教师可以由学生分析讨论,使大多数同学认识到: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巴黎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缺少物质基础),势力孤单,没能反动广大农民(缺少群众基础)最终导致巴黎公社失败;但是,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树立了无产阶级英勇战斗的光辉形象【课后研讨】早在十六、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英国人莫尔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他设想了一个没有私有制的岛屿——“乌托邦”。十九世纪初,工业革命的进行,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在带来物质资料丰富的同时,加剧了贫富分化,也就促进了新思想的萌发,带来了思想领域的突破。空想社会主义探索了工业文明的进步与贫富分化加剧如何协调的方法与道路,圣西门主张未来的社会应实行实业制度,被公认为“工业社会”的最早预言家;傅立叶主张和谐制度,主张阶级调和与合作,倡议组建名为“法郎吉”的协作社;英国的欧文,在美国印第安那州筹建了“新和谐公社”,实行生产工具公有、按劳分配、共同劳动、人人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但是后来瓦解了。你怎样看待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设想和看法的?对资本主义你有何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思路:由于资本家投资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不是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理想社会;资本家利润的实现加剧了贫富分化,使社会处于一个更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之下。所以在这种制度下,谈平等与公正是不现实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应该克服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倾向。【本课小结】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在欧美等地拓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迅速壮大,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活跃。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展开;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开始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板书设计】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 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制度弊端 指导 背景:国际、国内克 思想来源:三大理论成果 巴 经过:1871.3.18—5.28思 条件 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黎 措施 :政治、经济主 实践基础:马、恩努力→理论研究 公 根本义 建党实际活动 社 失败原因 的 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2) 丰富 革 具体诞 命 生 意义——促使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4篇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工人运动的兴起;(3)空想社会主义;(4)古典哲学;(5)古典政治经济学;(6)《共产党宣言》的发表;(7)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8)巴黎公社。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资料的方法。(3)引导学生分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实践性质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体会任何思想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尤其是通过比较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入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学习巴黎公社的措施,判断其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2)学习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期的生活、学习和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习两位革命导师的伟大友谊及合作精神,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学习巴黎公社英雄先烈的事迹,树立不怕艰难、勇于斗争的优良品格。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2、难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由于本节教材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知识密度相当的大,而授课时间又很有限,因此教师在讲述时不宜再补充更多的内容,叙述历史过程也不宜过细,努力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运动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用来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巴黎公社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其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新课导入:教师展示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图片,播放《国际歌》然后讲述:我们伟大的祖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运动席卷了世界,成为人类社会最进步的社会制度。那么,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呢?由此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提问:打开课本,请同学们看本课标题,找出这节课的线索是什么?(教师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节是按照理论──诞生──实践的线索来的,这也是我们这节所要学的基本知识。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欧美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国家确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等等,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在和资本家的不断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 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要紧密联系工业革命影响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阐明矛盾发生的根源及不可调和性,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并对经济危机、早期工运特点加以解释。学生阅读教材第84页第一段并概括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和工业革命有没有联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1、社会经济基础: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暴露(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2)表现:①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此后便频繁发生。②随着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且公开化,工人同资本家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2、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提问:为什么在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时候,在英、法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人却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是什么让他们产生新的社会思想?提示: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回答。教师总结时候应以鼓励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了解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人的主张。提示:答案不求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予以肯定。(1)空想社会主义盛行时间:19世纪初 (2)空想社会主义兴起主要原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日益暴露。 (3)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亦称乌托邦社会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就产生了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设计改造社会蓝图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6世纪,英国思想家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它的产生。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盛行。19世纪中期,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不能正确引导工人斗争,日益失去了它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依据,科学共产主义兴起。(4)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5)空想社会主义的结果:失败失败原因 ①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②不能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客观规律 3、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1)时间:19世纪三四十年代 (2)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渐明显暴露出来,促使阶级矛盾尖锐化。 (3)事件: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意义:①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由经济斗争发展到争取获得政治权利 ②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③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使马克思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1)深入工人群众,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2)广泛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并加以批判继承;(3)积极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组建:1847年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1、《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来源及其诞生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构成,教师可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使学生弄清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教师提问: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的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那么,《共产党宣言》的理论主要来源于那些方面?提示: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补充知识)空想社会主义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德国的古典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及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部分教师强调:作为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是当之无愧的。让学生结合教材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起工作》的照片,讲一讲两位导师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1—2个例子。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述: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出席在伦敦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恩格斯为它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发表。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与意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5页关于《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提问:为什么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思想是空想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提示:让学生根据《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分析比较后回答。将两者比较有一定的难度,但也能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加强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握和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考,及时提示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是比较两者在改造社会力量、方式、手段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的不同。在上述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补充,有关《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同学们看到了最根本的部分,即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同时,这一理论也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两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投影板书)
(随着板书所出现的关键词讲《宣言》的内容)《共产党宣言》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的作用。它提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先进性在于它不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而能不断创造财富,增加资本积累。但是资本主义在发展中也不断地加剧阶级矛盾,它越发展越是要剥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一无所有,必然会起来反抗,而且发展越快反抗的强度就越大,因而《共产党宣言》又指出了资本主义是必然要灭亡的秘密。担任灭亡资本主义历史使命的阶级是受资产阶级压迫的无产阶级,《宣言》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解放只能是自己的事情,但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那么无产阶级所建立的未来社会的原则是什么?《宣言》指出来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创造的新社会,它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适合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更能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并为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提问学生《共产党宣言》的意义,教师总结。《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3、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此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三.巴黎公社1、巴黎公社的建立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从历史条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学生阅读86页第一、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教师提示:《巴黎公社成立》图,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情形,以简练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说出感受。提示:人们用刺刀挑着军帽欢呼,四处旌旗飞舞,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广场上。在窗户和房顶上,无数的群众挥动着手帕,在欢呼、庆祝。国民自卫军的大炮威武雄壮,军乐铿锵,歌声嘹亮。巴黎成为人民的天堂。教师也可以将如下材料展示给学生分析思考:公社的一位历史学家记载了公社成立时候的情景,他写道:“在市政厅门前的中央,搭了一个大讲台,身着红绸的“共和”女神塑像耸立在那里俯瞰着游行的队伍。巨大的红三角旗在屋顶飘扬着……人山人海的广场上唱起歌来,乐队高奏《马赛曲》,号声嘹亮,公社的大炮像巨雷似的震撼着整个沿河街。教师指出:人民的欢呼和庆祝,表明了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问:巴黎公社采取了哪些革命措施?体现了巴黎公社政权的什么性质?提示: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启发学生从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措施中理解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这些措施表明公社真正代表和维护了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2、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民主选举的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可适当增加些资料,吸引学生兴趣和进行革命主义教育。提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阶级反抗、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思想、个人英雄主义等。答案不求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就好。3、巴黎公社的失败。对于公社的失败,建议略讲,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心消灭巴黎公社,对巴黎人民展开了血腥的屠杀,制造了“五月流血周”。让学生根据教材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4、巴黎公社是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它的失败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无产阶级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提问: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150多年,巴黎公社的斗争也已经过去130多年了,但是今天我们学习这一段历史,仍然能感受到巴黎公社震撼人心的魅力和催人奋进的力量,这就是巴黎公社的精神。请根据自己的所学,谈谈巴黎公社的精神是什么?提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本课小结:这一课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着重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必然性;《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与意义;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和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5篇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成就;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过渡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2.在教师指导下,总结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任务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三、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四、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本课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性质。
二、讲授新课前,先引导学生回忆建国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人民政府所做的各项工作。然后指出,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国家,1953年党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由此导入新课。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首先明确什么是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情况好转。这样,及时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总任务、总路线问题就急切地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了。1952年后,毛泽东曾多次讲到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当时预计要用1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完成,实际我们用了7年。1953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经毛泽东两次修改的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这个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准确表述。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所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过渡时期即告结束。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任务。首先向学生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五”计划的方针任务总结“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使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需要尽一切努力首先使重工业有较大、较快的发展。教材的小字部分对这一问题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补充,可组织学生阅读。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四、“三大改造的完成”一目,需要讲清三个问题。
1.这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其中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性质是本课的难点。首先进一步向学生明确指出:三大改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2.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的具体问题有:①改造的必要性。土改以后,我国农村是个体经济的大海,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是分散、落后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广大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脱离贫困,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大道。②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从临时的互助组发展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互助组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③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④具体方法是:掌握不同典型,点面结合,创造和推广结合,普及和提高结合。即教材中所总结的“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主要问题有:①改造的必要性。教师应首先指出,我国所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②改造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它经历了由低级(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公私合营)的发展过程。公私合营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的最好形式。最后产生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即按行业将公私合营、私营企业统管起来。
4.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五、“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一目,讲述时可按教材内容,并结合小字部分及教材图画、图表,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个方面讲。应指出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教材中介绍了“一五”期间的三位劳动模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
六、“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一目,为本课的重点之一。从两个方面讲述。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到会代表1211人。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2.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条文的文献资料,然后结合课文,重点总结1954年宪法的特点及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目小结时特别着重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表明由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由“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这部宪法最基本的特点: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举国一致的欢迎和拥护。
有关历史意义的问题可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6篇
△课标要求: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方面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空想→科学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设想之所以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他们的设想根本无法实现。那么,他们的设想为什么根本无法实现呢?请从课文84页第1自然段和下列材料中寻求答案:
这一变革将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将以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使政府相信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欧文
①脱离社会(或者说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②用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资产阶级不可能自动放弃他们私有的产生资料。换一句话说就是,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
2、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问世
△阅读课文第85页第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
(1)《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条件有哪些?其根本条件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和分析?请阅读课文第84页第2自然段后回答:
①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马克思、恩格斯的潜心研究
△在上述两个条件中哪一个是根本条件呢?为什么?
①根本条件:
②原因:
只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了,才能深刻地批判和分析它,才会认识到它必然灭亡,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才会创立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
①条件:
a根本条件:
德意志的
b理论来源英国的
英法的
△根据课文第84页第4自然段内容,回答:工人运动的爆发,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何作用?
c斗争需要——工人运动迫切需要指导
△阅读课文第85页第4、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所取代
②内容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③意义
阅读课文第85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记忆《共产党宣言》问世即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尝试→成功
1、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阅读课文第86页“◎巴黎公社”第1自然段,思考:
马克思说过,巴黎公社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特殊事件,具有偶然性。那么,马克思所说的特殊条件是什么呢?
(1)背景:矛盾与矛盾交织,以矛盾为主
△民族矛盾:普军直逼巴黎城下,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
△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准备以武力解散巴黎人民的武装
(2)革命措施
△阅读课文第86页“◎巴黎公社”第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
①从革命措施可以看出巴黎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无产阶级政权
②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宝贵经验的革命措施是什么?
打碎的国家机器,建立的国家机器
③巴黎公社的措施中,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哪些?
△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并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巴黎公社起义不是因为法国资本主义制度腐朽了,到了非推翻不可的地步了。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无产阶级不可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法国无产阶级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
(3)失败的根本原因:
(4)历史意义
△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记忆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5)经验和教训
用夺取政权,打碎的国家机器,建立的国家机器
①经验选举、监督等民主原则
斗争和革命精神
要有指导和领导
②教训必须建立联盟,不能孤军奋战
必须切断敌人源,消灭敌人
2、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
俄国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经济、阶级基础)
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社会条件)
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催化剂)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的环节(易砸碎)
(2)革命过程:
①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
推翻了统治
a结果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两个政权并存
工兵代表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
b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俄历10月):
a夺取政权:
a《四月提纲》:革命→革命
△《四月提纲》为什么要提出上述转变?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参加
△《四月提纲》提出以和平方式夺权?后来为什么用暴力?
b七月事件:反战游行遭到镇压,夺权已不可能
c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有何不同?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革命的性质
推翻的政权
建立的政权
b建立政权: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c巩固政权:通过《和平法令》(决定退出)和《土地法令》(实行土地)
(3)历史意义
△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记忆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随堂练习:《全品》第18课、第19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8课和第19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八)(十九)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7篇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程标准要求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2)了解第一国际主要活动及意义。
(3)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4)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经济基础、阶级关系、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归纳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本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体会任何思想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尤其是通过比较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学习马、恩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入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学习巴黎公社的措施,判断其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2)学习马、恩青年时期的生活、学习和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习两位革命导师的伟大友谊及合作精神,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学习巴黎公社英雄先烈的事迹,树立不怕艰难、勇于斗争的优良品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2、难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9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恩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恩斯坦第二。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1、历史条件(从经济、阶级、思想、实践基础等这几方面去思考)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表现:经济危机,工人运动兴起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
时间:1825年
起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促使社会矛盾激化
发生国:英国
影响:加剧了工人的贫困和社会动荡,出现了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时间: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内容: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意义: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已开始登上政治
(3)思想基础:吸取了19世纪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等)
(4)实践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理论总结和建党)
2、马克思、恩格斯的活动
(1)马克思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1818年5月5日诞生。
柏林大学研究黑格尔哲学。
大学毕业后主编《莱茵报》。
1843年来到巴黎,成为一生转折。
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883年3月14日逝世。
(2)恩格斯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1842年来到英国接触工人。
1842——1845年经过科隆、巴黎和布鲁塞尔三次会晤,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
他们的优秀品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事业用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等。
3、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发表:马、恩起草,1848年发表
(2)内容:
①阐明规律(即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指出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②指出作用: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③揭示使命: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④号召联合:面对资产阶级和反动势力的强大,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3)意义: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③促使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
二、第一国际
1、条件
客观条件:
(1)科学共产主义诞生是第一国际成立的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力量,第一国际的成立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取得胜利的体现。
(2)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是第一国际成立的经济条件。19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后,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由于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这导致:一方面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力量逐渐增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进一步暴露。继1825年英国爆发的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在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欧洲,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面对强大的敌人,各国无产阶级开始走国际联合的道路,不少国家的工人阶级已意识到:无产阶级要实现革命的目的,不仅要建立自己的政党,而且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培养工人运动骨干,为建立新的国际组织而努力奋斗是第一国际成立的主观条件。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共产主义者同盟被迫解散,革命处于低潮。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马、恩非常注意把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一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为第一国际创立准备了思想与理论条件;另一方面,他们设法同各地革命者联系,把许多原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团结在自己周围,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使许多人成为优秀的工人运动活动家与革命家,通过他们又去团结工人群众,形成了新的革命团体,这就为第一国际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2、概况
(1)时间、地点、全称:1864年、伦敦、国际工人协会。
(2)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第一国际的成立及历史意义。
(1)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马克思积极筹备新的国际工人运动组织,接受了大会筹委会邀请,被选入主席团,并作为德国工人代表被选入总委员会,担任德国通讯书记。总委员会通过了马克思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这就使第一国际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已成为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不仅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而且是第一国际的灵魂。
(2)由于第一国际的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新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工人运动的历史使命、途径等更加明确;工人运动进一步走向国际合作的道路。这两点可以从历史条件及教材中引的《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两条来分析。
三、巴黎公社:
1、原因:
(1)特殊原因: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引起法国革命(即9月4日革命)
⊙普法战争:普鲁士为了统一南德四邦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但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
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法国随即编成莱茵军团,于法德边境地带集结。该军团共有八个军,约22万人,由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勒布夫为总参谋长。法国欲先发制人,夺取法兰克福,逼使普鲁士屈服;但与此同时,普军亦集结了三个军团,约47万人,由威廉一世为总司令,毛奇为总参谋长。普鲁士则计划以优势兵力,集中向阿尔萨斯和洛林进攻,将法军击溃于边境在线,再继而进攻巴黎,逼使法国投降。战争以法军在1870年8月2日于萨尔布吕肯地区向普军进攻为开端。但到了8月4日,普军已顺利击溃法军,进入反攻阶段。与此同时,法军在其余各战场相继失利,被逼退回国境,转入防御。至8月中旬,法军已被普军一分为二,一部由巴赞元帅的莱茵军团共17万人被普军包围于麦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领的12万余人在8月30日与普军激战后被逼退守色当。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两军于色当进行决定性的大战,即色当会战。9月1日上午,普军占领了符里济、栋舍里等地,成功切断了法军西撤的道路,并从后堵截法军。而在当天中午,普军亦完成了对法军的合围,并以强大的火炮作出攻击。当时下午,在法军数次试图突围失败后,拿破仑三世被逼于下午4时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愿“将他的佩剑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路易·波拿巴连同元帅、39个将军、10.4万名士兵,都做了普军的俘虏。在这场战役中,普军只损失了9000多人。法国举国哗然。
⊙9月4日革命:当色当惨败消息传到巴黎,法国爆发了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归纳】法国历史上的三个共和国和两个帝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xx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xx年,拿破仑建立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路易·波拿巴(又称拿破仑三世)建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
(2)直接原因:资产阶级政府的卖国行为,导致了3月18日革命
⊙资产阶级政府的卖国行为:9月4日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成立了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这时,普军继续向法国内地推进。1871年1月,普鲁士占领了巴黎,并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2月17日,梯也尔出任法国政府首脑。28日 “国防政府”同普鲁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停战和约,十分苛刻:法国割让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包括梅斯要塞给德国;法国赔款50亿法郎,分3年付清,赔款付清前德军留驻巴黎和法国北部诸省。
⊙3月18日革命:梯也尔政府的丧权辱国行为激起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为此,巴黎无产阶级在同政府卖国政策的斗争中,利用政府建立国民自卫队的法令,在全国逐步建立起一支新型的、具有人民性的武装力量。爱国热情高涨的巴黎工人冲破政府限制,仅三个星期就组成了194个工人营队,并推举一批革命者当了工人营的营长,成立了士兵代表机构“内务委员会”,获得了大量武器和军需物资,在巴黎形成了一支以工人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
由于与普鲁士达成妥协消除了后顾之忧,法国资产阶级便集中全力来对付国内无产阶级特别是巴黎的工人武装,以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3月8日至17日,梯也尔政府向巴黎增调了2万名政府军,准备夺取国民自卫军的大炮,逮捕中央委员会成员。当时,巴黎的国民自卫军有417门大炮,分别集中在蒙马特尔高地和棱蒙高地等地。3月18日凌晨5时,政府军一个团占领了蒙马特尔停炮场。枪声惊醒了附近居民,大炮被抢的消息迅速传开。该区的国民自卫军战士立即集合起来,包括许多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内的人民群众也随同一起拥上蒙马特尔高地。政府军士兵发生哗变,与人民群众联合行动,逮捕了反动军官、警察和宪兵。偷袭棱蒙高地的政府军也未能迅速把大炮拖走,很快就被赶到的国民自卫军击溃。
国民自卫军和人民群众自动拿起武器,建筑街垒,布置岗哨,派出巡逻队,集中分散的大炮。中央委员会采取紧急措施领导武装起义,占领了部分地区。中午以后,国民自卫军开始越出本区,向巴黎市中心挺进,起义由防御转入进攻。15时,国民自卫军根据中央委员会的进攻命令,展开巷战,攻占了陆军部及其他一些军事机关和据点。21时,控制了万多姆广场,政府军和宪兵闻风丧胆,落荒而逃。22时许,国民自卫军进入市政厅,升起红旗。至此,中央委员会掌握了巴黎全城,武装起义推翻了梯也尔政权,梯也尔狼狈逃亡凡尔赛,革命取得了伟大成功。
2、成立:1871年3月28日
⊙3月19日,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掌握了政权,并发表宣言,宣布即将由工人通过选举成立公社。3月26日巴黎公社举行选举,共选出86名公社委员,其中大多数是工人代表,或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3月28日正式成立巴黎公社。
3、措施:
(1)政权建设:①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
②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③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④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⑤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合作探究】巴黎公社的首创性
巴黎公社的首创性主要表现在公社采取的一系列革命措施上。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巴黎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针对旧的国家机器,废除了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并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创造性地建设无产阶级专政机构。巴黎无产阶级首创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2)社会经济:①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②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说明】公社实施的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
4、失败:
(1)保卫公社的战斗:
1871年4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军队调集13万兵力向巴黎公社发动疯狂进攻,公社战士誓死保卫公社,打退了临时政府军队的多次进攻。
五月流血周(5月21日~28日):5月21日,凡尔赛军由叛徒引路从圣·克卢大门废墟攻入巴黎城区。23日,凡尔赛军经德军防线前面“中立”地带包抄蒙马特尔,占领该地。公社战士逐区进行街垒战。25日,德勒克吕兹殉职,e.瓦尔兰继任军事代表。28日,瓦尔兰、c.t.费雷等公社委员率领公社战士进行最后的抵抗。凡尔赛军对巴黎人民实行血腥大屠杀,据统计共有29804人遭残杀,72941人在作战中牺牲,60971人被投入监狱或流放。
(2)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①没有接管银行,财政上陷入被动;
②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农民,导致孤军奋战;
③没有统一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乘胜追歼残敌。
客观原因:①临时政府得到法兰西银行的支持,力量强大;
②临时政府得到普军的支持;
③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条件不成熟。
5、意义:
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备课资料】1825年英国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 070万镑降至120万镑。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据统计,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产的工商企业达到三千五百多家。1824~1826年间,英国当时重要的出口产品棉布出口从3.45亿码降为2.67亿码,即减少了23%。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指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而言是过剩了。当时,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此后,平均大约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爆发了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仅局限于英国,原因是英国最先开展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其他国家如法国、美国、德意志等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同时,也说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还没形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8篇
第四框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本节概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过的曲折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中国巨变的学习,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知识的学习,认识到“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及意义,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段历史,认识到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深刻意义,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更加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2)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使学生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具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意义。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3、“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意义。
基本要求
识记: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活动:
1、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
2、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调查、访谈活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本质
教法设计
1、找一些视频资料,如《陈毅市长》、《林家铺子》等,学生看完之后讨论分析,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得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必由之路。对比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同,并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使用图片、电影、录像辅助教学。比如《龙须沟》反映人民在新旧制度下截然不同的生活;还有反映中国建国后曲折历史的影片《活着》、《芙蓉镇》,反映香港、澳门回归的记录片等等。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用数字或照片或知情人的描述来对比新旧中国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从而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更深刻的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四框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中国巨变的学习,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本质
教法设计
1、找一些视频资料,如《陈毅市长》、《林家铺子》等,学生看完之后讨论分析,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得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必由之路。
2、对比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同,并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文道路之间的矛盾。 只要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具备,就应该先进行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然后再去发展生产力,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P47
讲解新课
第二节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板书)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板书)
1、走历史必由之路(板书)
1)建国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板书)
2)新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板书)
①工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②人民政权有能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③人民群众
政治条件
工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
经济条件
没收官僚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
群众条件
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
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
巩固题: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这种条件下,是不是一定要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呢?请运用课文有关知识对你的结论加以分析说明。
2、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板书)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板书)
到l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消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巩固题:
到1956年,全国90%以上的农户参加农业合作社,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农业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出现了高潮,到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占年初工业总户数的99%。以上材料反映我国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复习预习题:
1、观察P49图,思考该图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简要叙述其内容。通过该图的历史事件所确立的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能够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P49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板书)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生产关系具体内容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
封建土地所有制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人们在共同劳动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与合作的关系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从事最繁重的体力劳动
地主阶级不完全占有农民
互助合作
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
平均分配消费品
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劳动成果
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贷等占有农民的大部分
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的本质(板书) P50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巩固题: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要消没贫穷“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道理?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对比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所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社会主义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劳动者地位
工人处于受雇佣、被剥削的地位
劳动者在生产中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分配方式
按资分配——两极分化严重
按劳分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生产目的
最大限度榨取剩余价值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巩固总结
1、到l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消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布置作业
做练习册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9篇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最根本因素是()
a、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c、人类19世纪创造出优秀的思想成果
d、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
2、下列不属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事件的是()
a、英国宪章运动b、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c、法国里昂工人起义d、法国巴黎第三次武装起义
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1)第一次较为完整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阐明了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3)阐明了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4)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a、(1)(2)(3)b、(2)(3)(4)c、(1)(3)(4)d、(1)(2)(3)(4)
4、关于巴黎公社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打碎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b、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c、把劳动人民利益摆在首要地位d、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
5、下列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b、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
c、普鲁士的侵略d、普法停战协定的签订
6、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其根本原因在()
a、法国工人阶级尚未完全觉醒b、资本主义大工业尚未充分发展
c、法国工人政党尚未建立d、法国工人阶级尚未得到农民支持
7、巴黎公社最根本的经验是()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政权
b、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c、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武装
d、没收资本家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8、巴黎公社客观上体现了《共产党宣言》中的()
a、资本主义社会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理论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理论
c、将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的理论
d、资本主义所有制已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9、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的功绩是()
a、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c、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促成俄国十月革命条件成熟的客观条件是()
a、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世界大战b、《四月提纲》的指导作用
b、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苏维埃政权d、人民群众掀起了新的革命浪潮
11、《四月提纲》的主要作用在于()
a、对“二月革命”起了指导作用
b、为布尔什维克和人民群众指明了革命方向
c、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信心
d、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的动员令
12、20世纪初的俄国之所以被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在于:①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但相对落后;②社会矛盾异常复杂尖锐;③一战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④革命力量相对强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b、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c、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
d、反动统治薄弱,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14、关于十月革命胜利进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四月提纲》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方向
b、 “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
c、 “十月决策”决定近期进行武装起义
d、攻占冬宫宣告十月革命取得全国胜利
1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主要表现在()
a、市场物价稳定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d、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
16、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1)社会主义工业化 (2)完成土地改革(3)社会主义改造(4)没收官僚资本()
a、(1)(2)b、(3)(4)c、(1)(3)d、(2)(3)
17、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个体手工业互助合作
c、对私营资本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8、“一五”计划的实质是()
a、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重
b、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基础
c、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d、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19、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主要的特点是()
a、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b、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d、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20、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a、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b、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社会主义革命从此开始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制,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工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列宁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材料二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革命所以能够和平发展,是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
----吴于 、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中央委员会认为:俄国革命的国际形势(德国海军中的起义,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在全欧洲增长的最高表现;其次,帝国主义者为扼杀俄国革命而媾和的威胁)和军事形势(俄国资产阶级和克伦斯基之流已经明确的决定把彼得格勒让给德国人),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了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的党(莫斯科的选举),以及第二次科尔尼洛夫叛乱显然已在准备(军队撤出)调往彼得格勒、哥萨克包围明斯克等等----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1917年10月23日)
试结合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俄国布尔什维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过渡中策略的变化。(要求:内容应包括革命形势、革命策略、结果。限200字)
22、阅读下列材料
记者进一步直率的问(荣毅仁):“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的投资总额是多少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凯歌行进时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的背景是什么时期?
(2)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认识荣毅仁所代表的阶级的?据此采取了什么政策?
(3)荣毅仁的得失之论说明了什么?
三、问答题
23、马克思说:“公社真正秘密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恩格斯说:“你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试结合巴黎公社革命的有关史实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观点的正确性。
24、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还是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
回答以下问题:
(1)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进行了哪些探索?说明其效果。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探索有什么不同?造成什么后果?
(3)我国是在什么背景下,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结果怎样?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3、d4、d5、a 6、b7、a8、b 9、b10、a 11、b12、d13、b14、d15、c16、c17、d 18、d19、b 20、c
二、材料解析题
21、形势: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小资产阶级政党掌握苏维埃政权;德国发生革命,俄国资产阶级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获得多数。
策略:由革命和平发展到发动武装起义。
结果:实现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十月革命胜利。
22、(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2)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获取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共产党领导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赎买的政策。
(3)反映了荣毅仁对剥削阶级尔虞我诈残酷性的痛恨,也反映他对社会主义改造获得新生的感慨与欣喜之情。
三、问答题
23、(1)从巴黎公社产生的情况来看,它是在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反动的资产阶级政府的基础上,通过普选建立起来的新型政权。(2)从巴黎公社政权的领导人和阶级成份来看,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的成员,大多数是工人;其中有些委员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被公认为工人阶级代表。(3)从巴黎公社实行的政策措施来看,这是最能说明公社性质的一个方面。公社在建设新政权的同时,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做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机器的伟大尝试。公社的社会经济措施和其他民主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的无产阶级性质;特别是公社实行的社会经济措施,触及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综上所述,说明巴黎社会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4、(1)探索:首先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商品交换。苏俄政府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经济。
效果: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俄国的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找到了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不同:在斯大林时期,开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后果: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陷和弊端,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3)背景:中国是资本主义不发达、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
途径:采用合作化的方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认识:通过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发展了生产。在改造后期急于求成,工作过粗,遗留了一些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0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制定的条件和基本内容;过渡时期的概念;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其历史意义;“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及其重大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宪法的制定。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一化三改”的关系和三大改造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中国人民全力投入和支持工业化建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重工业在“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中突出地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国情的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本节内容的重点。这一内容与前面所学过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和本章第一、二节的内容有直接联系,要引导学生联系这些知识,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及开展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三大改造对工业化建设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认识进行三大改造的重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三大改造所采取的方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可通过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与其它国家所面临的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不同国情的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党和政府在三大改造中所采取的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保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选择,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
师: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说到:“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西方侵略者之所以可以架起几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根本原因何在?在抗美援朝胜利后,新中国是否彻底消除了这一威胁?
生:(思考后回答)
师:(归纳、总结)近代历史上这一悲剧的出现固然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密切相关,但是根本上看是由于被侵略的国家社会生产力落后,无力抵御工业发达的西方侵略者。历史的发展一次次地证明: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只有实现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为加强国防提供基础,才能彻底避免遭受侵略与奴役的命运。这也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哪些重要的准备工作?
生:(回忆所学内容,回答)
师:(概括、总结)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伟大目标。建国初期,通过开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三大运动,建立国营经济,恢复国民经济等一系列斗争和努力,使新生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党和政府从1953年开始,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板书第三节的课题)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师:1953年,中国共产党经过酝酿、讨论,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时,制定了完成过渡任务第一阶段的基本任务,即第一个五年计划,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思考:在这两个重要文件中,党和政府提出了什么基本任务?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内容分析,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党和任务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了解过渡时期的概括,思考、回答问题)
师:(归纳、总结)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规定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一化三改”,即实现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党和政府所遵循的原则是二者同时并举,在较长时间内逐步实现。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原则来开展工作?请同学们结合工业化所需要的条件和教材有关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容进行思考、回答。
生:(在教师指导下回忆有关知识,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回答)
师:(归纳、总结)工业化建设必须具备资金、原料、市场等条件,这就需要改变自然经济所造成的生产的分散性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而中国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不仅缺乏工业基础,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保留了大量自然经济的残余,特别是农业,手工业中大量个体生产的存在,使生产水平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满足工业化展开后,城镇规模扩大、非农业人口增加和工业生产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在“一五”计划刚刚展开时,因农业生产水平低对工业建设发展的制约已经暴露出来。(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大量个体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工业化的建设,也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缺乏稳固的经济基础。因此,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程中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党和政府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具体国情,设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约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完成过渡任务。这一时期就是我们所说的“过渡时期”。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在制定国家发展的规划时还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提出后,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探索。(教材板书标题)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师:“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时,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什么原则和方针?通过什么形式进行?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概括、思考回答)
师: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方式引导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个农业国,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造成了占绝对优势的个体经济。这一情况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对高度的公有制缺乏思想准备。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在对农村和城市的个体私有制经济改造过程中,必须本着有利于国家建设,又能够满足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的原则,采取稳妥的步骤。为此,党的政府采取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方针,即继续保留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合作生产的方式,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逐步进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改造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师: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其发展中具有什么特点?
生:(回忆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师:(归纳、总结)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它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近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在工业化建设中有其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依靠剥削工人的劳动赚取利润,但具有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希望国家富强的一面。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优势,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制定了稳妥的政策,逐步实现改造。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什么政策和步骤?有什么好处?
生:(阅读教材,概括、回答)
师:党和政府采取了赎买政策,将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纳入不同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终彻底转变为公有制经济。通过这些措施,既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过分发展给过渡任务完成带来的消极影响,又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本家利益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工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和平的方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新途径。经过三年的斗争和努力,党和政府在“一五”期间完成了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这对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3、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义
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师:(归纳、总结)至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中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占有绝对优势的经济成分,这表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标志着我国历史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一方面在经济上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党和政府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保障。特别是,党和政府在改造中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使社会各界革命和生产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对工商业的社会改造完成后,一位曾被称为“纺织大王”的民族资本家谈到:“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充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民愿望。社会主义改造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准备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三大改造的任务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预计时间提前了十几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工作上的失误和偏差,对后来的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是值得吸取的教训。但从总体上看,三大改造的完成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对把中国建成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三大改造完成的过程中,“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建设的任务也超额完成。
三、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师:建设工业化国家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新课题。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影响较大的模式,两种模式有什么不同?中国应该借鉴哪一模式?为什么?请同学们通过讨论,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教师运用投影,提供阅读教材)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作迟了,那就要失败。”摘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生:(讨论、回答)
师:(归纳、总结)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是先通过发展轻工业进行长期积累,逐渐实现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化。苏联则是先从重工业入手,在短期内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后,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迅速提高国家的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水平,加强国防力量成为当务之急,这与苏联在20年代面面临的情况极为相似。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无疑具有榜样的作用。同时,中国近代史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工业化是行不通的。中国只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因此,苏联模式更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从1953年开始,党和政府集中力量进行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至1957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社会经济面貌出现了喜人的变化。“一五”期间,我国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原因何在?
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有关知识,思考、回答)
师: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建成了一批重点工程,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交通运输事业取得重大发展,使内地重要地区、内地和边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为开展大规模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人民生活的改善使人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所以在短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党和政府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家发展的美好前景使人们焕发出空前的热情,全国人民在各行各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工业化奉献力量,是取得成就的决定性因素;党和政府在依靠自己力量进行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借了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苏联专家对中国建设的帮助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中国历史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经济成就的取得也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四、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师:1949年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宪法作用的文件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生:(学生回忆有关知识,回答)
师: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是对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民主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对新中国的建立和在建国初期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逐步完成,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这就需要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在法律上作出新的规定,以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中国成为繁荣、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此,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建设进行全面规划。
生:(阅读教材,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内容)
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时期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这一文件对国家政治、经济有哪些新的规定?
生:(阅读教材中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思考回答)
师:(归纳、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突出了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经济基础的地位。由此在法律上确定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对于调动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从新中国成立到“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一个长期落后的古老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和更多的问题。此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进行奋斗,开始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1篇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课标要求: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方面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空想 → 科学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设想之所以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是因为他们的设想根本无法实现。那么, 他们的设想为什么根本无法实现呢?请从课文84页第1自然段和下列材料中寻求答案:
这一变革将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将以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使政府相信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 ——欧文
①脱离社会现实(或者说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②用 说服 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资产阶级不可能自动放弃他们私有的产生资料。换一句话说就是,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 办法 。
2、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问世
△阅读课文第85页第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
(1)《共产党宣言》问世的条件有哪些?其根本条件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和分析?请阅读课文第84页第2自然段后回答:
①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马克思、恩格斯的潜心研究
△在上述两个条件中哪一个是根本条件呢?为什么?
①根本条件:条件①
②原因:
只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了,才能深刻地批判和分析它,才会认识到它必然灭亡,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才会创立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
①条件:
a 根本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德意志的 古代哲学
b 理论来源 英国的 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的 空想社会主义
△根据课文第84页第4自然段内容,回答:工人运动的爆发,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何作用?
c 斗争需要——工人运动迫切需要 科学理论 指导
△阅读课文第85页第4、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 共产主义 所取代
②内容 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③意义
阅读课文第85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记忆《共产党宣言》问世即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尝试 → 成功
1、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阅读课文第86页“◎巴黎公社”第1自然段,思考:
马克思说过,巴黎公社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特殊事件,具有偶然性。那么,马克思所说的特殊条件是什么呢?
(1)背景: 民族 矛盾与 阶级 矛盾交织, 以 民族 矛盾为主
△民族矛盾:普军直逼巴黎城下, 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
△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准备以武力解散巴黎人民的武装
(2)革命措施
△阅读课文第86页“◎巴黎公社”第3自然段, 思考并回答:
①从革命措施可以看出巴黎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无产阶级政权
②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宝贵经验的革命措施是什么?
打碎 资产阶级 的国家机器, 建立 无产阶级 的国家机器
③巴黎公社的措施中,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哪些?
△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从课本中能够找到的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两个“没有”和一个“未能”: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未能发动广大农民。那么,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由于巴黎公社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特殊事件,具有偶然性, 失败的根本原因也特殊:不是内因和主观原因, 而是外因和客观原因。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 并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巴黎公社起义不是因为法国资本主义制度腐朽了, 到了非推翻不可的地步了。在这种情况下, 法国无产阶级不可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因此,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法国无产阶级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
(3)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
(4)历史意义
△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记忆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5)经验和教训
用 暴力 夺取政权,打碎 旧 的国家机器,建立 新 的国家机器
①经验 民主 选举、 人民 监督等民主原则
英勇 斗争和革命 首创 精神
要有 科学理论 指导和 成熟政党 领导
②教训 必须建立 工农 联盟,不能孤军奋战
必须切断敌人 财 源, 彻底 消灭敌人
2、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
俄国 资本主义 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经济、阶级基础)
国内各种社会矛盾 十分尖锐 (社会条件)
一战 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催化剂)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 薄弱 的环节(易砸碎)
(2)革命过程:
①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
推翻了 沙皇专制 统治
a 结果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两个政权并存
工兵代表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
b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俄历10月):
a 夺取政权:
a《四月提纲》: 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 → 社会主义 革命
△《四月提纲》为什么要提出上述转变?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参加“ 一战 ”
△《四月提纲》提出以和平方式夺权 ?后来为什么用暴力?
b 七月事件:反战游行遭到镇压, 和平 夺权已不可能
c 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有何不同?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推翻的政权沙皇专制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的政权两个政权并存无产阶级政权
b 建立政权: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c 巩固政权:通过《和平法令》(决定退出 一战 )和《土地法令》(实行土地 国有化 )
(3)历史意义
△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记忆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随堂练习——《全品》第18课、第19课“典题探究”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八)(十九)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2篇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了解课本★: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1、随着资本主义的 ,资本主义制度的 也日益暴露。 矛盾日益激化。 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工人贫困和社会动荡。2、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了找到 的良策而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法国人 、 和英国人 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他们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 ,提出了一些 、建立 的美妙设想,但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3、 世纪 年代, 国、 国和 爆发了大规模 。工人们不仅要求改善 待遇,还积极争取 权利。尽管这些斗争都失败了,但表明广大工人已经 。为此,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1、经济基础:随着 革命的深入和资本主义的 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 日益暴露。2、思想来源: 主义、德意志 、英国古典 学。3、阶级基础:19世纪 年代欧洲 运动。4、实践基础: 、 的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时间: 年2月。2、主要内容:肯定 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 的秘密;宣告工人阶级的 使命;昭示了未来 社会的原则。3、意义:标志着 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 武器;对 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巴黎公社1、背景: 年普法战争中 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了 政策,同德国草签了割地赔款的条约,还妄图以武力解散 的武装——国民自卫军。2、时间:18 年 月至 月。3、性质:第一个新型的 政权。4、措施:⑴政权建设方面: 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构;公职人员由 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⑵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 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等。5、失败的原因: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 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达到要求摧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⑵主观原因:没有接管 银行,也没有同外省 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起 积极参与,没有一个真正的 政党进行正确领导。⑶客观原因: 势力的力量过于强大。6、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 的 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 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 和 。★重难解析★一、评价空想社会主义1、空想性:它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根源,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没有找到实现美好理想的真正动力,它们停留在道德的层面,寄希望于富人的道德情感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排斥阶级斗争。2、积极性: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把资本主义社会视为颠对象,提出了克服弊端的主张,具有进步的意义,且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条件:①“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也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这就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经济基础。②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和谐社会的天才设想以及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③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广大工人的政治觉悟也不断地提高,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④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入工人群众,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最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3、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三、巴黎公社 1、革命措施: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独立的治安、立法、司法机构,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努力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2、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时期,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生产力还没达到要摧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主观原因是没有掌握经济命脉,没有联系外省的革命力量和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使自己孤军奋战,得不到力量的补给,也没有建立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3、失败教训:必须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革命,团结和联系一切可能的革命力量,还要建立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革命。★知识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 醒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影响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加剧了工人贫困和社会动荡。 空想社会主义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等猛烈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但脱离实际。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时间1848年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主要内容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指出了阶级斗争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意义《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的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巴黎公社诞生1871年3月,巴黎人民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巴黎公社。性质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革命措施政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保障人民的权利。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工人管理。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还没达到摧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主观原因是没有掌握经济命脉,没有联系其他革命力量,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成熟政党的领导;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意义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知识拓展★
《共产党宣言》(节选)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也就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的和没有力量的,但是在运动进程中,它们会越出本身,而且作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制定的条件和基本内容;过渡时期的概念;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其历史意义;“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及其重大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宪法的制定。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一化三改”的关系和三大改造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中国人民全力投入和支持工业化建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重工业在“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中突出地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认识国情的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本节内容的重点。这一内容与前面所学过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和本章第一、二节的内容有直接联系,要引导学生联系这些知识,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及开展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三大改造对工业化建设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认识进行三大改造的重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三大改造所采取的方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可通过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与其它国家所面临的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不同国情的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党和政府在三大改造中所采取的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保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选择,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
师: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说到:“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西方侵略者之所以可以架起几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根本原因何在?在抗美援朝胜利后,新中国是否彻底消除了这一威胁?
生:(思考后回答)
师:(归纳、总结)近代历史上这一悲剧的出现固然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密切相关,但是根本上看是由于被侵略的国家社会生产力落后,无力抵御工业发达的西方侵略者。历史的发展一次次地证明: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只有实现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为加强国防提供基础,才能彻底避免遭受侵略与奴役的命运。这也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哪些重要的准备工作?
生:(回忆所学内容,回答)
师:(概括、总结)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伟大目标。建国初期,通过开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三大运动,建立国营经济,恢复国民经济等一系列斗争和努力,使新生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党和政府从1953年开始,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板书第三节的课题)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师:1953年,中国共产党经过酝酿、讨论,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时,制定了完成过渡任务第一阶段的基本任务,即第一个五年计划,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思考:在这两个重要文件中,党和政府提出了什么基本任务?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内容分析,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党和任务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了解过渡时期的概括,思考、回答问题)
师:(归纳、总结)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规定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一化三改”,即实现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党和政府所遵循的原则是二者同时并举,在较长时间内逐步实现。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原则来开展工作?请同学们结合工业化所需要的条件和教材有关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容进行思考、回答。
生:(在教师指导下回忆有关知识,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回答)
师:(归纳、总结)工业化建设必须具备资金、原料、市场等条件,这就需要改变自然经济所造成的生产的分散性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而中国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不仅缺乏工业基础,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保留了大量自然经济的残余,特别是农业,手工业中大量个体生产的存在,使生产水平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满足工业化展开后,城镇规模扩大、非农业人口增加和工业生产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在“一五”计划刚刚展开时,因农业生产水平低对工业建设发展的制约已经暴露出来。(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大量个体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工业化的建设,也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缺乏稳固的经济基础。因此,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程中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党和政府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具体国情,设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约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完成过渡任务。这一时期就是我们所说的“过渡时期”。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在制定国家发展的规划时还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针和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提出后,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探索。(教材板书标题)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师:“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时,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什么原则和方针?通过什么形式进行?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概括、思考回答)
师: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方式引导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个农业国,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造成了占绝对优势的个体经济。这一情况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对高度的公有制缺乏思想准备。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在对农村和城市的个体私有制经济改造过程中,必须本着有利于国家建设,又能够满足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的原则,采取稳妥的步骤。为此,党的政府采取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方针,即继续保留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合作生产的方式,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逐步进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改造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师: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其发展中具有什么特点?
生:(回忆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师:(归纳、总结)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它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近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在工业化建设中有其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依靠剥削工人的劳动赚取利润,但具有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希望国家富强的一面。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优势,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制定了稳妥的政策,逐步实现改造。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什么政策和步骤?有什么好处?
生:(阅读教材,概括、回答)
师:党和政府采取了赎买政策,将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纳入不同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终彻底转变为公有制经济。通过这些措施,既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过分发展给过渡任务完成带来的消极影响,又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本家利益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工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和平的方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新途径。经过三年的斗争和努力,党和政府在“一五”期间完成了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这对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3、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义
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师:(归纳、总结)至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中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占有绝对优势的经济成分,这表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标志着我国历史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一方面在经济上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党和政府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保障。特别是,党和政府在改造中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使社会各界革命和生产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对工商业的社会改造完成后,一位曾被称为“纺织大王”的民族资本家谈到:“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充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民愿望。社会主义改造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准备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三大改造的任务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预计时间提前了十几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工作上的失误和偏差,对后来的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是值得吸取的教训。但从总体上看,三大改造的完成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对把中国建成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三大改造完成的过程中,“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建设的任务也超额完成。
三、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师:建设工业化国家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新课题。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影响较大的模式,两种模式有什么不同?中国应该借鉴哪一模式?为什么?请同学们通过讨论,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教师运用投影,提供阅读教材)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作迟了,那就要失败。”摘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生:(讨论、回答)
师:(归纳、总结)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是先通过发展轻工业进行长期积累,逐渐实现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化。苏联则是先从重工业入手,在短期内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后,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迅速提高国家的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水平,加强国防力量成为当务之急,这与苏联在20年代面面临的情况极为相似。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无疑具有榜样的作用。同时,中国近代史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工业化是行不通的。中国只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因此,苏联模式更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从1953年开始,党和政府集中力量进行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至1957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社会经济面貌出现了喜人的变化。“一五”期间,我国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原因何在?
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有关知识,思考、回答)
师: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建成了一批重点工程,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交通运输事业取得重大发展,使内地重要地区、内地和边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为开展大规模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人民生活的改善使人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所以在短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党和政府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家发展的美好前景使人们焕发出空前的热情,全国人民在各行各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工业化奉献力量,是取得成就的决定性因素;党和政府在依靠自己力量进行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借了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苏联专家对中国建设的帮助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中国历史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经济成就的取得也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四、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师:1949年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宪法作用的文件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生:(学生回忆有关知识,回答)
师: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是对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民主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对新中国的建立和在建国初期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逐步完成,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这就需要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在法律上作出新的规定,以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中国成为繁荣、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此,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建设进行全面规划。
生:(阅读教材,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内容)
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时期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这一文件对国家政治、经济有哪些新的规定?
生:(阅读教材中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思考回答)
师:(归纳、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突出了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经济基础的地位。由此在法律上确定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对于调动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从新中国成立到“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一个长期落后的古老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和更多的问题。此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进行奋斗,开始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4篇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前准备:《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选摘、课件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第一课,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部分,内容抽象,且长期以来的说教使得学生对这一部分并不了解但十分反感,所以在对本课内容重新整合以后,我决定首先让学生能进入经典,阅读第一手资料后再对经典进行分析运用,切实体会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虽听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但其实对其理论并不了解,对社会主义等概念也并不了解,而现实生活又使得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存在着很多疑问,所以本课应该将社会主义等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并不是马恩闭门造车,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有工人共同的愿望与希望。 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构成;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基本史实,总结其经验教训;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运用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19世纪中期工人阶级生活状况视频,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立场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解读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和个人经历让学生体会马克思、恩格斯伟大人格和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巴黎公社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由《共产党宣言》看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上课之前先问大家,你们最喜欢的课外书是什么?我这里也有两本在中学生中很有市场的书—— 出示《三重门》和《梦里花落知多少》,显示其发行量。 我今天向大家介绍是不是这些书,而是一本经历了160年的时间考验,有着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就是 出示《共产党宣言》,显示其发行量和再版次数。 这本书为什么能经历160年的时间考验,为什么能流传到那么多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走进它的作者,走进这个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出示课题。 今年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马克思诞辰190周年,今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也就是说马克思在他30岁时写出了这本传世之作,那么30岁的马克思到底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促使他穷尽一生之力为之奋斗?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时代。 片断一: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探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出示视频——反映19世纪中期工人生活状况的视频。 19世纪中期的欧洲正在经历着一次巨大的历史转折,这就是——工业革命,而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机器的使用。机器给资本家带来了什么?——财富;那给工人带来的又是什么呢?——超负荷的工作却无法满足最起码的生活需求,也无法给孩子带来幸福的童年,面对如此的现实,怎么办? ——反抗。哪些反抗? ——探寻。哪些探寻? 但这些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而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所以迫切地需要科学的理论。 需要科学的理论,理论就会从天而降吗?——还需要有人为之而奋斗和努力。杰出的代表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出示材料。马克思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志向、坚持、牺牲、创新…… 片断二: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继承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哪些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时的工人们尊称年仅29岁的马克思为“老爹”,把这一伟大理论称之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而这“阳光“升起的时刻就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这本2万余字的小册子到底有些什么内容让全世界工人如此欣喜和充满希望。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至材料五,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 2、 3、 4、 5、 以上五点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以后的30多年中,马克思共撰写了近多部著作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但《共产党宣言》为其奠定了基础。从发表至今,《共产党宣言》经历了160年的时间考验,流传到70多个国家,在不同的时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穿越时空解读这本《共产党宣言》吧! 片断三:穿越时空看《共产党宣言》 我们来到的第一个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的巴黎。1871年的巴黎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一位历史的亲历者这样描述这件事。……………………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巴黎人民这样激动?——巴黎公社的成立。 巴黎公社做了些什么让人民如此激动?请看86页,归纳巴黎公社的措施。 政治: 经济: ——新型的工人政权,并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可是好景不长,72天后,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 巴黎公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并且败得如此惨烈。虽然巴黎公社距《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20余年,但参加过巴黎公社的人可能并未真正系统地学习过马克思主久,作为巴黎公社的幸存者,当他真正读到《共产党宣言》后,他又该怎样总结那轰轰烈烈的72天的经验与教训呢? 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后总结出的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观点居然如此一致,大家很有做思想家的潜质。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共产党宣言》能不能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个时空——20世纪的中国。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到21世纪的世界。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有没有像《共产党宣言》所预料的那样灭亡?没有,并且还在继续发展。可是有趣是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看《共产党宣言》。、 出示材料。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六至材料十,用21世纪的眼光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解读。 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麻烦,就有《共产党宣言》;当麻烦没有了,这本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麻烦再次出现,那些忘记它的人们就又想起了它。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