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7.1 溶液(精选14篇)
7.1 溶液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并整理归纳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通过对形成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含义,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做好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现推荐几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做一些说明,权作参考。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试管中的水适当多加一些,高锰酸钾固体取一个小颗粒,而不是若干碎屑。这样可以使高锰酸钾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线条,增加实验的视觉效果,同时便于进一步的观察它的扩散过程。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本实验是为了揭示“物质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质自身性质决定的”这一原理。
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本实验应该是用较稀的,所钾硝酸银也不能过多,若反应已开始就生成大量沉淀,就会对“悬浊液放置后会发生沉降”的现象产生干扰。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5] 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实验6] 气体物质的溶解
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本实验未采用“喷泉实验”,而设计了较为建议的做法。主要使是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尽量少,使学生集中观察按其的易溶性。同样原因,水中也不要加入指示剂。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建议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 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的温度。
2.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的温度。
关于溶解的教学建议
1.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比较来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例如,学生对气体之间的相互混合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过程与气体间的混合是相似的,他们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会使学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了解物质之间混合的过程特点,以次来理解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会得到向对统一的认识。当然应该注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个水合的过程,热效应液与此有关,但这里不必予以强调。
2.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溶解现象有一个较为开阔的视野。应该指出的时,固体的溶解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出来,做到,既有相对宽泛的背景,由有重点。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也要分清主次,不要任以拔高。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的概念,掌握、溶质、溶剂之间关系,并学会简单计算。
2.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
难点:
1.了解的形成过程。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教学过程
[引言]当衣服上撒了香水就会满室飘香,打开一瓶白酒就会醇香四逸。这里的“飘”与“逸”实际上就是分子的扩散。经过一段时间,飘逸的分子最终会均匀地充满整个房间。这一过程无需外力的帮助就能自发地进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与上面的过程类似,都是自发地进行的。
[板书]第一节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讲解]很多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现象。现在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并注意最终形成的混合物的外观特点。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 高锰酸钾溶于水
[讲解]从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逐渐地溶解、扩散,最终所形成的每个部分颜色都一样,说明高锰酸钾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讲解]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讲解]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讲解]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图2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
[讲解]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一般认为颗粒直径大于10-7m时就会形成不稳定的悬浊液或乳浊液,发生沉降或分层。
2.液体物质的溶解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
[板书] 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4]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图3 植物油跟水的混合
[讲解]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板书]小的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讲解]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板书]3.气体的溶解
[讲解]炎热的夏天,当你打开碳酸饮料或者啤酒瓶的时候,会发现液体中会冒出大量气泡,这说明液体中溶有气体。有的气体是很易溶于水的。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讲解]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图4 氨气溶于水
打开胶塞后,水会急速进入试管,说明氨气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称为氨水。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讨论]液体里溶有气体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板书]4.溶解过程中放热与吸热的现象
[学生活动] 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 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的温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学生活动]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的温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讲解]以上实验说明,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放热或吸热现象。
教学手段:实验、学生活动(包括动手实验和同伴之间的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2.液体物质的溶解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板书] 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实验5]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乳浊液:小的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3.气体的溶解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氨气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称为氨水。
[思考]请你说说向鱼塘中的水里补充氧气的方法。
[讨论]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水中溶有气体吗?
4.溶解过程中放热与吸热的现象
NaOH固体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硝酸铵晶体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结论: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放热或吸热现象。
探究活动
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比较
1.做下列实验:
(1)将少许碘放入水中,振荡,观察碘在水中的溶解性;
(2)将少许碘放入四氯化碳中(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溶剂),振荡,观察碘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
(3)在碘的水中滴加几滴四氯化碳,振荡,观察现象。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跟什么因素有关?(可能的话可以讨论物质相溶的规律)
(2)实验(3)的现象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如何利用这一现象?
(3)将少量硫粉溶于酒精中,再用滴管取少量清液滴在盛有水的另一支试管中,观察并解释现象。
7.1 溶液 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并整理归纳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通过对形成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含义,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做好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现推荐几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做一些说明,权作参考。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试管中的水适当多加一些,高锰酸钾固体取一个小颗粒,而不是若干碎屑。这样可以使高锰酸钾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线条,增加实验的视觉效果,同时便于进一步的观察它的扩散过程。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本实验是为了揭示“物质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质自身性质决定的”这一原理。
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本实验应该是用较稀的,所钾硝酸银也不能过多,若反应已开始就生成大量沉淀,就会对“悬浊液放置后会发生沉降”的现象产生干扰。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5] 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实验6] 气体物质的溶解
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本实验未采用“喷泉实验”,而设计了较为建议的做法。主要使是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尽量少,使学生集中观察按其的易溶性。同样原因,水中也不要加入指示剂。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建议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 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的温度。
2.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的温度。
关于溶解的教学建议
1.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比较来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例如,学生对气体之间的相互混合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过程与气体间的混合是相似的,他们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会使学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了解物质之间混合的过程特点,以次来理解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会得到向对统一的认识。当然应该注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个水合的过程,热效应液与此有关,但这里不必予以强调。
2.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溶解现象有一个较为开阔的视野。应该指出的时,固体的溶解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出来,做到,既有相对宽泛的背景,由有重点。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也要分清主次,不要任以拔高。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的概念,掌握、溶质、溶剂之间关系,并学会简单计算。
2.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
难点:
1.了解的形成过程。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教学过程
[引言]当衣服上撒了香水就会满室飘香,打开一瓶白酒就会醇香四逸。这里的“飘”与“逸”实际上就是分子的扩散。经过一段时间,飘逸的分子最终会均匀地充满整个房间。这一过程无需外力的帮助就能自发地进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与上面的过程类似,都是自发地进行的。
[板书]第一节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讲解]很多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现象。现在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并注意最终形成的混合物的外观特点。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 高锰酸钾溶于水
[讲解]从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逐渐地溶解、扩散,最终所形成的每个部分颜色都一样,说明高锰酸钾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讲解]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讲解]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讲解]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图2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
[讲解]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一般认为颗粒直径大于10-7m时就会形成不稳定的悬浊液或乳浊液,发生沉降或分层。
2.液体物质的溶解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
[板书] 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4]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图3 植物油跟水的混合
[讲解]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板书]小的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讲解]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板书]3.气体的溶解
[讲解]炎热的夏天,当你打开碳酸饮料或者啤酒瓶的时候,会发现液体中会冒出大量气泡,这说明液体中溶有气体。有的气体是很易溶于水的。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讲解]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图4 氨气溶于水
打开胶塞后,水会急速进入试管,说明氨气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称为氨水。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讨论]液体里溶有气体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板书]4.溶解过程中放热与吸热的现象
[学生活动] 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 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的温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学生活动]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的温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讲解]以上实验说明,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放热或吸热现象。
教学手段:实验、学生活动(包括动手实验和同伴之间的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2.液体物质的溶解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板书] 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实验5]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乳浊液:小的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3.气体的溶解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氨气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称为氨水。
[思考]请你说说向鱼塘中的水里补充氧气的方法。
[讨论]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水中溶有气体吗?
4.溶解过程中放热与吸热的现象
NaOH固体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硝酸铵晶体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结论: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放热或吸热现象。
探究活动
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比较
1.做下列实验:
(1)将少许碘放入水中,振荡,观察碘在水中的溶解性;
(2)将少许碘放入四氯化碳中(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溶剂),振荡,观察碘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
(3)在碘的水中滴加几滴四氯化碳,振荡,观察现象。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跟什么因素有关?(可能的话可以讨论物质相溶的规律)
(2)实验(3)的现象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如何利用这一现象?
(3)将少量硫粉溶于酒精中,再用滴管取少量清液滴在盛有水的另一支试管中,观察并解释现象。
7.1 溶液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并整理归纳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通过对形成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含义,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做好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现推荐几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做一些说明,权作参考。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试管中的水适当多加一些,高锰酸钾固体取一个小颗粒,而不是若干碎屑。这样可以使高锰酸钾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线条,增加实验的视觉效果,同时便于进一步的观察它的扩散过程。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本实验是为了揭示“物质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质自身性质决定的”这一原理。
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本实验应该是用较稀的,所钾硝酸银也不能过多,若反应已开始就生成大量沉淀,就会对“悬浊液放置后会发生沉降”的现象产生干扰。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5] 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实验6] 气体物质的溶解
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本实验未采用“喷泉实验”,而设计了较为建议的做法。主要使是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尽量少,使学生集中观察按其的易溶性。同样原因,水中也不要加入指示剂。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建议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 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的温度。
2.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的温度。
关于溶解的教学建议
1.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比较来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例如,学生对气体之间的相互混合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过程与气体间的混合是相似的,他们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会使学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了解物质之间混合的过程特点,以次来理解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会得到向对统一的认识。当然应该注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个水合的过程,热效应液与此有关,但这里不必予以强调。
2.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溶解现象有一个较为开阔的视野。应该指出的时,固体的溶解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出来,做到,既有相对宽泛的背景,由有重点。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也要分清主次,不要任以拔高。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的概念,掌握、溶质、溶剂之间关系,并学会简单计算。
2.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
难点:
1.了解的形成过程。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教学过程
[引言]当衣服上撒了香水就会满室飘香,打开一瓶白酒就会醇香四逸。这里的“飘”与“逸”实际上就是分子的扩散。经过一段时间,飘逸的分子最终会均匀地充满整个房间。这一过程无需外力的帮助就能自发地进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与上面的过程类似,都是自发地进行的。
[板书]第一节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讲解]很多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现象。现在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并注意最终形成的混合物的外观特点。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 高锰酸钾溶于水
[讲解]从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逐渐地溶解、扩散,最终所形成的每个部分颜色都一样,说明高锰酸钾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讲解]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讲解]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讲解]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图2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
[讲解]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一般认为颗粒直径大于10-7m时就会形成不稳定的悬浊液或乳浊液,发生沉降或分层。
2.液体物质的溶解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
[板书] 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4]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图3 植物油跟水的混合
[讲解]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板书]小的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讲解]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板书]3.气体的溶解
[讲解]炎热的夏天,当你打开碳酸饮料或者啤酒瓶的时候,会发现液体中会冒出大量气泡,这说明液体中溶有气体。有的气体是很易溶于水的。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讲解]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图4 氨气溶于水
打开胶塞后,水会急速进入试管,说明氨气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称为氨水。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讨论]液体里溶有气体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板书]4.溶解过程中放热与吸热的现象
[学生活动] 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 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的温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学生活动]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的温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讲解]以上实验说明,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放热或吸热现象。
教学手段:实验、学生活动(包括动手实验和同伴之间的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2.液体物质的溶解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板书] 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实验5]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乳浊液:小的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3.气体的溶解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氨气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称为氨水。
[思考]请你说说向鱼塘中的水里补充氧气的方法。
[讨论]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水中溶有气体吗?
4.溶解过程中放热与吸热的现象
NaOH固体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硝酸铵晶体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结论: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放热或吸热现象。
探究活动
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比较
1.做下列实验:
(1)将少许碘放入水中,振荡,观察碘在水中的溶解性;
(2)将少许碘放入四氯化碳中(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溶剂),振荡,观察碘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
(3)在碘的水中滴加几滴四氯化碳,振荡,观察现象。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跟什么因素有关?(可能的话可以讨论物质相溶的规律)
(2)实验(3)的现象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如何利用这一现象?
(3)将少量硫粉溶于酒精中,再用滴管取少量清液滴在盛有水的另一支试管中,观察并解释现象。
7.1 溶液 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并整理归纳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通过对形成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含义,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做好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现推荐几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做一些说明,权作参考。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试管中的水适当多加一些,高锰酸钾固体取一个小颗粒,而不是若干碎屑。这样可以使高锰酸钾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线条,增加实验的视觉效果,同时便于进一步的观察它的扩散过程。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本实验是为了揭示“物质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质自身性质决定的”这一原理。
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本实验应该是用较稀的,所钾硝酸银也不能过多,若反应已开始就生成大量沉淀,就会对“悬浊液放置后会发生沉降”的现象产生干扰。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5] 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实验6] 气体物质的溶解
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本实验未采用“喷泉实验”,而设计了较为建议的做法。主要使是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尽量少,使学生集中观察按其的易溶性。同样原因,水中也不要加入指示剂。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建议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 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的温度。
2.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的温度。
关于溶解的教学建议
1.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比较来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例如,学生对气体之间的相互混合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过程与气体间的混合是相似的,他们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会使学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了解物质之间混合的过程特点,以次来理解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会得到向对统一的认识。当然应该注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个水合的过程,热效应液与此有关,但这里不必予以强调。
2.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溶解现象有一个较为开阔的视野。应该指出的时,固体的溶解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出来,做到,既有相对宽泛的背景,由有重点。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也要分清主次,不要任以拔高。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的概念,掌握、溶质、溶剂之间关系,并学会简单计算。
2.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
难点:
1.了解的形成过程。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教学过程
[引言]当衣服上撒了香水就会满室飘香,打开一瓶白酒就会醇香四逸。这里的“飘”与“逸”实际上就是分子的扩散。经过一段时间,飘逸的分子最终会均匀地充满整个房间。这一过程无需外力的帮助就能自发地进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与上面的过程类似,都是自发地进行的。
[板书]第一节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讲解]很多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现象。现在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并注意最终形成的混合物的外观特点。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 高锰酸钾溶于水
[讲解]从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逐渐地溶解、扩散,最终所形成的每个部分颜色都一样,说明高锰酸钾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讲解]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讲解]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讲解]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图2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
[讲解]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一般认为颗粒直径大于10-7m时就会形成不稳定的悬浊液或乳浊液,发生沉降或分层。
2.液体物质的溶解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
[板书] 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4]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图3 植物油跟水的混合
[讲解]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板书]小的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讲解]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板书]3.气体的溶解
[讲解]炎热的夏天,当你打开碳酸饮料或者啤酒瓶的时候,会发现液体中会冒出大量气泡,这说明液体中溶有气体。有的气体是很易溶于水的。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讲解]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图4 氨气溶于水
打开胶塞后,水会急速进入试管,说明氨气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称为氨水。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讨论]液体里溶有气体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板书]4.溶解过程中放热与吸热的现象
[学生活动] 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 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的温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学生活动]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的温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讲解]以上实验说明,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放热或吸热现象。
教学手段:实验、学生活动(包括动手实验和同伴之间的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2.液体物质的溶解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板书] 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实验5]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乳浊液:小的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3.气体的溶解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氨气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称为氨水。
[思考]请你说说向鱼塘中的水里补充氧气的方法。
[讨论]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水中溶有气体吗?
4.溶解过程中放热与吸热的现象
NaOH固体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硝酸铵晶体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结论: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放热或吸热现象。
探究活动
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比较
1.做下列实验:
(1)将少许碘放入水中,振荡,观察碘在水中的溶解性;
(2)将少许碘放入四氯化碳中(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溶剂),振荡,观察碘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
(3)在碘的水中滴加几滴四氯化碳,振荡,观察现象。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跟什么因素有关?(可能的话可以讨论物质相溶的规律)
(2)实验(3)的现象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如何利用这一现象?
(3)将少量硫粉溶于酒精中,再用滴管取少量清液滴在盛有水的另一支试管中,观察并解释现象。
7.1 溶液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溶质、溶剂、溶解性以及浓和稀的概念。
2、了解的均一性和稳定性,理解饱和和不饱和溶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4、理解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寻找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三》徳育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溶解度、溶质量分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区别联系。
四、教具:
投影仪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
六、课型:
复习课
七、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采取边讨论边归纳的方法从的组成、分类、量度、和混合物的分离等方面将本章的知识结构加以总结。
重要 概念的复习:
1、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1、能形成的是_______ 2、的特征是________
3、的定义_________ 4、的组成部分 _______
2、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
1、一定是饱和的是______ 2、一定不是饱和的是______
3、可能是饱和的是_____ 4、是饱和必须指明 ___和___
5、饱和和不饱和怎样相互转化?
6、若不限条件可分为本___和____。
3、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1)概括溶解度的概念。
(2)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4、投影
讨论回答:
1、试管1、2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不是___
2、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是什么?
3、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______
5、介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和结晶
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第六章的主要概念。下面我们针对这些概念做些练习。
1、在一个大箩卜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倒出的还能继续溶解食盐吗?为什么?
2、将60 时的硝酸钾饱和降温至多20 ,不发生变化的是___
A、硝酸钾的溶解度 B、中溶质的质量
C、中溶剂的质 D、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饱和一定是浓 B、析出晶体后的,一定是饱和
C、饱和将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
D、凡是均一的、透明的液体一定是
4、比较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7.1 溶液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并整理归纳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特点;通过对形成过程的学习,锻炼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含义,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做好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现推荐几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做一些说明,权作参考。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试管中的水适当多加一些,高锰酸钾固体取一个小颗粒,而不是若干碎屑。这样可以使高锰酸钾沉入水底是留下一道清晰的紫色线条,增加实验的视觉效果,同时便于进一步的观察它的扩散过程。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本实验是为了揭示“物质的溶解性主要是物质自身性质决定的”这一原理。
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本实验应该是用较稀的,所钾硝酸银也不能过多,若反应已开始就生成大量沉淀,就会对“悬浊液放置后会发生沉降”的现象产生干扰。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5] 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实验6] 气体物质的溶解
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本实验未采用“喷泉实验”,而设计了较为建议的做法。主要使是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尽量少,使学生集中观察按其的易溶性。同样原因,水中也不要加入指示剂。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建议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 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的温度。
2.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的温度。
关于溶解的教学建议
1.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比较来讨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例如,学生对气体之间的相互混合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过程与气体间的混合是相似的,他们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这会使学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了解物质之间混合的过程特点,以次来理解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会得到向对统一的认识。当然应该注意,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个水合的过程,热效应液与此有关,但这里不必予以强调。
2.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溶解现象有一个较为开阔的视野。应该指出的时,固体的溶解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内容,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出来,做到,既有相对宽泛的背景,由有重点。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也要分清主次,不要任以拔高。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的概念,掌握、溶质、溶剂之间关系,并学会简单计算。
2.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
难点:
1.了解的形成过程。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教学过程
[引言]当衣服上撒了香水就会满室飘香,打开一瓶白酒就会醇香四逸。这里的“飘”与“逸”实际上就是分子的扩散。经过一段时间,飘逸的分子最终会均匀地充满整个房间。这一过程无需外力的帮助就能自发地进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与上面的过程类似,都是自发地进行的。
[板书]第一节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讲解]很多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现象。现在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一过程,并注意最终形成的混合物的外观特点。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 高锰酸钾溶于水
[讲解]从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逐渐地溶解、扩散,最终所形成的每个部分颜色都一样,说明高锰酸钾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讲解]在上述实验中,两只试管里的水都是室温,水的质量也相同,但食盐全部溶解了,而碘却只有少部分溶解。这说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中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这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讲解]任何两种气体都可以任意比例完全均匀地混合,但是对于水来说,并不是什么物质都可以溶在其中的。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讲解]硝酸银跟盐酸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
图2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
[讲解]可见,如果分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的颗粒过大就会使形成的混合物混浊而不透明,一段时间后该固体物质就会从混合物中沉降出来。象这样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一般认为颗粒直径大于10-7m时就会形成不稳定的悬浊液或乳浊液,发生沉降或分层。
2.液体物质的溶解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在一只大试管中加入2mL水,再用胶头滴管分5次加入酒精,每次加1滴管,边振荡边观察现象。多次加入的酒精均能与水完全互溶。进一步的实验还可以证明:
[板书] 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但是,并不是所有液体之间都能够互溶。
[实验4]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图3 植物油跟水的混合
[讲解]植物油不能跟水互溶,经振荡,油被“打散”,生成很小的液滴。它们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这种混合物液也是不稳定的。
[板书]小的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讲解]乳浊液也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很多液体农药是难溶于水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农药配成乳浊液后再进行喷洒,有效地保障了用药的均匀与适量。
[板书]3.气体的溶解
[讲解]炎热的夏天,当你打开碳酸饮料或者啤酒瓶的时候,会发现液体中会冒出大量气泡,这说明液体中溶有气体。有的气体是很易溶于水的。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讲解]将盛有氨气的试管浸入水中,在水中打开胶塞,观察现象。
图4 氨气溶于水
打开胶塞后,水会急速进入试管,说明氨气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称为氨水。
[思考]在养鱼的水塘中央常用水泵不断将水喷向空中;家庭养鱼则不断向鱼缸中鼓入空气。这样做是为了向养鱼的水中补充氧气。请你说说这两种方法是如何达到补充氧气目的的。
[讨论]液体里溶有气体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板书]4.溶解过程中放热与吸热的现象
[学生活动] 氢氧化钠溶解时的放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下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 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后并再次测量并记录的温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学生活动]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的吸热现象
向烧杯中加入5mL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向水中加入2药匙硝酸铵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全部溶解,并及时测量和记录的温度。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讲解]以上实验说明,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放热或吸热现象。
教学手段:实验、学生活动(包括动手实验和同伴之间的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一、物质的溶解
1.固体的溶解
[实验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图1 高锰酸钾溶于水
[实验2]将少量的碘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振荡,观察着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3] 氯化银悬浊液的生成与性质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悬浊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混合物。
2.液体物质的溶解
[实验4]液体物质的溶解
[板书] 酒精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实验5]植物油与水的混合
乳浊液:小的液滴分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3.气体的溶解
[实验6]气体物质的溶解
氨气很容易溶解在水中,所得称为氨水。
[思考]请你说说向鱼塘中的水里补充氧气的方法。
[讨论]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水中溶有气体吗?
4.溶解过程中放热与吸热的现象
NaOH固体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硝酸铵晶体溶于水:
溶解前
溶解后
温度(℃)
结论: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放热或吸热现象。
探究活动
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比较
1.做下列实验:
(1)将少许碘放入水中,振荡,观察碘在水中的溶解性;
(2)将少许碘放入四氯化碳中(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溶剂),振荡,观察碘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
(3)在碘的水中滴加几滴四氯化碳,振荡,观察现象。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跟什么因素有关?(可能的话可以讨论物质相溶的规律)
(2)实验(3)的现象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如何利用这一现象?
(3)将少量硫粉溶于酒精中,再用滴管取少量清液滴在盛有水的另一支试管中,观察并解释现象。
7.1 溶液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溶质、溶剂、溶解性以及浓和稀的概念。
2、了解的均一性和稳定性,理解饱和和不饱和溶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4、理解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寻找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三》徳育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溶解度、溶质量分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区别联系。
四、教具:
投影仪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
六、课型:
复习课
七、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采取边讨论边归纳的方法从的组成、分类、量度、和混合物的分离等方面将本章的知识结构加以总结。
重要 概念的复习:
1、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1、能形成的是_______ 2、的特征是________
3、的定义_________ 4、的组成部分 _______
2、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
1、一定是饱和的是______ 2、一定不是饱和的是______
3、可能是饱和的是_____ 4、是饱和必须指明 ___和___
5、饱和和不饱和怎样相互转化?
6、若不限条件可分为本___和____。
[1][2]下一页
7.1 溶液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溶质、溶剂、溶解性以及浓和稀的概念。
2、了解的均一性和稳定性,理解饱和和不饱和溶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4、理解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寻找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三》徳育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溶解度、溶质量分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区别联系。
四、教具:
投影仪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
六、课型:
复习课
七、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采取边讨论边归纳的方法从的组成、分类、量度、和混合物的分离等方面将本章的知识结构加以总结。
重要 概念的复习:
1、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1、能形成的是_______ 2、的特征是________
3、的定义_________ 4、的组成部分 _______
2、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
1、一定是饱和的是______ 2、一定不是饱和的是______
3、可能是饱和的是_____ 4、是饱和必须指明 ___和___
5、饱和和不饱和怎样相互转化?
6、若不限条件可分为本___和____。
3、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1)概括溶解度的概念。
(2)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4、投影
讨论回答:
1、试管1、2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不是___
2、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是什么?
3、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______
5、介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和结晶
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第六章的主要概念。下面我们针对这些概念做些练习。
1、在一个大箩卜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倒出的还能继续溶解食盐吗?为什么?
2、将60 时的硝酸钾饱和降温至多20 ,不发生变化的是___
A、硝酸钾的溶解度 B、中溶质的质量
C、中溶剂的质 D、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饱和一定是浓 B、析出晶体后的,一定是饱和
C、饱和将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
D、凡是均一的、透明的液体一定是
4、比较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7.1 溶液 第9篇
第一节 溶液
(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疑点:透明是不是溶液的宏观特征。 4.解决办法: (1)通过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利用挂图(或模型),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三.教学过程[讲解]:本章重点研究有关溶液的知识,那我们先来了解溶液的概念。[板书]:一.溶液[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1:把泥土、植物油分别加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板书]:实验7-1
刚加入水时
振 荡
静 置
泥土+水
上下分层
浑 浊
又上下分层
植物油+水
上下分层
浑 浊
又上下分层[提问]:实验现象有何异同?(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填表。[总结]:1.刚加入和静置后,均上下分层。 2.振荡后液体变浑浊。[板书]:1.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 浊液(或悬浮液)。2.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讲解]:悬浊液浑浊是因为固体小颗粒引起的;而乳浊液变浑浊是因为液体小液滴引起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教师活动]:继续演示实验7-1:将蔗糖、食盐分别放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描述:蔗糖、食盐加入水中,在振荡后液体澄清,静置一段时间后也不会发生变化。[设问]:为什么蔗糖、食盐溶于水后和前面所做两个实验现象不同呢?[讲解]:(可利用彩图或画简图)把蔗糖溶于水,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随着振荡,蔗糖分子就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同理,食盐溶于水,也是构成食盐的小微粒(na+、cl-)均一分散到水分子中间。[目的]:利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以上实验。[总结板书]: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5.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29-130有关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内容,思考: (1)如何根据溶液名称来确定溶剂跟溶质? (2)理解溶液概念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练习]:(1)教材p131第二题。 (2)区别以下液体是不是溶液: a.硫酸铜溶于水;b.牛奶;c.高锰酸钾溶于水;d.醋。[目的]:加深学生对溶液、溶剂及溶质概念的理解。[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并随堂解决,启发学生总结:[板书]:注意:a.溶液并非全是无色,无色不是溶液的特征。 b.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剂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c.水为溶剂,不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2.溶液的应用[学生活动]:自己阅读教材p132,并用语言概括(举例说明)。[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并启发他们举出更多生活中的实例。[板书]:(1)在溶液中反应可加快反应速度。 (2)溶液对动植物生理活动有很大意义。 如:生理盐水、眼药水、co2的输送。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4第3题 2.判断: (1)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2)均一、稳定是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 (3)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的浓度变小。 (4)溶液的特征是“均一”,即同溶液各处的浓稀一样,性质相同。 (5)将食油滴入装水的试管内,充分振荡,所得到的液体中食油是溶质,水是溶剂。
7.1 溶液 第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
掌握有关pH值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电离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pH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第一部分重点介绍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对上一节电离平衡的具体应用,同时又为接下来学习溶液酸碱性作必要的准备。一开始,教材根据水有微弱导电性的实验结论,说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突出了化学研究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然后,应用电离平衡理论,用电离平衡常数推导出水的离子积常数,使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概念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也反映了两个常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对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影响。
本节的第二部分为溶液的酸碱性和pH。教材首先指出常温下即便是在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仍然是一个常数,由此进一步说明c(H+)和c(OH-)的相对大小是决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根本原因。在具体分析了溶液的酸碱性和c(H+)、c(OH-)的关系之后,结合实际说明了引入pH的必要性,这也为后面讨论pH的范围埋下了伏笔。在给出了pH的表达式之后,教材随即介绍了pH的简单计算,并在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最后强调了pH的应用范围。
从教材编排的看,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成为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整体。
教材还安排了“资料”和“阅读”,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还应注意的是,根据新的国家标准,教材将“pH值”改称为“pH”。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准,不可读错。
教法建议
迁移电离平衡理论学习水的电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证明水也有极弱的导电性,试分析水导电的原因”,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电离理论得出“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纯水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的结论。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班级,可以以教师为主进行推导。
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水的离子积常数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教学中切不可把重点放在使学生掌握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推导方法上。
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演示水的电离过程,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溶液的酸碱性时,应先让学生分析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水中加入酸或碱后c(H+)和c(OH-)的变化。再根据KW =K·c(H2O) ,说明对于稀溶液而言,c(H2O)也可看作常数。因此,只要温度一定,无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在KW都为常数,或者说c(H+) 和c(OH-)的乘积都是定值。进而得出水溶液的酸碱性是由c(H+)和c(OH-)的相对大小所决定的结论,并具体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pH的教学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先说明引入pH的意义,再给出计算式,介绍有关pH的简单计算,最后总结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并强调pH的使用范围。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确定pH的使用范围。
可安排学生课下阅读课后的“资料”和“阅读”材料,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水的离子积, 、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难点:水的离子积,有关 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引言:
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溶液的酸、碱度可用pH值表示,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可以用pH表示溶液的酸性,也可以表示溶液的碱性?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和相互影响着。”物质的酸碱性是通过水溶液表现出来的,所以,先研究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
[实验演示]用灵敏电流计测定纯水的导电性。
现象:灵敏电流计指针有微弱的偏转。
说明:能导电,但极微弱。
分析原因:纯水中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水是一种极弱电解质,存在有电离平衡:
在25℃时,1L纯水中(即55.56mol/L)测得只有 的 发生电离。
(1)请同学生们分析:该水中 等于多少? 等于多少? 和 有什么关系?
①
②
③
(2)水中
这个乘积叫做水的离子积,用 表示。
(3)请同学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K。
(4)想一想
①水的电离是吸热?还是放热?
②当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是: (升高,降低或不变)
③当温度降低,水的离子积是: (“增大”,“减小”或“不变”)
[结论]水的电离是个吸热过程,故温度升高,水的 增大。25℃时,
;100℃时, 。
(5)水的离子积是水电离平衡时的性质,它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任何酸、碱、盐稀溶液。即溶液中
①在酸溶液中, 近似看成是酸电离出来的 浓度, 则来自于水的电离。
且
②在碱溶液中, 近似看成是碱电离出来的 浓度,而 则是来自于水的电离。
[想一想]
为什么酸溶液中还有 ?碱溶液中还有 ?它们的浓度是如何求出来的?
2.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
常温时,溶液酸碱性与 , 的关系是:
中性溶液: , , 越大,酸性越强, 越小,酸性越小。
碱性溶液: , , 越大,碱性越强, 越小,碱性越弱。
(2)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法:
①当 或 大于1mol/L时,可直接用 或 来表示溶液酸碱性。
②若 或 小于1mol/L,如 ,或 ,这种表示溶液酸碱就很不方便,化学上采用pH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pH为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常用对数,表示溶液酸碱度强弱。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剖析:
1.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1)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温度越高,水电离程度越大, 也增大。
25℃时,
100℃时,
(2)酸或碱电离出来的 或 都会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电离出来的 与 浓度减小。其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决定于酸碱的 或 ,而与酸碱的强弱无关。
(3)溶液的酸碱性越强,水的电离度不一定越小。(具体实例待学习盐水解时介绍)
2.在酸、碱、盐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1)酸溶液中:溶液中 约等于酸电离出来的 ,通过求溶液中 ;水电离出来的 等于 ;
(2)碱溶液中:溶液中 约等于碱电离出来的 ,通过求溶液 ,此 就是水电离出的 且等于溶液中水电离出来的 。
(3)在水解呈酸性盐溶液中,溶液中 等于水电离出来的 ;
在水解呈碱性盐溶液中,溶液中 等于水电离出来的 。
总结、扩展
要 点
内 容
水(或溶液)离子积
(25℃)
溶液pH
溶液酸碱性与pH
:
扩展
1.已知强酸、强碱稀溶液的pH,等体积混合后,求混合液pH(近似计算)
适用于选择题型与填空题型的速算规律。
混合前
混合后
条件
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
2.强酸强碱混合呈中性时二者体积与pH变化规律
(1)若pH酸+pH碱=14,则 ;
(2)若pH酸+pH碱>14,则 ;
(3)若pH酸+pH碱<14,则
3.强酸(弱碱),弱酸(强碱)加水稀释后的pH变化规律:
(1)强酸, ,加水稀释 倍,则 ;
(2)弱酸, ,加水稀释 倍,则 ;
(3)强碱, ,加水稀释 倍,则 ;
(4)弱碱, ,加水稀释 倍,则 ;
(5)酸碱无限稀释,pH只能接近于7,酸不可能大于7,碱不可能小于7。
二个单位,由13变为11。溶液中 减少, 增大,pH变小。
例1 等体积的 和 的两种盐酸溶液,混合后,求混合液pH?(设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解:设混合前两种盐酸体积都为
混合前:
, ,溶液中
, ,溶液中
混合后,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是原两种溶液中 物质的量总积。
即
∴
答 混合液pH为3.3。
例2 指导学生练习。
和 的两种 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液的pH?
教学设计示例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pH
一、水的电离与离子积
1.水的电离
2.水的离子积
常温下,
( 仅是温度函数)
3.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1)温度: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温促使电离, 增大。
(2)溶液中 , 浓度增大,均抑制水的电离,但 不变。
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
溶液中 小于1mol/L时,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关键掌握求不同溶液中的 。
探究活动
pH等于13与pH等于9的两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是多少?
pH等于1与pH等于5的两强酸溶液各10mL,混合后溶液的pH是多少?
并结合以上两题总结出规律。
参考答案:两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分析 先求出两溶液的 ,继而求出混合溶液的 ,再据水的离子积求出混合溶液的 ,并取 负对数,即可计算出两强碱溶液混合后的pH。
解:pH =13, = , = 。PH =9, , 。
混合后溶液的 为:
混合后溶液的 为:
混合后溶液的pH为:
两强酸溶液混合:
分析 pH等于1的强酸溶液 为 ,pH值等于5的强酸溶液 为 ,混合后溶液的 要用原两强酸所含 的物质的量除以混合后溶液的体积。
解:两强酸溶液混合后的氢离子浓度为:
混合溶液的pH为:
小结:两种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由碱性强的溶液决定,比碱性强的原溶液pH略小,其值为-0.3。两种强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由酸性强的溶液决定,比酸性强的原溶液pH略大,其值为+0.3。
7.1 溶液 第11篇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 第五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 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 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 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7.1 溶液 第1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
掌握有关pH值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电离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pH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第一部分重点介绍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对上一节电离平衡的具体应用,同时又为接下来学习溶液酸碱性作必要的准备。一开始,教材根据水有微弱导电性的实验结论,说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突出了化学研究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然后,应用电离平衡理论,用电离平衡常数推导出水的离子积常数,使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概念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也反映了两个常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对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影响。
本节的第二部分为溶液的酸碱性和pH。教材首先指出常温下即便是在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仍然是一个常数,由此进一步说明c(H+)和c(OH-)的相对大小是决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根本原因。在具体分析了溶液的酸碱性和c(H+)、c(OH-)的关系之后,结合实际说明了引入pH的必要性,这也为后面讨论pH的范围埋下了伏笔。在给出了pH的表达式之后,教材随即介绍了pH的简单计算,并在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最后强调了pH的应用范围。
从教材编排的看,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成为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整体。
教材还安排了“资料”和“阅读”,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还应注意的是,根据新的国家标准,教材将“pH值”改称为“pH”。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准,不可读错。
教法建议
迁移电离平衡理论学习水的电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证明水也有极弱的导电性,试分析水导电的原因”,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电离理论得出“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纯水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的结论。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班级,可以以教师为主进行推导。
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水的离子积常数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教学中切不可把重点放在使学生掌握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推导方法上。
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演示水的电离过程,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溶液的酸碱性时,应先让学生分析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水中加入酸或碱后c(H+)和c(OH-)的变化。再根据KW =K·c(H2O) ,说明对于稀溶液而言,c(H2O)也可看作常数。因此,只要温度一定,无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在KW都为常数,或者说c(H+) 和c(OH-)的乘积都是定值。进而得出水溶液的酸碱性是由c(H+)和c(OH-)的相对大小所决定的结论,并具体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pH的教学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先说明引入pH的意义,再给出计算式,介绍有关pH的简单计算,最后总结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并强调pH的使用范围。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确定pH的使用范围。
可安排学生课下阅读课后的“资料”和“阅读”材料,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7.1 溶液 第1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通过讲述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引出。
知识讲解指导
1.建议在讲过后,可介绍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方法。
2.可给学生归纳出,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以下知识:
(1)定义式
(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式
(3)溶液的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式
(4)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分数计算,需用到质量守恒定律
关于的教材分析
本节在详细介绍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通过例题教会学生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谈起,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在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之后,教材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接着提出一个关系式,又给出两种组成不同的食盐溶液,用图示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它们的不同组成,以加深对关系式的理解。此后,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通过五个计算实例,教会学生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教材最后常识性介绍了其他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如体积分数表示的溶液组成,并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溶液组成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的道理。
关于溶液组成的教学建议
在了解溶液组成时,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的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通过计算不断巩固和发展化学概念,为此,可以做如下的课堂练习,并由老师指明学生练习的正误,随时对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
(1)100千克水里加入20千克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2)在20℃时溶解度为21克,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1%,对不对,为什么?
(3)100克10%的NaCl溶液和50克20%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150克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对不对?为什么?
关于如何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建议
在提出溶液组成之后,应把溶液的“浓”、“稀”及“一定量溶液”跟“溶质的量”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切不要过早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多半是由于对组成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为此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溶剂或溶质的量发生变化时,判断溶液浓稀变化趋势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组成的意义。
例如: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组成怎样变化?等等。这些判断并不困难,然而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过这些训练,会在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教材中例题1、例题2分别属前两个问题的计算类型,学生只要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清楚,直接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第(3)类计算,实质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的类型,只是溶质、溶剂的数据,要通过溶解度的概念,从题在所给的数据中导出来。因此,只要学生了解应把溶解度和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虑,处理这类问题就不会很困难。
教材中的例题4这类稀释溶液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有关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何种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犹如稠粥加水时米量是不改变的一样,因此计算时以溶质质量不变为依据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 设某溶液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 g,则有:A´a%=B´b%。又若用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a%、b%)A、B克,配制中间质量分数C%的溶液,则有:A´a%+B´b%=(A+B)´C%
关于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初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很容易跟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相混淆,教学中有必在通过组织讨论分析使之对二者加以区别,下表提供的内容供教师参考。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度量,受到外界温度、压强等影响。
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温度要求
一定
不一定
溶剂量要求
100g
不一定
溶液是否饱和
一定达到饱和
不一定
单位
g
无
关系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g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课程结束指导
列表对比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 第五节
一、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 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 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 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
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设计方案(二)
重点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
药品:硝酸钾、水蔗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一匙糖或两匙糖所形成的糖水的甜度不同,糖加的越多越甜,那么,从溶液的有关知识分析糖、水及糖水各是什么量?
[演示实验]用A、B两个烧杯各取50克水,烧杯A中加入5克蔗糖,烧杯B中加入10克蔗糖,并用玻璃棒搅拌至蔗糖全部溶解。
[讨论]1、在上述两种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2、两种溶液哪一种浓一些?哪一种稀一些?为什么
[引入]浓溶液与稀溶液只是说一定是的溶剂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它不能准确的表明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怎么才能确切的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有几种表示方法,初中先学习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这两种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投影]例题1、见课本
[讨论]例题1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为多少克?
[板书]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讨论]1、在14%中的100与溶解度概念中的100克的含义是否相同?
2、在14%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占多少?
[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内容如下,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克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克水,并用玻璃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克?
2、在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3、向原溶液中增加1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4、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本课知识小结]1、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2、理解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溶剂的质量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 根据溶解度求溶液中溶制裁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相互换算的 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用品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1、什么叫溶解度?溶解度强调哪些方面?2、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各多少克?3、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设问]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要件、找出区别和联系?
[投影]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概念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条件
一定温度
不定温
状态
饱和
可饱和可不饱和
计算式
单位
克
无
[引入并板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S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
[投影]例题2(见课本)
[板书]解例题2
[投影]例题3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变形,如何计算溶质、溶液的质量。
[板书]解例题3
[提问]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呢?
[板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
2、称量、量取
7.1 溶液 第14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通过讲述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引出。
知识讲解指导
1.建议在讲过后,可介绍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方法。
2.可给学生归纳出,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以下知识:
(1)定义式
(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式
(3)溶液的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式
(4)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分数计算,需用到质量守恒定律
关于的教材分析
本节在详细介绍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通过例题教会学生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谈起,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在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之后,教材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接着提出一个关系式,又给出两种组成不同的食盐溶液,用图示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它们的不同组成,以加深对关系式的理解。此后,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通过五个计算实例,教会学生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教材最后常识性介绍了其他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如体积分数表示的溶液组成,并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溶液组成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的道理。
关于溶液组成的教学建议
在了解溶液组成时,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的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通过计算不断巩固和发展化学概念,为此,可以做如下的课堂练习,并由老师指明学生练习的正误,随时对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
(1)100千克水里加入20千克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2)在20℃时溶解度为21克,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1%,对不对,为什么?
(3)100克10%的NaCl溶液和50克20%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150克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对不对?为什么?
关于如何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建议
在提出溶液组成之后,应把溶液的“浓”、“稀”及“一定量溶液”跟“溶质的量”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切不要过早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多半是由于对组成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为此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溶剂或溶质的量发生变化时,判断溶液浓稀变化趋势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组成的意义。
例如: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组成怎样变化?等等。这些判断并不困难,然而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过这些训练,会在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教材中例题1、例题2分别属前两个问题的计算类型,学生只要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清楚,直接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第(3)类计算,实质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的类型,只是溶质、溶剂的数据,要通过溶解度的概念,从题在所给的数据中导出来。因此,只要学生了解应把溶解度和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虑,处理这类问题就不会很困难。
教材中的例题4这类稀释溶液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有关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何种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犹如稠粥加水时米量是不改变的一样,因此计算时以溶质质量不变为依据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 设某溶液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 g,则有:A´a%=B´b%。又若用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a%、b%)A、B克,配制中间质量分数C%的溶液,则有:A´a%+B´b%=(A+B)´C%
关于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初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很容易跟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相混淆,教学中有必在通过组织讨论分析使之对二者加以区别,下表提供的内容供教师参考。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度量,受到外界温度、压强等影响。
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温度要求
一定
不一定
溶剂量要求
100g
不一定
溶液是否饱和
一定达到饱和
不一定
单位
g
无
关系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g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课程结束指导
列表对比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 第五节
一、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 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 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 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
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设计方案(二)
重点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
药品:硝酸钾、水蔗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一匙糖或两匙糖所形成的糖水的甜度不同,糖加的越多越甜,那么,从溶液的有关知识分析糖、水及糖水各是什么量?
[演示实验]用A、B两个烧杯各取50克水,烧杯A中加入5克蔗糖,烧杯B中加入10克蔗糖,并用玻璃棒搅拌至蔗糖全部溶解。
[讨论]1、在上述两种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2、两种溶液哪一种浓一些?哪一种稀一些?为什么
[引入]浓溶液与稀溶液只是说一定是的溶剂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它不能准确的表明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怎么才能确切的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有几种表示方法,初中先学习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这两种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投影]例题1、见课本
[讨论]例题1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为多少克?
[板书]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讨论]1、在14%中的100与溶解度概念中的100克的含义是否相同?
2、在14%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占多少?
[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内容如下,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克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克水,并用玻璃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克?
2、在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3、向原溶液中增加1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4、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本课知识小结]1、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2、理解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溶剂的质量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 根据溶解度求溶液中溶制裁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相互换算的 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用品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1、什么叫溶解度?溶解度强调哪些方面?2、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各多少克?3、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设问]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要件、找出区别和联系?
[投影]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概念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条件
一定温度
不定温
状态
饱和
可饱和可不饱和
计算式
单位
克
无
[引入并板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S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
[投影]例题2(见课本)
[板书]解例题2
[投影]例题3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变形,如何计算溶质、溶液的质量。
[板书]解例题3
[提问]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呢?
[板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
2、称量、量取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