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初二物理教案模板

高二物理 下一篇:没有了

jingluocom

更新时间:刚刚

初二物理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教案1

  一、走进分子世界

  [设计说明]

  通过对引言及图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通过对常见物质的介绍,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对课本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5、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6、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具学具]

  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

  1、组织学生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分子运动的资料。

  2、组织学生留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运动及能体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现象。

  3、用放大镜看电视机的屏幕,记下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点评

  一、导入

  2分钟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25页,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章的学习,首先看下导语,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教室里的课桌、讲台、黑板、门窗,我们用的课本、文具等等无一不是这样,那么物质世界的两极是指什么呢?

  师:大到什么程度?

  师:小到什么程度呢?

  师: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微观的世界。

  生:极大和极小

  生:浩瀚的宇宙

  生:微小的粒子

  对语言不够准确的回答,请其他同学纠正,或教师引导。

  二、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收集证据验证猜想的探究方法建立物质微观结构模型

  15分钟

  现象1: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再用放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我手里有一杯纯净的水,用放大镜看水面。

  师:根据这两个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物质可能是由什么构成的?

  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

  师:究竟哪种猜想正确,或者还有其他可能,那么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象2: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要求:烧杯就放在桌子上既不要拿起,也不要晃动。高锰酸钾颗粒倒入水中的瞬间,立即开始观察,请注意变化的过程。

  师:我们来交流在这个实验中所看到的现象。

  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

  师:这个现象支持了上述哪个猜想?

  师:结合现象解释一下

  构成水的微粒之间是有间隙的,构成高锰酸钾的颗粒进入水的空隙,使水慢慢变成紫色。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师:看来通过这个现象我们还无法弄清物质的微观结构,争论在于液体究竟是连成一片的,还是之间有空隙?

  现象3:下面我们继续看一个实验: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该现象支持了哪个猜想?

  师:具体解释一下(请学生回答)

  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

  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师: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请学生回答)

  生:粉笔颗粒靠在一起形成连续体。

  生:水面连续光滑。

  生:物质可能是由小颗粒组成的。

  生甲:颗粒是紧密的靠在一起的。

  生乙:颗粒之间是有空隙的。

  生:做实验进行验证。

  观看演示实验

  生:水慢慢变成紫色。

  生:高锰酸钾颗粒沉入杯底,把一部分水染成紫红色,然后这紫红色慢慢向四周扩散开来。

  生:整杯水都紫色。

  生: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

  生:我们看到高锰酸钾颗粒进入了水的内部,也可以这样解释,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而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挤进了液体中。

  生:酒精与水混合后的体积变小了。

  生:颗粒之间是有空隙的。

  生:构成水的'颗粒和构成酒精的颗粒之间是有空隙的,两种颗粒在混合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如果液体是连成一片的话,混合后这两种液体的总体积不会改变。

  生:模型2

  生:各个颗粒之间有空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模型1不成立,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选2。

  如有其他说法,给予肯定和引导。

  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及时纠正

  请学生举手发言。

  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及时纠正。

  请大家思考

  请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评价。

  三、介绍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分钟师: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这些微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用喷水壶把水分成一滴一滴的,一滴水能否再分?能分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分?分到什么时就不再是水了?

  师: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可分的,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上述三例只是其中的一些。他们还发现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比如水,分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保持水的性质了。科学家们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

  四、利用显微镜收集到更多证据支持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观看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分子结构图

  5分钟师:以上我们从宏观现象出发建立了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而实际上我们凭肉眼能看到物质的内部吗?

  师:假如能看到,这个模型将更有说服力。

  师:来看一些图片,这是通过光学显微镜看到的植物细胞,细胞之间是有空隙的,细胞还不是最小的颗粒,要看到分子怎么办?

  师:这是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到的金属微观结构图。

  师: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展示苯分子、蛋白质分子图片。

  生:不能

  生:利用放大设备

  生:利用放大倍率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对图片进行讲解

  五、知道分子的直径,对分子大小有感性认识并建立分子模型

  3分钟

  师:由此可见,分子很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10—10m,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m,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想象一下,如果让2500万个人手拉手站成一行,那么这个长度将绕地球赤道一圈,而如果让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排成一行,那么这个长度就只有1厘米。氢气分子的直径是2。310—10m,1标准大气压下,1cm3(比划一下,一个食指端的大小)的任何气体约有2。71019个分子,让这些气体分子从容器中跑出,如果1秒钟跑出1亿个,你们猜需要多长时间?约需9000年才能跑完

  师:既然引入分子概念,我们从物质微观结构模型就可以得到分子模型请学生总结一下。

  生: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总结得很好

  六、收集分子永不停息运动的实验证据

  8分钟师: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

  师:结合实验现象解释一下

  师:从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呢?

  师:樟脑丸为什么会变小?

  师:继续举例。

  师:气味分子怎么会跑进我们的鼻子里的?说明什么?

  师:从以上这些例子得到什么结论?

  生:分子是运动的

  生:如果分子不运动,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就不会扩散,水就不会整杯变成紫色。

  生:(事例1)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并且闻到了樟脑丸的味道。

  生:樟脑丸里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跑到了空气中。

  生:(事例2)放学回家闻到厨房传来的饭菜香味。

  生:气味分子由于运动从厨房跑到我们鼻子里。

  生: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中的分子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对语言不准确的表述及时纠正。

  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引导

  七、收集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证据。

  5分钟师:分子会运动,而分子间又有间隙,那物体有没有规则的形状呢?是不是物体今天是一个形状,明天又是个形状呢?

  师:分析圆柱体的铅块为什么还能保持形状?

  我们再看一个演示实验:把二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在一起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师:说明了什么?

  师:如果我继续用劲往里压,能不能把铅块压短?

  师:这说明什么?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生:两块铅块紧挤在一起。

  生: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

  生:不能

  生:分子间存在斥力。

  生:液体很难被压缩。

  生:铁棒很难被拉长。

  生:———————————

  给予肯定的评价。

  对不正确的例子及时纠正。

  八、小结。

  3分钟师:面对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我们是利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作为猜想,再搜集证据进行验证。

  师:利用这种探究方法我们了解到物质的微观构成是怎样的?

  师:利用分子的模型我们可以来解释有关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下面请学生读一读课本第28页的图片和文字。

  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师:学习和了解物质的结构,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文中介绍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纳米材料的知识。

  生:1、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的斥力和引力。

  学生阅读。

  生:固体分子靠得很紧,它们有规律地排在一起,每个分子只能围绕某一点振动。因此,固体有一定地体积和形状。

  液体中分子间距离较固体大,它们有规律的排在一起,每个分子除围绕某一点振动外还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因此,液体占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不确定。

  气体中,分子离得比较远,分子间距离为液体中分子间距离的10倍以上,每个分子能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学生阅读

  生:1、纳米材料;

  2、现已开发研制出的纳米产品。

  师生共同完成。

  对回答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不正确及时纠正补充。

  可以请几个同学一起完成。

初二物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单电路的结构、

  3、通过简单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单电路设计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实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简单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学生实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实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单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照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行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认识上的不足。

  在学生实验前,应先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②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一直处于断开状态;③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实验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可以让已完成实验的.同学去帮助实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实验,使学生课堂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belt up!》讲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醒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醒功能电路的原理是:①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②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③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根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

  七、思考题:

  车门未关提醒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醒司机车门是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二物理教案模板

初二物理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

小学一年级语文《升国旗》教案(精简12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升国旗》教案【精选12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升国旗课文一年级】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小学

幼儿园亲子活动小班精简教案精简12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制定方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篇

【精拣】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第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精)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

(精)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

《电荷》 (精拣3篇)

电荷 库仑定律(通用3篇)电荷 库仑定律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的规定,知道电

《热力学第二定律》 (精简4篇)

热力学第二定律(精选4篇)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1篇  学习内容10.4 热力学第二定律学习目标1. 知道自然界中热侍导的方

《电能的输送》 (精简9篇)

电能的输送(精选9篇)电能的输送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之一.知道

《三相交变电流》 (精拣7篇)

三相交变电流(通用7篇)三相交变电流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是如何产生的.了解是三个相同的交流电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精简2篇)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精选2篇)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静电的防止;知道静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