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电磁波》 (精拣9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2周前

电磁波(通用9篇)

电磁波 第1篇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具学具:220v交流电源、变压器、小灯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先通过实验引入,启发学生思考、想象,总结麦克斯韦理论,再利用哲学中相互联系的规律理解掌握电磁场理论.结合课本讲解电磁波概念,类比机械波,理解电磁波传播规律.

  教学步骤:

  一、引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发现新的事物,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中观察分析后发现新的事物,另一种是从科学理论出发,预言新的事物存在.电磁波的发现,属于后一种.麦克斯韦从电磁场理论出发,运用了较为深奥的数学工具,得到了描述电磁场特性的规律,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XX年后,他的学生赫兹用实验方法证实了麦克斯韦的伟大预言,发射并接收了电磁波,从而开创了无线电技术的新时代.我们现在粗略地介绍了一下麦克斯韦的这个理论.

  二、教学过程

  l、麦克斯韦的理论要点一: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演示实验

  装置如图所示,当穿过螺线管的磁场随时间变化时,上面的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引起感应电流使灯泡发光.

  (1)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说明了什么?

  麦克斯韦认为变化的磁场在线圈中产生电场,正是这种电场(涡旋电场)在线圈中驱使自由电子做定向的移动,引起了感应电流.

  (2)如果用不导电的塑料线绕制线圈,线圈中还会有电流、电场吗?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有电场、无电流.

  (3)想象线圈不存在时线圈所在处的空间还有电场吗?(有)

  (4)总结说明,麦克斯韦认为线圈只不过用来显示电场的存在,线圈不存在时,变化的磁场同样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即这是

  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跟闭合电路是否存在无关.

  2、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我们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麦克斯韦研究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相似和联系.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一个假设,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这一点,我们从哲学上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根据麦克斯韦的理论,在给电容器充电的时候,不仅导体中电流要产生磁场,而且在电容器两极板问周期性变化着的电场周围也要产生磁场.

  3、电磁场、电磁波

  (l)概念

  麦克斯韦根据自己的理论进一步预言,如果在空间某域中有周期性变化的电场,那么,这个变化的电场就在它周围空间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它周围空间产生新的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可见,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交替产生,并且由发生的区域向周围空间传播.见课本图19—10,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就是电磁波.

  (2)电磁波的特点

  ①是横波:用课本p270图19-10说明

  ②是物质波,真空中也能传播,能独立存在(与机械波不同)

  ③具有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波的一切特性

  (1)波速公式( )

  电磁波在真空中速度等于光速.

  三、总结、扩展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产生磁场.

  2、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的电场,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的磁场.这里的“均匀变

  化”指在相等时间内磁感应强度(或电场强度)的变化量相等,或者说磁感应强度(或电场强度)对时间变化率一定.

  3、不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不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

  4、振荡的(即周期性变化的)磁场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电场,振荡的电场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磁场.

  5、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联系着,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向周围空间传播就是电磁波.

  四、板书设计

  电磁场 电磁波

  一、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1、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2、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3、电磁场的概念

  二、电磁波

  1、电磁波的产生

  2、电磁波的特点

电磁波 第2篇

  一、电磁振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lc回路中产生振荡电流的过程.

  2、会分析电磁振荡过程中,电容器上对应的电荷,线圈中对应的电流,以及与之联系的电场,磁场和能量变化的规律.

  3、知道阻尼振荡和无阻尼振荡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电磁振荡等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类比推理能力,以及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振荡电流波形观察,发现图像的对称、曲线美,并让学生领会物理规律的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lc振荡电路演示仪,大屏幕示波器,自制模拟振荡过程动画软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先演示给学生观察并讲解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再利用投影幻灯片并类比单摆振动、讲解电磁振荡前半周期经历的过程,然后启发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后半周期的振荡过程.

  教学过程

  1、演示电磁振荡的实验,学习有关概念.

  以图示连接电路.

  像这样产生的大小和方向交替变化的电流,叫做振荡电流,能产生振荡电流的

  电路,叫振荡电路,上面的lc回路叫lc振荡电路.

  再将振荡电流信号取出接在示波器上观察波形,就会发现,lc回路里产生的振荡电流跟正弦式电流一样,也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指出振荡电流实质上就是前边学过的交流电,它也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

  2、电磁振荡的产生过程,(可结合投影幻灯法,启发思考进行分析讲解).

  (1)、图(1)→图(2)过程的分析讲解:

  由于c上带电量最多,两极间电压也应为最大,对应的电场能最大,当c上带电量减少时,即电容器放电时,两极间电压也应减小,同时电场能减少,因为电感线图l对电流的变化有“阻碍”作用,即对放电过程有“阻碍”作用,所以放电过程不是“瞬间”完成,而是“逐渐”完成的,也就是振荡电流是“逐渐”增大的,当c上带电量为零时,放电完毕,此时,电流达到最大值,同时磁场能达到最大值,要注意的是,电流取得最大值时,电压为零.

  (2)、图(2)→图(3)过程的分析讲解:

  图(2)是放电完毕的时刻,也是反向充电的开始的时刻,当电流达最大后要减小,同样因为线圈l产生自感电动势,将“阻碍”电流减小,所以电流“逐渐”减小,电容器两极带电量“逐渐”增加,磁场能“逐渐”转化为电场能,到图(3)状态时,电流为零,磁场能为零,带电量、自感电动势、电场能达到最大值,应注意,自感电动势跟电容器两极电压是相等的.

  小结:

  放电过程:

  充电过程:

  关于图(3)→图(4)和图(4)→图(5)的分析,可以让学

  生自己结会阅读课本完成,并让学生明确电流的方向和哪一极带正电.

  【例】如图(甲)、(乙)所示

  (1)(甲)图正处充电过程还是放电过程?自感电动势如何变化?

  (2)(乙)图是处充电过程,则电容器上极带正电还是负电?

  分析:从电路角度来认识:当电容器为电源时,就是放电过程,当电感线圈为电源时,就为充电过程,再根据电流应从电源正极流出、负极流进的特征,较容易判定.

  (1)假设(甲)图中l为电源,应有以下等效电路(图甲)电容器上极应带正电,但注意到电容器上极带负电.

  不符题设,则应是电容器为电源,所以(甲)图应是放电过程.

  (2)因为是充电过程,其等效电路应为图乙,电容器为用电器,电感应为电源,接电源正极的上板带正电.

  总结指出:电磁振荡是一种周期性变化的现象,一周期内、充放电各两次.

  3、无阻尼振荡和阻尼振荡.

  (1)振荡电路中,若没有能量损耗,则振荡电流的振幅( )将不变,如图所示,叫做无阻尼振荡(或等幅振荡).

  (2)阻尼振荡,任何振荡电路中,总存在能量损耗,使振荡电流i的振幅逐渐减小,如图所示,这叫做阻尼振荡(或叫减幅振

  荡),请同学位想一下,电路损耗的能量哪里去了?

  如果用振荡器周期性地给振荡电路补充能量,就可以保持等幅振荡,这类似于受迫振动.

  4、总结、扩展

  (1)电磁振荡抽象,过程复杂,难以理解,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关键,即电场能和磁场能交替转化,为便于接受,可借助于以前学过的简谐振动和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类比分析加深对新知识的准确理解.它们的对应关系见下面表格:

  lc回路中

  简谐振动

  ①给电容器充电

  ②电容c

  ③电感l(相当于惯性)

  ④电荷q

  ⑤电流i

  ⑥电场能

  ⑦磁场能

  ①外力把m拉离平衡位置做功

  ②劲度系数k(或单摇的l)

  ③振动质量m(惯性)

  ④位移x

  ⑤速度v

  ⑥势能

  ⑦动能

  (2)同学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是:电容(两极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当它放电时正、负电行正好中和,就没有电荷在电路里往复运动了,哪里还有振荡电流!对于这类问题除强调能量的转化和c、l的作用外,还应从电磁感应的知识,根据图像进行分析.

  当电容c中储存电场能最大时(带电量、场强值最大、电压最高),电路中电流为零.磁场能为零.随着电容c逐渐放电,电场能 (带电量q,电压u)逐渐减小,而磁场能 (电流i)将逐渐增大.

  5、布置作业

  6、板书设计

  一、电磁振荡

  1、实验

  2、产生过程

  3、概念

  二、无阻尼振荡和阻尼振荡

  三、电磁振荡和单摆类比对应关系

电磁波 第3篇

  第二节 电磁波的海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2.知道光速是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二、能力目标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对电磁波的学习,激发学生敢于向科学挑战、热爱科学、掌握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电磁波.●教学难点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微机、收音机、无线寻呼机、真空罩、干电池.●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声音在真空中不传播)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3×105 km/s)3.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4.声音的传播是靠什么?〔声音的传播是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师]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怎么能从很远的地方传到这里呢?看到的电视节目的图像是怎么从荧屏上得到的呢?[生甲]是电线传送的.[生乙]我们没有看到收音机、电视机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所以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信号的.[生丙]是靠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师]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二、进行新课第二节 电磁波的海洋[板书]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板书][师]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生甲]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生乙]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珠被弹起.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师]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看演示.[演示]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生甲]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生乙]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师]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师]我们想想如何做实验才能知道电磁波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启发:回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生甲]把无线寻呼机放在塑料袋,再放入水槽中,打电话请寻呼台呼叫,寻呼机能够收到信号.[生乙]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液体中能够传播.[生丙]把无线寻呼机放在密闭的木制(或铁制)的盒子里,呼叫,能够收到信号.[生丁]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固体中能传播.[生戊]把无线寻呼机放在真空罩中,呼叫,寻呼机能够收到信号.[生己]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真空中能够传播.[师]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但是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用电磁波来通信.大家看屏幕(微机模拟不同形式的电磁波),观察到什么?[生甲]看到一圈一圈明暗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生乙]看到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师]凸凹相间说明有凸起部分和凹下部分,这样向上部分就形成像山峰似的浪尖,叫做波峰;向下部分就形成凹谷,叫做波谷.每上、下振动一次就形成一个波峰和波谷,若上、下振动若干次,那么这列水波就以波峰—波谷—波峰—波谷向外传播出去.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是一定的,这个距离叫波长(λ).波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做频率(f).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为c,它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c=λfc=2.99792458×108 m/s=3×105 km/s电磁波频率的单位也是赫兹(hz),也可以用千赫(khz)和兆赫(mhz).电磁波是个大家族,通常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频率为数百千赫至数百赫的那一部分,叫做无线电波.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天线,它们有的是发射电磁波的,有的是接收电磁波的,我们就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中.大家阅读科学世界“微波炉”.看完后小结本节内容.三、小结请同学们小结本节内容: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参考答案]1.此题要求学生知道波长、频率和速度关系,根据c=λf,得出此立体声广播的波长是3.08 m.2.学生通过此题可以知道收音机选台指示盘上的数字、单位,了解其物理意义.3.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测定物体位置的无线电设备.电磁波如果遇到尺寸明显大于波长的障碍物就要发生反射,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的这个特性工作的.波长越短的电磁波,传播的直线性越好,反射性能越强,因此雷达用的是微波.利用雷达可以探测飞机、舰艇、导弹等军事目标,还可以用来为飞机、船只导航.“隐形飞机”是一种先进的军用飞机,可以防止雷达发现.隐形飞机用的主要是吸波材料,它的功能是通过吸收、散射和干涉等多种方式,使材料表面的电磁波能量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减少飞机对电磁波的反射,使雷达很难发现它.4.略五、板书设计第二节 电磁波的海洋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

电磁波 第4篇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概念。

  2.记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

  水,水槽,水木棍,麻绳,电池,半导体收音机,钢锉,导线。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如语言、音乐等)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如家长的教诲、教师的授课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帮助我们了解世界。

  通过我们在初中二年级学习过的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是靠空气传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速度大约是340米/秒。

  在前面我们还学习过电话,电话的话筒能把声音振动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流经听筒,听筒又能把它转化为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2.引入新课

  飞机上的飞行员与地面指挥员的对话不用电线;我们每天听收音机或看电视,也没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可见,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电信号的,我们称作“无线电通信”。那么,无线电通信是怎样传输信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简单知识。

  3.进行新课

  板书:<第一节 电磁波>

  (1)演示实验

  ①手持小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使同学们看到,水面上有一圈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了水波。

  ②音叉(或其他发声体)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总结以上实验(和其他事例)得出结论:

  板书:<波是自然界普通存在的现象>

  (2)电磁波

  板书:<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电磁波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间接观察它的存在。

  演示课本上图13—2的实验,实验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上“实验”后的两个自然段,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

  ①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②举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现象。

  教师归纳小结,讲解电磁波的初步知识,并说明间接观察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借助小磁针可以间接地研究磁场)。

  (3)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讲解课本图13—3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结合小木棍振动时产生水波的演示实验说明:

  ①波峰与波谷的概念;

  ②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水波的频率;频率的单位叫做赫兹,简称赫。常用的频率单位是千赫和兆赫。

  板书:<1千赫=103赫,1兆赫=106赫>

  ③波长与波速的概念;

  ④分析得出: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板书:<波速=波长×频率>

  类似于水波,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和波长,也同样可以用波形图来描述,讲解课本图13—4频率不同的电磁波的波形图。需要说明以下二点:

  ①电磁波的频率等于产生电磁波的振荡电流的频率。

  ②电磁波频率、波长与波速的关系。

  板书:<对电磁波同样有波速=波长×频率>

  电磁波在空间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板书:<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是3×108米/秒。在空气中和在真空中近似。>

  注意:不同频率(或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所以频率较大的电磁波,波长较短。

  例: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采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频率发送无线电信号,这两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长各是多少?(光速为2.9979×108米/秒)

  (答案:波长分别为14.983米和14.993米)

  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各不相同,所以在我们周围空间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电磁波。按照课本上的图表,介绍无线电通信所用的电磁波(也叫无线电波)的几个波段。

  4.小结(略)

  5.想想议议:教师演示并提出问题。

  打开半导体收音机,调到一个没有电台的地方,使收音机收不到电台的广播。然后开大音量,让收音机靠近220伏特的交流电线,从收音机会听到“杂音”。这是为什么?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

  (2)阅读本节教材。

  (四)说明

  1.本节内容知识多,范围广,要注意掌握教学要求,使初中学生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的有关知识,如波长、频率、波速等。有些知识只宜点到为止,不能求深求全。

  2.用“类比”水波的办法通俗讲解波的形成和波长、频率、波速的概念;用半导体、钢锉、电池、导线演示电磁波的存在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注:本教案设计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三册。

电磁波 第5篇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是电磁学的最核心内容,其地位相当于经典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所处的地位,所以它是本节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的内容。但是由于其内容非常抽象,学生要深刻理解它比较困难,因此,在教设计上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第一,内容如何定位。对学生来讲,知识掌握的要求程度定位在定性了解的层面上。第二,如何化抽象为形象,考虑从多个层面突破教学中存在的知识抽象的难点。其一,实验探究层面突破——利用身边丰富的电磁波教学资源,来认识电磁波的庐山真面目,化抽象为具体。其二,媒体层面上突破——利用多媒体,建立与机械波形成相类似的电磁波形成的认识过程,呈现电磁波的形成过程“看不见”的另一面,化抽象为形象。其三,情感、兴趣…等角度。第三,考虑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还原认识事物的原来面目。麦克斯韦从理论出发大胆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这是一个伟大的猜想!是一个很好从理论上进行科学探究案例。

  要达到以上的目标,下面就本人对这一节课在的教学前与后所引发的思考作一阐述。

  一.创设实验探究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电磁波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虽然人们天天都离不开它,但是学生对它的庐山真面目还是雾里看山。如何创设一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把本质的问题暴露出来,这是我课前一直琢磨的问题。首先,我考虑的是所设计的情境要有哪些方面的要求?——尽可能是实验情境、真实性要强、简单熟悉生活化、现象明显、可操作性强、参与面广、最好能带给学生惊喜、与电磁波有密切联系等。于是我想到了用收音机来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但是如何用收音机设计一个能揭示电磁波本质问题的实验构想,却费了我不少心思。后来,从电灯的开与关时,收音机出现“喀喀”干扰声得到启发——这个情境就是一个绝妙的情境!所以我在这节课引入环节上,要求每一位学生自带一台小收音机,上课时要求学生打开收音机并调节到中波无台处,然后请每一个学生用一根导线与一只旧干电池,配合收音机做两次实验。

  第一次实验。在*近收音机处,让导线的一端与干电池一个电极始终接触,导线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个电极断断续续接触(如图甲)。第二次实验。让导线的两端与干电池两个电极持续接触(如图乙)。实验后请学生描述现象,学生发现只有断断续续接触干电池时,收音机中才发出“喀喀”声,而导线两端持续接触电池电极时收音机中却无“喀喀”声。此时,学生的表现,并不是十分惊讶!(可能在平时生活上学生有感受过类似现象),我也不动声色。只是以平常心,泛泛地提了一个问题,

  如何解释上述现象?

  问题一出,学生就开始了议论,并且大多认为,因为有电所以有“喀喀”声。议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第一个现象上,对第二个现象没多大注意。至此,我感觉到学生观察、思维中存在的不足已经暴露出来了,学生没有抓住关键现象进行比较、进行思考。现在该到了教师在“学生——现象之间”应起的“穿针引线”作用时候了,于是我及时抛出了一个问题:“两次实验同是所谓有‘电’,为什么现象是:一次有声一次无声!”学生为之一震!先前不以为然的脸部表情却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困惑。随后在课堂上引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极大兴趣和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即激发学生更深一层的思考,进入理性思考气氛之中。

  二、抓住问题,引发猜想,相互印证,揭示本质

  上面从现象出发,从现象引发出问题,把学生推到问题之中,这是从现象向本质思考的重要转折点。关键问题呈现出来之后,引发猜想是探究中重要环节。但是从哪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引出猜想?

  于是,我设置了如下关键词请学生造句

  收音机电波爱拼才会赢

  学生轻松地给出了大致相同答案:电波传到收音机,收音机中一曲《爱拼才会会赢》催人奋进。

  学生的答案,显然,达到我要引导的方向,即收音机发出声音与电波的存在联系在了一起。收音机能检验出是否存在电波。

  于是我设置如下一组问题

  问题1:上述第一次实验,收音机中发出“喀喀”声意味着什么?

  学生一下子意识到,断续接触,有电波产生(学生更熟悉用电波一词来表达电磁波)。

  问题2.导线接通意味着什么?断开又意味着什么?断断续续接触又意味着什么?

  学生间的讨论交流、相互提问很是热烈,其中心不外是,电路中电流发生了变化。收音机与断续接通的电路之间存在空间上阻隔,“为何它们心有灵犀一点通”?它们之间联系的桥梁是什么样?——是电波,电波究竟是什么?讨论中,终于有学生切入到电流周围有磁场,电流变化,电路周围磁场发生变化的认识。“电流变化、磁场变化、收音机、喀喀声、电波”等关键词在学生认识过程中形成了思考链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高潮,即从简单的现象,让学生对电磁波产生似乎有了“顿悟”感觉,但又疑惑重重,在朦胧中学生头脑里有了如下猜想

  猜想:变化的磁场就是电波?或者变化的磁场产生了有电波?

  这是从一个现象的某个观察角度所引发的猜想。如果能够从不同的现象、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猜想,让不同的猜想互相碰撞或相互印证,无疑对探究的深入推进,从而寻找更为普遍规律的猜想十分有意义。

  正是基于这种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另一个实验探究情境——演示一个电磁感应现象。实验如右图所示。第一次在A线圈通入直流电,B中小灯泡不亮(如图甲)。第二次在A中通入交流电,B中小灯泡发光(如图乙),这实验在交流电教学中做过,学生很熟悉。如果问学生,为什么第二次小灯泡发光,第一次不发光。学生回答肯定是,因为第二次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第一次磁通量没有变化。这个看似完美的回答,却没有揭示问题的本质。科学探究的关键恰恰就在于能否从平凡现象中找到不平凡之处,能否从别人没有看出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在这个探究环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后续教学行进过程,学生在讨论中、在困惑中、在希望中,我时不时地抛出了预先设置的如下探究引导问题。

  问题1:小灯泡发光,意味着什么?——学生很快意识到B环中有电流。

  问题2:B环中的有电流又意味着什么?——相互讨论之后,认识到是电子的定向移动。

  问题3:什么力驱动B环中电子做定向移动?——学生感到困惑,但是学生从电子带电这一特征,还是猜想电子可能是受电场力的驱动作用。

  问题4:电场力需要电场存在,A中电流只产生磁场,哪电场又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一个疑惑不已的问题,一番讨论之后,终于有个别学生将信将疑地猜测,难道是磁场产生了电场?

  此时,有学生立刻反驳,第一次A中电流也产生了磁场,如果磁场产生了电场,那第一次情况下,B中也应该有电流,小灯泡也应该会亮。

  学生之间激烈争论着,学生之间不同的思想火花互相碰撞着,终于有学生看到第一次与第二次实验差别之处,正是这种差别的认识,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高,猜想往前推进了一步,意识到可能是变化的磁场产生了电场。

  尽管还有不少学生感到不可思议,但我提醒学生将第一个探究情境中的猜想与第二个情境中的猜想作一对比,学生立刻感觉到两个情境中所引发的猜想有不谋而合之处。相互印证,学生疑惑顿开,感觉分析有道理,变化磁场应该会产生电场。

  有了认识上的突破,我“乘胜追击”,通过电场与磁场现象的类比分析,学生很快大胆提出了相反的猜想,即变化的电场也应该会产生磁场。

  为了论证这一猜想正确性,我建议学生能否设计一个实验加以验证。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提出各自的想法,终于有了一个设计刍型,经老师完善之后,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原理是电子感应圈产生的交变电压加到两平行金属板上,两板之间产生了一个交变的电场,若交变的电场产生了变化磁场,则置在其中的线圈中应有感应电流,串在线圈中的微安表指针要发生偏转。

  原理分析完毕,我忙于器材的连接,教室一片寂静,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我的一举一动之上,从学生脸部表情,读出了学生焦急期待的心情。我接通电子感应圈电源的瞬间,投影到大屏幕上电流表的指针果然发生了偏转,一种期待成功的心愿得到的实现,发自内心的激动,学生暴发出阵阵掌声,师生情感交流得到了升华,探究气氛达到一个高潮。至此,学生深信无疑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正确性。

  三.发挥传统媒体和多媒体的优势互补作用

  电磁波的形成过程的“细节”用真实的实验是无法展现的,它是看不见,摸不着。也

  图多媒体展示电磁波的形成过程

  因为这一点,所以它神秘、抽象。故考虑用多媒体技术在这一方面的优势来弥补实验的不足。在这一教学环节,利用电磁振荡现象设计了一段多媒体动画(大致如上图所画),来大致摸拟电磁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因为是用逐帧逐渐向两侧淡出的表现手法,呈现出由近及远的缓慢传播过程,所以对帮助学生形象地建立电磁波的形成过程有很大好处。

  如何探究电磁波传播的速度问题是我教学中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情境设计的难度相当大,原因是电磁波的速度等于光速,通常的传播距离都很有限,无法觉察到电磁波速度这一问题。于是我巧妙地应用两地电视现场转播这一情境来解决这一问题。我录制一段录像在课堂上播放,场景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与深圳记者之间的现场股评报导场面。其中有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和深圳记者同在一个电视画面上的镜头,每主持人向记者提出问题后,记者反应都明显滞后,学生能估测出交流的滞后时间大约有1s左右,这种反应上滞后,学生能感受到不是来自人生理的因素。于是我抓住这个现象,给了学生一个提示,即两地间的电视信号是通过同步卫星传输的,并且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了传输过程(大致如上图所示的画面)。之后,我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这现象说明了什么?——电磁波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问题2:已知同步卫星的高度为3.6×107m,能否利用这个现象,估算出电磁波的速度大小?

  学生动笔做了计算,主要有如下两种表现,老师适时做了点评。

  第一种:V=S/t≈2×3.6×107m/1s=7.2×107m/s——错!

  第二种:V=S/t≈4×3.6×107m/1s=1.4×108m/s——正确!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学基本知识,知道的光速大小是3.0×108m/s,电磁波的速度估算值与光速数量级相同,学生很是惊奇!是巧合还是有内在联系?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猜想:电磁波的速度与光速是否相等?光是否也是电磁波?

  四.教后几点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在正式上课之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花了比较长时间进行了思考与推敲,方案可以说是变了又变,改了又改,在前前后后的反反复复的实践中,有了很多感悟。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感受颇深。

  公开课最后的亮相,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紧张准备的过程中,对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深刻的领悟,对自己有了精益求精的要求。而这些内容和体验在书本中是难以深刻读懂的。现在留于形式的种种继续教育该怎么做?该追求什么样效益?值得反思。所以我个人认为公开课、观摩课之类的活动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最好实践平台之一。

  探究教学活动最重要是什么?引发学生猜想的问题可能是最重要,这个问题应该恰到好处地、巧妙地的设置在一个情境中,让问题有血有肉,不是一个干吧吧的问题,否则就激不起学生兴趣,学生能有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吗?

  探究教学中最难的是什么?可能是猜想。它需要细心的观察、独到的视角、认真地思辨、丰富的想象等等。所以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对培养的学生各种综合能力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探究教学中学生最喜欢是什么?可能是各种实验活动。好的实验不仅能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发学生思考,能用最有力的证据说明问题——事实胜于雄辩。能给学生以会心的微笑,甚至是一种心灵的震憾!

  探究教学中对教师最具挑战的是什么?探究教学活动,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课堂上会出现很多来自学生中的各种各样问题,老师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是避而不答,还是迎难而上,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探究教学活动需要的就是教师要倾听学生中不同声音,回避问题,还算是探究教学吗?所以面对问题,如何应对?是探究教学中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它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是一句空话。

  探究教学活动学生最需要是什么?最需要的是时间。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交流时间、思考时间,给学生以信任。否则探究活动至多是留于形式,而不是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给教学管理者带来的最大担心是什么?上级主管部门如何评价教学问题。从长远目标看,探究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无疑是大有好处的。但由于探究教学活动与课时之间有矛盾,会打破传统教学环节中的种种应试训练。所以,目前的教学评价,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吗?评价从来就是一种激励机制,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做保证,教学改革会面临各个方面的阻力。

电磁波 第6篇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周围空间会有电磁波向外传播,借助于电磁波可以传输信号。

  2.使学生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初步概念,能记住波长和频率的关系,能记住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

  粗棉绳一根(用5根粗棉线搓在一起构成)、金属锉刀一把、电池、导线、半导体收音机一台、画有收音机刻度板的小黑板。

  课前要求有条件的学生自带一个小半导体收音机。

  (三)教学过程

  1.电磁波

  用类此推理的方法,由机械波引出电磁波。

  我们把导体中迅速变化的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的波叫做电磁波(板书)。

  无线电通信正是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号的。

  2.电磁波的频率

  就水面波来说,振源(木杆)每上下振动一次,水面上就出现一个波峰(凸起部分)和一个波谷(凹下部分)。在1秒钟内木杆振动的次数越多(即振动越快),水面上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也越多。

  我们再观察一下绳上形成的波。

  演示 用手捏住竖直下垂绳子的上端,沿水平向左右先后做快慢不同的振动,可以看到,当振动较快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多;当振动较慢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少。

  在以上情况下(指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1秒内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叫做频率。它的单位名称叫赫兹(Hz),简称赫,常用频率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1千赫=103赫

  1兆赫=106赫

  跟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类似,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电磁波的频率由电路中每秒电流变化的次数(或说每秒种电流振荡的次数)决定。

  3.电磁波的波长

  像前面那样,再做一次用绳子形成波的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当改变振动的快慢时,不但波的频率发生改变,而且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也不相同。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的距离,叫做波长。

  由上面的演示还可看出,手捏住绳第一次振动出现一个波峰,第二次振动又出现一个波峰,而此时第一个波峰已向下传播了一段距离,这个距离恰好是一个波长。因此,也可以说波长等于每振动一次波峰沿波的传播方向传播的距离。波长的单位是米。

  电磁波也有自己的波长,电磁波的波长表示电磁波每振动(或说振荡)一次传播的距离。

  4.波长、频率、波速三者间的关系

  波速表示波传播的快慢,由教材上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可以知道:

  波速=波长×频率

  对电磁波来说,同样有

  波速=波长×频率

  电磁波的波速和光速相同,在空气或真空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30万千米,记为3×108米/秒。在空气或真空中,各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速是相同的,所以,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它的波长就越短。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电磁波(无线电波)波段划分表。

  5.布置作业

  课外观察一台多波段收音机的选台指示盘,注意看各波段都在哪些频率范围和波长范围?把对应的波长和频率相乘,看看是不是等于光速?

  (四)设想、体会

  电磁波一节的教案设计,以演示为基础,有意识地突出振动和波的形成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让学生初步了解波的频率和波长的物理意义,再运用类比方法引出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以及波速、波长、频率三者间的关系,并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在空气或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与光速相同的观念。

  注:本教案设计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电磁波 第7篇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周围空间会有电磁波向外传播,借助于电磁波可以传输信号。

  2.使学生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初步概念,能记住波长和频率的关系,能记住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

  粗棉绳一根(用5根粗棉线搓在一起构成)、金属锉刀一把、电池、导线、半导体收音机一台、画有收音机刻度板的小黑板。

  课前要求有条件的学生自带一个小半导体收音机。

  (三)教学过程

  1.电磁波

  用类此推理的方法,由机械波引出电磁波。

  我们把导体中迅速变化的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的波叫做电磁波(板书)。

  无线电通信正是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号的。

  2.电磁波的频率

  就水面波来说,振源(木杆)每上下振动一次,水面上就出现一个波峰(凸起部分)和一个波谷(凹下部分)。在1秒钟内木杆振动的次数越多(即振动越快),水面上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也越多。

  我们再观察一下绳上形成的波。

  演示 用手捏住竖直下垂绳子的上端,沿水平向左右先后做快慢不同的振动,可以看到,当振动较快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多;当振动较慢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少。

  在以上情况下(指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1秒内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叫做频率。它的单位名称叫赫兹(Hz),简称赫,常用频率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1千赫=103赫

  1兆赫=106赫

  跟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类似,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电磁波的频率由电路中每秒电流变化的次数(或说每秒种电流振荡的次数)决定。

  3.电磁波的波长

  像前面那样,再做一次用绳子形成波的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当改变振动的快慢时,不但波的频率发生改变,而且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也不相同。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的距离,叫做波长。

  由上面的演示还可看出,手捏住绳第一次振动出现一个波峰,第二次振动又出现一个波峰,而此时第一个波峰已向下传播了一段距离,这个距离恰好是一个波长。因此,也可以说波长等于每振动一次波峰沿波的传播方向传播的距离。波长的单位是米。

  电磁波也有自己的波长,电磁波的波长表示电磁波每振动(或说振荡)一次传播的距离。

  4.波长、频率、波速三者间的关系

  波速表示波传播的快慢,由教材上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可以知道:

  波速=波长×频率

  对电磁波来说,同样有

  波速=波长×频率

  电磁波的波速和光速相同,在空气或真空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30万千米,记为3×108米/秒。在空气或真空中,各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速是相同的,所以,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它的波长就越短。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电磁波(无线电波)波段划分表。

  5.布置作业

  课外观察一台多波段收音机的选台指示盘,注意看各波段都在哪些频率范围和波长范围?把对应的波长和频率相乘,看看是不是等于光速?

  (四)设想、体会

  电磁波一节的教案设计,以演示为基础,有意识地突出振动和波的形成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让学生初步了解波的频率和波长的物理意义,再运用类比方法引出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以及波速、波长、频率三者间的关系,并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在空气或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与光速相同的观念。

  注:本教案设计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

电磁波 第8篇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许多版本的旧教材中都是选学内容,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教材充分挖掘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讲起,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学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科的实用性、趣味性、实验性和科学性等特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体现出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思想。相比之下,旧教材注重知识的传授,在概念的引入上比较直截了当;新教材则更注重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这种教学的理念更贴近于国外一些专家的教育观。在北美的一些国家里,从小学五年级起,学生们就会在“科学”这门课里接触到一些粗略的物理学上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会使用实物玩具这类的更直观的物品,让孩子们在直接地看、听,甚至是动手,引导学生在拆装、操作的过程中去感受事物,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到了高年级再辅以深层的理论教学,更利于学生学习。他们把这样的教学方法称作“training aids”(实践协助)。

  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农村的学生可能对“电磁波”这个名词还有些陌生,城市的学生虽然对“电磁波”不生疏,但也未必能深入体会到电磁波的存在。教材在安排本节内容时,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想一想”到“做一做”,从身边的知识、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到新的、未知的世界这一思想。在教学中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活动,其中一项就是查阅相关资料,使他们对电磁波有初步了解。另外与旧教材相比,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波长、频率和波速三者的关系有初步认识,并不要求学生深入掌握这三个物理量的定义。

  本节内容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为学生学习无线电知识,做好了铺垫,课后将电磁波的危害作为作业练习,指导学生去搜集更多有关电磁波的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理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②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③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④会用c=f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⑤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

  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知悉可以人为获得电磁波。培养学生想像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②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了解电磁波的大家族;

  ③通过动手实验证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②深入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②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他们身边。

  难点

  ①使学生切切实实体验到电磁波的存在;

  ②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

  学科、自然奥秘的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电视塔图片、手机(两部)、收音机、真空罩、导线、电池、学生收集的资料、投影仪和课件。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电磁波的海洋

  一、电磁波的产生

  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

  二、电磁波的传播

  1.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2.波速:c=fλ

  3.真空中电磁波传播速度:

  c=2.99792458×108m/s

  教学流程

  多媒体图片引入→课堂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电磁波的产生→实验验证电磁波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电磁波传播速度→小结→作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课前活动

  分小组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方法了解:什么是电磁波?列举生活中应用电磁波的例子。

  学生在家中利用手边的各种工具收集资料、处理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先进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信息的海洋里畅游。

  课堂活动

  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收到几个节目,提出以下问题:收音机、电视机和广播电台、电视台之间并没有连着线,那它们是怎样收到声音和图像的呢?

  学生会回答是靠无线电或电磁波传播信号的。

  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出要讲的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电磁波的用途。

  展示电视发射塔的图片,问学生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吗?在学生回答后向学生介绍本省、市或当地的电视发射塔。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回答是发射电磁波的。

  多媒体就是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受器官,来体验事物。

  演示实验:打开一台收音机,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根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正极摩擦,验证电磁波的存在。

  学生们在教师演示的过程中听到“咔咔”声,教师可由此现象证明电磁波确实存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还由此引出电磁波的产生的问题。

  有了对声音的感受,再讲电磁波时就不那么抽象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电磁波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世界中。

  设计实验:由声音的传播类比电磁波的传播,引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电磁波在液体中、真空中传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自行提出需要什么器材,也可以使用教师准备的手机、真空罩等用具到台上来边说边做这个实验。

  自己设计、自己验证,这正是科学探究的方法。

  分组讨论:光和电磁波传播速度相等,意味着什么?

  学生根据两个相同的数字,很容易地想到电磁波与光的关系。

  有些事物表面上看没什么联系,但其本质却是相连的。

  巩固与小结

  课后作业

  本案例选自延边教育出版社《课堂--与案例》新课标教案设计物理八年级下册,如欲购买此书,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邮购电话:010-82608550

  服务电话:010-82608377,82608850

  邮政信箱:10080-155

  网址:

电磁波 第9篇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概念。

  2.记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

  水,水槽,水木棍,麻绳,电池,半导体收音机,钢锉,导线。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如语言、音乐等)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如家长的教诲、教师的授课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帮助我们了解世界。

  通过我们在初中二年级学习过的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是靠空气传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速度大约是340米/秒。

  在前面我们还学习过电话,电话的话筒能把声音振动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流经听筒,听筒又能把它转化为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2.引入新课

  飞机上的飞行员与地面指挥员的对话不用电线;我们每天听收音机或看电视,也没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可见,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电信号的,我们称作“无线电通信”。那么,无线电通信是怎样传输信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简单知识。

  3.进行新课

  板书:<第一节 电磁波>

  (1)演示实验

  ①手持小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使同学们看到,水面上有一圈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了水波。

  ②音叉(或其他发声体)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总结以上实验(和其他事例)得出结论:

  板书:<波是自然界普通存在的现象>

  (2)电磁波

  板书:<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电磁波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间接观察它的存在。

  演示课本上图13—2的实验,实验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上“实验”后的两个自然段,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

  ①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②举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现象。

  教师归纳小结,讲解电磁波的初步知识,并说明间接观察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借助小磁针可以间接地研究磁场)。

  (3)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讲解课本图13—3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结合小木棍振动时产生水波的演示实验说明:

  ①波峰与波谷的概念;

  ②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水波的频率;频率的单位叫做赫兹,简称赫。常用的频率单位是千赫和兆赫。

  板书:<1千赫=103赫,1兆赫=106赫>

  ③波长与波速的概念;

  ④分析得出: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板书:<波速=波长×频率>

  类似于水波,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和波长,也同样可以用波形图来描述,讲解课本图13—4频率不同的电磁波的波形图。需要说明以下二点:

  ①电磁波的频率等于产生电磁波的振荡电流的频率。

  ②电磁波频率、波长与波速的关系。

  板书:<对电磁波同样有波速=波长×频率>

  电磁波在空间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板书:<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是3×108米/秒。在空气中和在真空中近似。>

  注意:不同频率(或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所以频率较大的电磁波,波长较短。

  例: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采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频率发送无线电信号,这两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长各是多少?(光速为2.9979×108米/秒)

  (答案:波长分别为14.983米和14.993米)

  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各不相同,所以在我们周围空间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电磁波。按照课本上的图表,介绍无线电通信所用的电磁波(也叫无线电波)的几个波段。

  4.小结(略)

  5.想想议议:教师演示并提出问题。

  打开半导体收音机,调到一个没有电台的地方,使收音机收不到电台的广播。然后开大音量,让收音机靠近220伏特的交流电线,从收音机会听到“杂音”。这是为什么?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

  (2)阅读本节教材。

  (四)说明

  1.本节内容知识多,范围广,要注意掌握教学要求,使初中学生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的有关知识,如波长、频率、波速等。有些知识只宜点到为止,不能求深求全。

  2.用“类比”水波的办法通俗讲解波的形成和波长、频率、波速的概念;用半导体、钢锉、电池、导线演示电磁波的存在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注:本教案设计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三册。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重力》 (精拣13篇)

重力 -(通用13篇)重力 - 第1篇  教学设计  学科:物理 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课题名称

《平抛物体的运动》 (精简12篇)

平抛物体的运动(精选12篇)平抛物体的运动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只受重力作用,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精拣4篇)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通用4篇)《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第1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精简2篇)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精选2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第1篇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蒙古呼和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精拣8篇)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通用8篇)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