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牛顿第三定律》 (精拣12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2周前

牛顿第三定律(通用12篇)

牛顿第三定律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并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反作用定律)

  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牛顿第三定律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问题。3.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二、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三、教学难点 正确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教学过程从力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那么两物体相互作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我们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所必须探讨的问题。(一)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演示】先使玩具汽车的后轮(驱动轮)上紧发条,使它做逆时针转动,然后抓住汽车顶部,把它按在垫着试管的薄木板上。在起点处,转动的后轮给木板向右的作用力f,于是木板向右运动,这时木板对后轮有没有作用力?再把汽车拿起,使木板制动,然后使后轮再转动,把玩具汽车放在木板上,可以看到木板向右运动的同时,玩具汽车向在运动,说明后轮对木板施加向右的作用力的同时,木板对后轮施加向左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均为摩擦力,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1. 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二) 牛顿第三定律 1. 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 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f=-f′(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 的方向相反) 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⑴ 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时间相同,力的性质相同,总是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等性质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必须具有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可肯定其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的力。(2)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这两个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例如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大物体与小物体间,还是任何形状的物位之间其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例如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的物体之间或静止物体与静止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 ⑶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产生和消失是同时的。因为两者中若有一个产生和消失,则另一个必须同时产生或消失。否则其间的相等关系就不成立了。可见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产生有先后的说法是不对的。 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虽有相似之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⑴ 作用物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只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⑵ 力的性质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以是性质不同的一对力。 ⑶ 力的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一对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另一个可以存在。。 ⑷ 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效果可以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不存在平衡问题。而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外同处于平衡状态。 可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异体(相互作用的两物体)、共线(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性质相同)、同存(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平衡力是“同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共线、等值、反向”。 【例1】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 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c. 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同 d. 地面对大人的最大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对小孩的最大摩擦力大【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大人与小孩手拉手比力气时,无论是相持阶段还是小孩被拉过来的过程中,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总是相等的。大人为什么能把小孩拉过来呢?关键在于地面对两者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同。答案为a、b。【小结】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跟两力平衡有本质区别。。【作业】略

牛顿第三定律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并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反作用定律)

  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牛顿第三定律 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并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反作用定律)

  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牛顿第三定律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并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反作用定律)

  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牛顿第三定律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并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反作用定律)

  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牛顿第三定律 第7篇

  一、说教材:

  小车、弹簧片、细线;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磁铁、弹簧秤等

  二、说教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2、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促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会物理定律的简捷,准确,严密

  3、渗透物理学史

  4、引申,重视人际交往

  三、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

  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结论: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习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六、课堂训练

  提问: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答: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七、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同值,同性,同变化;异物,反向,又共线。

  4、平衡力性质不一定相同,作用于同一个物体。

牛顿第三定律 第8篇

  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教学对象

  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为高一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

  学生的接受能力

  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较强。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情况

  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功能及新课标的要求,并联系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确定的重、难疑点如下:

  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为此我打算采取以下解决方法

  1.改演示为学生实验,让他们从实验中归纳出规律

  2.例题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释疑

  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的原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采用的教法为实验法、探索法。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把教学引导到心理层面。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从而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快乐。

  二、学法指导

  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节课主要教会学生“三会”:会观察、会实验探索、会分析总结规律。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我对师生间的互动是这样设计的。

  三、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设问提出研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3.应用讨论,练习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巩固练习。

  教学程序

  为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氛围中学习,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程序,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程序设计

  逆向质疑,诱发探索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实验探索,寻找规律

  分析归纳,总结规律

  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牛顿第三定律 第9篇

  一、说设计思想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冲突,没有冲突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位。

  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思维冲突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期望;二是以探究性实验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利用弹簧测力计实验来探究。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深刻直观的认识。

  二、说教材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重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难点)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难点)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实验,直观了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等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问题引发“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③让学生独立总结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让总结规律形成一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1、探究性实验:

  用两个标准弹簧秤对拉,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独立或分组总结得出结论:

  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冲突

  A、为什么“挨打了却不能还手”,打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脸打别人的脚。

  推理:“鸡蛋碰石头”

  B、“拔河比赛”

  推理:“马拉车和车拉马”

  3、探究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

  4、课堂例题强化训练

  1.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关于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马拉车不论动还是不动,马拉车的力的大小总等于车拉马的力的大小。

  D.马拉车不动或匀速前进时,才有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大小相等。

牛顿第三定律 第10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建筑类)的第一章第五节的《牛顿第三定律》。从课程整体来说,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三大定律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对平衡力是指同一物体所受的两个力相平衡,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但是,他们的这一认识只可能是定性的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要实现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从力的性质、作用的同时性等进一步认识,并进行定量探究。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高一年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而且好奇心强是职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正确理解其确切含义。

  3、能够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

  1、经历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类比、讨论、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得出科学结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

  探究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设计方案:创设情境——分析总结——实验证明。

  2、教材处理: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义;然后,通过实例和实验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整个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3、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1、设计目的:

  本环节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经历和感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探究三:牛顿第三定律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研究性学习

  既然拔河比赛中两个拉力大小相等,那么拔河比赛时,为何还存在胜负之分?

  巩固知识点,反馈学生掌握程度,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牛顿第三定律 第11篇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这两个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而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相互作用物体之间力的关系。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常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其部分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在一定范围内,它与物体系的动量守恒定律也是密切相联系的。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部分学生学完牛顿第三定律后,仍然处在记忆的层次。当实际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忽视牛顿第三定律。因此我确定本节的的难点为对定律中“总是”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但对其认识又是片面的,也学习过二力平衡;并且在课本的第三章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个具体的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对的;

  (2)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质”的关系;

  (3)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能用定律分析说明相关具体实例;

  (4)通过运用定律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设计实验,经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并且尝试运用所学定律解释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领略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与同学讨论、合作中,表达自己见解的同时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法和学法

  演示实验法、讲授教学法、练习法、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一个小磁铁掉进装满水的塑料盆里,用什么办法可以不碰到水而把小磁铁捞起来?学生积极思考,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学生举出相互作用的例子。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提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可能具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勤于猜想,善于猜想。

  2、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性关系。演示三个实验:皮鞋刷与皮鞋刷摩擦、磁铁与铁块相互吸引、带同种电荷的小球相互排斥。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性质相同的一对力。接着学生设计实验,得出“两个力的作用线始终在同一直线上”的结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设计实验,学生是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3、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学生分组,操作弹簧测力计互拉实验。学生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的结论;接着参照课本演示力传感器实验;再设疑问:如果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固体,一个是液体,它们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会相等吗?演示浮力和浮力的反作用力实验。最后引入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设计意图:弹簧互拉实验是学生必做实验;力传感器又能显示任意时刻两力大小关系;浮力与浮力反作用力的实验把学生易忽视的力展示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学生对定律中“总是”的理解。

  4、例题分析,讲练结合。

  (1)人在行走过程中,人与地球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哪几对?人受到的力是这些力中的哪几个?地球受到的力又是哪几个?

  (2)一个铁环静止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测力计示数是4N,求铁环所受的重力;写出求解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应用知识。

  5、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a、小风扇变轻实验。在电风扇不工作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当电风扇工作时,观察示数有何变化。并解释这一现象。

  思考:1、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一实验,还会出现上述现象吗?为什么?

  2、直升飞机升空的原理。

  b、小童车“吹飞”粉笔灰实验。将小童车驱动轮架空,使后轮漫漫接触铺有粉笔灰平台上,在后轮接触粉笔灰的瞬间,粉笔灰向后飞出。

  思考:1、如果小童车接触的是地面,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

  2、汽车前进原理。

  设计意图:实验简单易做,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与作业

  以问答的形式来完成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哪些性质?

  2、正确表述牛顿第三定律。解决新课引入时遗留的问题。

  作业:课本中“问题与练习”的第4题。

  六、板书设计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等值、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质。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数学表达式:

  七、设计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三个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五个实验,通过这五个实验,来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积极探索,进而达到知识的建构。为了直观展示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我再设计了两个实验。整个设计中实验较多却不重复,且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牛顿第三定律 第1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4)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5)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分析,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小实验给出牛顿第三定律,并讨论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基础.教学中要利用实验、视频资料或课件,多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体会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让学生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养成在分析问题时选取谁做研究对象的好习惯.

  2、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之处,能够很好的区别它们.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结论:两个弹簧秤示数相等.改变手拉弹簧的力,两个弹簧秤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用公式表示为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精简2篇)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精选2篇)《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向心力》教学设计》 (精简2篇)

《向心力》教学设计(精选2篇)《向心力》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心力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

《牛顿第三定律》 (精拣12篇)

牛顿第三定律(通用12篇)牛顿第三定律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

《匀速圆周运动》 (精简17篇)

匀速圆周运动(精选17篇)匀速圆周运动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2、理解线速度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精拣8篇)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通用8篇)《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第1篇  课题  曲线运动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先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