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15篇

高二物理 下一篇:没有了

jingluocom

更新时间:1周前

初中物理教案15第【热】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过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不但看到了现象,而且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初中物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热量及其单位,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量及其单位,探究物质比热容。

  【难点】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之前的知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哪几种?”

  环节2:讲授新课

  1.热量:进行追问“在热传递中,物体内能的改变与吸热或放热有什么关系?物体内能的变化与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引导分析,在热传递中,物体吸热,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吸收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热,它的内能就减少,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因此可以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变化,由此引出热量的概念。

  2.比热容:紧接着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入手,举出生活中烧水的现象,说明同种物质,质量不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引出提问“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他们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吗?”引发学生进行猜想。

  【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一样吗?

  【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

  (1)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可能与物体的温度变化有关。

  (4)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

  (5)可能与物质的物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控制变量。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质量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温度的变化相同。

  (2)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与质量相同。

  (3)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要控制质量、温度变化相同。

  设计实验:

  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讨论后交流,教师从旁指导。

  1.实验器材:2个铁架台、2个500ml的烧杯、2个同规格的”热得快”、2个搅拌器、秒表、量筒、温度计。

  2.实验步骤:

  (1)取两个相同的烧杯,甲烧杯里装400g水,乙烧杯里装400g煤油,使它们的温度都处于室温,给他们都加热相同的时间(如1-3分钟,使他们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2)接着上次继续实验,如果让他们都从室温升高到40℃,观察加热所需要的时间是否一样(吸收热量是否相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并随时记录好实验数据,教师要对实验步骤进行必要的演示,从旁进行指导。

  收集证据:

  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使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煤油上升的'温度较高;要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水吸收的热量更多一些,即给相同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对它们加热的时间是不同的,这表明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由此可知,不同种类的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仅与质量有关,还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如何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呢——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以及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在质量及温度变化都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这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及状态决定的。通过类比密度的定义,由此得出比热容的定义。介绍单位及读写法。

  3.查表

  让学生自主查表,查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表中比热容最大的是哪种物质?比热容是多少?有什么物理意义?

  (2)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定不同吗?

  (3)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什么特性?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应用

  这部分主要是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我国北方有些地区冬季供暖用的”暖气”就是用水作为工作物质将热量传递到千家万户的?

  (2)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常用水作为工作物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进行解答。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范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3:巩固提高

  用比热容思想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环节4:小结作业

  小结:找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课后完成练习册本节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略

初中物理教案3

第四节<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 </span>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一、知识与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用具:电池、开关、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看黑板上的电路,从前面学过的知识知道,这是两个小灯泡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大家现在先来猜想一下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有多少种可能?

  1. 电流可能是由大到小的,电流每经过一个小灯泡,就消耗一部分电能,回到负极时就小了。

  2. 认为小灯泡一样亮,电路中各点的电流可能相同;电流可能有时大有时小,如大灯泡较亮,它需要的电流大,小灯泡暗,需要的电流就小,好像与用电器有关。

  3. 我想靠近电源正负极的地方应大些,应该与电源位置有关。

  4. 我的想法是导线粗的地方电流大;导线细的地方电流小。像粗水管中的水流大,细水管中水流小一样。

  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1. 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大家按照自己的猜想,制订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然后我们进行小组的试验计划讨论。每个组汇报自己的试验计划,大家进行讨论,老师进行统筹,确定每个组要验证的方向。然后动手进行实验。

  大家的实验计划都制订好了,请大家注意电流表的连接方法。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教师给予指导。

  实验汇报:同学们的实验做完了,现在总结一下自己实验的.结论。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实践,现在可以统一意见了: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相等。

  这一结论经过了同学们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已经得到了验证。在这个实验中你还有什么收获?

  我们知道了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先有了猜想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再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也要随时提醒自己有没有失误的地方。我们在实验中,应该不怕困难,大胆去验证结果。

  大家都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给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我们一起合作对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进行了探索,现在我们开始找出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吧。

  大家都知道,串联电路只有一条路径,并联电路有多条路径。我们把并联电路的各分支叫支路,总路径叫干路,而实际上我们只要探究干路和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 猜想干路和支路电流的关系

  ②设计实验:仿照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设计,对以上猜想设计一下实验。

  ③进行实验

  大家的电路设计大致相同,只是猜想的结论不同。现在大家根据设计好的电路图可以动手实验了。学生动手实验,教师给予指导。

  实验汇报:同学们都做完了实验,我相信结论已经出来了,请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结论吧。

  老师小结: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 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相等 .

  2. 并联电路中干路和支路之间的电流关系: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四、板书设计

  电流: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电路:干路电流和之路电流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4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初中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平拉木块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_______。

  拉断头发的力:_______。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初中物理教案6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

  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师接着提示: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

  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

  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3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1分钟):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板书: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2分钟):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鸟类是怎么发声的?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分钟)。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2、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2分钟)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水滴使平静的水面发生了振动,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板书:1、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2、创设情境、提出假设,通过分组实验加以验证,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5分钟)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4分钟)

  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怎样防御声波枪。假如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正无声无息地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保护起来呢?注意: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但它却仍然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师动员学生大胆猜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防御声波枪?

  学生可能提出的办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师评议:声波枪所发出的次声波很特殊,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损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难吸收,到现在还没有攻克。)

  ②将声波枪发出的声波反射回去(教师评议:把次声波反射回去或想办法对它进行干扰,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暂时还没有能力去进行研究。)

  ③潜入水中,用水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④进入真空,用真空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⑤用固体物质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加以分类,区别对待(前两种方法尽管偏离了我们的课堂研究方向,教师也要向学生简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

  假设一: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三:气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四: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分组实验,验证假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动手实验。现在我们就分成三组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组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二组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三组验证气体能否传播声音。

  教师分组发放实验器材,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教师提示: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都要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例如在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液体、气体影响到我们的实验;同样,在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固体、气体对我们实验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

  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板书:

  3、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5)联系生活,巩固新知(5分钟)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而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就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

  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在河边钓鱼的人最怕别人在旁边追逐打闹,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纶》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说:一个小孩儿学大人们钓鱼,侧着身子坐在水边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手,因为害怕惊跑了鱼而不敢回答。

  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初中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

  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 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 一 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

  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初中物理教案9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的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实际:

  本节课的重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质量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教法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3)讲授法:通过语言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准确的掌握物理科学知识。

  (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设置问题:铁锤和铁钉两个物体都是由铁制成的,但是它们含铁的多少一样吗?通过设置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环节:演示实验

  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认识托盘天平以及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

  看完视频后,用天平做演示实验,用天平测量一个铁块的质量。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分组实验,用不同的铁块、铝块、木块进行实验,学生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熟悉和正确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新课探究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由生活例子引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练习3-5个小题,列举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让学生学会用质量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

  并且设置实验探究的题目,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掌握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这个环节设置目的在于:传授学生知识,并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小结内容:

  1、质量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m

  3、天平的使用方法。

  第六环节:学后反思。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大家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初中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重点: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讲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初中物理教案11

  1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和指向性。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归纳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认识磁化现象。

  2教学准备: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订书针,铁粉,铜线,铝线,塑料,小磁针,细线,铁架台等。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看影片

  观看“郑和下西洋”片段说明过去的中国人靠自己的智慧开辟航道向世界传递文明,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使我们国家较快的建成小康社会,尽早的实现中国梦。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司南是如何工作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磁现

  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用磁体靠近订书针,铜线,铝线,塑料以及身边的其他物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 观察什么现象?

  (2)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3【活动】学习活动二

  (问题:磁体上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把一些铁粉撒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分别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平放在铁粉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拿起并轻轻抖动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磁极?

  (4)磁极位于磁体的什么位置?

  学生板书: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它位于磁体的两端,磁体有两个磁极。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甲乙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发现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间,由此可知( )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乙

  B、甲、乙一定都没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没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磁性。

  活动5【活动】学习活动三

  (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如何表示这两个磁极?)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静止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南极?

  (3)什么叫北极?

  学生板书: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磁体自由转动后,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活动6【活动】学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别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动7【活动】学习活动四

  (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用另外一根条形磁铁的N极先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N极,然后再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活动8【练习】当堂训练

  1、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

  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

  A、一定的S极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是N极

  2、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

  小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 )

  A、可能是无磁性的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有磁性

  我们已经研究了磁体的磁现象,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我们刚才使用的是人造磁体,它们的磁性能够长期保持,成为永磁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实验。

  活动9【活动】学习活动五

  学生小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订书针,观察现象,然后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触起子,又观察现象,最后拿走磁体,最后又观察现象,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磁化现象?

  (3)哪些物质可以被磁化?

  学生板书:使没有磁性的物体活动磁性叫磁化。铁、钢都能被磁化。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1、学到了什么?

  2、评价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为你们小组提点建议或希望

初中物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将其与前面学过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联系起来。

  2.能说出幻灯机、投影仪、照相机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尝试用学过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光学仪器的应用问题,形成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5.通过对自制照相机的调节使用,加深对成像原理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和幻灯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再经过分析、综合,探究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引入

  1.学生阅读南极科考队员用冰透镜取火的故事(PPT-)

  2.学生回答,并解释为什么冰透镜可以取火。

  3.播放冰透镜取火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PPT-)

  4.教师:刚才的故事中是透镜救了队员的生命,透镜取火仅仅是透镜在生活中的一个简单应用而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透镜的应用十分广泛,(PPT-)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二、 新课教学

  (一)PPT展示教学目标(PPT-)

  (二)1、复习:教师:生活中透镜的应用,大部分都是利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来工作的.,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凸透镜成像规律(PPT-),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2、提出问题:照相机属于哪种成像情况?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调节和使用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照相机神秘的面纱。

  (三)照相机的学习:

  1、PPT展示照相机外形,常见的照相机,包括老师自制的照相机,照相机实物展示,手机相机

  2、PPT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凸透镜

  底片:相当于光屏,上面有感光材料,景物通过凸透镜在底片上成像,经过技术处理,留下永久的痕迹。最后制作成照片。

  物距:景物到镜头的距离,怎样改变?

  像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怎样改变?

  3、根据照相机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进一步确认其成像性质

  照相机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照相机成的是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教师引导:1.我们比较像和人的大小;2.我们可以感觉像距进行判断:用像距和物距作比较,像距小则像小。)

  像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像的大小跟像距有关,像距是由物距决定的

  4、分析照相机的调节与操作

  若想使底片上的像更大一些,应当如何调节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和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

  照班级合影像的时候,摄影师发现还有两侧还有几位同学没有进入镜头,这时候他应该怎样操作?

  5、学生用自制照相机验证操作与调节方法:

  介绍自制照相机的结构和制作方法,PPT展示

  调节练习:

  (1)学生使用自制照相机给同学照相,调节并观察像的性质;

  (2)摄影师向后退,图像还清晰吗?应该怎样调节?镜头向前伸还是向后缩?

  (3)摄影师向前进,图像还清晰吗?应该怎样调节?

  (4)先照半身像再照全身像怎样调节?

  6、简单介绍光圈与快门

  (四)幻灯机与投影仪的学习

  1、外形介绍PPT展示

  2、结构与原理:

  学生根据照相机的学习方法,自学投影仪,然后分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结构特点:幻灯机和投影仪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成像性质:倒立、放大、实像;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正立的?因为像与物体相比较,上下是颠倒的,所以我们仍然描述为“倒立放大实像”

  哪一点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

  怎样调节:画面较小时;画面较大时

  3、教师小结:

  (五)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介绍

  1、教师介绍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PPT展示

  2、教师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PPT展示

  (六)课堂作业:PPT展示

  三、本节小结: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学生学习了照相机模型的制作方法,并用照相机模型进行了操作调节练习,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愉悦。

初中物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概念,知道加速度方向和大小

  2,运用类比法得到加速度公式

  3,学会利用DIS试验获得加速度运动物体v-t图像,并利用其图像的数学含义加深和完善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判断加速度方向

  三、教学难点

  加速度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教师:前面几堂课主要学习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对于这类运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单位时间里经过的位移都应该相同,任何时刻物体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观察下面几个场景(火箭升空等),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否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这些运动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可见生活中的很多运动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应该属于变速运动的'范畴,这些物体的速度时刻在发生变化。

  举例讨论:麦克拉仑车队的赛车最高时速可达231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2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6.3秒。

  法拉利赛车的最高时速可达220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 .1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6.2秒。

  教师:这两辆赛车各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学生:法拉利赛车的启动比较快。

  提问:学生提到的“启动快”的确切物理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是速度增加的快

  教师:对,他们增加相同的速度,所用的时间不同,也就是有快慢的区别。今天我们就来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

  下面再看几个例子,阅读教材P29:

  1.卡车起动

  2.摩托车启动

  3.运动员起跑

  4.兔子起跑

  在10秒内哪个速度变化快?

  既然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那么我们用怎样的物理量来表示物体速度变化之快慢呢?

  设问:怎样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大小,怎样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

  学生:速度变化量ΔV=Vt-Vo

  教师:速度变化快慢=(Vt-Vo)/ t

  我们已经学习了,位移变化快慢=(St-So)/ t

  问全体:我们是用什么物理量来描写位移变化快慢的?

  学生:速度v= Δs/Δt

  1.确立概念

  用加速度a速度变化快慢a=Δv/Δt

  2.归纳小结:表示物理量变化快慢的方法

  某物理量变化快慢=某物理量变化量/变化量所需的时间

  例如:位移变化快慢:Δs/Δt(v= Δs/Δt)

  速度变化快慢:Δv/Δt(a=Δv/Δt)

  3.加速度概念

  加速度:速度变化量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t的比。

  公式:a=Δv/Δt

  单位:m/s2

  读法:米每二次方秒

  教师: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可参考速度概念)

  应用:

  1.法拉利赛车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 .1秒,试计算该过程的加速度。

  如果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6.2秒,试计算该过程的加速度。

  2.DIS试验:

  加速情况:V-t图,使学生了解加速情况下加速度大小计算方法和斜率物理意义。

  2.加速度方向

  有公式可以知道,加速度a的方向和速度变化Δv的方向相同

  (1)加速时

  V0表示Vt表示

  Δv=Vt- V0的方向向右,a的方向也向右

  (2)减速时

  V0表示Vt表示

  Δv=Vt- V0= Vt +(-V0)

  教师:上面2个速度矢量叠加后的方向向什么方向?

  结论:加速时:a与速度方向一致

  减速时:a与速度方向相反

  【小结】

  1.什么是加速度?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加速度的表达式是什么?

初中物理教案14

<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教案</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示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2.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可自带一茶壶

  2.教学器材:U形管、关于船闸录像带、自制的可移动U形管、茶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课题

  连通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 )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

  ( 2 )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 3 )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 1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 2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 3 )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1 )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 2 )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 3 )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

  仪器材料

  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

  教学方法

  讲授、探索试验、讨论相结合

  板书设计

  连通器

  什么是连通器?

  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

  分析: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

  连通器的应用

  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从学生熟悉的物品引入课题,使学生感到很亲切,引起学生兴趣和热情

  引入:

  师: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象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

  学生回答

  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

  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

  师: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会不会平?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实验

  师: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

  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 F 向左= F 向左

  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根据 p=F/S 可得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有 p= ρ gh 可得,当 ρ 一定时, p 相同则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

  师: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液面还会相平么?

  教师演示实验

  生:液体密度小的那个容器液面高.

  师:为什么?用刚才的方法分析.

  师:如果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但是连通器处于运动状态,液面会相平么?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生:这时液面不相平.

  师:课本中图8—12中的物品是连通器么?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叙述工作原理,教师补充.

  师: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么?

  放船闸的录像带,增加感性认识

  学生叙述,教师补充

  观察、讨论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猜想

  观察

  讨论、分析、推理

  课后作业

  教学反馈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猜想、观察、思考、分析,层层深入,逐步得出结论.

  本节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知道其方向、大小、定义式和单位。

  2、会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

  磁感应强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回顾】问:磁场和磁现象之间是否有内在的因果关系?

  生:因为有磁场所以产生了磁现象

  问:上节课见到了哪些磁现象?

  生: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

  师:正是由于磁场有某种性质才使我们观察到了丰富多彩的磁现象,刚刚所有的现象都离不开磁场力的作用,因此我们说磁场具有“力”的性质

  问:是不是任何磁场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都是一样大的呢?

  【小实验】蹄形磁铁、条形磁铁、环形磁铁……它们谁能将这把凳子提起来?哪个产生的磁场最强?

  【学生实验】

  师:力的性质与磁铁的外观没有关系,“磁”不可貌相。我们今天要专门学习一个物理量来描述磁场“力”的性质——磁感应强度。【教师板书】

  问:磁感应强度反映的是磁场“力”的性质,既然力是矢量,那么磁感应强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

  生:矢量

  问:所以要讨论这个物理量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讨论呢?

  生:大小、方向

  二、【磁感应强度】

  问:之前有没有学习过哪个类似的物理量,它的研究方法可以拿来借鉴的呢?

  生:电场强度

  【回顾电场强度】引入试探电荷,试探电荷所受的作用力与它自身电荷量的比值表示电场强度,即E=F/q;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定义为电场强度的方向。

  问:如何得到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我们也需要派一个“侦察兵”,派谁呢?

  生:小磁针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演示实验】小磁针放在蹄形磁铁的磁场中

  师:放在磁场中的小磁针的指向呈一种特定的分布。问:为什么会呈特定的分布?

  生:因为受到了蹄形磁铁产生的磁场的力的作用

  师: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小磁针静止时N极和S极的指向总是相反的,因此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一个规定,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或小磁针N极的受力方向)即为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教师板书】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问:能否继续用小磁针这个“侦察兵”来研究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生:不能,因为小磁针受力的大小无法确定。

  问:如果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呢?

  师:再次类比电场强度大小的得出,需要用F除以试探电荷的电荷量。而我们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磁单极子,无法用“磁荷”来描述磁体所含磁性物质的多少。因此我们需要再换一个“侦察兵”,还可以派谁呢?

  生:通电导线

  师:如果需要研究某个位置处的磁感应强度,能否用一根很长的`导线?

  生:不行,不能明确知道导线某处受力的大小。

  师:因此,我们需要再次引进一个理想化模型“电流元”——IL。它的大小不足以影响原来此处的磁场。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电流元放在磁场中所受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并猜想】与电流大小I,导线长度L、磁场强弱、导线放置的位置……

  【教师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来点评】

  【半定量实验】

  在半定量实验之前,进一步讨论刚才所有提到的会影响力的作用的的物理量。

  (1)【磁场强弱】因为电流元并不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只能让一小段导线各个位置所受作用力处处相等——匀强磁场。

  (2)【导线长度】演示蹄形磁铁的匀强磁场范围,可以看出处在蹄形磁铁N、S极之间导线即使改变它的长度,它处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并没有改变,因此我们通过增加蹄形磁铁的个数来改变导线的有效长度。

  (3)【导线放置的位置】学生观察上一节课安培力演示实验中磁场方向和导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得出:该实验时两者互相垂直。

  【视频演示实验:磁场与导线平行时不受力的作用】

  总结:导线与磁场方向的夹角影响了磁场的作用力。大量的实验表明,垂直放置时导线受力最大,平行放置时不受力的作用。我们选择垂直放置时的受力。

  问:如何研究F与I、L、磁场强弱之间的关系?

  生:控制变量法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F随着L、I的增大而增大。

  【逻辑推理】:

  结论:F∝IL若写成等式:F=kIL

  问:若用F/IL是否会随着I、L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若将该电流元放在磁场的其他位置时k值又会发生变化,因此这个比例系数恰恰就能反映磁场的强弱,且与IL都无关。我们将它称为磁感应强度,用B来表示【教师板书】

  即:B=F/IL,单位为特斯拉(T)

  回顾实验观察:通电导线受力的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不一致。

  因此,我们用小磁针N极的受力方向来代表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更为简便。

  三、【课堂总结】

  磁感应强度:描述磁场“力”的性质

  方向:小磁针N极的受力方向(小磁针N极静止时的指向)

  大小:B=F/IL(注意:导线与磁场垂直放置时才成立。

  【课后反思】

  1、新课引入的时候,语言还需要再精炼一些,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讨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上。

  2、演示小磁针指向受磁场影响时可以使用实物投影仪,便于学生观察。

  3、某些问题提的不够明确,学生不易回答。

(实用)托班音乐教案幼儿园

(实用)托班音乐教案幼儿园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

(集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集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

音乐教案小星星

音乐教案小星星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

(优秀)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优秀)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

碰一音乐教案

碰一音乐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推荐)

初中物理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精拣5篇)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磁性材料(通用5篇)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磁性材料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安培的分子

《变压器》 (精简9篇)

变压器(精选9篇)变压器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的构造.知道是用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  2、理

《绪》 (精简15篇)

绪 论(精选15篇)绪 论 第1篇  绪 论 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了解生物学的研究

《波的干涉》 (精拣3篇)

波的干涉(通用3篇)波的干涉 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  2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