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通用14篇)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1篇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复习教案设计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3.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和控制,做知法守法的人。
二、活动方案
活动一:建构知识框架
法律的显著特征(三点)
走进法律 规范作用
法律的作用
保护作用
做 民事违法行为
知 一般违法行为
法 违法行为的分类 行政违法行为
守
法 法不可违 刑事违法行为 —— 犯罪行为
用 犯罪的含义、特征
法 犯罪应受刑罚处罚 主刑
的 刑罚种类
人 附加刑
认清犯罪危害
防患于未然
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活动二:知道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材料一: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是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重要法律依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XX年6月29日通过第六次修正,由签署第五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予以公布施行的。
材料二:据《扬子晚报》XX年1月2日报道:江苏如皋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单定方受贿案,经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单定方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80万元。
材料三:因为有交通管理法规的存在和实施,司机小王不敢在马路上横冲直撞。根据劳动法规定,小王在五一加班获得了工资的三倍报酬。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二,说说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法律具有哪些特征?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2.阅读材料三,说说我国法律有哪些作用?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刑罚
完成下列表格并回答问题:
内容违反的法律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一般违法行为
犯 罪 行 为
(1)从上表可知,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
(2)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作为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更应如此。你知道我国对犯罪分子实行的刑罚包括哪些种类吗?请列举几种。
活动四:认清犯罪危害并自觉提升素养、加强防范
材料:学生吴某,已满14周岁,在学校经常逃学旷课、打架斗殴、欺负女生,还经常小偷小摸,虽被老师多次教育仍不悔改。后因到某电子市场偷钱包,被公安局拘留15天。吴某不但不吸取教训,反而认为是学校领导到公安局说了他的坏话,于是在教学楼放火报复,造成几十万元损失,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XX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教学楼放火”这一行为给吴某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对你有何警示作用?
三、课堂反馈
1.连线题:
刑事违法行为 骑车闯红灯
持刀抢劫
民事违法行为 贩卖假币
欠债不还
行政违法行为 非法携带管制刀具
损害他人名誉
2.案例分析题:
某校学生王某,初一时经常旷课,并做些损人利己的事。初二时多次小偷小摸。初三时纠集几个人到居民家里抢劫,因此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王某的什么行为已构成犯罪?请简要说明理由。
(2)从上述案例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识别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
2.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3.体会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给予我们的关爱,学会感恩,增强依法律己、依法维权、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二、活动方案
【活动一】基本知识梳理(要求:对照课本,体会知识框架的内容,5分钟)
【活动二】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案例:“蓝极速”网吧纵火案
小军(化名)──纵火少年犯之一,年仅14岁。年幼时父母离异,归父亲抚养,但父亲对他不管不问,还经常打他。开学了,小军每天准时离开家,晚上很晚回来。一天,爷爷到学校才知道,这学期老师根本没有见过他。小军爷爷想:为什么学校不及时告诉家长?小军居住的小区,有很多网吧,上面贴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 。每次,爷爷找小军,网吧都不让进,可碰到小军时,他却说:“我在里面呆了一天一夜”。“蓝极速”网吧纵火案在审理过程中,与以往的审理程序不同的是,审理程序不公开,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作出判决,四名少年犯均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其中小力(男,13岁)因不满14周岁,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未追究刑事责任,被收容所教养。
思考:分析材料,小军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法院对此案例的审理过程是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什么保护?
【活动三】善用法律、智慧保护自己
情境一:九年级学生小明放学后,骑车回家,因天黑没有路灯,一不留神摔倒在正在施工的沟里,造成左手臂骨折。他想去找施工单位理论,妈妈说:“是你不小心,怪谁?”
思考:当我们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哪些机构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受害者维权的途径有哪些?最正规的途径是什么?
情境二:一天放学,李智独自背着书包往家走。突然,身后有人说:“嘿,哥们儿,等会儿!”李智回头一看,是个陌生人。还没等他开口,陌生人就说:“最近哥们儿手头有点紧,借点钱用。”
思考:假如你是李智,你会怎么办?
三、课堂反馈
(一)单选题
1.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对使用童工的企业,每使用一个童工每月的罚款最高额度可达1万元。这属于对未成年人的 (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2.“上下课的铃声是音乐,水龙头分为高中低,课桌椅可以调节高矮。”这些措施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 ( )
a.家庭保护的规b.学校保护的规定
c.社会保护的规定 d.司法保护的规定
3.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正规、最权威和最有效的途径是 ( )
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 c.检举揭发 d.诉讼
4.放学后,在离校门不远的地方,小明看见几个流里流气的青年把本班同学张西奥四面围住,准备动手打人。面对这种情况,小明的最佳做法是 ( )
a.迅速召集本班男生,与这几个青年搏斗
b.不予理睬,张西奥得罪了别人,应当自己承担责任
c.及时报告老师或打110报警
d.不顾一切挺身而出,独自同不法青年血拼到底
(二)材料分析
5.材料:八年级学生小梅被一个流里流气的外地男青年截住,先是要与她交朋友,后来提出要钱并拔刀要挟。小梅见周围没人,又无法脱身,便灵机一动,三转两转把那人带到派出所后门,说:“进吧,这是我家。”结果坏人落了网,小梅有效地保护了自己。
这一事例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七下)
参考答案:
活动二:1.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最显著的特征是: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如刑法的制定和修改都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如材料三中人民法院判处单定方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80万元等。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如材料三就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1)我国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我国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①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②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③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④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我国法律具有保护作用。①我国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 ②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③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④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活动三:(1)一般违法行为相对于犯罪,违法情节比较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违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两者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2)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活动四:(1)吴某在学校教学楼纵火是犯罪行为。犯罪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对自己:影响学业、影响身心健康、自毁前程;对家庭:家庭会因对学校的经济赔偿而加重经济负担,使家人心理蒙上阴影;对学校:给学校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严重影响同学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对社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等。
(2)①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不良行为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所以,要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②我们应学法、懂法,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③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④自觉遵纪,谨慎交友,拒绝不良诱惑,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预防违法犯罪。
课堂反馈:1.略。
2.(1)纠集几个人到居民家里抢劫的行为已构成犯罪。
因为,这一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受到了刑罚处罚。
(2)①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②预防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③我们应学法、懂法,依法自律。④要加强修养,践行道德。⑤要自觉遵纪,谨慎交友,拒绝不良诱惑,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预防违法犯罪。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七下)
活动二:原因有:家庭没有很好履行家庭保护的义务,学校没有很好履行学校保护的义务,还没有得到一定的社会保护,同时他自己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他走入犯罪的深渊。法院的不公开审理是对未成年人实施司法保护。
活动三:机构有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
途径有可以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是诉讼手段。
假如我是李智,我会先把钱给他,想办法脱身,然后机智巧妙地与之周旋,及时报警。无法脱身时,就大声呼救。
课堂反馈:
1~4 c b d c
5.①面对不法侵害,我们应学会保护自己,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违法犯罪分子斗争。②要积极寻求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保护。③面对歹徒行凶,万不得已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④要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尽可能保护生命安全,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2篇
一、本单元的地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而青少年又处于生理和心理巨变时期,因此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十分必要。设置本单元主要是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生活不仅需要道德维护,更需要法律的维护,通过对法律特征的学习,明确“法不可违”,从小树立维权意识,知道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学会采取正当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二、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是由“践行道德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构成。其中第七课有三框,第八课有两框。
三、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
1.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题探究活动“践行道德依法维权”,是一个将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此活动的目的在于综合运用两课教材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遵守国家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真正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2.操作建议
(1)搜集日常生活中侵犯或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例。
(2)在搜集的资料中,挑选一个与教材结合最为紧密的案例。
(3)结合案例思考“我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我们应该如何践行道德,维护权益”。
(4)将思考内容写成报告,全班交流,并修改完善自己的文字报告。
(5)将全班同学的报告编辑成册。
3.注意事项
(1)注意搜集资料要典型,找准与本单元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探究活动不能到此为止,应该延续下去,建立日常评价机制,使讨论的内容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上。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3篇
XX年中考思想品德重点中学内部讲义第八讲 做知fa守fa用fa的人
考点梳理
一、对应考点
1.知道fa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fa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懂得fa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fa犯罪,维护人们的合fa权益。
3.知道fa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fa保护的基本内容。
4.了解一般违fa和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fa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fa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5.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fa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fa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fa律同违fa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知识网络图
我们身边的规则
走近fa律
生活离不开fa律
第七课 谁都不能违fa
做 感受fa律的尊严 fa不可违
知 犯罪必受惩罚
fa 认清犯罪危害
守 防患于未然
fa 加强自我防范
用 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
fa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的 第八课 社会保护和司fa保护
人 fa律护我成长 求助有路
善用fa律保护自己 敢打官司
善于斗争
三、常见考点问答
1.为什么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目的、动机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则,社会就会混乱不堪。无规矩不成方圆。
2.fa律的含义、特征是什么?
fa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特征:(1)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fa律最主要的特征,也是fa律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根本区别。 (3)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fa律面前人人平等)。
3.fa津的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
①规范作用,具体表现在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fa律,就会受到fa律的制裁和处理。②保护作用,即fa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fa犯罪,维护人们的合fa权益。
4.一般违fa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及为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区别:(1)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fa行为的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不大。而犯罪的情节较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触犯fa律不同。一般违fa行为只是违反了刑fa以外的fa律fa规,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fa的行为。(3)处罚的方fa不同。民事违fa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fa行为要由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制裁,而犯罪行为则由人民fa院依fa判处刑罚。
联系:一般违fa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fa律、fa规,都应受到fa律制裁。一般违fa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良行为、一般违fa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违fa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启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纪守fa,谨慎交友、远离各种不良诱惑,依fa自律等。
5.维护合fa权益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非诉讼手段(包括:投诉、调解、裁决、仲裁、复议、申诉等,这是常用的有效手段);诉讼手段(最有效的手段)。
6.诉讼的类型有哪些?
刑事诉讼(公诉、自诉)、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命题探究
命题趋势: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但是未成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fa制观念不高,容易受到各方面的侵害。因此学fa用fa,依fa自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考查内容与fa律的基本知识及九年级国 情中“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整合,多以选择题和背景材料题出现,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命题形式向开放性和综合性方向发展。
如感受fa律尊严的试题,主要内容如fa律的特征、作用,违fa与犯罪,一般违fa与犯罪的关系等,这部分内容多以选择题和背景材料题出现,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命题形式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所给材料中主人公的行为性质,对应的fa律责任及相应的启示等,检验考生的是非立场,守fa用fa的自觉性,明确fa律的权威。
fa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及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的试题,考点内容侧 重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司fa机关对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以及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结合“义务教育fa”考查考生对fa律规定的四种特殊保护的认识,明确自身享有的权利与应承担的义务。通过案例、漫画、背景材料等形式,考查考生运用相关fa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自我保护对策。
学fa用fa、依fa自护是历年来中考的重点,同样也是XX年中考的重点,这要我们在关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受到侵害以及未成年人成功自护的典型事例,关注党和国家为保护未成年人出台的一些具体措施。
典例精析
1.(09•河南)XX年1月22日,备受社会关注的三鹿系列刑事案件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fa院一审判决,张玉军、耿金平、田文华等受到fa律的制裁。这启示我们
①公民一定要依fa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fa不可违, 违fa必究
③违fa行为必将受到刑罚处罚
④违fa必究是依fa治国的中心环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09•太原)2.朱某因无fa忍受李某不断用手机给自己发送侮辱性短信,将李某告上fa庭。fa院作出判决,要求李某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对这一案例,认识正确的是
a. 发送短信会造成社会危害 b. 李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c. 诉讼是唯一的维权方式 d. 我国fa律维护公民的合fa权益
答案:d
3.(潼南)中学生小刚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本班同学小江被几个身强力壮的社会青年拦住搜身。小刚未加思索,立即上前替小江打抱不平,结果两人都被打成重伤,住进了医院。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见义勇为,就要敢于硬拼
b.面对歹徒行凶,及时拨打“110”报警
c.凡是遇到违fa犯罪分子,都要避而远之
d.要有保护他人的胆识和勇气,更要善于智斗
答案:bd
4.右图中网吧老板的行为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fa中》关于 的规定,他的行为属于 。
a.家庭保护 一般违fa行为
b.社会保护 犯罪行为
c.司fa保护 一般违fa行为
d.社会保护 一般违fa行为
答案:d
【解析】《未成年人保护fa》规定了家庭、社会、学校、司fa保护,营业性的网吧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属于没有履行社会保护之责,违反的是《未成年人保护fa》,所以属于一般违fa行为。
5.某酒店的经理罗某招用了一名年仅 14 岁的男孩从事打杂工作,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了解此事后,依fa处理了这件事,同时责令罗某立即停止使用童工。劳动监察部门的行为是对未成年人实施
a.家庭保护的体现 b.学校保护的体现
c.司fa保护的体现 d.社会保护的体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未成年人的四个保护的内容的理解,注意审题,题目中提及到劳动监察部门的行为,这是社会保护的体现。
模拟精练
一、请你选择
1.一曲《朋友》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歌手臧天朔,于XX年11月6日被曝涉嫌斗殴命案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据悉,臧天朔被捕与5年前一起发生在廊坊引发命案的斗殴事件及多起其他恶性事件有关。犯罪作为fa律打击的重点,是因为
a.犯罪是违fa行为
b.犯罪危害他人
c.犯罪危害社会
d.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fa犯罪作斗争。下列做fa符合这一要求的有
①机智求助他人抓住歹徒 ②记住不fa分子的特征和行为,及时拨打“110”报警 ③不畏强暴,以死相拼 ④巧妙周旋,趁机逃脱后及时报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维护我们合fa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也是保护我们最好的屏障是
a.通过诉讼的方式来维护权益
b.通过有关部门调解、仲裁解决争 议
c.通过德高望重的人来调解
d.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以求解决
5.“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a.社会是复杂的,要谨慎交友
b.经常犯错误必然会跌入犯罪的深渊
c.预防违fa犯罪,要从矫治不良行为做起
d.一般违fa与犯罪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6.XX年1月15日凌晨,阿强等3名中学生酒后驾驶摩托来到路口,恰遇一男青年,他们3人以恐吓、搜身等方fa,抢劫了男青年李某身上的50元钱。此后,3人仍不罢休,继续用砖头击打李某的头部,造成该男青年昏迷。之后3名少年被警方逮捕归案。要判断这3名学生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是他们的行为
①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是否违反校纪和社会道德规范
③是否应受刑罚处罚 ④是否 触犯刑fa
a.②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fa》第42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有力措施,依fa维护校园周边的治安和交通秩序,预防和制止侵害未成 年人合fa权益的违fa犯罪行为。”这一规定内容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fa保护
8.下列选项的做fa,违反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fa的是
a.小王在家里抽烟,被爸爸发现,香烟被没收
b.小张想到家里附近的网吧上网聊天,结果被工作人员拒绝
c.13岁的小李因为没有考出好成绩而被妈妈赶出家门,露宿街头
d.小陈因为课堂上和同桌讲闲话,被老师批评
9.某市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标示牌发放仪式,要求全市酒类经营者必须遵守“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fa律规定,并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标示牌。此举体现了对未成年人
a.家庭保护的要求 b.社会保护的要求
c.学校保护的要求 d.司fa保护的要求
10.“青少年经验少,自我保护少不了。自尊自爱做防护,公共场所不露宿。遇到侵害莫惊慌,灵活机智巧周旋。fa律武器保平安,保平安……”这首小诗说明
①青少年要学好本领练好武术,敢于同违fa犯罪的行为作斗争
②青少年要用智慧保护自己,善于同违fa犯罪的行为作斗争
③青少年要有警惕性,要具备保护自己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④青少年要运用fa律武器保护自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请你概括
11.某建筑公司在居民区内昼夜施工,严重扰民,为此,市环保局对其做出了罚款3000元的决定,但该经理拒不交付罚款且态度极为强硬。几天后,市环保局以一纸诉状将该建筑公司推上被告席。在fa律的强大威慑下,该公司不仅按期交付了罚款,而且做出了不再扰民的承诺。
12.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三、请你简答
13. 某校九年级学生小鹏从小就是爸爸妈妈的乖乖崽,可是进入中学后迷上了电游,无心读书,经常迟到旷课,有时甚至整夜泡在网吧里,父母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谆谆教诲都无济于事。因为缺钱上网,他多次向小学生索要零花钱,后因与人结伙持刀抢劫致人死亡,受到刑罚处罚。
分析上面的案例,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小鹏的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我们从小鹏的事例中应吸取哪些深刻教训?
四、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
14. 观察右边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中的未成年人走上违fa犯罪道路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在你身边的未成 年人中还存在哪些不良习气?
(2)漫画给你哪些启示?
15. XX年4月21日晚上10点左右,24岁的小伙子许某在自动柜员取款机用自己的工资卡取钱,无意中将100元按成了1000元,取款机竟然真的吐出了1000元钱,卡中余额只有170多元的许某十分奇怪,马上查询自己的余额,他吃惊地发现,自己的余额竟然只扣了1元钱!许某将此事告诉同伴郭某,觉得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不拿白不拿,两人再次来到该取款机前取款。许某先后取款171笔取走了17.5万元,之后两人各自潜逃。 XX年6月4日,许某被刑事拘留。11月20日,广州市中级人民fa院一审判决:许某以非fa占有为目的,伙同同案人采用秘密手段,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行为已构成盗窃罪,遂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XX年2月22日,该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fa院重审,并于3月31日宣判:许某犯盗窃罪,鉴于犯罪情节相对较轻,故改判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2万元。不管最后的判决结果如何,大家较为一致的看fa是:许某做错了。生活中难免有诱惑,别人的东西即便无人看管也不能拿,不义之财不可取。在发现柜员机出错后 ,许某选择了错误的行为,就不能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结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一审判决中,适用了哪一部fa律?这部fa律是哪一个机关制定的?
⑵结合材料谈谈道德水平高低与违fa犯罪的关系。
⑶作为青少年,应如何防患于未然,做守fa的好公民?
五、请你参加活动与探索
16. XX年2月21日,全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强调,以净化网络、网吧、荧屏声频、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坚决遏制淫秽色情等违fa有害信息的传播,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为此,冀丰中学组织了“净化‘环境’,从我做起”的系列活动。
【时政链接】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献计献策】就如何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任意三个方面提出你的建议。(所提建议要合情、合理、合fa。)
【自我反思】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做?
参考答案:
1. d 2.c 3.a 4.a 5.c 6.c 7.c 8.c 9.b 10.b
11.fa律具有强制性。
12.提高道德水平,增强fa制观念; 我们要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13.(1)小鹏的不良行为有:整夜泡在网吧;无心读书经常迟到旷课;向小学生索要零花钱。他的犯罪行为有:持刀抢劫致人死亡。
(2)①一般违fa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要学会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②青少年要学fa、知fa、守fa,做到依fa自律 ,学会依fa保护自己。③要正确听取父母和老师教育。④要结交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朋友等等。
14.(1)例答: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所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议会的影像制品、读物等;进入fa律、fa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等。
(2)①一般违fa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fa犯罪。
②增强fa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15.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f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⑵①面对取款机出错吐出的钱,如果主动举报,可能获得“好市民”、“拾金不昧”的赞赏。材料中许某抱着“不拿白不拿”的贪婪思想,用只有170多元的卡取走17.5万元,最终坠入违fa犯罪的泥潭。这说明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高低,与违fa犯罪具有必然的关系。②道德水平高、fa制观念强,就会追求上进,不犯或少犯错误,行为上就不会做出违fa犯罪的事情;道德水平低、fa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违反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fa犯罪。
⑶①学会拒绝(抵制)不良诱惑。②重视道德修养,防微杜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③认真学习fa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fa、民fa通则、刑fa),树立fa律意识,自觉依fa自律。
16.(1) 学校周边环境存在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生活中存在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消极文化或不健康文化的传播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或腐蚀毒害未成年人的心灵);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等。
(2)国家:完善立fa;综合运用教育、fa律、行政、技术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实现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特别是要加强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如:关闭非fa网吧、学校附近不得开设营业性录像厅、清理不健康的书摊、创作更多适合未成年人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为青少年创设开放适合的娱乐活动场所等。③家庭:家庭要尽到对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的职责。④学校: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远离不良诱惑。
(3)青少年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依fa自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消极文化;应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克服盲从众心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等。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4篇
附录:
一、典型材料
论自由
究竟什么是自由呢?
自由是不是意味着有权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损害别人,比方说盗窃和杀人呢?
不:法律禁止这样做。
是不是有权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比方说可以任意不纳税?
不!法律命令你必须做这些事情!
是不是说自己有权在大热天一丝不挂地走在街上呢?
不!风俗习惯不允许你这样做!
是不是说自己有权对人忘恩负义呢?
不:社会舆论谴责这种行为。
是不是说自己有权随意吃喝或者拒绝饮食而不致严重后果呢? ;
不!自然规律不允许你这样做。
(摘自:《伊加利亚旅行记录》
XX年的1至5月浙江交通事故夺走3025个生命
3025个生命——这是今年1至5月我省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血淋淋的交通事故不断发生着,触目惊心。但笔者6月1日随省公安厅督查组到绍兴、台州等地检查发现,我省道路超速超载现象依然严重。
1日下午2时30分许,交警在上三高速公路上虞段用6f雷达测速仪随机检测,超速车辆时有所见。操作仪器的丁建立介绍说,今年春节,他们曾测到过一辆时速高达210公里、“像在飞一样”的宝马车。因《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现在特别严重的超速现象已少见,但超速车辆仍占车流量的30%以上。
下午3时,测速仪被移至上三高速公路新昌服务区进行隐蔽检测,超速的警告声更是频频响起。丁建立说,这段路属于山区,路况复杂,被省里列为交通事故“黑点”,限速每小时60公里。检测点前面就有一个坡度明显的弯道,在这样的路段行驶,车速过快极易发生侧翻等事故。但笔者发现,很多过往车辆的驾驶员对此却视而不见,仅5分钟时间,就有24辆车严重超速,包括一些大客车。其中乐清至西安、温州至青岛的两辆大客车时速竟均高达108公里。
令人忧心的事实,还远不止于此。1日上午10时许,我们经过绍兴柯桥一路口时,发现有一辆摩托车上竟然坐了4个成年人,均没戴头盔。下午5时许,我们一到临海,就听当地交警介绍,他们刚在市区查到一辆超载大客车,核载29人,实载46人。临海汛桥交巡警中队中队长胡建新告诉笔者,5月份,该中队共查到6辆严重超载的大客车,其中有一辆到河南的大客车,核载43人,实载竟达100人。近期,因大量在温州、台州等地务工的河南、安徽等地的民工要返乡收麦,车辆严重超载现象还会加剧,一旦酿成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超载最多的还是货车。1日晚22时许,在杭甬高速公路三江服务区,值勤交警介绍说,现在过路的绝大部分货车都是超载的,为逃避检查,多在晚间上高速公路。为此,高速交警实行24小时全天候值勤检查。高速交警支队绍兴大队大队长沈艾中不无忧虑地告诉笔者,现在超载货车是查不胜查,并且多是超载好几倍,曾有一辆核载10吨的货车,他们用120吨的地秤,竟然还无法称起来。5月份该大队管辖的路段有11人因交通事故死亡,而其中6人与超载有关。
督查组负责人陈重天告诉笔者,年初至今,我省因超速行驶造成508人死亡,超速超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马路第一杀手”。为此,我省在5月20日至10月20日开展超速超载专项整治行动,力求通过大范围、高强度和持续的专项整治行动,使严重超速违法行为得到基本遏制,营运客车严重超载违法行为基本杜绝,全省行车秩序有较大改观,为建设“平安浙江”作出贡献。
据公安部门统计,我国近年来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相当于一个县城的人口数,每年的受伤人数更向于一个中等县的人数,更为可怕的是全国平均6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车祸,每1分钟就有1人在车祸中受伤。我们无法忘却,这一幕幕车祸带给我们的苦难和伤痛。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请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狠心父母长期毒打六龄女 被虐女童母亲节状告父母
5月9日是母亲节,6岁的被虐女童娇娇(化名)却无奈地将父母崔进录、岳富英告上了法庭,请求法院以虐待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前,可怜的娇娇被父母绳勒、水烫、毒打虐待长达一年,直到今年5月才被发现。
女童被虐一年 父母可能面临刑罚
今年5月7日上午11时许,大兴黄村派出所接到报案,有居民反映黄村一户人家里,整夜都听到孩子的哭声,怀疑有人在虐待儿童。3位民警立即赶到了现场,这户人家防盗门上着锁,可房间里确实有孩子的哭声。敲门时,一个小女孩从窗帘后面钻了出来。民警看到,孩子的两只胳膊被反绑在身后,脸上有明显的伤痕,穿得破破烂烂,样子相当可怜。这个小女孩就是娇娇,民警立即带孩子做了医学检查,发现孩子手臂上的勒痕有新有旧,背部和左脚上的烫伤刚刚愈合结痂,颈部、肩部有明显的青紫痕迹,明显是遭到过击打。娇娇说,在去年5月以前,她一直跟随爸爸崔进录的三姐在河北生活。2003年5月,崔进录和岳富英将娇娇接到北京共同生活。2003年6月至今,二人长期采用殴打、捆绑等手段对娇娇进行虐待,导致娇娇胸部、背部、臀部、四肢多处受伤,经法医鉴定已构成轻伤。娇娇父母的行为已涉嫌构成虐待,故被诉至法院要求法院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犯虐待罪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虐待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两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依据我国法律规定,虐待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刑事案件,只有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提出,在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而无法告诉的,其近亲属也可以为其提起自诉。目前,只有娇娇的奶奶宗某是她的法定代理人,但目前患病在河北老家,无法参加诉讼。大兴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及大兴区妇女联合会特别为他们申请了法律援助,大兴区法律援助中心已为其委派了律师。
初中生为零食偷书数百公斤
一初中生因贪吃嘴馋,竟在8个月之内,将原就读小学的课本偷走数百斤卖掉。目前,该初中生被警方送进了工读学校。
13岁的小军(化名)家住新洲区阳逻街红岭村,是阳逻街某中学初一学生。因为喜欢吃方便面等零食,从今年4月份开始,小军不断在深夜潜入原就读过的小学,翻窗进入教室,偷盗小学生的课本以及钢笔等文具。偷盗得手后,小军先把“赃物”藏在附近,等周末或放假后再用板车拖到集镇上,或卖给废品收购站,或卖到旧书摊,换取买零食的钱。
频繁地丢失课本,让小军原就读小学许多班级的学生们只能共用课本学习。该校师生也提高了警惕,开始留意“偷书贼”的踪迹。11月底,有学生发现小军时常提着成袋的书在学校附近晃悠,便报告给了老师,老师在确认此事后报警。
12月2日,新洲区阳逻街派出所到小军家调查。经盘问,小军承认了盗窃事实。小军交代,迄今为止,他在红岭小学偷书达30多次,偷盗的书本和文具加起来有数百公斤,一共卖了500多元。
面对记者,小军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以为每次偷那么一点书,换包方便面吃,没什么大不了。但他没有想到,因为他的盗窃,许多学生无书可用,以致影响到了学业。
小军后悔平时和父母交流太少,后悔羡慕同学“消夜”而起偷书换钱之念,后悔得逞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手。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华中师大教育学专家严正教授说,小军还是个孩子,今后的路还长,犯下错误不可怕,关键是要在错误的道路上回过头来,改过自新。严教授还希望,小军的家长以及工读学校,能够认真地分析他、研究他,帮助他走上自新的道路。
北京第一中级人民院公布十大典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在第四个全国法制宣传日前夕,北京一中院的法官不仅给孩子们送来了精美的文具礼品,还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一中院少年法庭的赖琪法官,结合自己多年的丰富审判经验,语重心长地嘱咐孩子们,“牢记十点要求,增强防范意思识,远离违法犯罪”。近期,一中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有所上升,犯罪手段残忍,犯罪形式多样。赖琪法官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归纳为四点:
一是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据一中院统计,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暴力犯罪和奸淫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
二是学校教育的欠缺。一些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疏于管理、教育,有的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有效性,造成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厌学、逃学、辍学,有的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是家庭教育的失职。据了解,有50%左右的少年犯是不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受害者。
四是未成年人自身法制观念淡薄。未成年人法律知识相对比较缺乏,加之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辨别是非能力差,抵抗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弱,遇事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在不良因素影响下,容易走上歧途。
一中院近期审理的十大典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对策
1、王某等十名未成年人l###j案:王某(女)辍学后在社会上结识了众多“哥们”,王某在“哥们”的要求下将女友张某骗至家中或旅馆等地,协助“哥们”多次l###j张某。
法官提示:珍惜学习机会。未成年人应该以学校为中心开展活动,要坚持在校学习。家长不能因为家庭贫困、孩子厌学或学习成绩不好就轻易让孩子放弃在学校学习的机会,要使孩子自觉接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要离开学校和家长的监控。
2、任某等四少年绑架案:任某等四少年模仿电影、电视中的犯罪手段,绑架并杀害一名15岁的中学生,后向家属勒索赎金150万。
法官提示:提高鉴别能力。不要盲目地学习和模仿电视、电影、音像制品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手段和情节。
3、刘某交友不慎被判刑:16岁的刘某初中未毕业就辍学混迹于社会,父母离异对之管教较少,他在一群社会朋友和“哥们”、“兄弟”那里得到“畸形的温暖和帮助”,学到了残忍与大胆,多次伙同其他同案犯实施盗窃、抢劫,作恶多端而成为社会的害虫,最终被绳之以法。
法官提示:谨慎交往朋友。未成年人要谨慎交友,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有前科劣迹的人。
4、房山地区绑架案:某中学生在学校中多次向同学吹嘘自己家中有钱,生活条件好,遂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未成年犯罪分子将被害人绑架到一山洞中,跺下手指向家属勒索钱财,犯罪手段极其残忍。
法官提示:切莫虚荣攀比。未成年人要克服虚荣、攀比心理,说话要谨慎,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5、火车站绑架案:石家庄无业人员商某和女孩李某是同学,双方在校期间谈上恋爱,后女方为了不影响学业提出中止恋爱关系,并转到北京一中专学校就读。商某追至北京,在北京火车站强行将李某绑架带回石家庄。
法官提示:杜绝过早恋爱。未成年人要杜绝早恋,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文化知识上,不要过早谈情说爱,影响到双方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6、马某专门尾随抢劫小学生案:北京某单位工人马某专门尾随脖子上挂钥匙的小学生,当小学生独自一人拿钥匙开门进家的时候,马某趁机突袭,大肆实施抢劫,共作案50余起,引起社会公愤。
法官提示:增强防范意识。中小学生要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单独回家的孩子,在进家门前要注意观察,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独自在家的孩子,不要随便打开家门;在放学路上,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7、小学生机智斗歹徒:在海淀区蓝旗营一过街天桥上,一名小学生被一伙十五、六岁的大孩子拦路抢劫,小学生身单力薄,遂把书包给了犯罪嫌疑人。后该名小学生马上返回学校报告老师,老师追出两里路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法官提示:掌握自救本领。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然后求助于成年人,不要蛮干,要学会用报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
8、某初三女生被q###j致精神病案:初三女生王某长得非常漂亮,是学校的校花。三名社会闲散人员谎称让王某帮忙找人,将王某的自行车和书包拿走,骗王某到街心花园取车,后三被告人将王某l###j。王某被l###j后精神失常。
法官提示:谨防上当受骗。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遇事多留个心眼。
9、刘某猥亵案:刘某是同性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以给糖吃,买玩具等条件引诱刚放学的小学生,将多名男童猥亵,并致一人死亡。
法官提示:抵制不良诱惑。未成年人要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
10、门头沟区一起聚众斗殴案:陈某等人因为琐事发生殴斗,随即纠集自己的铁哥们、未成年人许某某、杜某某等人参与殴斗,将人打死。三人均受到法律制裁。
法官提示:远离江湖习气。要克服不辩是非,不分对错,不计后果的哥们义气心理,更不要盲从。
自我保护八要领
为了有效地保护自己,青少年应该学习和掌握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其中重要的有8条:
1、记住可依赖的成年人的名单、电话,这样在遇到侵害时,可以及时寻求他们帮助。
2、学会拒绝不正当要求,坚决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比如让我们去打群架、赌博、看黄色录像等等,我们坚决不要去,并劝说朋友也不要去。
3、独自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如有人撬门趴窗,应立即大声呼救或电话报警。必要时可拿起家里的菜刀、锤子作为武器,来震慑歹徒。
4、如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尾随,应想办法跑到人多的地方,或者躲避到单位、居民家。
5、迷路走失后,应及时告诉警察,或者打电话给自己最信赖的人来迎接,不要向其他陌生人求助。
6、上学、放学时,应与同学结伴而行,身上不要带过多的钱,不要携带珍贵物品,即使携带了,也不要随意显露。
7、遭到坏人绑架、劫持、伤害等暴力侵害时,要大声呼救,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反击。如果坏人过于凶狠,一般不要与其硬拼,这时要镇静、机智地与之周旋,以寻找机会脱身并报警。
8、遭遇违法犯罪行为侵害时,及时报警,并记住坏人的身份特征和其他一些突出的特征,以有利于公安机关破案。
二、活动设计方式。
1、“拍案说法”:
活动目的:在现实社会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报导也屡见报端。通过这一活动,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动手获取信息,感受未成年人受国家的特殊保护,通过体验更加热爱法律。让学生得教训、获教益,并进一步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活动方式:
可以在每节课之前进行,也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完全让学生自己来组织。
活动步骤:
步骤一:全班同学可以单独,也可以以自愿组织的形式组成不同的小队,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不同方式,去寻找有关未成年人受侵害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并制作成各种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
步骤二:在新课上课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讲述他们所了解的案例。
步骤三:引导全班同学进行简短思考,并简单谈谈自己从这个案例所得到的教育和启示。
2、模拟法庭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参与、实践,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体会法庭的严肃、法律的尊严和公正,增强权利义务观念,掌握维护权益的有效方法。
活动步骤:
1、课前准备:
(1)提供诉讼典型案例
可以为前面提供的材料中的被虐女童母亲节状告父母,也可以是同学们自己收集到的案例。
(2)确定模拟扮演分工。
从本班同学中选出若干人,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原告律师、被告、被告律师等。不担任扮演角色的同学也作出分工,作为某具体角色的助理,参与学习、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扮演者准备服装(或者标志),由班干部作出安排并准备模拟法庭所用的简单道具。
(3)根据案情和角色需要,分别复习、查找与此案审判的有关法律知识(如适用什么诉讼程序、涉及的有关法律根据、诉讼请求的根据、辩驳对方的证据等)。
2、开庭前布置模拟法庭现场。
(1)开庭审理
审判长在核查诉讼参与人到齐之后,宣布正式开庭。
遵照审判长的安排,原告宣读诉状,并出示有利于自己证据。
原告辩护律师申述诉讼请求的法律根据。
被告(或其辩护律师)作答或者提出反诉,并出示自己的证据。
(2)法庭辩论。
(3)审判长宣判。
审判长宣布审判活动结束。
3、本活动后的总结
扮演者结合自己的角色,说明审理中受到的制约,说明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如审判长的审判手记、原告胜诉的依据、被告败诉的教训、辩护律师的作用和辩护依据等)。
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如对法律的理解,对诉讼程序的理解,参加旁听的体会,对诉讼参与人表现的评价等)。
由老师归纳同学意见,对此次活动作出一分为二的具体总结。
3、社会调查
调查题目:社会撑起保护伞——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调查
活动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了解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收集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步骤一
明确分工,明确任务。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各组有明确的调查项目,各组选出组长负责此次活动。第一组调查当地(或者本市)的影剧院、公园、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出售门票是否对中小学生优惠;第二组走访当地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了解这里为未成年人提供哪些教育活动,了解其设备、场所是否安全等状况;第三组调查当地图书和音像市场,了解对未成年人有益或者有害的图书、音像制品的状况;第四组调查当地的游戏厅,看其是否有“非节假日未成年人谢绝入内”的告示,调查中小学生进游戏厅的情况。
步骤二
具体准备。各小组商量具体办法,征得家长的支持、提供必要的条件,制订安全措施。
步骤三
利用课余时间,分头调查。记录、汇总本组调查情况,由组长整理出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提纲。
步骤四
各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利用社会上对未成年人成长有利的各种资源;
如何避免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不良因素的侵害;
国家制定法律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的社会保护有什么意义。
步骤五
综合全班同学的调查情况,由班委会整理出简明的调查报告,尤其要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将调查报告报送校长,报送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5篇
第一部分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和“践行道德 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
1、本单元设计依据
文明的社会秩序、良好的道德状况需要公正法律和有效的执法。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的状况,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法制的公平和管理体制的透明程度。初中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这是贯彻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代表民族未来的青少年一代,如果不懂得宪法和法律,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就无法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
其二,这是帮助青少年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道德经济,更是法制经济。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三,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法律行为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使广大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为“四有”新人。
其四,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成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需要。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等几个有机结合的部分。当代青少年学生,如果不懂得法律知识,很难得到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无疑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现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要让他们知道:法律是保护人民权利的武器,是真正为了人民的,也是能够为民所用的;法律是保护包括中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的有效工具,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有特殊的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应该从青少年开始,就加强法制教育,这样才能使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提高。为了让中学生掌握保护自己权利,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远离违法犯罪,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2、课程标准
“成长中的我”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我与他人的关系”部分:“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要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能力目标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目标要求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4、内容及结构分析
本单元设立“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活动和《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两课。
“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活动是一个将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综合运用两课教材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遵守国家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怎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第一框“走近法律”
“我们身边的规则” 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法律”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第二框“法不可违”。
“谁都不能违法”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并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必受惩罚”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认清犯罪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危害。通过初中生自身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预防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6篇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一部分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和“践行道德 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
1、本单元设计依据
文明的社会秩序、良好的道德状况需要公正法律和有效的执法。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的状况,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法制的公平和管理体制的透明程度。初中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这是贯彻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代表民族未来的青少年一代,如果不懂得宪法和法律,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就无法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
其二,这是帮助青少年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道德经济,更是法制经济。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三,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法律行为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使广大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为“四有”新人。
其四,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成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需要。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等几个有机结合的部分。当代青少年学生,如果不懂得法律知识,很难得到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无疑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现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要让他们知道:法律是保护人民权利的武器,是真正为了人民的,也是能够为民所用的;法律是保护包括中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的有效工具,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有特殊的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应该从青少年开始,就加强法制教育,这样才能使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提高。为了让中学生掌握保护自己权利,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远离违法犯罪,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2、课程标准
“成长中的我”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我与他人的关系”部分:“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要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能力目标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目标要求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4、内容及结构分析
本单元设立“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活动和《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两课。
“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活动是一个将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综合运用两课教材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遵守国家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怎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第一框“走近法律”
“我们身边的规则” 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法律”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第二框“法不可违”。
“谁都不能违法”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并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必受惩罚”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认清犯罪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危害。通过初中生自身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预防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本课由“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两框,分别介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第一框:“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主要介绍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有关内容。了解国家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是必要的。阐明了家庭保护的必要性,介绍了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主要作用。说明了学校保护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主要介绍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有关内容。通过雇佣童工案,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社会保护必要性,并指出社会保护的要求和内容。介绍了什么是“司法机关”并指出司法保护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未成年人保护的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第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求助有路”主要介绍运用非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介绍了能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寻求帮助、解决争议、处理问题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
“敢打官司”主要介绍运用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介绍了诉讼的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鼓励学生勇敢地状告侵权者,因为这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法律尊严、社会的稳定。否则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是对侵权行为的纵容。
“善于斗争”主要介绍为什么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怎样与侵权行为做斗争等内容。告诉学生应当自觉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同违法犯罪做斗争、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违法犯罪做斗争时,要既勇敢又机智。
5、课时安排
课序框题课目课时安排
第七课走近法律我们身边的规则第一课时
生活离不开法律第二课时
法不可违谁都不都违法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犯罪必受惩罚
防患于未然认清犯罪危害第五课时
加强自我防范
第八课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第六课时
第七课时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求助有路第八课时
敢打官司
善于斗争
主题探究 以“做一个守法小公民”为主题举行一次班会活动第九课时
到学校附近法院旁听一次庭审或观看一部法制教育片第十课时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7篇
第八课第一框题 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两课时)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司法部门分别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四个保护,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害末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学生分析】作为未成年人,初中生属于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当这些侵害事件发生后,我们许多初中生不懂得自己可以获得保护,或者不懂得如何保护,在他们的权利遭到侵犯时,应该让他们知道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有效地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力武器。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内容,有助于学生维护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合法权益,自觉抵御不良影响和不良行为,进行自我保护,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综合设计思路】本课的--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分析、研究案例,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随着课堂四组同学的小品展示,不仅可以将本课的内容还原为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增强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以“当事人”身份,动手获取信息,感受未成年人受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通过体验更加热爱法律。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愿和指定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布置小品表演或故事讲演的要求,并准备好讨论的题目。一、导入: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声中,老师引出今天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但是在我们身边也存在对我们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入这几件案例当中,并一起想想办法来帮助一下里面的主人公。二、展开
活动组织
走入案例
(小品表演)
法律求援
集思广益
案例续尾
(解决办法)
a
组
同
学小林的父母经常在家叫几个朋友一起来搓麻将“小搞搞”,甚至有时候让小林也“搭一搭手”,慢慢的小林学会了搓麻将,成绩也直线下降。(1)如果是你,会不会也象小林一样?(2)小林的父母有什么错?(3)你如何帮助小林解决这个问题?(4)家庭应该如何保护未成年人?中学生不应该接触赌博;小林的父母亲应该以健康的思想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家庭保护举例。通过老师与父母沟通;通过自已的提醒,要求父母不再搓麻将;
b
组
同
学初一(7)班正在上体锻课,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得正欢,体育老师顾自在旁边与熟人聊天,突然,汪洋的眼睛被林峰的羽毛球拍打伤了。(1)这件事该由谁负责?(2)如果你是汪洋,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3)学校应该在哪些方面保护未成年人林峰要负责,但学校及体育老师也要承担责任。因为学校有责任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应该尽到注意义务,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学校保护举例。通过法院上诉,要求林峰及学校赔偿。
c
组
同
学学校旁边有一个“望月网吧”,小江每天都要经过这个网吧,老板都在门口极力邀请,小江知道未成年人是不准进入网吧的,但他也看到在里面有不少未成年人在玩。(1)未成年人进网吧是否有利?(2)网吧老板的做法可不可以?为什么?(3)如何帮助在网吧中的未成年人摆脱诱惑?(4)社会应该从哪些方面保护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进网吧利大于弊,网吧老板不应该这么做,这些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社会保护举例。通过向当地公安局、派出所举报,取缔网吧的营业执照。
d
组
同
学两名少年因故意杀人罪被公安机关逮捕,某电视台派出记者当即作了报道,不仅将两名未成年人的面目公诸于世,还将他们的犯罪行为予以公开报道,其中姓名、年龄等都清清楚楚。(1)电视台的做法是对还是错?为什么?(2)你认为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该如何教育他们?(3)法律对未成年人还有什么保护? 电视台不应该报道,因为未成年人有法律赋予的司法保护权利。 司法保护举例。 应该向有关部门举报,对电视台记者进行处理。
注意点整个活动主要以学生为主进行,讨论的问题也由学生准备,老师可以在旁提醒、帮忙。三、归纳这些案例都发生在我们未成年人身边,他说明了我们在生活中会受到不法的侵害,但同时他也告诉我们,未成年人享有特殊的保护,那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他给我们放置了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这种特殊的保护,体现的更是一种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四、结束回到上课前播放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祝愿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一直幸福、健康的成长。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1、本框内容的授课时间安排为两课时,但教学活动其实是一个延续的过程,如何让两节课连贯在一起,是该--面临的难题。2、课前的准备如何才能做到位,教师必须要进行培训。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8篇
——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探究活动。
2.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调查,感受道德和法律对自己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活动目的】
1.综合运用第七、八两课教材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遵守国家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3.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对有效信息的整合能力和合作能力。
【活动方式】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约一个月),让他们去思考、去搜集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和侵犯或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到当地法院少年法庭或少年犯管教所进行采访。
2.人人参与,交流合作,教师只做一个积极的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
3.提示学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的方法。
【活动时间】
约一个月(分为四周进行)
【设计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这些理念,本主题活动注重学生的各种生活经验,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认真对待生活,愉快对待生活,提高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主题探究则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途径,离开了探究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主题探究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体验成功。
现代教学思想重视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组织的个别化,同时主张课程的综合化。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应用各种媒体,增强感染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主题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互相讨论、归纳、总结、自评互判,从而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相互合作。
【活动过程】
一、搜集资料阶段(第一、二、三周):激发热情,积极参与
师:同学们,我十分喜欢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一位纯真孩子,双手端着一盆满满的洗脚水,朝着妈妈边走边说:“妈妈,洗脚!”这纯真的童音,这动人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心灵的震动。
“妈妈,洗脚”,这是爱老敬老的一种体现,它贯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内涵。这是青少年践行道德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成长,既要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遵守法律,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让我们做一次社会调查,感受法律对我们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从今天开始,由班长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小组长负责),组织领导本小组成员用三周的时间,围绕课本的四个问题:(1)近年来当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2)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道德上有什么表现;(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司法机关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不足,从同学们的身边搜集资料。
二、整理资料阶段(第四周):小组讨论,交流总结
师生共同参与,踊跃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分析,在合作中探究主题。
通过同学们近三周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搜集了许许多多相关的资料和案例。请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集中讨论两个问题:(1)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教训?(2)我们应如何践行道德,依法维权?
师:当我们都学会自律,学会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责任和义务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受益。即使面对种种不文明不道德,道德也只是善意的提醒者。当我们学会文明地对待和处理不文明时,以道德的方式纠正不道德时,更符合人性的氛围就在悄然生长。不懂法,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最为主要的原因。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普法要从娃娃抓起。” 在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未成年人除了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外,还应努力做到要依法自律,积极做法律提倡做的事情,坚决不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要正确对待父母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神圣感和责任感。)
提示:
1.师生共同参与之外,还可以邀请家长帮助搜集和分析资料。
2.请当地司法部门的领导或工作人员到学校作报告(或派出小组去采访),也可以请律师或专家来讲座辅导。
3.把搜集和讨论结果形成文字报告,或写成小论文,以墙报的形式在校园或法制宣传窗展示,最好争取公开发表,在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课外活动,互相交流:上网、看电视、学法律等
1.网上学习:指导学生上《中国青少年维权网》、《中法网》、《国际教育网》(法制在线)等有关道德和法律的网络。
2.电视学习:①《道德观察》CCTV-1:首播每周六14:48,重播CCTV-10每周日10:00;②《公德行动》CCTV-少儿:首播 周六 21:00,重播 周一 17:30 周六 07:30;③《法治在线》CCTV-新闻:首播周一至周六 11:30——11:55 重播:周一至周六 17:30——17:55 次日5:10——5:35 等。
3.学习有关法律:《预防未成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婚姻法》等。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9篇
教学目标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教学重点:
1、.为什么要遵守法律。
2、怎样预防违法。
3、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
4、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与侵权行为做斗争。
教学难点
1、怎样预防违法。
2、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与侵权行为做斗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计五课时。
走近法律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各种规则,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让学生理解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种规则和法律。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 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有一位中学生,酷爱计算机编程,一天,他正在为自己的黑客行为沾沾自喜时,警察却把他带走了。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不少,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我们要懂法、守法和护法,绝不能做违法的事。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板书)
一、走进法律(板书)
1、我们身边的规则(板书)
(1)规则的重要性(板书)
学生阅读p86页材料分组讨论:
1、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
2、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
3、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规则吗?它们起什么作用?假如没有这些规则会怎么样?
4、书中这一现象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正确。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人们的活动动机、目的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各种规则,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就象我们树上的图一样,陷入无序的彼此冲突之中。可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是十分重要的。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规则,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种特殊规则。
(2)特殊的规则——法律 (板书)
活动:是真是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游戏、比赛、讨论,明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体会中成长,并使学生懂得,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则,有什么特征。
举四种规则的行为:
社会道德:双休日到市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要求必须保持安静。
学生守则:在学校里上课,自修课必须保持安静,否则要扣除四项红旗竞赛分。
法律:在法院旁听审判必须保持安静。
宗教规范:每天早上,平阳寺的佛家子弟必须静坐一小时。
请学生开展竞猜,哪一种行为是法律,并从中寻找法律和其他规则的区别。(可以运用课本中的表格)
同样是保持安静,但他们却各有不同,通过对比找到法律的三个特殊性: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生活离不开法律(板书)
活动:看漫画分析问题
看教材第88页漫画,要求学生合作探讨问题:
1、法律维护了小郑的什么权利,要求其邻里承担了什么义务?
2、如果没有“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郑的生活将会怎样?
3、你在生活中碰到过或看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样处理的?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在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在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也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它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它规定人们应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这就是法律的“规范作用”。
法律有规范作用(板书)
学生看课本第89页“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要求学生找一找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涉及的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学生答略)。
学生看课本89页漫画。回答问题:
1、你能说出两幅漫画涉及的相关法律吗?
2、如果没有这相关的法律规定,情况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
法律还有保护作用,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时刻站在你我的身边,法律是生活的“卫士”。它时刻维护着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它时刻维护着我们的利益,保护着我们的合法权利。
法律有保护作用(板书)
课堂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都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人的行为如果不加以约束,那将会给别人,给社会,最终是给自己带来不利。所以,没有行为规则是不行的。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生活需要各种规则,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护;我们青少年应当积极地去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课堂练习:
见练习册。
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它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我们必须遵守,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法律,不但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而且自己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方框的内容。
二、法不可违(板书)
1、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学生看p91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那么什么是违法哪?
学生探究活动:
思考材料(材料见p91-92页)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p93页表格,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同学们看看书了解它们的含义,并划一下书。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前两种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小,我们把它们称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2、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
(1) 犯罪、刑法(板书)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新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要求学生划书)
根据上面分析学生填写p94页的表。
(2)犯罪的特征(板书)
犯罪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后果)
教师根据实际和课本讲解。略。
(3)刑罚(板书)
刑罚有较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学生划书)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为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内容。
活动:请你来判断
要求:学生阅读p96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 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懂得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课堂练习:
见练习册。
防患于未然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引导学生要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教育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饯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有些不良习惯会害了我们,我们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拒绝不良诱惑。今天我们学习第三框的内容:防范于未然 。
三、防范于未然(板书)
1、认清犯罪危害(板书)
学生活动:案例分析(见教材第97页案例)
要求: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
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③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谈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
通过分析思考我们认识到: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我们要意识到应该增强法纪观念,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积极追求上进,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提问: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对。严重的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犯罪不但对社会造成危害,它对家庭、他人以及行为人自己都会造成伤害,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个案例,我们看书98页“小迪的案例”(教师朗读)。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危害性。(教师板书以下内容,与学生共同讨论,并板书危害性)
对他人:侵占他人财物、造成身体和心理伤害
对自己:坐牢、自毁前程
对家庭:妈妈精神失常、爸爸出车祸、姥姥死亡
对社会:影响社会安定
教师小结:通过上面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到: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快、占小便宜,。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我们看一下“相关连接”的内容。
2、加强自我防范(板书)
那么,我们怎样预防犯罪哪?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板书)
我们还是看一个故事吧。(引导学生阅读p99页的材料,思考其中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老人们常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银”,俗话也讲:“善不积不足已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的公民,就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要划清是非界限(板书)
简单地说也就是要弄清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事不仅我们该做的。我国有一部《预防为成年人犯罪法》,这部法律就设专章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为我们划清了是非界限。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内容。
集体或指定学生朗读p99“相关连接”的内容。
活动:填表(根据要求填写p100的表格)
学生填好后相互交流,教师点评。
(3)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板书)
社会是复杂的,社会上的人是形形色色的,“近朱则赤,近墨则黑”。无数事实都证明,许多违法犯罪的人都是从交上了不良朋友或沾染了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要自觉遵守法律,谨慎交友,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活动:写一封回信
要求:学生阅读p100“父亲给儿子信”,以儿子的名义写封回信。
课堂小结:
违法犯罪的危害是极大的,而违法犯罪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我们青少年要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课堂练习:
见练习册。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教学目标:
知道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能够认识和判断哪些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
教学重点: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规定。
教学难点:司法保护的含义和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引言案例“母亲斥骂女儿并要其跪下”导入新课。教师可设计系列问题:对母亲斥骂女儿的事情,你是怎么看待的?母亲的行为是否违法?如果你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办?由此引出未成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要给予他们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一、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板书)
1、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板书)
活动:案例分析
结合教材中小晨的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案例,说说国家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必要性?
教师小结:在我国凡是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成年人的心理、生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党和国家对我们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无限关怀,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保护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体现的是一种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1)家庭保护(板书)
活动:以漫画为情景讨论
要求学生以教材中的漫画为情景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实际,展开讨论:①谈你对家庭保护的理解?你自己的家庭保护情况是怎样的?
②长整天打牌,不管孩子的行为对吗?
③生维护自己的权利主要应以哪部法律为后盾?
④长对我们尽抚养、监护之责,我们应当如何回报家长?
教师小结: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家庭保护的作用,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第二层,为未成年人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我们要认识到父母或监护人有抚养、监护未成年人的职责及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2)学校保护(板书)
活动:说说我们的学校保护
(一)探究学习:
让学生阅读书上有关社会保护的两项规定。教师设计系列问题,如“未成年人为什么不宜涉足营业性舞厅?”;“淫秽、暴力、凶杀、恐怖书刊、音像制品对未成年人有什么危害?”;“还有哪些场所是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等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结合学生的观点,教育学生社会是复杂的,应该学会辨别是非善恶,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想一想,说一说:
①学校在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方面作了哪些事情?(提示: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来说)
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师和同学?如何对待学习?
(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去谈谈应该怎样正确利用和对待学校保护。)
教师小结:学校保护,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2、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板书)
(1)社会保护(板书)
活动:请你来说法
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的案例,查一查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社会保护的条款,说说该企业招用童工的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规定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招用童工?
引导学生分析p105材料引出社会保护的内容。
教师小结:社会保护,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
(2)司法保护(板书)
提问:什么是司法保护?说说你所了解的司法保护有哪些?
学生在生活中对司法保护知之甚少,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案例,把有关司法保护的内容再列出来,利用书本上的案例,请学生谈谈为什么要对小童从轻处罚?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教师小结:司法保护是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专门保护。司法保护的内容:设立少年法庭、对未成年犯罪不公开审理等。司法保护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保护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措施。例如:设立少年法庭,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其合法权益,做好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的安置工作,等等。
分组讨论一:判断是非
让学生阅读书上107页的材料,可分小组完成,每个小组一个问题,除判断是否违法,最主要的是阐明理由。小组讨论后,推荐一名代表法言,可以根据情况提出几点要求,展开竞赛,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分组讨论二:“辨别四道防线?”
让学生阅读图片,说出四幅图片分别体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一道防线。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四种保护还有哪些内容,请学生思考回答。
课堂小结:
同学们,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青少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给予特殊的保护,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下一次课上,我们将学习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课堂练习:
见练习册。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目标:用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帮助学生树立法律保护意识,增强学生敢于和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怎样于侵权行为作斗争。
教学难点;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很复杂的,未成年人难免会受到伤害,侵权行为还大量存在,但同时也认识到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想办法解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哪?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方框的内容。
二、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板书)
1、求助有路。(板书)
活动:小组讨论:请你帮帮小芳
学生仔细阅读p108的案例:13岁的女孩小芳要求上学遭到继父的拒绝。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请你为小芳想想办法,怎样才能继续上学?
教师从中抽取几个组派代表发言总结,同时把学生想出的办法分类写在黑板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合法的手段去帮助小芳。
教师小结: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私自报复,要用正确的合法的手段去维护。否则,忍气吞声就会纵容违法行为,私自报复也会害了自己。
请你为小芳同学选择最佳方法?
你们为小芳提供这么多的好方法,小芳由衷地感到高兴,似乎看到了上学的希望,可是小芳同学该采用哪一种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请你替小芳同学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并说明你的理由。教师在黑板上做简单的记录。
教师小结:法律是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武器,但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这样的方式省时、省力,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教师板书:协商—协调—仲裁—诉讼。
学生阅读p108-110页的内容了解“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机构的相关方面的内容。
教师小结: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向这些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或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人们常用的维护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非诉讼手段。当然我们也可以采取诉讼手段,去打官司。
2、敢打官司(板书)
活动:小苗的故事
可以以电视报导的形式出现:让一位学生扮演节目主持人,一位学生扮演小苗,主持人进行采访,了解事情经过后提出“小苗在学校擦日光灯时,不小心摔伤,落下了残疾,对此谁应该负责任?”、“请你帮小苗想想办法,她怎样才能讨回公道?”、“ 学生可以告老师吗?可以和学校打官司吗?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等问题。稍后采访全班同学,让他们谈看法。
教师小结:打官司这一维权方式,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打官司不仅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打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勇敢地到法院状告侵权者,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诉讼有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板书)
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罪犯的活动。
学生看书了解刑事诉讼案件的类型,教师适当讲解。
民事诉讼(板书)
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学生看书了解民事诉讼案件的种类,教师适当讲解。
行政诉讼(板书)
速成“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下面我们看一个具体案件。学生看p112页“相关连接”中的案件。
活动:小小辩论赛:
根据课堂上学生的选择将全班分成正反两大组,选出组长,以“打官司是光彩的/打官司是不光彩的”题目进行辩论。
引领对策:教师课前应对学生就如何辩论、处理材料进行指导,辩论结束后,评出优胜者、最佳辩手,教师进行点评。
3、善于斗争(板书)
学生或教师朗读p112页和p113页的材料,学生思考:
①假如你是小平,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②小娅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③你遇到类似的事会怎样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一起共享。
学生讨论后自有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我们要认识到: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狡猾的,青少年与其做斗争时,要讲究智斗,力求在免受伤亡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如果对违法犯罪行为视而不见,只能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自己也要受到谴责。河流虽急,沿着河槽走;人虽众多,守着法律走。我们青少年要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这样既能保护自己健康成长,又能维护法律的尊严、社会的稳定。
活动:与法同行
学生阅读课本114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思考并交流:
①“上游戏厅很正常,有时候需要舒缓放松一下。”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②“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自己也不去侵犯别人的利益,他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③小芳同学可以采取哪些行动?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偶尔上游戏厅放松一下是可以的,但不能沉迷其中。他人的事与己无关的想法是错误的。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运用法律维权、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当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我们也要加以维护,因为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损害了它们的利益也就损害了我们自己的利益。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与讨论,我们知道了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更不能私下报复。首先向有关维权机构投诉、反映,以求帮助解决,因为非诉讼手段是维护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如果还是得不到解决的,请找法律,因为法律是维护权益的最有力武器。
课堂练习:
见练习册。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10篇
第三框题 防患于未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学生分析】
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违法犯罪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但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原因和家庭教育的不当等,导致少数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如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旷课、夜不归宿;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还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而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这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危害,如不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泥潭。而要远离不良行为、矫正不良行为,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重要在于青少年本身。因此,要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并且一定要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综合设计思路】
以一则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导致失足的具体事例,引出生活中由于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并进而通过寻找不良行为的活动,及反思不良行为的危害,体会道德水平与守法观念之间的联系,再通过现身说法,及扫雷行动,提出要加强自我防范,防范于未然,最后通过写倡议书,把法制观念由思想转化为切实的行动。
活动一:新闻直播
寻找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具体案例以新闻直播的方式展现在同学面前,提醒同学注意到自己的不良行为。
活动二:火眼金睛
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通过这一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对他人的危害对行为人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
打架斗殴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传播淫秽读物
其他(学生举例)
活动三:现身说法
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在课外寻找到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导致违法犯罪(少年犯)的案例,在课堂上讲述,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动手获取信息,可以让学生得教训、获教益,深刻体会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与遵纪守法之间的联系。
活动四:扫雷行动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写写平时学习生活中,你所看到的或接触到的不良行为,以及他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然后谈谈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远离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以加强自我防范。
活动五:普法宣传
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拟定一份向全体身边的同学发出的倡议书,告诫大家共同远离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通过教学初中生能明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违法行为,但现实生活中又有一些例子,使学生存在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错误想法,而这跟后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司法保护的内容又是相对应,应避免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后面的内容发生冲突,如何留下一个伏笔,是很难处理的一个问题。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11篇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一、知识梳理
法律的特征
走进法律 生活离不开法律
违法行为的定义
法不可违 违法行为的分类
犯罪的定义、特征、刑罚
防范于未然 认清犯罪的危害
加强自我防范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关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原因、法律
法律护我成长 关于未成年人的四个特殊保护
求助有路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敢打官司
善于斗争
二、考点解读
(一)考点归纳:
1、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面前,人人______。自觉_______,维护_______,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
2、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_______,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________。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等。
3、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具有三个显著特征: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等。
4、 我国法律作为____________的体现,它通过规定_________,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5、法律的作用有:①_______作用,即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②______作用,即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6、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______和________情节比较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称为一般违法行为;________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一般违法和犯罪的联系,①都是______行为,②都有________,③都应受到________。二者的区别: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等。
7、所谓犯罪是指具有________,触犯_________,并依法应受________的行为。
8、犯罪的三个特征是①____________(最本质特征);②___________(犯罪的法律标志);③________(犯罪的必然后果)
9、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两类。其中,主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其特点主要是______________;附加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其特点是____________。
10、法不可违,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1、凡未满_____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12、_____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______、______有很大关系,因此,________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家庭保护中家庭的职责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3、学校保护就是学校等教育机构依法对未成年人进行______,并对他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实施保护。未成年人有很长时间是在_____度过的,学校的教职工对未成年人的培养教育负有重大的责任。学校保护中学校的职责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4、社会保护,就是要求社会各方面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现象。社会保护中社会的职责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5、司法保护,就是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司法保护中司法机关的职责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6、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是______.生活中为我们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______、_____等。
17、生活中,我们维护权益的有效途径有_______手段、_______手段。
18、_______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_______手段,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19、诉讼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刑事诉讼又分为:______、______等。
20、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_____运用法律武器维权,________同侵权行为作斗争。面对歹徒行凶,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1、重难点:(1)法律的特征;
(2)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3)法不可违,作为公民我们正确的做法;
(4)家庭保护、社会保护;
(5)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2、易错点:(1)犯罪即违法,违法即犯罪;
(2)公安机关严格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属于司法保护。
(3)面对违法犯罪,我们要积极地同其搏斗。
三、中考真题解析
1、(XX年泉州市)高中生王某曾因偷同学的小额钱物被学校处分,但他仍然执迷不悟,不思悔改,最终因持刀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这一案例说明( )
a.有不良行为若不加以改正,有可能走向违法犯罪
b.王某持刀抢劫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c.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发展为犯罪
d.王某偷同学的小额钱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一般违法与犯罪关系的理解与运用。本题材料说明了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警示青少年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不要滑入犯罪的深渊,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所列选项中,a项说法与题干意思符合,b项中的“一般违法行为”应为“犯罪行为”,c项本身说法太绝对,d项中的“王某偷同学的小额钱物的行为”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一般违法行为,故选a。
2、(XX年苏州市)当你在放学或外出的路上,遭到不法分子骚扰时。在下列中应采取的最好办法是( )
a.找几位同学一起教训他一顿 b.忍气吞声,不予理睬
c.当面答应,事后将实情告知学校老师或派出所民警,寻求帮助
d.为了不闹风波,答应与其交往
解析:对未成年人来说,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时,应见义智为,即尽量用法律和智慧战胜违法犯罪分子,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切不可硬拼与蛮干。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善于斗争”的理解与把握。同违法犯罪做斗争要讲究方法与策略,不能硬拼、蛮干,应在尽量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而abd三项的做法,均不是与犯罪分子的好的斗争方法,只有c项的做法,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答案为c。
3、(.南京)下列能正确说明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的是 ( )
a、违法行为必然走向犯罪 b、两者都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c、两者所触犯的法律相同 d、两者都应受到刑罚处罚
解析:一般违法和犯罪的相同点:即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法律制裁。不同点:即触犯法律不同,犯罪触犯的是刑法,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民法、行政处罚法等其他法律;社会危害性不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严重,一般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小;所受处罚不同,即犯罪应受刑罚处罚,一般违法行为受其他法律处罚。二者联系即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注意及时改正,就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据此,我们可知,a说法绝对,应排除;c、d说法错误应排除。所以正确答案为:b
4、(.河南)身为班长的旺旺(时年十五周岁)为维护自习纪律与同学小刚发生口角。小刚出手打人,旺旺在还击时踢伤其下腹部,小刚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对此认识正确的 ( )
①中学生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②中学生要珍爱、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③中学生要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 ④旺旺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以命相抵 ⑤旺旺虽致人死亡,但应从轻处罚 ⑥旺旺的父母应当给予被害人亲属一定的经济赔偿
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⑥ c.②④⑤⑥ d.①②⑤⑥
解析:小刚因违反纪律被班长管理,就与班长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这体现了小刚不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所以①正确;旺旺在还击时将小刚踢伤导致小刚死亡,这充分说明了他没有善待他人的生命,但旺旺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所以②正确,④说法错误,⑤说法正确。而③磨砺意志材料根本就不体现,和材料无联系,应排除。父母具有保护的义务,保护子女不受外界的伤害,也禁止其伤害别人。所以,旺旺的父母应给以一定的经济赔偿。故此,正确答案为d
5、(XX年内江市)以下图示是几个同学对违法与犯罪的关系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 b. c. d.
解析:本题设计新颖,考查巧妙,落脚点是考查学生对一般违法与犯罪关系的理解与运用。一般违法行为有可能发展为犯罪,但如果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不会滑入犯罪的深渊,而犯罪必然是从一般违法行为发展而来的,由此可知b项正确。
四、模拟测试
一、请你选择(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
1、XX年1月22日,备受社会关注的三鹿系列刑事案件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张玉军、耿金平、田文华等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启示我们 ( )
①公民一定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法不可违,违法必究 ③违法行为必将受到刑罚处罚④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选项能直接体现法律特征的是 ( )
a、路人纷纷谴责李某乱闯红灯 b、公司制定员工考勤制度
c、法律判处林某有期徒刑三年 d、学校处分违反校纪学生
3、小军因结交不良网友,沾染不良习气,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警示我们应该 ( )
a、遵纪守法,慎交网友 b、遵纪守法,拒交网友
c、远离网络,拒交网友 d、珍爱生命,拒绝网络
4、观察右图,你认为该农民工不可取的做法是( )
a、 找工友协商解决 b、 找政府有关部门解决
c、 以跳楼的方式相威胁 d、 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
5、身为班长的旺旺(时年十五周岁)为维护自习纪律与同学小刚发生口角。小刚出手打人,旺旺在还击时踢伤其下腹部,小刚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学生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②中学生要珍爱、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③中学生要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 ④旺旺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应以命相抵 ⑤旺旺虽致人死亡,但应从轻处罚 ⑥旺旺的父母应当给予被害人亲属一定的经济赔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④⑤⑥ d、①②⑤⑥
6、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a、相对刑事违法而言,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的情节要重些
b、有不良行为的人,一定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
c、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武器就是道德
d、刑事违法是构成犯罪的法律标志
7、小智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遭到不法分子的勒索,可取的方法是 ( )
a、忍气吞声,乖乖给钱 b、奋不顾身,以死相搏
c、给钱后,及时报案 d、先给钱,然后纠集一些人进行反击
8、据报道,著名歌手满文军因涉嫌吸毒,日前被北京警方治安拘留,其妻则囚涉嫌提供毒品被刑事拘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a、任何违法行为必将受到刑罚处罚
b、不注重道德修养必然违法犯罪
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明星违法应受到更严厉的刑罚处罚
9、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总理在谈及“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时指出,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因为( )
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②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
③未成年人自护意识、自护能力较弱 ④青少年受到特殊的社会保护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XX年12月15日,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因公开发表“查处降价的房产商”言论。网友对其展开“人肉搜索”后发现周久耕所抽的烟是“南京”牌系列“至尊”,每条售价1500元至1800元之间,其所戴手表是价值10万元的名表“江诗丹顿”,并抖出其开名车、多出房产等消息,南京市纪委部门随后对其展开调查。XX年10月1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周久耕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XX年,没收财产人民币120万元,受贿所得赃款予以追缴并上缴国库。这说明 ( )
①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②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③加强网络监督有利于政府勤政廉洁 ④社会的公平正义离不开正义的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请你概括(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提炼下列各题材料中蕴含的主要道理)
11、中学生丁某,读初一时经常旷课逃学,在家玩电脑,屡教不改。上初二后,更加沉迷上网,为了去网吧上网,花完了零用钱就偷家里的钱,慢慢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和学校的电脑零件去卖,结果被行政拘留。初三上学期,结交了一些网友,一天为了所谓的“哥们儿义气”参与打群架,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方刺成重伤,受到刑罚处罚。
12、观察右图,进行概括
三、请你简答(4分)
13、XX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夜不归宿,不得让其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已满十六周岁并以自己的劳动收获为主要来源的未成年人除外。否则其所在单位或城乡基层群众性组织将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将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四、请你辨析(8分)
14、据汕头电视台《今日视线》栏目报道:市区某小学10岁学生小许,在广厦大众购物中心附近遭遇一男青年抢劫自行车后,与两位同学一路跟踪至金墩园住宅区,见人多,三人便冲上前去揪住歹徒,同时喊“抓贼”,在周围群众的帮助下,终于将歹徒制服,并送交派出所。
由此,有人认为,青少年面对不法侵害时只要讲究智斗,就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10分)
15、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几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多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1)从陈某失足的轨迹来看,他的行为受到过什么准则制约?这些准则有什么不同?
(2)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沦为“阶下囚”,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请你参加活动与探索(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6、近年来,随着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问题成为了家庭、学校、社会的重头戏,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某班举办了一些活动。
(1)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2)根据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要求,遇到下列情形时中学生应该怎么办?请联系所学知识,拟一警示语。
①“包吃、包住、包玩五折优惠!”网吧老板叫你上网
警示语:
②放学路上遇见红灯,,与你同行的小张说:“冲过去!我们有《未成年保护法》保护。”
警示语:
③朋友聚会时,有人给你摇头丸:“来一颗,提提神。”
警示语:
④紧急意外——暴力、抢劫、勒索钱物、性侵犯等发生在你身边。
警示语:
17、中学生魏某在上学的路上被一辆汽车撞倒,造成右腿骨折、自行车被撞烂。魏某父母闻讯后赶到现场,将儿子送往医院。肇事司机贾某要求将此事与魏某父母私了,答应承担治疗等一切费用,并替魏某交了住院押金5000元。见此情景,魏某父母也同意了私了。两个月后,魏某出院,共花去各种费用37258元。 当魏某父母要求贾某兑现诺言时,贾某见数额太大,只同意承担一半的费用。结果,双方争执不休。魏某及其父母盛怒之下将贾某打伤,贾某一纸诉状将魏某及其父母推上了被告席。
(1)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2)列举你所了解的法律名称或法律知识
(3)贾某状告魏某及其家人的诉讼类型是哪一种?
(4)魏某为什么维权不成反成被告?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一)考点归纳
1、平等;学法、守法、用法;法律的尊严; 2、标准;行为规则;道德、法律 3、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人民意志和利益;规定权利和义务 5、①规范;②保护 6、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出法律所禁止;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违宪行为;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刑事违法;①违法;②社会危害性;③法律制裁;①社会危害性不同;②触犯法律不同;③所受处罚不同 7、严重危害性;刑法;刑罚处罚 8、①严重危害性②刑事违法性;③刑罚当罚性 9、主刑和附加刑;管制、拘役、有期、无期、死刑;只可独立使用,不可附加;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既可独立使用,又可附加 10、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依法自律;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谨慎交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教育 11、18 12、家庭;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庭保护;不得虐待、歧视、遗弃未成年人,应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应对以健康的思想品行、适当的方式教育、引导未成年人; 13、教育;身心健康;合法权益;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尊重其人格尊严,不得虐待、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不得开除或勒令其退学。 14、建立、健全爱国主义基地等适合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并对其优惠或免费开放;网吧、歌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禁止其入内;不得向未成年人宣传、销售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书籍或音像制品;禁止使用童工;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等。 15、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尊重人格尊严,不公开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做好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的安置工作;处理成年人案件时,对未成年人加以特殊保护等
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青少年除了用智慧保护自己之外,还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持高度警惕,这是避免侵害的前提;同时应该积极争取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保护;必要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观察与思考
15(1)从陈某失足的轨迹来看,他的行为受到过道德、纪律和法律的制约。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按本单位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使用的准则。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想比较,法律有三个基本特征:有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2)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3)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
六、活动与探索
16、(1)班会、板报、图片展览等。(2)①警示语:拒绝不良诱惑,警惕网吧陷阱 ②警示语:遵守交通规则,人人有责/安全才能回家/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③警示语: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拒绝不良诱惑,警惕毒品犯罪。 ④警示语:见义勇为;/依法维权‘/及时拨打“110”/巧法求救信号。
17、(1)法律。 (2) 宪法、刑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3)民事诉讼。 (4)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等。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12篇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一部分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和“践行道德 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
1、本单元设计依据
文明的社会秩序、良好的道德状况需要公正法律和有效的执法。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的状况,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法制的公平和管理体制的透明程度。初中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这是贯彻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代表民族未来的青少年一代,如果不懂得宪法和法律,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就无法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
其二,这是帮助青少年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道德经济,更是法制经济。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三,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法律行为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使广大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为“四有”新人。
其四,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成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需要。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等几个有机结合的部分。当代青少年学生,如果不懂得法律知识,很难得到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无疑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现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要让他们知道:法律是保护人民权利的武器,是真正为了人民的,也是能够为民所用的;法律是保护包括中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的有效工具,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有特殊的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应该从青少年开始,就加强法制教育,这样才能使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提高。为了让中学生掌握保护自己权利,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远离违法犯罪,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2、课程标准
“成长中的我”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我与他人的关系”部分:“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要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能力目标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目标要求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4、内容及结构分析
本单元设立“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活动和《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两课。
“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活动是一个将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综合运用两课教材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遵守国家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13篇
——践行道德、依法维权主题探究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探究活动。
2.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调查,感受道德和法律对自己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活动目的】
1.综合运用第七、八两课教材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遵守国家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3.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对有效信息的整合能力和合作能力。
【活动方式】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约一个月),让他们去思考、去搜集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和侵犯或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到当地法院少年法庭或少年犯管教所进行采访。
2.人人参与,交流合作,教师只做一个积极的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
3.提示学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的方法。
【活动时间】
约一个月(分为四周进行)
【设计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这些理念,本主题活动注重学生的各种生活经验,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认真对待生活,愉快对待生活,提高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主题探究则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途径,离开了探究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主题探究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体验成功。
现代教学思想重视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组织的个别化,同时主张课程的综合化。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应用各种媒体,增强感染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主题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互相讨论、归纳、总结、自评互判,从而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相互合作。
【活动过程】
一、搜集资料阶段(第一、二、三周):激发热情,积极参与
师:同学们,我十分喜欢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一位纯真孩子,双手端着一盆满满的洗脚水,朝着妈妈边走边说:“妈妈,洗脚!”这纯真的童音,这动人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心灵的震动。
“妈妈,洗脚”,这是爱老敬老的一种体现,它贯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内涵。这是青少年践行道德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成长,既要践行基本的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遵守法律,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让我们做一次社会调查,感受法律对我们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从今天开始,由班长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小组长负责),组织领导本小组成员用三周的时间,围绕课本的四个问题:(1)近年来当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2)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道德上有什么表现;(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司法机关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不足,从同学们的身边搜集资料。
二、整理资料阶段(第四周):小组讨论,交流总结
师生共同参与,踊跃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分析,在合作中探究主题。
通过同学们近三周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搜集了许许多多相关的资料和案例。请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集中讨论两个问题:(1)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教训?(2)我们应如何践行道德,依法维权?
师:当我们都学会自律,学会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责任和义务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受益。即使面对种种不文明不道德,道德也只是善意的提醒者。当我们学会文明地对待和处理不文明时,以道德的方式纠正不道德时,更符合人性的氛围就在悄然生长。不懂法,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最为主要的原因。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普法要从娃娃抓起。” 在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未成年人除了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外,还应努力做到要依法自律,积极做法律提倡做的事情,坚决不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要正确对待父母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神圣感和责任感。)
提示:
1.师生共同参与之外,还可以邀请家长帮助搜集和分析资料。
2.请当地司法部门的领导或工作人员到学校作报告(或派出小组去采访),也可以请律师或专家来讲座辅导。
3.把搜集和讨论结果形成文字报告,或写成小论文,以墙报的形式在校园或法制宣传窗展示,最好争取公开发表,在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课外活动,互相交流:上网、看电视、学法律等
1.网上学习:指导学生上《中国青少年维权网》、《中法网》、《国际教育网》(法制在线)等有关道德和法律的网络。
2.电视学习:①《道德观察》CCTV-1:首播每周六14:48,重播CCTV-10每周日10:00;②《公德行动》CCTV-少儿:首播 周六 21:00,重播 周一 17:30 周六 07:30;③《法治在线》CCTV-新闻:首播周一至周六 11:30——11:55 重播:周一至周六 17:30——17:55 次日5:10——5:35 等。
3.学习有关法律:《预防未成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婚姻法》等。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14篇
第二框题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树立起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懂得运用不同的法律维权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的意识。
【学生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缺乏,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法侵权行为,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也不能进行坚决有效的斗争。即使斗争了,也常常因为方法不当或盲目斗争,而使结果适得其反,因此,让学生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初中学生当然不可能学习过多内容、讲得很细,但要让他们懂得遇到法律问题找谁,怎样寻求帮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合设计思路】
由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导入,再利用人生ab剧的形式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树立起敢于斗争,敢于打官司的意识:再通过对校园抢劫、敲诈事件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善于斗争;最后通过对情景的处理,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
一、案例导入:
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
二、出示案例:
1、用第一人称的途述,将一则家庭暴力、孩子受到虐待的案例,呈现出来:我叫刘丽丽,今年14岁,爸妈离婚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爸爸经常赌博,且经常打孩子,我告诉了奶奶,奶奶叫我不要说,因为家丑不可外扬,上法院打官司不光彩。
思考:你认为应不应该听奶奶的话?学生辩论
继续案例:我没说,但爸爸更残忍了,经常无缘无故地打我,旧伤未好又添新疤。
教师提醒:这就是家丑不可外扬的结果。从事件中可以看出,碰到这种事情,一定要敢于斗争,软弱和沉默只会使侵害人变本加厉。
继续案例:他为什么这样?我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寻找维权途径和维权机构
途径:协商——投诉——上诉(打官司) 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消协、居委会、妇联等
继续案例:我去找妈妈,妈妈让我给妇联写信,希望你们能帮帮我。
2、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归纳,得出关键是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是否有勇气。
3、案例:中学中80%的学生诉说身边存在“校园抢劫、敲诈”现象,18%的学生诉说自己曾遭遇过,但真正告诉老师、家长,寻求保护的却很少,因为怕遭到报复,所以决定“自认倒霉”。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归纳:勇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四情景:初中学生小娅被一个流里流气的男青年截住,先是要与她交朋友,后来又让她资助点儿钱。周围没人,跑不掉,又敌不过他,怎么办。
学生思考对策,要用机智摆脱。
结果:利用胡同转悠,并最后把坏人带来了派出所。
三、老师可以提供自我保护八要领,供学生参考。
四、设置场景:突发事件,请学生讨论如何解决。
【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1、面对社会中有些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和现象,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敢于斗争。
2、人生ab剧的设计体现了悬疑性,也给教学过程一个不可预测的发展,如何应对教学中发生的意外结果,教师必须要做好应对准备。
“践行道德 依法维权”的主题探究活动:
主题探究活动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寻找资料,了解有关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并使之结合在课堂教学中。
另外,还可以举行以“做一个守法小公民”为主题班会活动和到学校附近法院旁听一次庭审或观看一部法制教育片。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