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第四册《三国鼎立》(精拣14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4周前

第四册《三国鼎立》(通用14篇)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 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 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措 施

  作 用

  魏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 加强民族融合

  (2) 促进经济发展

  蜀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吴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原 因

  重农 民以食为天 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见下页)

  魏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蜀

  吴

  袁 绍

  曹 操

  赤壁之战

  课后小结: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2篇

  《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如果面面俱到,重点就不会突出。所以,我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诸葛亮治蜀”这个问题放到了下一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充满矛盾、历史上有争议的曹操这个历史人物,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曹操。本课涉及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都与曹操有关,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极好例子。学生对有关战争题材的内容,特别是战例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成败的因素上,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课之后,我要求学生阅读第一个问题“官渡之战”的内容,并提出从背景、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经过、结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战,将此内容进行了板书。并特别要求学生把课本小字的内容也认真阅读。在七·三班上课时,我直接要学生讲一讲战争的背景,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战争?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战争背景的理解还比较有难度;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够简洁或不得要领。看到这样的状况,我在七·二班的教学中,改变了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学生在看书以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军阀主要有哪两个?谁的势力更为强大?为什么?

  (2)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3)官渡之战是谁发动的?目的是什么?当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后,就解决了官渡之战的背景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曹操战胜袁绍的因素。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学生代表积极发言。学生们说到了这些原因:袁绍骄傲轻敌,不采纳谋士的建议,导致谋士弃他而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有优势;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经济实力增强;重视人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策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学生发言后,我及时进行总结,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有:双方实力的对比;指挥者的素质;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战争的性质等等。在分析这些原因时,可将双方进行对比。战争胜负不是仅取决于人多粮多,军事的装备和军事的技术,更重要的是综合实力的对比,包括政治、经济、人心、谋略等。这样,学生便能够深刻了解、认识曹操了。

  有了这个铺垫,同学们在学习第二个问题“赤壁之战”中就显得轻松自如,比较容易,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我们只用了较少的时间,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分析两次战争中曹操的一成一败、一得一失中充分认识和了解了曹操,为正确评价曹操奠定基础;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我觉得不再是教给学生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能否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生能否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因为兴趣和能力,要比知识本身重要的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

  新教材提供给我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我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基于作为历史教师的我如何理解当今的历史教学。我深知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3篇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4篇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

  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通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己介绍②师作旁白,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20xx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中国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中国台湾,证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三国鼎立》反思1

  1、本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比较多,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赤壁之战过程中,对曹操的军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经过教师提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认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因此,我讲授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就强调这两个重要的战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因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时,三国并未产生。

  4、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5、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用在浏览“三顾茅庐“等故事、熟悉和表演历史剧场、讨论问题用去了多一点的时间,导致教师讲述第四个问题“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仓促,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我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熟悉“三顾茅庐”等故事,课前提前通知几个学生熟悉历史剧场并揣摩怎样表演,这样上课时就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并让学生花比较少的时间去讨论问题。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讲解本课中第四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做一些课内练习,教师进行小结。

  6、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三国时期吴国跟中国台湾联系时,对学学生说明中国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养学生形成抵制分子分裂祖国的行经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学习魏国建立时,要向学生说明曹操为魏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在世时没有废汉称帝。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称帝,才是魏国的建立者。

  《三国鼎立》反思2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

  (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

  (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

  (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6篇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中国台湾),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XX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同曹军初战赤壁被打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① 过程 ② 结果 ③ 历史作用 ④ 曹操失败的原因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写出曹操诗《龟虽寿》(摘抄)中的句子,并提问:“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填充下列表格

  国 家

  时  间

  都    城

  建  立  者 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中国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7篇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

  (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

  (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

  (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8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成书过程。

  (2)学习欣赏名著的的基本方法,了解鉴赏小说的角度,如线索、人物、主题等。

  (3)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演义》的价值,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积极人生观。

  (2)确立正确的社会历史观。

  学情分析

  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蓝本,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及点评,引导学生感知其中的人物形象,并适当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探究,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欣赏、互动,让学生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身为荆州人,大家引以为豪吗?荆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璀璨的文化长廊中,三国文化便是其中一张名片。一提起三国,大家恐怕会脱口而出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诸葛亮、关羽、赵子龙、刘备、张飞、曹操、周瑜……的确,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中国历史并不乏这样的英雄时代,像春秋战国、隋末唐初、元末明初,但唯独这一时代特别让人难忘,也特别让人热血沸腾,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传播带来的影响。

  大家完整地看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吗?能说出几个有关三国的俗语吗?大家知道其中的含义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品味意味深长的三国文化。

  活动2【讲授】授新

  阅读方法

  1、线索法:一部小说,情节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元素,《三国演义》共120回,情节曲折,故事跌宕起伏,错综复杂,每一回都像一粒粒的珍珠,但要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成为一件绝世的艺术品,那么线索是关键。因此,品读名著抓住线索,无疑可以事半功倍。回顾历史,请同学们说说三国之前是哪个朝代?(东汉)那东汉的末年的状况如何呢?(宦官专权、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朝廷风雨飘摇,民众苦不堪言)《三国演义》就是以此为引线来讲故事的。三国之后呢?(西晋一统天下)。这就是《三国演义》的终局。那中间80回这条主线是什么呢?(三国纷争的矛盾和斗争)这三条小线索此起彼伏,交互联络,构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不过三线之中,写得最详细的是蜀汉集团,其次是曹魏,再次是东吴,要注意作者的详略安排。

  东汉之乱--------------引线(前20回)

  三国纷争-------------主线(中80回)线索法

  三国归晋-------------结局(后20回)

  至此,我们通过把握线索对《三国演义》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进入了王国维先生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线索法。

  2、人物分析法

  有了宏观的把握,接着就要具体深入文本,我们发现,小说中人物的出场让人目不暇接在多大千人的队伍中,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人物呢?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收集信息,确定本组讨论人物,在分析人物时,注意选取合适的角度,分析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归纳

  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

  举例:曹操

  细节一:动作凸显性格

  曹操骗父

  曹操献刀

  错杀伯奢

  细节二:语言表现性格

  曹操借刀

  曹操献刀

  路遇陈官

  错杀伯奢

  细节三:心里暗示性格

  曹操献刀

  错杀伯奢

  总之,一方面,曹操镇压起义,充当屠夫,欺君罔上,窃国谋利,玩弄权术,残暴不仁,虚假伪善,奸诈狡猾,骄奢淫逸,嫉贤妒能;另一方面曹操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目光远大,胆识过人,求贤若渴,重视人才,胸襟开阔,豁达乐观,军纪严明,爱护百姓,豪爽多智,指挥若定,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善于总结,著作颇丰。

  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

  示例:诸葛亮

  情节一:正面侧面表智慧

  徐庶曾曰:“以某比人,譬就驽骈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侧面描写

  火烧博望、再烧新野、舌战群儒、巧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奉命入川、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正面描写

  情节二:反复皴染突忠诚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只为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将自己的一半人生都献给了刘备的复兴汉室。刘备在世时,他开辟疆土,平定南方。刘备死后,他尽力辅佐后主,六出祁山,几度北伐魏国,最后还是操劳过度死于九丈原,后追曰“忠武侯”,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出师表》中表现得一清二楚。

  情节三:对比渲染衬稳重

  46回,应奇谋孔明借箭;85回,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其办事的稳重真的可以比作泰山也。

  情节四:情节摇摆显大度

  刘备三顾茅庐后,关、张二人就不高兴了,以无礼于诸葛亮,然而诸葛亮并没放在心上,用火烧博望冰释前嫌。在赤壁之战前,周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三日造百万之箭来陷害他,但他没有计较。平定南夷时。他七擒七放,对孟获的大度,连敌人也服了。

  可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缺点,他过分忠诚,成了愚忠。过分的谨慎导致蜀国人才短缺,君主无能……这些都是他性格中的缺点。

  小结: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围绕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予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丰富性、复杂性。

  名著人物众多,建议大家在阅读时分门别类建立人物小档案,会更清楚。

  曹魏集团

  文臣:郭嘉、程昱、贾诩、荀彧等

  武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颌等

  蜀汉集团

  文臣:诸葛亮、庞统、法正、姜维等

  武将:关羽、张飞、赵子龙、马超等

  东吴集团

  文臣:周瑜、陆逊、吕蒙、鲁肃等

  武将:太史慈、甘宁、周泰、凌统等

  3、主题探讨法

  我们在交流时,发现大家对文本有很多疑虑,我选了一个大家很关注也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希望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能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问题:为什么我们读《三国演义》,当读到曹操失败时,我们内心极为愉悦,而刘备失败时我们觉得很失落伤心?

  作者站在刘备的立场,具有比较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知识陪衬而已。

  作者处在元末明初,他经历了外族统治的时代,所以他呼唤正统,刘备又是正统的代表。

  小结: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要注意小说的要素,把握情节中的线索、人物及时代背景,在分析中关注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小说的主题等。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9篇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本课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2、这节课主要介绍东汉政权从分裂到局部出现统一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在中国形成了三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局面,为下一节课学习“西晋的统一”作出铺垫,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事件发展关系,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看过小说《三国演义》或电视剧《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比较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对赤壁之战的有关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七年级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已经显著地发展起来,但是他们认识能力水平还不高,仍然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学生很容易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历史,就很难客观地去评价历史。我们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历史事件,这样的评价才是比较客观的。

  3、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具有简单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些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为完成本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情基础。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有限,自学能力比较差,几乎没有自觉总结反思的习惯,因此在以后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给他们创造自己表现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施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②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同时,通过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事件本质的能力。

  ③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④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能力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了重要作用。

  ②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③学习历史使人获得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10篇

  23三国视频1 三国视频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 (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 (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XX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蜀

  吴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中国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 (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中国台湾,证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作者简介:唐全林,女,1973年11月出生。如今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有十年。《三国鼎立》--在湖北省教育学会XX年组织的“走进新课改──优秀--”活动中荣获省一等奖,并被选入由省教育学会编辑的《新课改优秀--》一书。论文获省一等奖并发表、课件《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获市一等奖、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获市二等奖、曾获县优质课一等奖等。

  <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11篇

  教学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p106

  (师强调:夷洲即中国台湾,证明了中国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与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12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1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衡,张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渡:同学们看你手中的课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的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

  揭示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

  自主学习(或预习)

  1.请说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纸最早发明于何时?谁改进了造纸术?

  3.秦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什么

  4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谁发明的?有什么地位?

  5..张仲景和华佗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讨论探究交流,难点突破。

  问题1:纸在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

  思考得出:龟甲﹑青铜器﹑丝帛﹑竹木简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不易推广等特点

  三、三国鼎立形成

  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蜀国2刘备成都

  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但现在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为了战胜对方,都在自己的领土里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

  国名经济发展

  魏国

  蜀国

  吴国

  强调: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形成是220年曹丕建魏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是222年孙权建吴

  拓展提升成语典故与人物

  1、人物连线

  曹操诸葛亮

  刘备许攸

  孙权周瑜

  2、东汉末—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空城计等等

  课后小结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不愧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以我们学习了历史后要注意区别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不同,对待历史要求真,求实。感谢大家的合作!下课!

第四册《三国鼎立》 第14篇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 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 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措 施

  作 用

  魏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 加强民族融合

  (2) 促进经济发展

  蜀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吴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原 因

  重农 民以食为天 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见下页)

  课后小结: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清朝的文化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精简2篇)

清朝的文化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精选2篇)清朝的文化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 第1篇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

课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 教案设计(精拣2篇)

第28 课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 教案设计(通用2篇)第28 课 近代的科学和文化 教案设计 第1篇  ——文学艺术的发展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设计(精拣2篇)

第29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设计(通用2篇)第29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目的   一、要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设计(精简3篇)

清朝文化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设计(精选3篇)清朝文化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清朝的小说:

历史教案设计-《三国鼎立》(精简13篇)

历史教案设计-《三国鼎立》(精选13篇)历史教案设计-《三国鼎立》 第1篇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