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的开发(通用12篇)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篇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朝;士族;江南经济的发展。
2.要求学生认识:
①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南迁的北方劳动人民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士族是一群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它的所作所为,为它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凡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剥削阶级或阶层,必将被社会历史发展所淘汰。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析南朝的政治、经济特点,使学生明了南朝在动荡中发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重点和难点:士族和江南经济的开发是本课重点。九品中正制和士族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准备:投影仪、挂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何在?(苻坚伐晋,上下反对,军心不齐,恃强骄傲,临阵胆怯,指挥失当。东晋军队作战勇敢,指挥得当。)淝水之战的影响如何?(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东晋乘机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2.导入新课淝水之战为东晋恢复中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东晋统治者并没有乘胜逐北、收复中原的大志。他们满足于偏安局面,热衷于内部斗争,结果使得淝水之战后收复的失地先后丢失。此后,政治更加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东晋政权的灭亡已指日可待了。
3.讲授新课
1.刘裕建宋,南朝开始(板书)420年,东晋大将刘裕代晋称帝,建国号宋。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2.宋齐梁陈的更替(板书)自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70年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历史上总称南朝。同学们看课本第148页上的《南朝表》,讲出南朝开始和结束的年代、开国皇帝、国号和都城。(420年至589年。宋朝刘裕;齐朝萧道成;梁朝萧衍;陈朝陈霸先。各朝都城皆在建康,今南京。)现在再请同学们看“宋齐梁陈更替”一节,找出南朝政治经济的特点。如果仔细看书,就可发现,这四个朝代有不少相同之处。
①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建都,是都是偏安的朝廷。
②宋齐梁陈的更替都是由军事将领夺取政权来完成的。
③各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最长的宋朝59年,最短的齐朝23年。
④疆土越缩越小,到陈时缩至最小,力量也很弱小,终至灭亡。看到这些相同处后,请同学们说,南朝政治上的特点是什么?(政治是动荡的。)很对,南朝的政治特点是动荡,但南朝的社会经济确有所发展,特别是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豪门贵族的势力在南朝时仍然很大。豪门贵族自魏晋以来叫士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士族的由来、演变和特点。
3.江南经济的开发(板书)三国孙吴时,江南经济已得到开发。孙吴地区富庶,大批北方劳动农民逃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现在请同学们看“江南经济的开发”一节,对比孙吴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下:
①无论是孙吴或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两次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两次开发江南时,由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
④两次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江南多水,如孙吴时就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东晋南朝时,发展水稻生产,发明水磨,推广小麦种植,在此基础上发展冶铸、缫丝、制瓷、造纸业等等。
⑤不同之处是:孙吴时,江南的开发仅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挂出小黑板,上有《南朝经济发展简表》)。
请一位同学上来讲解后,教师再作讲解。
4.复习巩固
先由教师简述本课主要内容,再请三位同学简述下面三个问题。
(1).齐梁陈更替的概况。
(2).南经济开发的原因以及开发简况。
课后小结: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并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南朝的更替。掌握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目标: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简述西晋的建立、统一、灭亡的历史史实。
2.写出内迁少数民族的名称及时间。
3.淝水之战
(1)背景:东晋建立_____。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_____。
(2)战争概况:时间_____。
地点_____。
双方_____。
结果_____。
影响_____。
4.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的原因和条件: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2)开发的成就:_________。
(3)开发的时间和地区:_________。
(4)开发的深远影响:_________。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学以致用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这里的江南主要是指哪些地区?
2.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3.你能用史实说明“民勤本业”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4.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合作互助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2.你知道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有哪些?为什么拥有八十万兵力的前秦在淝水之战中会失败呢?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阅读课本"活动与探究第一题请回答:
1.在地图上用箭头画出民族流动的趋向。
2.请说出这一时期民族流动的时间、方向、影响。
四、知识整合
五、巩固练习
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被哪一个政权最后结束的?( )
a.魏 b.吴 c.蜀 d.西晋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最有关系?(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劳动者素质高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3.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发生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末年 c.汉武帝时期 d.西晋后期
4.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a.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
5.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淝水之战发生在四世纪末 b.在人民的支持下符坚率军攻晋
c.前秦失败 d.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江南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也普遍推广于( )
a三国时期 b 西晋后期 c东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7.列举古代历史上出现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
六、中考链接
1.(•泉州)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2.(•莱芜)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眉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其中,至今还存在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族 b.羌族 c.鲜卑族 d.氐族
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其原因是什么?
(2)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待农业生产的措施与秦朝相比有什么不同?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有什么表现?
(4)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见课本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学以致用)
1.长江中下游一带 包括福建广东
2.(1)自然条件优越
(2)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安定
(4)人民辛勤劳动
3.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大片荒地垦为良田 稻田开始使用绿肥 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小麦推广到江南。
4.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合作互助)
1.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内部发生了争夺皇位的斗争,民族矛盾尖锐
2.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等
原因:前秦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东晋内部团结,指挥得当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1.见图
2.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西晋以来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影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五、巩固练习
1.d 2.c 3.d 4.c 5.b 6.b
7.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六、中考链接
1.c 2.d 3.b
4.(1)铁农具、牛耕的发明和推广。
(2)秦朝赋税和徭役沉重,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西汉初年,统治者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主张发展农业生产。
(3)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4)改进生产工具,重视农业发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持社会稳定等。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3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西晋短期统一;西晋的起止年代、西晋短命的原因;"五胡"内迁;人口大迁徙。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方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生活、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采取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他们的反抗等因素的归纳,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原因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通过对人口迁徙的原因、结果的分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的是社会动荡所造成的,其结果却是客观上推动迁徙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使学生明白其中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思想方面: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使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了解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在历史上交缠错综的表现,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由此建立正确的民族观,特别是民族平等的观念和情感。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各族内迁与人口大迁徙、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三国鼎立中的三个国家是何时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再进一步提问:那么三国鼎立中,你认为哪一个国家最有可能统一全国?为什么?估计学生会回说:魏国。因为曹魏的发展超过吴和蜀,实力最强。教师进一步引导,在三国的角逐竞争,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能够统一,那么,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兴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装病麻痹曹姓权贵,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到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时候,篡权的野心暴露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总结出司马氏统一的三个步骤:①是公元263年魏灭蜀;②是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西晋;③是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各族内迁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五胡”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政策
内迁各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在长期的接触中,互相学习,逐渐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这是历史的进步。并借此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3、西晋的灭亡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的奴役和剥削的政策是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教师采取顺果推因的方法,提出“西晋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教师指导学生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两方面思考。 (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
二、淝水之战
1、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首先提问:十六国时期,在北方的15个政权中,有没有哪个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如果有,它统一北方的时候,南方与之对峙的是哪个政权?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估计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回答出: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过黄河流域。与之对应的南方政权是东晋。教师继续提问:前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他的领导人是谁?他想不想统一全国?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出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大的战争。前秦王苻坚无视内部不稳,降将思乱,民疲兵倦的状况,恃众轻晋,单路突进,战线太长,分散兵力,缺乏协同,对朱序等人的活动没有察觉;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急于决战,导致大败;东晋则临危不乱,上下一心,一致抵抗,主将指挥若定,并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淝水之战后,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以表格总结)
交战双方领导人结果胜利、失败的原因影响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提出问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这是为什么?①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在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④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总结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农业: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南方稻米产量超过北方,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水碓、水磨广泛使用,
围湖造田;手工业: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到。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纸的生产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很大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直接指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城市繁荣。
教后感: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4篇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设计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 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二、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
(一)课前导学
了解本地区是否经历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的痕迹?
(二)教学渗透点
1.学生分小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解决几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并关注自己家乡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使学生获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经济的情感认识。
三、教学资源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活 动
引入新课
师生互致问候。
“开发”是一个在我们日常交流中比较常用的词语。今天老师要看看同学们的大脑中储存了多少个带“开发” 的词语或短语?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含有“开发” 的词语或短语。
大家说了这么多含“开发” 的词语和短语,可什么是“开发” 呢?
“开发” 就是发掘、挖掘、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目的地进行发展的行动。因此开发的重点在发展,开发意味着发展。今天我们来学习了解15XX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的开发行动——“江南地区的开发”。
板书: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开发” 一词的含义。
南地区的开发
1.历史上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情况如何?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的第24页。以4人小组为单位一起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解决两个问题:
(1)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
(2)本次开发取得了哪些成果? 学生分小组阅读“江南地区的开发” 图,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或发现疑问。
2.小组之间交流研读成果。
关于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图例来分析本课所指的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成果,在指导学生看图例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全面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并指导学生归类整理。
归纳并板书
(1)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
让学生在反复读图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准确把握江南地区的概念。
让学生在图上获取江南地区开发的成果,即表现在:兴修水利、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手工业有了发展等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并归纳。
3.引用史料,对比感受江南地区开发前后的巨大变化。
本次开发成效显著吗?历史上有什么样的记载?
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 中司马迁关于江南地区落后状况的描述,及教材所引《宋书》中关于江南地区开发后的状况描述。
请同学们继续读图,看看我们的家乡是否经历过本次开发?
本次开发发生在历史上的什么时期呢?转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 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的历史史料,学习用史料证实历史观点或结论的方法。
指导学生进一步熟悉根据方位读图的方法。学生发表观点时,教师要关注他们观点形成的依据。
分析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1.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时间。
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时间概念,便于从宏观上把握历史。 学生明确本次开发的时间:三国时期开始。
2.讨论:“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能够得到开发”?
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为什么不早不晚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起来?
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是指导学生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二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为本课其他知识的学习做进一步的铺垫。
师生讨论、归纳整理并板书:
江南自然条件好,人民勤劳
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由发言,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明确:
江南地区的发展是因为三国以后北方汉族人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发展的关键是劳动力的增加、先进的生产技术。
学习“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等内容,了解北方战乱的情况,深刻理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据史书记载,这次南迁人口近百万,占当时在籍人口的1/6。俗话说:故土难离。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人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到并不富裕的江南地区去了。
密切关注学生的回答,抓住学生回答的问题,设计连环问,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学习了解第一目、第二目。 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学生此时可能只会回答到北方战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地抛出如:北方有战乱,难道南方就没有吗?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用“问题解决” 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教材中“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少数民族” 以及淝水之战等内容,然后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阅读课文的第一目、第二目,形成对三国到南北朝这段历史的整体印象。
对政权的具体更替情况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应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这一历史特征。 阅读教材,形成对这段历史的总体印象——北方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南北分裂。
2.提出问题:如果有时光隧道,让我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我有搬迁到江南的条件,可是不愿意离开故土,因此在南迁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现在请各位同学为我出出主意。
问题的提出是考查学生对北方的战乱情况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迁移知识,用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无法安居乐业的观点说明南迁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是否认同了和平、安定是人民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
板书:北方战乱
(3) 课堂气氛活跃、轻松。
讨论后,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的交流中,师生形成认识:北方长期的战乱,人民无法安居乐业,南迁到自然条件较好,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的南方是当时人们的必然选择。
3.学生讲述“淝水之战”,了解淝水之战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用“大量的人口迁移到江南,江南就没有战争吗?” 的问题过渡到“淝水之战” 一目的学习。
关于淝水之战,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1)淝水之战的大致经过;
教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2)淝水之战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3)淝水之战留给人们的教训和启示。
教师可以视学生能力、教学时间等因素,在课堂上灵活安排此讨论。 学生思考、交流。
淝水之战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
发展创造了条件。
引导学生从淝水之战的目的、战争的过程及结果等方面思考。
4.归纳总结。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北方陷入严重的战乱。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南北分裂。
北方的长期战乱,迫使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的勤劳,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板书:
讨论
1.历史上这次人口南迁在本地留下了哪些痕迹?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我们现今的开发活动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和借鉴? 从地名、姓名、传说中收集。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从南方、全国整体经济格局的变化等方面考虑。学生想到即可,
不做过多、过深要求。
师生从环境、技术、人力等方面进行探讨,概括总结。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5篇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朝;士族;江南经济的发展。
2.要求学生认识:
①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南迁的北方劳动人民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士族是一群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它的所作所为,为它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凡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剥削阶级或阶层,必将被社会历史发展所淘汰。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析南朝的政治、经济特点,使学生明了南朝在动荡中发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重点和难点:士族和江南经济的开发是本课重点。九品中正制和士族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准备:投影仪、挂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何在?(苻坚伐晋,上下反对,军心不齐,恃强骄傲,临阵胆怯,指挥失当。东晋军队作战勇敢,指挥得当。)淝水之战的影响如何?(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东晋乘机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2.导入新课淝水之战为东晋恢复中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东晋统治者并没有乘胜逐北、收复中原的大志。他们满足于偏安局面,热衷于内部斗争,结果使得淝水之战后收复的失地先后丢失。此后,政治更加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东晋政权的灭亡已指日可待了。
3.讲授新课
1.刘裕建宋,南朝开始(板书)420年,东晋大将刘裕代晋称帝,建国号宋。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2.宋齐梁陈的更替(板书)自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70年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历史上总称南朝。同学们看课本第148页上的《南朝表》,讲出南朝开始和结束的年代、开国皇帝、国号和都城。(420年至589年。宋朝刘裕;齐朝萧道成;梁朝萧衍;陈朝陈霸先。各朝都城皆在建康,今南京。)现在再请同学们看“宋齐梁陈更替”一节,找出南朝政治经济的特点。如果仔细看书,就可发现,这四个朝代有不少相同之处。
①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建都,是都是偏安的朝廷。
②宋齐梁陈的更替都是由军事将领夺取政权来完成的。
③各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最长的宋朝59年,最短的齐朝23年。
④疆土越缩越小,到陈时缩至最小,力量也很弱小,终至灭亡。看到这些相同处后,请同学们说,南朝政治上的特点是什么?(政治是动荡的。)很对,南朝的政治特点是动荡,但南朝的社会经济确有所发展,特别是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豪门贵族的势力在南朝时仍然很大。豪门贵族自魏晋以来叫士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士族的由来、演变和特点。
3.江南经济的开发(板书)三国孙吴时,江南经济已得到开发。孙吴地区富庶,大批北方劳动农民逃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现在请同学们看“江南经济的开发”一节,对比孙吴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下:
①无论是孙吴或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两次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两次开发江南时,由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
④两次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江南多水,如孙吴时就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东晋南朝时,发展水稻生产,发明水磨,推广小麦种植,在此基础上发展冶铸、缫丝、制瓷、造纸业等等。
⑤不同之处是:孙吴时,江南的开发仅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挂出小黑板,上有《南朝经济发展简表》)。
请一位同学上来讲解后,教师再作讲解。
4.复习巩固
先由教师简述本课主要内容,再请三位同学简述下面三个问题。
(1).齐梁陈更替的概况。
(2).南经济开发的原因以及开发简况。
课后小结: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6篇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记忆西晋、东晋的建立。熟记“五胡”及内迁的情况、淝水之战的结果及原因。复述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让学生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分析造成战争结果的原因。
3、通过学习江南经济发展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的灭亡:公元3XX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2、表现;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知识网络:
西晋 1、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2、统一:时间
3、五胡内迁: 、 、 、 、
4、灭亡:时间 、被 族所灭
东晋: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淝水之战:背景:前秦政权建立
经过:
结果:
灭亡: 年,被 建立的 (政权)所灭。
江南经济发展:原因:1、
2、
3、
表现:
意义: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从它的短暂统一到快速灭亡可吸取什么教训?
2、为什么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3、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交战些战例,你得到哪
些启示?
四)、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 )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 c西晋代魏 d少数民族的内迁
2、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3、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4、西晋从统一到灭亡持续了多少年 ( )
a XX年 b 36年 c 50年 d 37年
5、西晋时,一位商人想到都城做生意,他应该去 ( )
a洛阳 b长安 c建业 d成都
6、下列哪些内容能体现出西晋的历史状况 ( )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②短期统一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④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西晋衰落的原因是 ( )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②匈奴族的内迁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④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 ( )
a东吴 b西晋 c东晋 d东汉
9、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 )
a司马懿和司马昭 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d司马炎和司马昭
10、在4世纪后期建立了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羌
1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
a东晋和北魏 b东晋和前秦 c西晋和前秦 d西晋和北魏
12、淝水之战同下列历史上几次战役相似的有 ( )
①围魏救赵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 )
a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14、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淝水之战发生于4世纪的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d东晋军队大败前秦
15、下列对淝水之战后的局面表述错误的是 ( )
a前秦统治迅速瓦解 b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局面
c立即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16、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1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XX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18、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 )
a东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西晋末年 d东晋南朝
19、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 ( )
a春秋、战国b三国、南朝c三国、两晋、南朝d春秋、战国、魏晋
20、下列王朝中,其统治与西晋最相似的是 ( )
a夏朝b 西周c秦朝 d西汉
21、读右图,回答以下问题
(1)这是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请你列举出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哪一支在什么时间灭亡了西晋政权?
(3)请你写出西晋建立与灭亡的时间,并分析西晋为 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4)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分析有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实现了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统一?
22、识图题
请回答:
(1)此图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3)在这次战役中有很多著名的成语,你能说出此图是什么成语,你还能说出哪些?
(4)请再列举出与这次战役特点相同的我国历史上的另外三个战役的名称。
(5)这次战争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五)巩固总结;
你的收获:——————————
你的困惑:————————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7篇
下面是小编提供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课文《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欢迎阅读借鉴!
《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第19课,主要介绍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在上节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的基础上,讲述了南方地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全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做好了铺垫。教材内容始终围绕着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这一历史线索,在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巨大历史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进步因素。由此可见本课在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1)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教材,帮助学生梳理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前秦与淝水之战以及南朝的简单概念。使学生对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的发展有基本的了解。(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并且探究江南地区能够开发的原因。
对于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安定和民族团结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到经济开发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中淝水之战以及江南地区开发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其中江南地区的开发也是本课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以上情况,我将江南地区的开发设为本节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兴趣广泛,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富有趣味的教学环节,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到这一节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与此相关的历史地图、成语典故较多,学生从故事、影视等渠道已有所了解,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联系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拓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
三、教法与学法:
本着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耳去倾听,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史料读图、分析归纳法等学法,调动学生多重感官,达到“看——思——演”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我采用问题导入,为了切合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对于本课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出示《史记》与《宋书》中反映江南状况两种决然不同的史料, 在学生阅读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两位史学家生活相差的几百年之间,究竟什么事情使江南地区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这一纷乱动荡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在讲新课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对前两个子目的内容快速阅读,并填写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发展图表,使学生对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局势有一个全面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填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西晋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50年?由此进入第一个子目“西晋兴亡和内迁的各族”进行学习。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在学生刚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魏吴政权对峙图” 和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歇后语,使学生了解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以及灭亡时间等基础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其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掌握西晋兴亡的史实。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前面所提出问题:西晋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50年? 探究西晋灭亡的原因。
【设置依据】这个问题的设置,侧重分析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状况,为讲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纷乱和下节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通过讲述“石崇斗奢”,“百姓何不食肉粥乎?”“蛤蟆当属官家还是私家”等典故,引用《资治通鉴》“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的史料,使学生认识到西晋贵族生活的奢侈腐化。通过展示“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和流民起义”图,让学生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人南迁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奢侈腐化”、“内部争斗”、“民族矛盾”三大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
西晋灭亡后出现北方五胡乱华,南方政权统一,展示“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引出第二个子目淝水之战。
二、淝水之战
在淝水之战这一子目学习中我设置了阅读课本与小小故事会环节,首先出示前秦和东晋政权对峙图,让学生结合课文找出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双方实力对比、结果。)掌握淝水之战的基础知识点。
采用小小故事会的形式,“说说你所知道的淝水之战中的故事” 引导学生结合《淝水之战形势图》、根据自己读过的《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等书籍,回顾历史知识和相关成语故事,讲述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这样既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参与学习,又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苻坚拥兵80万,却不能统一江南?探究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进一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结合课本113页活动与探究2,让学生思考与判断,找出与淝水之战相似的战争,总结以少胜多的经验教训和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图,帮助梳理本课线索,使其认识到这时期政权更替的特点:北方—政权并立割据混战,但南方—政权统一相对稳定。“北乱南稳”的局面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可能,进而进入第三个子目“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学习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子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和“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这两个问题,我分别设计了富有趣味性的历史情景剧“穿越时空”和“读史书,看江南”环节
下面我谈一下历史情景剧的具体设计:
全班模拟召开“黄河流域乱如麻,北方人民要搬家”的家族会议。
将全班分为三组,进行身份模拟和合作探究。
第一组模拟的身份去过南方的族人,通过他们对南方自然环境如何优越的描述,激发全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图片的形式对南北自然条件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晰了解,在农业社会时期,自然条件这个客观因素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制约性。
第二组模拟的身份是家族中服过徭役和当过士兵的族人,通过他们对民族争斗,人丁锐减,士卒厌战,赋税增加的生活现状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南迁,使学生理解和平才是安居乐业的前提。从社会条件方面了解南迁的原因
第三组模拟的家族中的长者, 对“究竟要不要南迁、如何南迁、需要带什么、南迁之后如何发展等问题”与族人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展开积极讨论,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史事。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南北双方生产生活优劣条件所在,南迁能带去的先进生产工具与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促进南方从落后走向文明,但也要克服安土重迁等思想困难,充分论证南迁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人口条件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进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全面的思维。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指导,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拓宽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江南地区开发的全过程。
对于 “江南地区开发后的表现”这一内容,我设置了“读史书,看江南”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运用“自主阅读”和“史料研读”的方法来学习相关知识。重点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文小字部分的阅读以及对这一则史料的分析,进而展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相关物件,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开发后的表现和影响,既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回首导入,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与沈约《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不同描述,通过本节课学习自然解决了为何几百年间江南地区变化如此之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
讲授新课后,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线索,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几道选择题进行课堂练习,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然后展示江南地区从蛮荒之地发展到到今天繁华都市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江南地区开发的重大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联系的历史观。
四、【课外拓展】
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拓展,让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人口流动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对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课后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是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8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西晋的兴亡和内迁各族。
2.掌握东晋、前秦的建立和淝水之战。
3.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动乱对社会经济所起的破坏作用,培养学生从社会大环境中去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西晋八王之乱的学习,使学生明白: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
2.通过对内迁各族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每一个民族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通过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1.淝水之战。
2.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
1.这一历史时期历史发展线索。
2.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方法
1.歌谣导入法。可以用歌谣的形式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线索讲清楚,从而带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特点和导入新课。
2.讲述法。对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和淝水之战等内容,采用讲述法好些。
3.图表法。由于本课线索复杂,又涉及较多的空间概念,故而用图表法,增强直观性。
4.讲解法。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可以适当讲解,因为这一目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用此法会好一些。
5.联系现实法。主要是经济重心南移。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和《淝水之战形势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属于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入语例示二]
今天的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那么,汉朝时的江南的经济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汉朝以后,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来看三个成语:先看“投鞭断流”。它是用来形容军马众多的。在特定语言环境下,也用以形容自恃自信。再来看“风声鹤唳”。它用来形容有一点风吹草动和声响,就惊恐慌乱起来。第三个成语是“草木皆兵”。它用来形容惊慌时疑神疑鬼。(把三个成语都写在黑板上)同学们知道吗?这三个成语都出自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两个政权之间的一场战争。那么,淝水之战的背景是什么?淝水之战中双方胜负如何?淝水之战对当时的南北双方都有哪些影响?学完这一课后,我们就会解决这些问题的,下面我们来看详细内容。
[导入语例示四]
请同学们先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三国两晋南北朝歌诀
黄巾起事东汉瘫,群雄割据起战乱。
三国鼎立魏蜀吴,分裂割据六十年。
西晋代魏灭蜀吴,统一时间太短暂。
东晋偏安于江南,十六国家乱中原。
宋齐梁陈称南朝,三魏齐周北半边。
分裂二百七十载,统一江山隋朝建。
同学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到589年,即从曹魏政权建立到隋灭陈统一全国,历时三百六十多年。这段历史头绪繁多。政权更迭频繁,除西晋短期统一外,主要是封建国家的大分裂时期。掌握这个时期的朝代顺序,是学习这段历史的首要问题。关于三国的历史,我们前面已经学过,根据这首歌谣里的顺序,三国结束后应当是西晋王朝开始。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西晋的兴亡和取代西晋的东晋和十六国的历史。
[板书]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魏灭蜀汉和司马炎建晋灭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把三国到西晋一段历史的线索先理顺。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请一个同学起来复述一下从三国到西晋的逐步演变。
[学生复述]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首先是魏灭蜀汉,然后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在公元266年代魏建立了晋朝。最后,280年,晋灭孙吴政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师引导]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知道三国后期,在历史舞台上活动的主要人物在蜀国方面来讲有诸葛亮、姜维等人,在魏国有司马懿父子等。下面,请同学们讲一讲关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故事,看一下大家对这段历史的熟悉程度。
[学生讲述]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交战,司马懿吃了败仗。他退回营寨,坚守不出。蜀军到他营前百般叫骂,司马懿吸取了从前的教训,充耳不闻,并命令众将官,不许前去迎战。诸葛亮为长远打算,让蜀兵在渭河南岸的土地上开荒种地,以充军粮。两军就这样相持了很长时间。
诸葛亮见司马懿拒不出战,便用了一个盒子装了妇人用的头巾和衣服,并写了一封信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信中写道:你身为魏国大将,竟不能率部下与我一决雌雄,而缩在营中不敢出战,这和妇人有什么区别,不如穿上我给你送去的这些衣服,回家享清闲去吧。司马懿看了以后虽然怒火中烧,但还是控制住自己,并很隆重地招待了来使。为了从来使口中套得蜀军的虚实,司马懿假装热情地对来使说:“诸葛丞相每日忙于军务,身体还好吧?”来使说:“丞相每日都早起晚睡,事必躬亲,近来他的胃口不好,只吃很少的饭。”使者走后,司马懿对他的手下说:“诸葛亮每日军务繁忙,可吃饭休息都不好,我料他不能再活多久,我们只要坚守营寨,蜀军会不战自退。”
果然,诸葛亮因长期操劳,积劳成疾,不久逝去。蜀军退走,司马懿也退兵洛阳。(如果学生愿意,可以在课后组织故事擂台赛)
[教师讲解]诸葛亮死后,蜀汉开始衰落。继续执政的蒋琬、费祎基本上遵循了诸葛亮的各项政策,蜀国尚能维持较安定的局面。253年,费祎被魏国来降的郭修刺杀。此后,侍中陈祗和宦官黄皓相互勾结,干预朝政,政治日益腐败。大将军姜维于艰难中继续诸葛亮的未竟之业,派兵屯守汉中。自己亲统大军多次伐魏。由于刘禅昏庸,黄皓等从中作梗,姜维的北伐毫无进展,反而劳师动众,国力更趋衰弱。
263年,魏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亮分兵三路,大举攻蜀。钟会率10万大军为主力。由斜谷入汉中,姜维率蜀军主力于剑阁防守,双方激战。邓艾率3万军出阴平道,行无人之地700余里,南下江油(四川江油北),在绵竹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激战,诸葛瞻阵亡。魏军直逼成都。蜀朝廷一片混乱。光禄大夫谯周建议刘禅举国投降。他说:“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投降后,后主尚可封爵延年。”于是刘禅出降,蜀亡。这时,姜维伪降钟会,跟随进军成都。次年,钟会想叛魏自立为王,姜维伪与钟会合作,准备乘机恢复蜀国,后事败自杀。刘禅被送至洛阳,封安乐公。
[教师引导]刘禅在位,昏庸无能,无一贡献。但也有两大好处,一是充分信任诸葛亮,政事咸委于他,使诸葛亮的治蜀方略能够实施。二是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我想问大家的是这个成语叫什么?
[学生回答]“乐不思蜀”。
[教师引导]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
[学生回答]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都城洛阳。一天司马昭问他想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矣。”
[教师讲解]司马懿是河南温县人,出身于著名的世族豪门。初为曹操起用,但受压抑。明帝时地位提高。明帝死后,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与大臣曹爽受诏共同辅政。后在洛阳发动了政变,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掌握了朝廷大权。此后,曹魏政权为司马氏所左右。司马懿死后,先由其子司马师掌权,后由司马师之弟司马昭掌权。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自为相国,称晋公,接着封晋王,完全控制了魏国政权。他杀名士嵇康,肃清异己势力,加紧废魏准备。265年,司马昭死去,其子司马炎继为晋王。266年,司马炎在洛阳南郊设坛,召集百官,并有匈奴单于等万人参加,举行登基大典,宣布代魏建晋,改元泰始,都洛阳,是为晋武帝,史称“西晋”。
西晋建立后,在司马昭灭吴准备的基础上,于279年,令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帅杜预、王濬等军20万,兵分六路,大举伐吴。280年正月,王濬从益州顺流而下,烧毁拦江铁索,直抵建业城下。其余几路军马也同时并进,一路上“兵不血刃,攻无坚城”。这时,吴末帝孙皓率太子等人,自缚囚车,到晋军营中请降。吴国灭亡,西晋统一全国。孙皓被押送洛阳,封为归命侯,284年病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投影。
[投影显示]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间几回伤亡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写的就是西晋灭吴,王濬率军东下的情景。作者借怀古来讽喻现实。
[教师过渡]西晋统一全国后,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也趋于安定,但好景不长。由于司马炎的滥封,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各割据势力之间争夺权利、展开混战。给社会带来了很大损失。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板书]2.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皇族争夺皇位的斗争
[教师引导]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特别是晋惠帝时此种现象更甚。生活腐化,争夺皇权的斗争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使西晋短期而亡。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段和小字内容,对这一时期的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西晋建国后,统治集团日趋腐朽。开国皇帝司马炎就很荒淫。灭蜀、吴后,把刘禅、孙皓宫中的美女送往洛阳,使他的宫女近万人。他还公开卖官。得钱都入私囊。继位的晋惠帝是个白痴,昏庸不堪。他在华林园听到蛤蟆叫,问左右:“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听到许多地方发生灾荒,人民多被饿死,却问,为什么不吃肉粥?这样的人执政,国事腐败可想而知。最高统治者如此,官僚贵族都竞相奢靡,腐化成风,太傅何曾每天吃饭的钱要花上万,仍然没有下筷子的地方。晋武帝有一次到常山公主府上作客,感到王济(常山公主丈夫)家的猪肉味道特别鲜美,吃完后赞不绝口。一问才知是用人乳喂大的。官僚石崇请客,命美女劝酒,如客人饮酒不尽,他便以劝酒不善而杀美女。有一次因一个客人不肯饮酒而连杀三名美女。石崇的厕所,也布置得十分华丽,洒以香粉,并有美女在厕侍候。石崇曾与皇亲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以白腊当柴烧;王恺用素丝布作步障四十里,石崇就以锦作布障50里;王恺涂墙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晋武帝看他的舅父王恺不能取胜,就暗中支持,增他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拿到石崇面前夸耀,石崇顺手把它打碎,然后叫仆人拿出三四尺高的珊瑚树六七株来,任他挑选。这种情况在当时比比皆是,因此有人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而这种意见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上层统治者足够的重视。
[教师引导]统治阶级内部的奢侈腐化,加剧了西晋统治的危机,而皇族内部为争夺皇权而进行的斗争,则加速了西晋的灭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斗争的简单过程。
[教师讲述]我们还从一个成语开始,这个成语叫“狗尾续貂”。它是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但这个成语的来历却与这场争权斗争有关。
司马炎称帝后,认为曹魏政权外无屏藩,所以孤立而亡。于是大搞分封制。封司马氏27人为王,诸王镇守要冲,逐渐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集团。这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司马炎死后,白痴皇帝惠帝即位。由他的外祖父杨骏辅政。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想掌握朝廷大权,受杨骏排斥。贾南风在291年三月发动宫廷政变,让掌握禁军的楚王司马玮杀死杨骏,逼死杨太后,株连数千人。不久又杀掉辅政的司马亮,又杀掉楚王司马玮,控制了朝政。299年又想废太子,不久把太子毒死。车骑将军司马伦以替太子报仇为名、杀贾后、夺取政权、逼退惠帝,自己即位。即位后,滥封官员。由于所封官员人数过多,本来官帽应该用貂尾装饰的,现在只好使用狗尾巴代替,这就是成语“狗尾续貂”的来历。司马伦即位不久即遭到其他诸王的反对,各王之间互相厮杀,这场战火从宫廷燃到地方,从洛阳烧到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一直持续到3XX年。
这场战争,前后持续XX年,中原和关中地区惨遭破坏,社会经济损失严重,北方人民生灵涂炭,西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教师过渡]同学们请看《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看一下图中的几个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民族我们从图上看,它们主要分布在黄河的中上游地区和北方地区。那么,这些民族什么时候开始在这些地定居?它们和今天这些地方分布的民族有何关系?下面我们来看详细内容。大家先看书,对基本内容先作一个了解。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东汉以来。居住在西、北边境和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由于本身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长期与汉人友好往来,逐渐走向定居生活,不断向内地迁移。魏晋统治者为了补充兵源和内地劳动力,也常强制他们入塞。这样,西从青海、甘肃,东到辽东,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内迁,主要是刚才我们在图上看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史称“五胡”。
五族内迁后,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XX年西晋灭亡。这就是我们讲的五族内迁和西晋灭亡。
[板书]3.五族内迁和西晋灭亡
[教师引导]看课本上第一个“动脑筋”栏目,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大家可以充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答]西晋短期灭亡的原因有三:一是统治阶级内部奢侈腐化,政治腐败;二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三是五族内迁,民族压迫严重,民族矛盾激化,最终灭亡了西晋。
[教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历史开始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是何时由谁建立的?十六国又是怎样一个概念?课本上提到的“淝水之战”又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下面将要解决的。
[板书]二、淝水之战
1.东晋的建立和前秦统一北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淝水之战”目下的内容,看书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东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二是东晋建立时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三是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四是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为什么不能统一江南?(这些问题用投影打出,供学生看书时参照)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东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教师提问]东晋建立时,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学生回答]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教师提问]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学生回答]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教师指导]关于淝水之战的过程及结果,我们过一会再讲,现在先看一下前面三个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淝水之战的背景。
[教师讲述]在西晋未年大乱之际,西晋统治者中的许多人都考虑在江南预留退路。3XX年,东海王司马越安排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王导为谋主,镇建业。317年三月,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的消息传到建业,司马睿称晋王,第二年称帝(晋元帝)。都建康(即建业,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史称东晋。东晋建立后,由于内部矛盾重重,故造成了政治不稳,无法全力北伐等严重后果。
在东晋建立时,北方陷入严重的混乱之中,从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一百二十多年间,先后建立了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一共十六个。史称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政权混战不断,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
前秦是351年建立起来的一个氐族政权。苻坚即位后,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严行法制,打击豪强,整顿吏治,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等措施的实施,使前秦势力很快发展起来。到四世纪后半期,就统一了北方地区。
[教师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以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为重。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并且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板书]2.淝水之战
[教师引导]刚才已经让同学们看过了“淝水之战”目下的内容,大家对淝水之战的过程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这一目下的对于淝水之战描写的小字内容。概括出其中包含的三个成语。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里面包含有三个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讲一下淝水之战的过程,使我们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挂《淝水之战形势图》)
[学生讲述]383年,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从各地一起向南进发。开始了伐晋行动。出发以前,苻坚非常骄傲,对部下说:我有强大的军队一百万人。文武如林,摧毁晋朝,如风吹落叶一般。而且出发前,连东晋皇帝、宰相俘虏后的官号、公馆都准备好了。晋廷听说苻坚率大军南下,多惶恐不安。宰相谢安沉着冷静,调度有方,首先使晋军在距洛涧25里的地方停了下来。苻坚这时正好截获一份晋军困难的情报,便把大军丢在项城,亲率精骑八千,兼程前进。并且派东晋降将朱序劝降,哪想朱序把秦军实情告诉了东晋将领。东晋军主动出击,歼灭秦军1.5万人,并把大军推到淝水东岸与秦军隔河对峙。苻坚登上淝水西岸的寿春城观看形势,见晋军队伍严整,又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皆是晋兵,不觉面有惧色。秦军逼淝水立阵,晋军不能渡河。谢玄(东晋将领)使人告知苻坚之弟苻融要求秦军后移,让晋军渡河决战。苻坚企图在晋军半渡时发动突然袭击,便挥军后撤。不料队伍因此大乱,朱序又在阵后大呼苻坚败了,于是秦军一退不可复止。苻融被杀。苻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逃回淮北。及到洛阳,检点余众,只剩下十多万人。
(学生讲述难度如果较大,则以教师讲述为主,而且要结合挂图,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空间概念)
[教师引导]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答案一: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
答案二: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作认真准备。
答案三: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
[教师讲解]淝水之战是前秦企图统一全国的一次战争。综合当时各方面的情况看,统一的时机和条件显然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苻坚倾全国兵力,想一举吞灭东晋,从战略上说是错误的。苻坚对形势和双方力量的错误估计,以及指挥上的失误,造成了晋胜秦败的结局。这里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的是课本上“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意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一句,这说明前秦军心极端不稳,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则是民族矛盾。因此,民族矛盾在前秦失败的原因中占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师过渡]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一场大的战争。结果对双方影响非常大。因此,掌握淝水之战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段历史的发展脉络。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的叙述。
[板书]3.淝水之战后的南北形势和南朝的统治
[教师讲解]淝水之战进一步确定了早已存在的南北对峙的局面。东晋的胜利,使南方避免了一场大的混乱和破坏,经济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前秦的失败,使一个主要靠军事强力维持的北方统一政权迅速瓦解,在统一政权掩盖下的各种矛盾又充分展开。420年,东晋被刘裕建立的“宋”取代,以后,又逐渐经历了齐、梁、陈几个王朝,在历史上被称为“南朝”。
[教师过渡]宋、齐、梁、陈期间,由于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故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最后一个问题:江南地区的开发。
[板书]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目内容,首先从中间寻找出三国以前南方的发展状况和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还非常落后。
[教师补充]我们可以看课本引言框中的内容。司马迁在《史记》描述汉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这说明,江南地区在汉朝时还没有得到开发,只是原始的农耕经济,商业也不发达。
[教师提问]从课本上看,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一是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二是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他们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三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四是经过南北双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回答时,如果学生回答不完全,教师可作补充)
[教师引导]那请同学们再回答一下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解释材料)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答]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帛、布可以供天下人穿用。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教师讲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到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完成,从此后北方经济再也没有超过南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里,我们讲了几个问题?请大家集体回答。
[学生回答]讲了四个,江南地区开发以前的情况,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教师小结]下面,我们把这些内容都放在一个表格里,作为这一目的一个小结。
[板书显示]
开发前开发原因开发表现开发影响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非常落后江南雨量充沛,气候湿热,土地肥沃,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兴修水利,开荒变良田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为躲避战乱,北民南迁,江南战争少,社会秩序安定以种水稻为主,稻田开始推广绿肥、牛耕和粪肥
经南北人民辛勤劳动,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小麦种植在江南得到推广
[布置作业]
1.下列政权中,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a.曹魏b.前秦c.东晋d.西晋
答案:c
2.淝水之战与下列哪一次战役相似
a.牧野之战b.桂陵之战c.赤壁之战d.垓下之战
答案:c
3.建立东晋的皇帝是
a.司马懿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
答案:d
4.“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说的是哪一位皇帝
a.司马炎b.司马睿c.苻坚d.苻融
答案:c
板书设计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魏灭蜀汉和司马炎建晋灭吴
2.统治集团的腐朽和争夺皇位的斗争
3.五族内迁和西晋灭亡
二、淝水之战
1.东晋建立和前秦统一北方
2.淝水之战
3.淝水之战后的南北形势和南朝的统治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开发前开发原因开发表现开发影响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非常落后江南雨量充沛,气候湿热,土地肥沃,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兴修水利,开荒变良田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为躲避战乱,北民南迁,江南战争少,社会秩序安定以种水稻为主,稻田开始推广绿肥、牛耕和粪肥
经南北人民辛勤劳动,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小麦种植在江南得到推广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9篇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比较频繁,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中的相关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对东晋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综合事物的能力,理解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南迁的劳动人民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进一步增加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江南地区的开发,除了劳动力增加这一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由此进一步认识生产力决定作用在社会进步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教学要点
一、东晋的偏安
二、南朝的政治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农业开发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3.江南手工业的显著发展
4.江南商业贸易和城市的发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本课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温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八王之乱后我国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特别要指出,八王之乱的破坏,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不仅直接导致西晋灭亡,而且引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由此导入新课。
三、“东晋的偏安”一目,在修订大纲中,是阅读内容。教师不必细讲。但是,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后边的内容,也可略作串讲。包括讲述东晋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概括出东晋王朝的特点,突出它的软弱性。造成软弱的原因,一是政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贵族官僚地主与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二是东晋政权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十六国的威胁,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课本中的插图是反映东晋社会生活的,有助于学生对东晋政治加深认识。
四、“南朝的政治”一目,也是修订大纲中所列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灵活处理。如时间充裕,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串讲。如可以悬挂反映南朝宋、齐、梁、陈朝代更替的《南朝表》,突出讲解两个问题:1.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强迫东晋皇帝让位,自称皇帝,建立宋。宋是南朝的第一个朝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宋武帝刘裕也是南朝众多帝王中在治理国家方面卓有成效的一个。2.概括一下南朝(宋齐梁陈)的特点,一是政局动荡,王朝更替频繁;二是南朝统治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开发与发展(原因后面再讲,这里暂不进行分析)。总之,特点里突出四个字:动荡、发展。
五、“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在讲此目前,教师可制作一张祖国政区图,在江苏南部、浙江涂上深绿色;湖北、湖南、江西涂上浅绿色;福建、广东、广西涂上淡绿色,表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晚和快慢,并把此图悬挂在黑板上。在这一目中应讲清的问题,一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这是本目的重点;二是江南经济开发的地区。在讲原因时,要突出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江南的开发是各族劳动人民的功劳。讲之前可先让学生回忆三国时期吴国对江南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西晋以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江南开发所做出的贡献。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大大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在开发的原因里面,还有一点即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讲开发的地区时,可结合本目开始时提到的那张地图来讲解。南方各省在这一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是存在着早晚、快慢以及程度上的差别。在江南的开发中,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加深交往,促进了融合。本目中的小字主要介绍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让学生阅读,不作要求。讲完此目教师可做一小结,让学生归纳一下南朝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和注释
王导
王导(276—339),东晋大臣。字茂弘。琅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士族。西晋末,为琅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318年(大兴元年),司马睿称帝(元帝),他任丞相;堂兄敦又握重兵,镇长江上游,当时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历仕元、明、成三帝。他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大地主贺循、顾荣等,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司马睿
司马睿(276—322),即晋元帝,晋代皇帝,317—322年在位。初袭封琅王,307年(永嘉元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在王导主谋下,出镇建康(今江苏南京),依靠中原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顾荣、贺循等,统治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刘曜攻占长安,他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后因王敦擅政,忧愤而死。
王敦
王敦(266—324),东晋大臣,王导的从兄。西晋末,支持琅王司马睿移镇建康,握重兵屯武昌。西晋灭亡,与王导等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以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他于322年(永昌元年)起兵攻入建康。324年(太宁二年),明帝乘其病危,下诏讨伐。他再次起兵进攻建康,在军中病死。
祖逖北伐
祖逖(266—321),东晋名将,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西晋末率亲党数百家南移。313年(建兴元年),要求收复中原,晋元帝任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以示决心。他率军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收复豫州地区。其时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
祖逖采取了正确的军事与政治的斗争策略,经过几年时间的艰苦斗争,收复了大片失地,前锋到达黄河沿岸,使石勒不敢进犯河南。在收复的区域内,祖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自己的生活也很节俭朴素。这样,收复区域内的经济便恢复、发展起来。一次,豫州群众举行盛大的宴会,用歌舞来赞颂祖逖的功绩。正当祖逖在豫州群众的支持下准备继续进军黄河以北、完成北伐统一大业的时候,已经称帝的司马睿却心怀疑惧,担心祖逖的力量过分强大而不可制约,就派了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戴渊充当都督,节制北方六州诸军事,来管辖和牵制祖逖。这时东晋朝廷内部又发生了王敦与刘隗争权夺利的斗争。祖逖忧虑交加,终于病死在雍丘,时年56岁。豫州百姓对祖逖的死十分悲痛,纷纷建立祠堂纪念他。
刘裕
刘裕(356—422),即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出身地主阶级下层。祖先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耕过地、砍过柴、捕过鱼,做过小买卖。后来成为东晋北府将领。405年(义熙元年),击败桓玄,掌握东晋的大权。出兵灭南燕,西收巴蜀。又出兵关中,消灭后秦。封宋王。420年(元熙二年),代晋称帝,国号宋。当政时期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禁止地方官吏滥收税,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召回逃亡农民从事生产,增强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力量。他建立的宋与北方兴起的北魏,成为南北朝对峙的开端。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刘裕建立的宋朝,北到山东半岛,东到夷洲(今中国台湾),南到涨海(今南海),西到今云南境内。包括青、冀、兖、梁、益、宁、交、雍、荆、相、广、徐、郑、江、南兖、南豫、东扬等州,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萧道成
萧道成(427—482),即齐高帝。南朝齐的建立者,479—482年在位。本为宋禁军将领,乘宋皇族内战,掌握军政大权,杀后废帝,立顺帝,封齐公。479年(升明三年),代宋自立。在位期间,注意提倡节俭,任用贤才,宽厚亲族。
萧衍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502—549年在位。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他重用士族,对农民剥削残酷,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崇奉佛教,大建寺院,曾三次舍身同泰寺。547年(中大同二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的归降。次年冬,侯景引兵渡江,不久攻破都城,萧衍饥病而死。擅长文学、乐律和书法。
陈霸先
陈霸先(503—559),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557—559年在位。小吏出身。549年(太清三年)在广州起兵,受湘东王绎(梁元帝)领导,讨灭侯景,任征虏将军。555年,击败北齐的进攻,受封陈王,不久代梁自立。
陈是南朝最弱小的朝代
陈霸先在世时,地方割据势力仍很跋扈。王琳盘踞湘州、郢州(今湖南、湖北境内),既勾结北齐,又勾结北周。此外,熊昙朗、周迪割据今江西一部分地方,陈宝应割据今福建一部分地方,留异割据今浙江一部分地方。这些割据势力后来被陈文帝铲除。陈宣帝时,北齐灭亡,陈朝疆域曾经一度恢复到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但不久失去淮南,始终局促在长江以南、现在宜昌以东的地方。陈朝在南朝四个王朝中统治区域最小、力量最弱。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自西晋八王之乱以来,经过东晋,直到南朝,北方人民南迁连续不断。307年(永嘉元年),晋元帝时为琅王,移镇建业,此前后有一批人南迁。311年(永嘉五年),洛阳不守,石勒南至葛陂(今河南新蔡北),又一次大量人民南渡。327年(晋成帝咸和二年),苏峻、祖约之乱时,大量人民再度南迁。369年(晋废帝太和四年),桓温北伐关中和枋头败退前后,也有许多人民南迁。383年(太元八年),苻坚南下,淝水之战时,许多北方流民渡江。东晋末年,刘裕北伐,中途退回,关中、河南得而复失,流民南渡者也很多。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南渡的人民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麦菽在江南开始推广栽植。适宜于旱作的区种法也开始在江南推行。水利灌溉系统,也在过去的基础上推广和整理。东晋时,在曲阿(今江苏丹阳县)立新丰堰,溉田八百余顷;在吴兴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县)筑荻塘,溉田千顷;在会稽句章县(今浙江余姚县东南),修复汉时旧堰,溉田二百余顷。钱塘江西岸有柳浦(今浙江杭州市东南候潮门外江千)埭,钱塘江东岸有西陵(今浙江萧山县西北20里西兴镇)埭,曹娥江东岸有南津埭(今浙江上虞县梁湖堰),曹娥江西岸有北津埭(今上虞县曹娥堰),均遏水为埭,作水楗数所,以为水位高低调节之用。
劳动人民在湖沼的四周筑堤塘,湖面缩小,无数良田被开垦出来。新开辟的湖田土壤肥沃,收获的稻米比一般稻田高得多。
绿肥
绿肥,把植物的嫩茎叶翻压在地里,经过发酵分解而成的肥料。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水磨
水磨,用水力带动的磨。多用来磨面。
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江南经济开发的地区,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发展最快,湖北、湖南、江西逐渐成为江南第二富区,福建、广东、广西经济逐渐发展。当时一个农户耕地大约在五十亩至一百亩之间(相当于现在3458市亩至6916市亩)。平均每个劳动力耕地二十五亩至五十亩左右(相当于现在1729市亩至3458市亩)。当时旱田平均亩产约相当于现在的六市斗至二市石;水田平均亩产约相当于今天一市石二斗至四市石或六市石。
灌钢法
齐梁时,上虞人谢平和右尚方师黄文庆并号为冶炼绝手。当时官营冶坊生产横法钢,百炼而成,用作刀剑极其锋利精巧。但这种钢的冶炼非常费功,成本很高,不适于生产工具的广泛需要。于是,梁朝陶弘景发明了“灌钢法”。它是把生铁和熟铁混合在一起冶炼。由于生铁含碳量高和熔点低,生铁熔化后包裹和渗入熟铁,增加了熟铁的含炭量,再经过几度锻打锤炼,挤出杂质,便成为钢铁了。
锦署
东晋南朝时,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刘裕灭后秦时,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限于成都一地了。刘宋时期,江南织工、缝工随日本使者东渡,对日本的丝织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附一:练习题提示
一、选择题:B
二、问答题:
答: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农业方面。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②手工业方面。养蚕缫丝技术提高,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冶铸水平提高,出现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③交通商业方面。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不少城市繁荣起来。
附二:本课参考书目
《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三册第四章。
《中国史纲要》(剪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三编第五章。
《南北朝史话》(程应著,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⑦⑧册。
《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龚书铎总主编)。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0篇
活动目的:
1.知识方面: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开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及其深远影响等问题。
2.能力方面: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①学生在编演历史剧过程中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热情,通过历史事实获得和平安定、民族团结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经济的情感认识。②大家共演一台戏,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
活动准备及活动步骤:
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搞清楚教学目标,学生分组(主持人、剧本创作组、表演组、无规定任务组)。
基本的活动形式:小组咨询、个别辅导、方案交流。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确定的主题,开始有选择地阅读资料,积累资料,进行思考和创作。
教师的辅导活动:以小组和个别辅导为主,分析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修订方案。注意检查剧本和解说词撰写过程中的规范,关于“傻瓜皇帝”和“淝水之战”的剧情处理,应该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
参考网站:
历史天地
上下五千年
中国文艺
活动过程:
同学们,今天这节活动课的主题是“黄河流域乱如麻、赵钱孙李要搬家”。
a:东晋十六国时期有个赵钱孙李,他出生在一个世世代代在黄河边务农的家庭,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的家世:
赵钱孙李的家世
太祖父,曾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先是在官渡之战夜袭乌巢中立下战功,后在赤壁之战中侥幸逃生,返回家乡务农。他为人精明,善于持家,精通农活,逐渐发家致富,成为当地小有声望的殷实人家。
曾祖父,在西晋八王之乱中被抓去当兵,不知所终。
祖父,在与新迁人本地的氏族人的冲突中被杀,赵钱孙李家道中落,日益穷困。
父亲,被前秦王苻坚强征入伍去攻打东晋,淝水之战后不知下落。
时局纷扰,兵荒马乱,赵钱孙李觉得实在没有办法在老家呆下去了,他想到了搬家。可是,又舍不得这块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毕竟故土难离啊!
这家到底搬还是不搬?让我们先来一起欣赏一段反映当时历史背景的情景剧,再来给赵钱孙李出出主意。
上课之前,有同学自告奋勇,为大家准备了两段精彩的历史剧,分别是《傻瓜皇帝》和《淝水之战》,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剧本内容见学生天地)
欣赏完了历史剧,大家对西晋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这家,到底搬还是不搬?请同学们发表意见。
b、c:
搬家的理由
不搬的理由
①避战祸求生存是人的本能,必须找一个能安身立命的地方去谋生求发展。
②黄河流域人多地少、战乱频繁,当时已经有很多人搬了家,赵钱孙李再不搬家就是死路一条。
③联合周围的乡亲邻居一起行动,彼此照应,集体搬迁,这样安全一些。
①搬家需要一定的资金,比如路费、饭钱等,赵钱孙李拿不出来,没有办法搬家。
②兵荒马乱的,搬家路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危险。
③中国人重乡情,留念故土,赵钱孙李远离故土去漂泊流浪实为下策。
d:表决结果,可能主张搬家的意见比较一致,也可能有少数同学坚持主张不搬家,允许保留不同意见。
e:问题二:往哪儿搬?
意见比较一致:往南方搬。
理由是:
①西、北方向,气候条件恶劣,中原人难以适应。
②东方,战乱一样频繁。
③惟一可行的方向是迁往江南,那里战乱较少,相对安定;气候条件好,适宜发展农业;地广人稀,获得土地的机会多。
f、g:
搬家的遭遇
不搬的遭遇
①在搬家路上遭遇不幸。
②迁往江南,发家致富。
①在战乱冲突中丧生。
②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与迁人本地的少数民族人民和睦相处。
教师小结:
充分肯定大家的见解。
当时有许许多多的赵钱孙李迁往江南,不仅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学生天地:
汉人南迁与南方地区的开发
早在东汉末年,由于黄巾暴动所导致的州郡割据混战,一些北方汉人已向长江流域迁徙。后因黄河流域为北方少数民族控制,战乱频繁以及晋室南迁,中原的世族和人民遂多次大批地渡淮过江,遍布淮南、江南一带。东晋初,由北方抵长江一带的汉人已有百万以上。有部分人更向福建、两广乃至越南迁移。如福建泉州城地跨晋江下游两岸,相传晋室南迁时,避居此地者多沿江而居,故称流经此处之江为晋江。
汉族的经济文化此前一直以中原地区为重心,南方地区甚至长江流域一带,原来人口较少、经济落后。三国时虽经开发,仍然比不上中原,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加快,逐渐赶上了北方的水平。
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江南既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自然环境原因。
社会历史原因是:黄河流域战乱而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中原汉族因而大举南迁,这不仅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且带来先进之生产工具与技术,使南方地区逐渐实行精耕细作、施肥灌溉,冶铁、制瓷、造纸等业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臻于繁荣。
自然环境原因是:江南地区具有发展经济必需的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江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丰沛。良好的水土条件,有利于植物和农作物生长,生产潜力大。遍布江南山林丘岗地带的红壤虽不是优良土壤,但适宜种植茶树、柑橘等经济林木。再者江南开发较黄河中下游地区晚,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远不如北方严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小。同时,由于面临广阔海洋,对外联系方便,使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并促成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最早在江南地区出现。
学生天地:
剧本一:《傻瓜皇帝》
解说:历史剧《傻瓜皇帝》,剧中的主要历史人物有:晋武帝司马炎、傻瓜皇帝晋惠帝司马衷。
晋武帝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衷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只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司马炎对此很发愁,担心司马衷会丢了祖宗开创的家业。有一次,司马炎为了测验一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问题考他。
司马炎:司马衷,你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守住祖宗创下的基业啊?过来,我出几个问题考考你,拿回去做,三天之内答复我。
司马衷:(战战兢兢接过考题,傻了眼似的反过来、倒过去看了一通,垂头丧气地退下。)
贾南风:(见司马衷唉声叹气,说道)你真是没用,这有何难!你贵为太子,叫几个人帮你答题不就成了?交给我去办。
(贾南风很快就让人把答案做出来,司马哀乐不可支地去见司马炎。)
司马炎:(边看边点头)谁说你傻呀?思维还是很清楚的嘛!这下我死了也就可以瞑目了。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皇帝。)
司马衷:好也!我老爸可死了!轮到我当皇帝喽!各位大臣,朕今天心情好,走,出去玩一玩!
(他们走到一个池塘边,听见里面传出咕咕的青蛙叫声,惠帝觉得很奇怪。)
司马衷: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官家的东西还是私家的东西?
随从:(感到皇帝的问题很可笑,但又不好不回答)“呢──呢──这些东西嘛──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
大臣:启奏陛下,近几年闹灾荒,各地都报告说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司马衷:“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由于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他统治期间,实际上是贾后专权。贾后掌权七八年,骄横跋扈,胡作非为,名声坏透了。各地的诸侯王都想夺皇帝宝座,在他们之间就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厮杀。参加这场混战的一共有八个诸侯王,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十六年,西晋的统治严重削弱。3XX年,被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攻灭。
第二年,皇族司马睿在长江以南地区建立东晋政权。黄河流域陷入了严重的战乱之中。
剧本二:《淝水之战》
公元4世纪后期,氏族人苻坚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统一全国,仅余最后一个敌手──东晋。
公元382年10月,苻坚在皇宫里的太极殿召集大臣商议统一大业。
苻 坚:我继承王位到现在已快三十年。各地的势力差不多都平定了。只有盘踞在东南的晋国,还不肯降服。现在,我们有九十七万精兵。我打算亲自带领去讨伐晋国,你们认为怎么样?
大 臣:(纷纷表示反对)
大臣一:皇上,晋国虽然弱小,但是他们的国主还没犯什么大错,手下还有像谢安、桓冲那样的文武大臣,团结一致。咱们要大举攻晋,恐怕不是时候。
苻 坚:(拉长了脸很不高兴)
武 将:皇上,晋国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再加上百姓都想抵抗,只怕我们不能够取胜。
苻 坚:(更加生气)哼,长江天险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的军队那么多,大家把手里的马鞭子投到长江里,也可以把长江的水堵塞。他们还能拿什么来做屏障。
(大伙儿议论了半天,没有一个结果。)
苻 坚:(不耐烦地说)你们都走吧。还是让我自己来决断。
大臣们看见苻坚发火,只好一个个退到一边。只有他弟弟苻融还留在殿上。
苻 坚:(把苻融拉在他的身边)自古以来,决定国家大计的,总是靠一两个人。今天,大家议论纷纷,没有议出个结果来。这件事还是咱们两人来决定吧。
苻 融:(心情沉重)我看攻打晋国确有许多困难。再说,我军连年打仗,兵士们也已经精疲力乏,不想再打。今天这些反对出兵的,都是陛下的忠臣。希望陛下采纳他们的意见。
苻 坚:(没料到苻融也会反对他,马上沉下脸来)连你也会说出这种丧气的话来,真叫人失望。我有精兵百万,兵器、粮草堆积如山,要打下晋国这样残余敌人,哪有不胜的道理。
苻 融:(急得差不多要哭起来)现在要打晋国,不但没有必胜的希望,而且京城里还有许许多多鲜卑人、羌人、羯人。陛下离开长安远征,要是他们起来叛乱,后悔也来不及了。陛下难道忘记王猛临终前曾劝告陛下不要攻打晋国吗!
苻 坚:(并不理会苻融,转过头大声说)慕容垂,你过来谈谈他的看法。
(慕容垂,鲜卑贵族,一心想摆脱苻坚的统治,恢复鲜卑人的燕国。)
慕容垂:强国吃掉弱国,大国并吞小国,这是自然的道理。像陛下这样英明的君王,手下有雄师百万,满朝是良将谋士,要灭掉小小晋国,不在话下。陛下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就是,何必去征求许多人的意见呢。
苻 坚:(高兴得眉开眼笑)看来,能和我一起平定天下的,只有你啦!拿五百匹绸缎赏给慕容垂。
(慕容垂心中窃喜:让你骄傲,这次战争,倒是我们恢复燕国的好机会呢!)
383年,苻坚征集了80多万兵力,打算一举攻灭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测水对峙。
苻 坚:(登上城楼,朝淝水南岸的晋军望去)河对岸是什么山?
随从:回陛下,是八公山。
苻 坚:那山上摇动的是什么东西?
随从一:看不太清,是山上的树木吧!
随从二:不对,像晋军的士兵。
苻坚:(不由地打了个冷战)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
谢玄:(晋军将领)对面的秦军听着,你们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我们渡河同你们决一死战,你们敢不敢?
苻坚:(求之不得,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我就利用你晋军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传令,全军后撤。
随从:大王有令,全军后撤。
士兵:哎哟!你踩着我啦!
士兵:发生了什么事情?
士兵:不知道哇!
朱序:(东晋降将)秦军打败了,晋军追过来了,大家赶紧逃命啊!
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从此前秦王朝日趋瓦解,黄河流域再度陷入混战状态。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1篇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南朝;士族;江南经济的发展。
2.要求学生认识:
①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南迁的北方劳动人民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士族是一群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它的所作所为,为它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凡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剥削阶级或阶层,必将被社会历史发展所淘汰。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析南朝的政治、经济特点,使学生明了南朝在动荡中发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重点和难点:士族和江南经济的开发是本课重点。九品中正制和士族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准备:投影仪、挂图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何在?(苻坚伐晋,上下反对,军心不齐,恃强骄傲,临阵胆怯,指挥失当。东晋军队作战勇敢,指挥得当。)淝水之战的影响如何?(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东晋乘机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2.导入新课淝水之战为东晋恢复中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东晋统治者并没有乘胜逐北、收复中原的大志。他们满足于偏安局面,热衷于内部斗争,结果使得淝水之战后收复的失地先后丢失。此后,政治更加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东晋政权的灭亡已指日可待了。
3.讲授新课
1.刘裕建宋,南朝开始(板书)420年,东晋大将刘裕代晋称帝,建国号宋。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2.宋齐梁陈的更替(板书)自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70年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历史上总称南朝。同学们看课本第148页上的《南朝表》,讲出南朝开始和结束的年代、开国皇帝、国号和都城。(420年至589年。宋朝刘裕;齐朝萧道成;梁朝萧衍;陈朝陈霸先。各朝都城皆在建康,今南京。)现在再请同学们看“宋齐梁陈更替”一节,找出南朝政治经济的特点。如果仔细看书,就可发现,这四个朝代有不少相同之处。
①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建都,是都是偏安的朝廷。
②宋齐梁陈的更替都是由军事将领夺取政权来完成的。
③各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最长的宋朝59年,最短的齐朝23年。
④疆土越缩越小,到陈时缩至最小,力量也很弱小,终至灭亡。看到这些相同处后,请同学们说,南朝政治上的特点是什么?(政治是动荡的。)很对,南朝的政治特点是动荡,但南朝的社会经济确有所发展,特别是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豪门贵族的势力在南朝时仍然很大。豪门贵族自魏晋以来叫士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士族的由来、演变和特点。
3.江南经济的开发(板书)三国孙吴时,江南经济已得到开发。孙吴地区富庶,大批北方劳动农民逃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和汉族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现在请同学们看“江南经济的开发”一节,对比孙吴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如下:
①无论是孙吴或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在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两次江南经济的开发,都是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两次开发江南时,由于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
④两次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江南多水,如孙吴时就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东晋南朝时,发展水稻生产,发明水磨,推广小麦种植,在此基础上发展冶铸、缫丝、制瓷、造纸业等等。
⑤不同之处是:孙吴时,江南的开发仅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挂出小黑板,上有《南朝经济发展简表》)。
请一位同学上来讲解后,教师再作讲解。
4.复习巩固
先由教师简述本课主要内容,再请三位同学简述下面三个问题。
(1).齐梁陈更替的概况。
(2).南经济开发的原因以及开发简况。
课后小结: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2篇
教学目标
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地位在教材中从其内容和篇幅上讲都不重要,其中“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三节中,只有“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节是必讲内容。
重点分析
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此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江南经济发展并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因此重点讲解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可以使学生详细了解南方发展的具体情况。
难点分析
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乱从总体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那么,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却能够得以发展,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重、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建议教师分为三部分学习,即“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其中表现和影响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建议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动荡的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开发”,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频繁的战乱从总体上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会环境,此时期封建经济仍然得到了发展,就其原因是:①整体的分裂之中尚有局部的统一;②整体的动荡中尚有局部的安定,从地理范围看此时动荡多在北方,南方自三国至南朝始终较为安定,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统治者自身的重视也促进经济的发展。④民族的交往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北方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带来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均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
教法建议
关于“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两节,虽然是教材中的阅读内容,但是如果学生不了结这段历史,就不可能掌握以后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因此,建议教师通过串讲使学生弄清这段历史。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提问:西晋时期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奴役和剥削政策都包括哪些内容?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谁?在得到学生的正确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西晋统治的灭亡。
那么在这个短期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到什么阶段了?此阶段为什么政局虽然动荡,南方经济却能迅速发展?我们不妨读读这段历史,探个究竟。
一、东晋的偏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东晋的偏安”一节,并出示下列图表,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时间
西晋
东晋
进行表格的填写,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知识的补充,使学生了结当时东晋政治的特点,了解:“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的政治(420~589)
教师出示以上《南朝更替表》,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此表,让学生回答:①南朝包括几个朝代?②他们的都城在哪里?③从三国到南朝共有几个国家定都南京(建业、建康)?
答案: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定都建康即今南京。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其六朝是指:吴国、东晋、宋、齐、梁、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问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这是为什么?学生看书、讨论,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书中所列表面原因,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使学生从经济发展的条件如社会条安定、劳动力、劳动工具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教师作总结:①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在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④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此为本课重点,教师仍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估计学生可以完成下列内容。农业: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南方稻米产量超过北方,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水碓、水磨广泛使用,
围湖造田;手工业: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到。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纸的生产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很大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教师直接指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城市繁荣。
板书设计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偏安
二、南朝的政治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