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精简13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3篇)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1篇

  师:文学的魅力是巨大的。在这个领域里,我们随口就能说出一连串光辉的名字。在这些闪光的名字当中,有不少是后来才改弦易辙,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的。同学们,能说出多少位后来改行成为诗人或作家的?

  生: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我们大家最熟知的一位,他是弃医从文)

  师:中国现代文坛还有一位弃医从文的文学泰斗,知道是谁吗?

  生:郭沫若先生。

  师:冰心先生青年时期也曾立志当一名医生,但“五四”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中国的文坛。

  生:当代女作家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多年,在西藏阿里高原的部队就工作了XX年。

  师:看来弃医从文的作家诗人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弃画从文的诗人,他就是有着“泰斗”和“王子”之称的,堪称中国诗坛长青树的大诗人艾青(板书:艾青,打出诗人头像)同学们,有读过艾青的诗的吗?你了解艾青多少,给同学们说说。

  生:介绍艾青

  师:19xx年艾青出生在浙江一个中等地主家里。由于艾青出生时是难产,迷信的父亲请来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于是,父亲立刻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被寄养了五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1932年,在法国学习了三年绘画的艾青回到了祖国,并办起了“春地画社”。由于画展内容有反映现实黑暗,反映劳苦大众疾苦的倾向,艾青与画社的13名青年一起被捕了。三年的狱中生活竟使艾青完成了由画家到诗人的过渡。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诞生在狱中。从此,诗人踏入到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之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这样的诗——《我爱这土地》。哪位喜欢诗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诗。

  师:你们感觉这首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调来读?

  生:低沉,缓慢。

  师:根据你的理解,你再来为大家朗读一遍,好吧?

  生读

  自由朗读1分钟。诗人艾青善于用“的”连接的长句表达感情,这是艾青诗歌的一大特色,散文化的特点。

  师:读懂了吗?读懂一点说一点。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读出了什么?说说你读这首诗的感受。

  生: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师: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读出这一点的?

  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师:说的好,他读出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就是读懂了诗人的情感。(理解的非常好,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正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这就是读懂了诗人的情感。)

  生认为这首诗写于战争年代。

  师:哪一段战争?37——45,长达八年之久,对中华民族来说,那是一段艰苦而漫长的苦难岁月。如果你没有看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你还能不能从诗中读出这些内容来呢?

  生: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师:暴风雨,这个词有着深刻的内涵,对吧?这一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呢?

  生:暴风雨就象征着战争或者某种灾难。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就象征着战争或灾难笼罩着的祖国大地。

  师:品味诗歌是需要敏锐的感觉的,他的回答是否启发了你,除了这一句,你感觉还能从哪些诗句读出这一点?

  生: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嘶哑的喉咙,眼里常含泪水

  师:有灵性,有悟性,有诗人的潜质。初读就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情感,而且从中读出了历史,读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1938年,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正燃烧着抗战烽火,日寇的铁蹄长驱直入,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先后沦陷。对中华民族来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下面,同学们来看一段当时真实的历史记录。(放录象)诗人艾青面对着这片被践踏得支离破碎的国土,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这首诗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热烈地撞击着他们的心灵,掀动着他们的感情。同学们,了解了这一段历

  史,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心灵。在这个基础上,谁能再为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诗?

  生读

  师:好诗百读不厌。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为什么在当年能够那样地深入人心而广为流传呢?

  生说自己的看法。

  师:很难得,同学们对好诗的理解没有走入误区。确实是这样。看得懂的诗不一定不好,不一定就是直白,就是没有诗味,这首诗的含义就是很明朗的。同样,看不懂的诗不一定就好,不一定就是含义深刻。这要看诗人是为什么而写,是如何写的。这样的一首好诗,我们已经了解了它是为什么而写的了,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研究研究停止是如何写的。

  看头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是诗中的常客,它在诗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它的叫声又是怎样的?

  生:鸟在诗中的形象总是灵巧美丽的,叫声也总是清脆悦耳的。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可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怎样的鸟?对于这两句,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生:这只鸟的喉咙为什么是嘶哑的?

  生: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一只有着嘶哑喉咙的鸟?

  生:为什么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

  小组讨论。

  师:诗之中须有人在,这个人可能浮于表层,也可能隐于内里。这两句中有没有诗人的影子?

  生:鸟就是诗人的象征,就是诗人的代言人。

  师:诗人就像这只喉咙嘶哑的鸟一样,面对国土的沦丧,面对人民的苦难,他的内心是焦灼的,忧郁的。他渴望自己的歌唱能带给人民力量,能减轻人民的苦难,能驱走侵略者。他唱得喉咙都嘶哑了,可是仍不能停歇,仍旧要用嘶哑的喉咙继续歌唱呐喊,因为这片土地还没有摆脱苦难。“嘶哑”这个词给整首诗笼罩了一层悲壮的色彩。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那么,诗人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为什么而歌唱不休呢?歌唱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这四句诗有着怎样深刻的内涵呢?鸟是诗人的象征,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

  祖国的象征。那么,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又象征着什么呢?小组研究研究。

  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师:1938年祖国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是死水一潭,已经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抗争,尽管路还很长,很坎坷,但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

  生: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

  师:诗人看到这一切,歌颂这一切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诗人曾说过:苦难比幸福更美。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人类为摆脱苦难而斗争。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就要为这摆脱苦难而不断斗争的伟大的人们而歌唱,不停地歌唱,永不停息,一直到死。读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生:——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两句诗?如果这两句诗这样写:然后我死了——葬身在这片土地里面。你们认为怎么样?

  生: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这是何等的执着而又深沉的爱啊。如果说这是鸟对土地的挚爱,不如说这是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是诗人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热爱。诗人借这只鸟唱出了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诗歌到此已把这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可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笔,而是以最后两句再一次撼动读者。

  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同学们,你读了这两句诗,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这两句诗人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

  师:诗人不再采用象征手法,而是实实在在的写实,是直抒胸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就蕴涵在这朴实平易的两句诗中,它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它象誓言一样的庄严,象鲜血一样的凝重。虽然很平实,却有着惊天动地的震撼力量。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一遍这首诗人融入了全部情感而写成的好诗。

  师:我们学习了这样一首距离我们的时代和生活均很遥远的诗,能说说你们的真实感受吗?仔细捕捉一下内心深处那种最真实的感受?

  师: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就像今天的中国,热爱祖国似乎人人都能做到。我们的祖国残破、贫穷、落后,就象诗中所写的那个时期,还能义无反顾地去热爱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她,这样的人们不是更值得敬仰和歌颂吗。这种对国土的挚爱之情正是串联起诗人和我们之间情感的链条,使我们与诗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师:课前发给大家的这首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也是流传于抗战时期的一首好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中浸透着的忧患得令人愤发的情感。

  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师:诗人就象这只喉咙嘶哑的鸟一样,在诗中不断地呼号: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读着这些诗句,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都不能不使我们眼中含满泪水,因为我们也同样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

  师:艾青多次说,生活着,创造着,生活和创造是我生命的两个轮子,一方面是生活,一方面是创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后,即便是文革时期,在他饱受磨难被打成右派的时候,被发配到新疆的时候,都没有放弃创作。沉冤21年,经受的磨难可想而知。可是,经受了磨难,诗人却更好地了解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所以,打倒“四人帮”以后,他这些年积累的诗情就像长期积满水的大水库,一旦找到了缺口,就滔滔不绝地倾泄出来,又先后出版了五六本诗集。诗人的这一生确实是全力以赴致力于诗歌创作的一生,是与中华民族的忧患和欢欣血肉相连的一生。诗人那博大的胸怀,乐观坚强的性格与他的诗一样,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954年,诗人创作了一首诗《礁石》,可以说是诗人一生的性格写照。打出大屏幕,一起朗读。

  师: 最后用一句格言来结束这节课,这句格言也是诗人艾青的人生信条。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2篇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3.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说)老师好!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时播放钢琴曲《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齐说)知道。是《黄河大合唱》。

  师:大家知道它写于哪一时期吗?

  生:(站起来自信地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师:说得很对。关于抗日战争,相信大家一定看过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能谈一下你的感受吗?

  生:我看过电影《地道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

  生:对。《地雷战》也是。那时的人们真是了不起,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地雷。(唱了起来)“炸得鬼子魂飞胆散”。(学生大笑)

  生:我看过电视剧《烈火金刚》。我最喜欢影片中聪明机智身手敏捷的侦察员肖飞。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我痛恨不已。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面对山河破碎,国而不国,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或“大声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现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现在请让他做一下自我介绍。

  (在学生们诧异的目光中,一名学生走上台来)

  生: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下面,我就给大家朗诵一下我的诗作。

  (恍然大悟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朗诵诗歌)

  师:谢谢诗人艾青。确切地说应该是赵壮同学。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位同学精彩有朗诵。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当作是诗人艾青,充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学生们慷慨激昂地朗读起来)(朗读完毕)

  师:你认为这首诗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呢?

  生:我觉得本诗感情真挚,所以节奏不宜太快。

  生:诗的第一节“的”字很多,要注意重音和节奏。

  师:说得好。朗诵一首诗要注意把握诗的感情色彩和声调,节奏分清,重音读准。本诗感情真挚、丰富,所以节奏要放慢,找准每句话的重点,突出重音。咱们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和节奏。(师放录音)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遍?

  生:(自信地)我来!

  生:(学生朗读)

  三、小组讨论、互问互答

  师:读的非常有感情。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呢?小组内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互相讨论研究一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可诗中为什么要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唱呢?

  生: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着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鸟儿的歌唱还能是欢快、高兴的吗?

  生:对,我同意。身心都在受着痛苦的煎熬,何来动人的歌喉。再说,鸟儿的喉咙已经嘶哑了都还在奋力歌唱,可见他对祖国的爱是多么深。

  师:非常精彩。正是如此,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歌唱,一方面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比挚爱。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感情急于抒发的心情。(朗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在歌唱什么呢?

  生:(齐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生:我觉得“土地”指的是中国大地,可作者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

  生:“土地”是祖国大地的象征,我同意。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残害百姓,所以这么说。

  生:(情绪显得很激动)说得对。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师:理解得非常好。在诗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在本诗中还多次运用,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解。

  师: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忍至极。虎卧龙盘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已入暮年,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嗷嗷待哺的幼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但是,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止息地吹刮,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会被摧垮的。(朗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大家在朗读这部分时一定要表达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气势。

  (学生们练习朗诵,情绪非常激动,纷纷站起来)

  生: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吓倒的,是不会屈服的。

  生:河流和风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顽强斗争,抗争到底,最终战胜它。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们会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生:河流、风就是中国人民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

  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能战胜一切。

  师:是的,胜利将最终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已经看见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生:对,黎明就是希望。虽然它来自林间,还很微弱。但它是温柔的,重要的是它有活力,充满生机。

  生:我们的游击队,我们的解放区,就在林间。它在不断壮大,就象黎明的曙光,穿过树林,使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光明与希望。

  生:黎明已经来到了,光明还会远吗?

  师:说的精彩。诗人对胜利充满信心,对胜利无比渴望,他愿为抗战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朗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坚决的语气。

  生:鸟儿生要为土地歌唱,死要让身躯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

  生:这是因为鸟儿对土地充满了依恋。

  生:诗人真是善于表达情感。本来鸟儿歌唱、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在诗人笔下,这些行为都成了鸟儿的主动追求,甘于为祖国歌唱,为祖国献身。诗歌真是魅力无穷啊!

  师: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歌唱;即使死去,也希望羽毛腐烂。此时作者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朗读时,要恰当运用颤音,放慢语速,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生: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由衷的倾吐。

  生:诗句一问一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沉的爱。

  师:诗人在第二节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他那强烈的感情。

  生:(齐读第二节)

  师:鸟儿无论生死都眷恋着土地,都挚爱着祖国。诗人在诗中倾注了自己深沉的情感。现在,谁愿意再为大家读一遍全诗?

  生:(刚才读的那个同学又站了起来)我再来一遍!(进步非常大)

  师:让我们为他的进步喝彩!下面咱们齐读一下。

  生:(齐声朗读)

  生:(忽然,一个很小的声音传出来)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

  师:勇敢的提出你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站了起来)诗人为什么要用小鸟来比做自己呀?小鸟的力量多弱,声音多小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生:对呀!把自己比做雄鹰不更好吗?

  (学生中有摇头反对的,也有点头表示同意的。正当大家沉思之时,一名学生自信地站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了。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人民的力量还是很薄弱的,所以诗人用一只小鸟作比是很合适的。

  生:(抢着说)对。连这样脆弱的小鸟还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甘于献身,足可见当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生:我赞成。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把小鸟改成雄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不能深刻地表达出当时全国人民的那种悲愤之情。

  师:精彩!有分析有总结。另外,诗人自称是“悲哀诗人”,这样的安排也是诗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四、总结收获

  师:我们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走进诗人艾青的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诗歌中诗人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意义。我也要在诗歌创作中注意运用它。我现在就想到了一句:火炬象征光明。怎么样,不错吧。(他露出一脸得意的笑容)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爱。我觉得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生:我觉得虽然炮火硝烟的日子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

  生:说得好。我觉得只有了解自己的祖国,才会对她爱得更深!

  生:日本首相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人民极大的心灵伤害。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更加强大。国强民才不受欺,人强国才更昌盛。

  生:我们要做和平年代的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同样生死依恋祖国。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颇丰。优美的诗歌不仅要欣赏朗读,更要把它熟记于心,能脱口而出,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已经把艾青的这首诗背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吧!

  (师生齐背诗歌)

  师:诗歌《我爱这土地》感情真挚又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让我们在歌曲《共和国之恋》中再次重温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

  五、布置作业

  师:爱国之情是绵延不绝的。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爱国方面的诗歌作品,并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投诸笔端,溶入诗句之中。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刘莹老师在《我爱这土地》这一课中,用新颖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读诗悟情,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美读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出色的表现赢得教师由衷的赏识与称赞,在这种和谐上进的氛围中,师生共同鉴赏了美,创造了美。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技能目标: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3、情感目标:

  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

  1、学生自读。

  2、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幻灯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

  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

  五、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

  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

  思考讨论: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两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

  六、进入学习的第三层次“诵”

  指明要求,学生练习:

  朗诵指导后,学生上台朗诵并点评。

  七、进入学习的第四层次“谈”

  学生上台漫谈,可谈感受,品特色或发疑问。

  八、布置作业,迁移练习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诗歌,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读、品、诵、谈”的方法进行探究型学习欣赏,写出一篇诗歌欣赏小论文,400字以上。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4篇

  下面是网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赏析第二节诗

  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四、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五、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

  ∣ ∣

  ──→土地(祖国)←────—

  六、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 )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七、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5篇

  民族形象的诗意探寻

  民族情感的深情体验

  ——

  授课地点:安徽省凤台一中高二10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人:落梅飞晓霜

  教学设想:通过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讨论的方式,探寻诗人在作品中对民族形象的诗意描绘,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优秀诗人、诗歌的热情,强化学生民族情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现代诗四首》中的最后两首,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来给我们写出今天要上的两首诗的题目与作者?

  一同学上来写。(学生写时,老师简介作者,艾青和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两位重要的诗人,他们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学生写完走下。

  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写得很认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告诉我,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放在一块阅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生:因为这两首诗都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师:很好,这位同学指出了两首诗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这两首诗都写于抗日战争年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的后面有写作年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请同学们把这两首诗再朗读一下,看这两首诗具体歌咏的是什么。

  (学生朗读、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我爱这土地》歌咏的是土地,《赞美》写的是农民。

  师:仅仅是土地与农民吗?

  生:土地象征了祖国,农民象征了民族。

  师:我们能不能说两首诗都歌咏了民族呢?

  生(齐答):可以。

  师:这又是一条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阅读的理由啊,请同学们说出这个民族的全称。

  生(齐声):中华民族!

  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啊?

  生(争先恐后):古老的、勤劳的、善良的、智慧的民族。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善良智慧的民族,你们为自己是这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吗?

  生(沉默,少数几人轻声):骄傲。

  师:同学们的反应很淡漠啊!再请同学们读诗,看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

  生:我只找到一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师: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表现了什么吗?

  生: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

  师:什么?抗日战争带来的苦难?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苦难啊?

  生:不!我说错了,是日本侵略给我们带来的苦难。

  师:你怎么知道是日军的侵略呢?

  生:因为这首诗写于1938年,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

  师:很好,看来了解一首诗的创作年代对理解一首诗是非常关键的啊,同学们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暴风雨”是不是仅指日军的侵略呢?

  生:还可以是鸦片战争吧?

  生:也可以是八国联军的入侵。

  师:很好!同学们对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很熟悉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句理解为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赞美》,能不能找到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描述。

  生:有这么一句“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师:一百多年的蹂躏的确是一种耻辱,列强的蹂躏已使这个民族的身影变得佝偻,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生(齐答):有

  师:当然有。因为今天便是明证。但如果生活在1938年或1941年你还会这样认为吗?诗人有没有表现出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生:有,“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就能说明这一点。

  师:是啊,黎明常常代表着光明,代表着美好的未来,并且诗人说是“无比温柔的”,这是《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表现的。《赞美》一诗中有吗?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意见。

  (学生读诗,交流讨论)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他找的结果。

  生:“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师:“已经起来”是什么意思啊?

  生:说这个民族已起来反抗了。

  师:反抗!因为有了反抗,我们才会有摆脱耻辱,迎来黎明的希望啊!你的同桌和你的一样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们没交流吧?要交流啊!真诚的表达自己,真诚的倾听别人,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啊。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同桌的意见?

  生:我同桌认为这几句可以表现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师:你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这几句吗

  生:我想这几句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表现吧。

  师(问该生同桌):你是这样想的吗?

  该生同桌(笑):是的。

  师;被人理解你感到幸福吧。(全班学生会心地笑)当然理解别人同样是幸福的。这个问题你俩完成的很好,从大家的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你俩的羡慕。的确“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抗的具体表现。《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也有反抗吧?

  生:有。

  师:请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不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愤怒,这说明他对诗句的理解很透彻。你能不能说一下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生:“悲愤”、“激怒”。

  师:还有别的吗?

  生:我认为这两个很关键

  师:好,你请坐,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以为“永远汹涌”和“无止息”也很重要,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

  师:多么好的理解啊,你能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生:有抗日战争,鸦片战争。

  师:还有吗,谁能补充啊?

  生:三元里抗英,还有甲午战争。

  师:同学们不仅熟悉我们民族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很熟悉我们这个民族进行的反抗啊!当然,这些反抗只有抗日战争彻底的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其他的反抗其结果“仍是聚集着黑暗”但我们的民族在反抗的路上“从不回头”!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执着坚定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吗?下面请同学再深情的将这两首诗朗读一下,结合我们刚才所做的分析,归纳这两首诗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学生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谈一谈?

  生: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遭受侵犯凌辱却一直没有放弃反抗的民族的形象。

  师:还有吗?

  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有美好未来的民族的形象。

  师:这位同学补充的非常好。这是一个饱经列强凌辱的民族,这是一个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民族,这又是一个有着美好未来的民族。这是一个成熟伟大的民族,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的爱这土地,穆旦才会对它深情的赞美。同学们愿意为这土地献出你们深情的赞美吗?

  生(齐答):愿意!

  师:对自己挚爱的事物进行赞美,我们好像多爱用甜美的嗓音婉转的喉咙进行歌唱,但艾青为什么说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啊?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啊?

  生:因为诗人一直在为民族歌唱的,从嘹亮的声音歌唱到声音嘶哑,甚至声音嘶哑了他还在为民族歌唱,这就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的爱是坚定的、深沉的。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好,对民族的挚爱使诗人喉咙嘶哑了也要歌唱,那怕从口中喷射出血丝来,一直到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多么可爱善良的伟大诗人啊!《赞美》中有这样的情感吗?

  生(齐答):有啊

  师:这样的诗人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我也喜欢他们。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除了他俩之外,你们还喜欢哪些诗人?

  生(争先恐后地):徐志摩、白居易、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商隐、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诗人,他们都写下了优美的诗篇,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我又有一个问题,如果艾青、穆旦可以与上面的这些诗人相遇,他们和上面的哪些诗人更容易心灵交汇,心心相印?

  生(议论、选择、明确):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们都非常强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

  师:说的多好啊。还有原因吗?谁能再谈谈?

  生:还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忧患,充满了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的渴望。

  师:理解得很透彻,表达得也非常完美。我们应该用掌声来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

  (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啊,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内,但他们的情怀是一致的,灵魂是相通的。他们都是优秀的伟大诗人,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写下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有血性的文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歌唱,用自己的灵魂歌唱,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全部歌唱。他们留下的不是文字,而是生命中最精美高贵的斑斑血痕啊!有了这样的诗人,我们面对苦难才不会感到孤独,有了这样的诗人,面对苦难我们的内心才会有力量。同学们,你们为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诗人感到骄傲吗?

  生(齐答):感到骄傲!

  师:你们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吗?

  生(齐答):感到自豪!

  师:听到你们热烈的回答,我感到很欣慰,我想屈原也会感到欣慰,艾青、穆旦都会感到欣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问题,今天我问了两遍,而同学们却给了我不同的回应,知道是哪个问题吗?

  有学生小声嘀咕:是问我们“是否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骄傲”吧?

  师:对!是这两首诗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唤起了或者说强化了我们的民族情感。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那种民族的忧患意识,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希望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的渴望不能没有啊!快下课了,请同学们深情地把这两首诗再读一读,把艾青的背下来好吗

  生(齐答):好!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6篇

  一、课文简介:

  《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

  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

  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

  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

  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

  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1、提高理解能力

  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

  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

  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进行思想教育

  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四、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

  1、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3、作者简介。

  4、探讨写作背景并通过朗读诗歌提炼主题。

  5、反复朗读诗歌,通过讨论理解句子含义,并让学生做巩固练习: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说两三句话表达对父母或对老师的感情。

  6、设置问题:作者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的?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本诗抒情方式的巧妙。

  7、个别朗诵,通过比较选出优秀的,体会此类诗歌朗诵的语气、语调、感情。然后唱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时刻准备着》调动起积极性,创设好浓厚的氛围后开始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8、学生针对不懂之处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9、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首诗歌。 本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7篇

  艾青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四、教学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内容

  在家自学部分

  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

  嘶哑 汹涌 刮着 腐烂

  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在校教学部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2、解题:

  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 ,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学生齐读一次,分男女生各读一次)

  2.。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在沦陷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在网上找到了四张图片:第一张是几百、几万人像蜂似的逃难,一张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围成一个圈,在观看他们的士兵活埋我们中国人;一张是一个瘦弱的女人在一个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张是一个人爬在贫瘠、没有任何农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饿得趴在地上喘气还是已经死了。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

  面对敌人疯狂肆虐,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毫无感觉,(不是的)例如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鉴赏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在诗中找出关键字词,讨论那里表现了诗人的爱)

  师:我在诗中是什么?

  生:鸟。

  师:作者把自己假设为一只鸟,假设这只鸟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师:鸟儿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咙进行欢快的歌唱,课文中的鸟是这样唱的吗?

  生:不是的,是嘶哑的唱。

  师:既然一般的鸟儿叫声都是:清脆的、 婉转的、悠扬动听的,为什么诗中的鸟是嘶哑的呢?

  生:本身嘶哑(乌鸦)、饱受磨难、用尽气力。

  师:一直在歌唱,唱到声音都嘶哑了。

  师:为什么要这样对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着。

  师:暴风雨在这里象征着什么?

  生:日寇对中国的践踏和摧残。

  师:那么后面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残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民对祖国遭受欺凌的悲痛、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来。

  师:(归纳)暴雨打击,激起河水汹涌,风声呼呼,发出愤怒的吼叫,战胜风雨后,安静祥和,迎来了温柔的黎明。

  师:然后我这只鸟死了,为什么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生:活着要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怀抱,将最后的“营养”献给祖国,与祖国融为一体。

  师:为什么鸟儿会这样,文后有答案吗?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小结:前面以假设开头,假托鸟儿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感情积累到一定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爆发出来。所以后面以设问开头,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主题----爱的深沉。

  归纳中心:

  师: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呢?

  生:不是

  师:(归纳)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讨

  、

  1、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是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2、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意象:作者要表达一些内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来表达,那就是意象。当物象成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内涵在其中,就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土地:遭践踏的国土,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

  河流、风:满腔的悲愤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与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养情操:

  1、师: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所滋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XX年3月31日

  可从下面词语中选出最能表达诗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 夕阳、朝霞、啼血、圆润、

  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点拨背诵:

  对这首诗,我们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来强化对他的记忆,达到快记快背的效果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注:辅助练习

  答案:

  教学后记: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8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突破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I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朗读带;辐射阅读材料《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朗读诗歌。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情境导入 1.激情激趣2.诱思导学 2.朗读感知3.析读意象 3.品味意境

  一、情境导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堂调查:

  (1)你喜欢读诗吗?

  (2)你喜欢读哪些诗?

  2.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

  样读诗的?

  根据调查结果,随机导入。如学生喜

  欢读诗,’那按学生读诗的方法进人学

  习。如读诗学生不多,那从这首诗开

  始,引导学生读诗、爱诗、写诗。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我爱这

  土地》,作者艾青。(板书课题)

  1.喜欢读诗的同学举手表示,并说

  一说自己喜欢的诗歌。如古体诗

  (唐诗、宋词)、现代诗(毛诗、舒

  婷、席慕荣、汪国真……)

  2.谈自己读诗方式。(说出大体方

  法即可)

  3.有感情地朗读诗题:“我爱这土

  地”。

  二、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

  的保姆》、《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早期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

  朴,调子深沉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

  望与憧憬。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

  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昂扬。后

  期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2.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吸收诗歌的主要信息,

  感知诗作的基本内容。

  请几位同学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

  介,提出朗诵的方法。这首诗的感

  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

  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1.认真交流倾听,筛选记忆重要信息。

  特别是有关作者诗作风格的信息。‘

  2.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

  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介确定诗歌

  朗读激昂悲壮基调。

  几位同学分别朗诵,不断完善朗诵

  效果。

  (2)指导学生朗诵诗歌:请同学们根

  据讨论的节奏、语调、语气朗诵诗歌。

  3.品味诗情。

  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

  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

  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

  说明观点)

  (2)这首诗格调昂扬,感情深沉。应

  该用激昂悲壮的语调读出昂扬、深沉

  的语气。朗诵,齐读诗歌i注意节奏、

  语气、语调。

  3.品味诗句,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

  情。

  要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

  爱之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

  三、析读意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

  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

  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

  探讨理解。

  3.由问题的探讨聚焦主要意象:土地、

  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

  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

  的思想感情? (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情感与情思

  的事物)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时代

  背景理解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4.齐读课文。

  1.再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歌的字面意

  思。

  2.把理解中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之间

  互相探讨解答。 。

  3.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理解土地、河

  流、风、黎明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要点: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而又充

  满希望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中

  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

  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

  放区的象征。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朗诵了诗歌,感知了诗歌表达的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无限的热爱。同时理解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让我 ●们完整地感知了诗意、诗情,理解了诗歌的创作动力。

  四、板书设计参考

  土地歌唱{河流 爱得深沉

  黎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用楷书抄写课文。

  2.诗歌创作的年代是1938年11月17日,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3.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如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你会选用什么事物来表达情感?为什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探究主旨 1.赏析感悟2.拓展运用 2.读写结合

  一、探究主旨(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

  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

  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

  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

  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

  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探究主旨: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

  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请.

  读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和《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理解当时的时代特

  征,用诗中的诗句来解读诗人的爱

  国热情。

  3.大声朗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感受诗歌所抒发的在抗日

  战争时期那种悲愤深沉的爱国激

  情。.

  1.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

  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

  句深入挖掘。分析要点:

  A.“嘶哑”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

  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也是这

  位“悲哀诗人”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

  深情流露。

  B.“悲愤、激怒”都渲染了抗战时期

  的时代特点,表达了诗人缠绵而深

  沉的感情。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死

  这种本属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

  了主动咱勺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

  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

  深邃博大。

  D.“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情状,托出

  了他那颗真挚的心。

  2.从整首诗的意蕴来思考。结合补充

  资料,体会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爱

  国热情。

  3.酝酿感情,朗诵诗歌。

  二、拓展运用(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品味揣摩诗歌巧妙的抒

  情方式。指导学生从诗的感情发展

  及以“鸟’i虚拟方面来思考问题。

  请几名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抒情方

  式的感悟,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分析。

  2.诗情空间。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

  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

  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3.速背课文。

  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

  课文。

  1.朗读揣摩。

  要点: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

  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

  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

  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就诗的感

  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

  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

  1.里。而最后两句便是感情的闸门轰

  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

  2.展开想像与联想,以“假如我是

  ……”开头,写一段诗。要用意象创

  设意境,表情达意。

  3.寻找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

  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

  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j诗

  意层层递进。

  三、本课小节

  本课我们主要从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探讨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精神实质,阅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两首诗,更加深了我们对这种情感的认知与体验。

  四、板书设计参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匐匍地/活着/也是死呀!

  假如……歌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

  \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本课总结

  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所以本课的教学应强化诵读——不同层面的诵读,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味揣摩诗句的表达效果,探讨诗歌独特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理解诗人巧妙的抒情方式。阅读课外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加深了对课本诗歌的思想内核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诗歌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作家写出脍炙人口的诗作,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一些这一时期的作品,认识学习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表达作用。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9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授课人:段国春

  教学时间:2005年11月20日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共和国之恋》)。

  二、进入课文

  (一)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自己初读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

  4、学生聆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

  (二)、再读诗歌,品味诗情。

  1.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

  2.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探讨理解。

  (三).三读诗歌,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

  三、课堂小结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意象 象征

  鸟 诗人自己

  土地 受蹂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愤怒的抗争精神

  黎明 (光明的未来)解放区

  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 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10篇

  【设计】

  美读。

  【创意说明】

  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围绕课题“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提问

  从题目中,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的创作情况以及创作背景

  三、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女合读;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高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四、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2、教师先做提示,联系历史背景。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⑴ 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⑵ 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⑶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⑷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⑸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五、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六、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七、诵读,当堂背诵全诗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11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

  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裴娟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参考答案】

  ①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② 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③ 主题相近:《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④ 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参考答案】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1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突破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I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朗读带;辐射阅读材料《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朗读诗歌。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情境导入 1.激情激趣2.诱思导学 2.朗读感知3.析读意象 3.品味意境

  一、情境导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堂调查:

  (1)你喜欢读诗吗?

  (2)你喜欢读哪些诗?

  2.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

  样读诗的?

  根据调查结果,随机导入。如学生喜

  欢读诗,’那按学生读诗的方法进人学

  习。如读诗学生不多,那从这首诗开

  始,引导学生读诗、爱诗、写诗。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我爱这

  土地》,作者艾青。(板书课题)

  1.喜欢读诗的同学举手表示,并说

  一说自己喜欢的诗歌。如古体诗

  (唐诗、宋词)、现代诗(毛诗、舒

  婷、席慕荣、汪国真……)

  2.谈自己读诗方式。(说出大体方

  法即可)

  3.有感情地朗读诗题:“我爱这土

  地”。

  二、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

  的保姆》、《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早期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

  朴,调子深沉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

  望与憧憬。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

  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昂扬。后

  期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2.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吸收诗歌的主要信息,

  感知诗作的基本内容。

  请几位同学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

  介,提出朗诵的方法。这首诗的感

  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

  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1.认真交流倾听,筛选记忆重要信息。

  特别是有关作者诗作风格的信息。‘

  2.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

  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介确定诗歌

  朗读激昂悲壮基调。

  几位同学分别朗诵,不断完善朗诵

  效果。

  (2)指导学生朗诵诗歌:请同学们根

  据讨论的节奏、语调、语气朗诵诗歌。

  3.品味诗情。

  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

  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

  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

  说明观点)

  (2)这首诗格调昂扬,感情深沉。应

  该用激昂悲壮的语调读出昂扬、深沉

  的语气。朗诵,齐读诗歌i注意节奏、

  语气、语调。

  3.品味诗句,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

  情。

  要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

  爱之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

  三、析读意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

  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

  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

  探讨理解。

  3.由问题的探讨聚焦主要意象:土地、

  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

  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

  的思想感情? (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情感与情思

  的事物)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时代

  背景理解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4.齐读课文。

  1.再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歌的字面意

  思。

  2.把理解中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之间

  互相探讨解答。 。

  3.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理解土地、河

  流、风、黎明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要点: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而又充

  满希望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中

  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

  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

  放区的象征。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朗诵了诗歌,感知了诗歌表达的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无限的热爱。同时理解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让我 ●们完整地感知了诗意、诗情,理解了诗歌的创作动力。

  四、板书设计参考

  土地歌唱{河流 爱得深沉

  黎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用楷书抄写课文。

  2.诗歌创作的年代是1938年11月17日,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3.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如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你会选用什么事物来表达情感?为什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探究主旨 1.赏析感悟2.拓展运用 2.读写结合

  一、探究主旨(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

  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

  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

  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

  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

  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探究主旨: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

  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请.

  读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和《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理解当时的时代特

  征,用诗中的诗句来解读诗人的爱

  国热情。

  3.大声朗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感受诗歌所抒发的在抗日

  战争时期那种悲愤深沉的爱国激

  情。.

  1.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

  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

  句深入挖掘。分析要点:

  A.“嘶哑”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

  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也是这

  位“悲哀诗人”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

  深情流露。

  B.“悲愤、激怒”都渲染了抗战时期

  的时代特点,表达了诗人缠绵而深

  沉的感情。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死

  这种本属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

  了主动咱勺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

  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

  深邃博大。

  D.“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情状,托出

  了他那颗真挚的心。

  2.从整首诗的意蕴来思考。结合补充

  资料,体会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爱

  国热情。

  3.酝酿感情,朗诵诗歌。

  二、拓展运用(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品味揣摩诗歌巧妙的抒

  情方式。指导学生从诗的感情发展

  及以“鸟’i虚拟方面来思考问题。

  请几名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抒情方

  式的感悟,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分析。

  2.诗情空间。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

  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

  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3.速背课文。

  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

  课文。

  1.朗读揣摩。

  要点: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

  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

  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

  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就诗的感

  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

  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

  1.里。而最后两句便是感情的闸门轰

  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

  2.展开想像与联想,以“假如我是

  ……”开头,写一段诗。要用意象创

  设意境,表情达意。

  3.寻找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

  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

  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j诗

  意层层递进。

  三、本课小节

  本课我们主要从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探讨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精神实质,阅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两首诗,更加深了我们对这种情感的认知与体验。

  四、板书设计参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匐匍地/活着/也是死呀!

  假如……歌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

  \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本课总结

  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所以本课的教学应强化诵读——不同层面的诵读,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味揣摩诗句的表达效果,探讨诗歌独特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理解诗人巧妙的抒情方式。阅读课外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加深了对课本诗歌的思想内核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诗歌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作家写出脍炙人口的诗作,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一些这一时期的作品,认识学习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表达作用。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 第13篇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3.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说)老师好!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时播放钢琴曲《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生:(齐说)知道。是《黄河大合唱》。

  师:大家知道它写于哪一时期吗?

  生:(站起来自信地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师:说得很对。关于抗日战争,相信大家一定看过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能谈一下你的感受吗?

  生:我看过电影《地道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

  生:对。《地雷战》也是。那时的人们真是了不起,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地雷。(唱了起来)“炸得鬼子魂飞胆散”。(学生大笑)

  生:我看过电视剧《烈火金刚》。我最喜欢影片中聪明机智身手敏捷的侦察员肖飞。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我痛恨不已。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面对山河破碎,国而不国,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或“大声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现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现在请让他做一下自我介绍。

  (在学生们诧异的目光中,一名学生走上台来)

  生: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下面,我就给大家朗诵一下我的诗作。

  (恍然大悟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朗诵诗歌)

  师:谢谢诗人艾青。确切地说应该是赵壮同学。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位同学精彩有朗诵。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当作是诗人艾青,充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学生们慷慨激昂地朗读起来)(朗读完毕)

  师:你认为这首诗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呢?

  生:我觉得本诗感情真挚,所以节奏不宜太快。

  生:诗的第一节“的”字很多,要注意重音和节奏。

  师:说得好。朗诵一首诗要注意把握诗的感情色彩和声调,节奏分清,重音读准。本诗感情真挚、丰富,所以节奏要放慢,找准每句话的重点,突出重音。咱们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和节奏。(师放录音)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遍?

  生:(自信地)我来!

  生:(学生朗读)

  三、小组讨论、互问互答

  师:读的非常有感情。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呢?小组内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互相讨论研究一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可诗中为什么要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唱呢?

  生: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着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鸟儿的歌唱还能是欢快、高兴的吗?

  生:对,我同意。身心都在受着痛苦的煎熬,何来动人的歌喉。再说,鸟儿的喉咙已经嘶哑了都还在奋力歌唱,可见他对祖国的爱是多么深。

  师:非常精彩。正是如此,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歌唱,一方面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比挚爱。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感情急于抒发的心情。(朗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在歌唱什么呢?

  生:(齐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生:我觉得“土地”指的是中国大地,可作者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

  生:“土地”是祖国大地的象征,我同意。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残害百姓,所以这么说。

  生:(情绪显得很激动)说得对。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师:理解得非常好。在诗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在本诗中还多次运用,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解。

  师: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忍至极。虎卧龙盘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已入暮年,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嗷嗷待哺的幼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但是,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止息地吹刮,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会被摧垮的。(朗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大家在朗读这部分时一定要表达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气势。

  (学生们练习朗诵,情绪非常激动,纷纷站起来)

  生: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吓倒的,是不会屈服的。

  生:河流和风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顽强斗争,抗争到底,最终战胜它。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们会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生:河流、风就是中国人民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

  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能战胜一切。

  师:是的,胜利将最终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已经看见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生:对,黎明就是希望。虽然它来自林间,还很微弱。但它是温柔的,重要的是它有活力,充满生机。

  生:我们的游击队,我们的解放区,就在林间。它在不断壮大,就象黎明的曙光,穿过树林,使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光明与希望。

  生:黎明已经来到了,光明还会远吗?

  师:说的精彩。诗人对胜利充满信心,对胜利无比渴望,他愿为抗战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朗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坚决的语气。

  生:鸟儿生要为土地歌唱,死要让身躯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

  生:这是因为鸟儿对土地充满了依恋。

  生:诗人真是善于表达情感。本来鸟儿歌唱、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在诗人笔下,这些行为都成了鸟儿的主动追求,甘于为祖国歌唱,为祖国献身。诗歌真是魅力无穷啊!

  师: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歌唱;即使死去,也希望羽毛腐烂。此时作者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朗读时,要恰当运用颤音,放慢语速,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生: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由衷的倾吐。

  生:诗句一问一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沉的爱。

  师:诗人在第二节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他那强烈的感情。

  生:(齐读第二节)

  师:鸟儿无论生死都眷恋着土地,都挚爱着祖国。诗人在诗中倾注了自己深沉的情感。现在,谁愿意再为大家读一遍全诗?

  生:(刚才读的那个同学又站了起来)我再来一遍!(进步非常大)

  师:让我们为他的进步喝彩!下面咱们齐读一下。

  生:(齐声朗读)

  生:(忽然,一个很小的声音传出来)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

  师:勇敢的提出你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站了起来)诗人为什么要用小鸟来比做自己呀?小鸟的力量多弱,声音多小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生:对呀!把自己比做雄鹰不更好吗?

  (学生中有摇头反对的,也有点头表示同意的。正当大家沉思之时,一名学生自信地站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了。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人民的力量还是很薄弱的,所以诗人用一只小鸟作比是很合适的。

  生:(抢着说)对。连这样脆弱的小鸟还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甘于献身,足可见当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生:我赞成。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把小鸟改成雄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不能深刻地表达出当时全国人民的那种悲愤之情。

  师:精彩!有分析有总结。另外,诗人自称是“悲哀诗人”,这样的安排也是诗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四、总结收获

  师:我们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走进诗人艾青的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诗歌中诗人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意义。我也要在诗歌创作中注意运用它。我现在就想到了一句:火炬象征光明。怎么样,不错吧。(他露出一脸得意的笑容)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爱。我觉得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生:我觉得虽然炮火硝烟的日子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

  生:说得好。我觉得只有了解自己的祖国,才会对她爱得更深!

  生:日本首相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人民极大的心灵伤害。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更加强大。国强民才不受欺,人强国才更昌盛。

  生:我们要做和平年代的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同样生死依恋祖国。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颇丰。优美的诗歌不仅要欣赏朗读,更要把它熟记于心,能脱口而出,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已经把艾青的这首诗背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吧!

  (师生齐背诗歌)

  师:诗歌《我爱这土地》感情真挚又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让我们在歌曲《共和国之恋》中再次重温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

  五、布置作业

  师:爱国之情是绵延不绝的。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爱国方面的诗歌作品,并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投诸笔端,溶入诗句之中。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刘莹老师在《我爱这土地》这一课中,用新颖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读诗悟情,教师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美读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出色的表现赢得教师由衷的赏识与称赞,在这种和谐上进的氛围中,师生共同鉴赏了美,创造了美。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初三语文教案:初探对话教学---教《那树》(精简12篇)

初三语文教案:初探对话教学---教《那树》(通用12篇)初三语文教案:初探对话教学---教《那树》 第1篇  上面的7个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范文(精简17篇)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范文(通用17篇)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范文 第1篇  课题:  我的

初三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精简3篇)

初三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通用3篇)初三语文上册的教学计划 第1篇  一、总体目标  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让学

初三语文《公输》教案设计(精简12篇)

初三语文《公输》教案设计(通用12篇)初三语文《公输》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高超的劝说艺术。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精简15篇)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精选15篇)《林中小溪》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