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精简13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精选13篇)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第1篇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本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第2篇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1.三分钟演讲。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3.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4.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5.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7.指导背诵。

  8.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9.布置作业。

  ( l)课后练习一、二题。

  (2)背诵全文。

  ( 3)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nb

  [1][2]下一页

  《论语》十则教案sp;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2.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3.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4.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6.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7.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8.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默写课文

  探究活动

  ——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分为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难句翻译等)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上一页[1][2]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第3篇

  教案示例一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1.三分钟演讲。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3.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4.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5.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7.指导背诵。

  8.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9.布置作业。

  ( l)课后练习一、二题。

  (2)背诵全文。

  ( 3)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2.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3.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4.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6.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7.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8.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默写课文

  探究活动

  ——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分为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难句翻译等)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第4篇

  10 《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第5篇

  一. 教学内容:

  《论语》六则

  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 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 教学重、难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2. 学习精美的表达。

  四. 知识分析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关联。

  (三)课文分析:

  1.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子,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他们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讲解: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典型例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 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6)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7)见贤思齐焉(齐:)

  (8)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 翻译下列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 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7.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 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6)择其善者而从之()

  10.《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11. 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12.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1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14. 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16. 老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18.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填写)

  20. 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1.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22. 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 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 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第6篇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

  B 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第7篇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 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教学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在你们印象中,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学生回答,作大致的讲评)

  二、写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被称为“贤人”,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对于当时的“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教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三、《论语》简介

  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

  看课文注释①,《论语》专门记录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时可以翻看一下。

  四.课文讲解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

  (三)全班朗读 ,纠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第一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问:每句话开头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谁?

  回答:孔子

  ① 处: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 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③ 恶乎: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乎,介词,相当于“于”。“恶乎”相当于“于何”,凭什么,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举例:

  (1)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序应为“惟图利”、“惟从命”

  (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④ 违:离开

  ⑤ 造次:仓猝、匆忙

  ⑥ 颠沛:困顿挫折

  【译文】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分析:第一则首先提出“富与贵”和“贫与贱”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前为人之所欲,后为人之所恶,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两个结论却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个“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验证,“君子去仁,恶乎其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强调宁可不要富贵,宁可安处贫困,但内心要守住“仁”作为一个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离开“仁”呢,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即使在仓猝匆忙之间、困顿挫折之时,也要与仁德同在。

  举例

  反面:贪官污吏腐败份子,利用公款吃喝,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贪污六百多万元;就如同《儒林外史》中所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

  正面:曾子家境很穷困,衣衫褴褛,吃糠咽菜,清汤寡水,常吃不饱肚子,齐国曾聘他为相,因不合道义而拒聘。他身穿破衣在田间耕种,鲁君听说后便派人前往要赐给曾子一个城邑,说:“请用这块地方的收入修饰你的衣着吧,别太寒酸了。”曾子认为自己不能无功受禄,推脱不要。曾子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那一类人,无时无刻不离开“仁德”

  第二则

  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注解】

  ①贤哉,回也:贤德啊,颜回!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器重的一个学生。颜回家境非常贫困,他的身体状况也很糟糕,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视力连孔子也不如,32岁时就去世了 。

  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箪,盛饭的器具。陋巷,指简陋的小巷子。

  ③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堪,忍受。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分析:列举了颜回安于贫困的事例,说明安贫乐道是贤士的标准。颜回的行为正应了安贫乐道这句话、时刻都处在与道合一的境界,时刻都很满足快乐。

  举例: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了这么一个“五柳先生”(实际写的是自己),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第三则: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解】

  ① 饭:动词,吃

  ② 疏食:粗粮

  ③ 枕:动词,当枕头用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简单的生活、日常的饮食、穿衣睡觉时刻都处在快乐之中,这正是得道君子的写照。真正的君子不论生活的境遇有什么变化都能够做到快乐自在。富贵的时候不会骄奢淫逸、忘记人生的志向,贫困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依然快乐自在。

  分析:前几句也在谈安贫乐道的事,重要的是后两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不义”就是不符合“仁”的标准,用不正确的方法得到的富与贵,在孔子看来,犹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顾。

  举例: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战国时有个齐人叫黔娄。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课堂讨论:通过学习《〈激流〉总序》,我们知道要去征服生活,在生活的“激流”中搏击、奋发,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安贫乐道”的思想,两者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该怎么理解呢?请谈一下“安贫乐道”思想是否适应我们现今的社会。

  总结:前三则语录所谈的是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的问题。你们读过之后是怎么想的呢?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第8篇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种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关于《论语》:

  《汉书·艺文志》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互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此书专门记述孔丘的言行,是研究他的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它是用语录体写成的,全书比较散乱,没有系统的组织,先后次第亦无严格准则。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述而》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写出孔丘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为人最为鲁莽直率,常与孔丘发生冲突,这种对话,性格就更鲜明了。有一次,子路问孔丘,如果卫君要他执政,他将先做些什么。孔丘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嘲笑他:“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教训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不知,盖阙如也。”而后说了一通为政先正名的大道理。还有一次,孔丘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丘只好发誓诅咒:“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写出当时的语气,显得孔丘对这位学生有些无可奈何。《先进》章中,有较长的一节,写孔丘与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令他们各言其志,从比较、对照中显出各人性格的不同。子路冒冒失失,抢先作答,说了一通大话;冉有、公西华以谦虚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志向;而后是曾皙: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二三子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段,不但语气生动,而且有简单的情节,又有场景的描写,曾皙的回答也特别具有美感,在《论语》中,是比较特出的了。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3.背景链接

  《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见于《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先进》《颜渊》等篇,《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与其弟子讲学,从容答对的记录,所答只表见解,不述论据,又少阐释。因而言简意深,皆是充满睿智的经验和真知灼见。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前三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多“自省”,讲恕道。第四则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第五、八则,可以看出“仁道”是孑l子追求、宣传的最高准则,六、七则主张人们勇于实践,能成人之美。九、十则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学习本课,重在领悟,重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验证其正确性。

  二、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

  第1则剖析:此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话,说他每天要从三个方面来反省检查自己,这三个方面是: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应该说,能够经常地反省检查自己是人的一大美德,可惜的是有些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人应该反省的是多方面的,曾参的这三个方面是从他的个人经历和认识提出的,然而也的确是很重要的方面。

  第2则剖析:此则是孔子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看见德行优秀的就要想着向他看齐是一种受激励求上进的心态,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反之,看到“不贤”就反省自己,才会免于犯错误,改正缺点。

  第3则剖析;此则是回答子贡发问的,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拿来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孔子回答他,这就是恕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孑l子回答子贡的话;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孔子认为,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施加于别人。

  第二部分(4~8):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财富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

  第4则剖析:此则指出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人担负着重大责任,他要走的艰苦的路还很长,在今天,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不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吗?

  第5则剖析:孔子是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的,但是要“从其道得之”这个“道”就是“仁道”,就是“爱人”,也就是说,人们追求富贵,不能妨害人民的利益,如果妨害了,,你就不能据有。孔子也不反对人们厌恶“贫*”,但是行了“仁道”却得到的是贫*,君子也不能因此抛弃仁道。

  第6则剖析:此则表述了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这可能是孔子有感而发,是对那些言行不一或只言不行的人的反对,强调“先行”是没有错的,人应该把行为端正与勇于实践放在第一位。

  第7则剖析:孔子主张“成人之美”,帮助别人成就美好的德行,不促使别人形成不好的德行,这样,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而小人正和君子相反。由此可知,孔子不仅要求人要正己,还要帮别人成就美德,反对那些袒护、放纵行为不端者的人,说他们是成人之恶,是小人。

  第8则剖析;孔子认为通过修养仁德来得到官职,即使是低微的小官,也应当尽职尽责去做好;如果不能做官,就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周代做官才有丰厚的俸禄,所以“富”就是做官,做官要“求”,要以自己的修养来“求”,“不可求”是指客观条件不允许,即使有仁德也不能够做官。

  第三部分(9、10):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第9则剖析:此则表述了孔子听了美好音乐的感受。《韶》乐之美使孔子感觉移位,赞叹音乐创作的高妙,同时可以看出孑l子对音乐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也要求人应该有多方面爱好和才能。

  第10则剖析:此则通过孔子对点的赞许,来提倡人的自然常态,人要和大自然亲近,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三、写作方法

  1.每则相对独立,不能连贯成篇。

  《论语》记录的都是一些精要的话,语言精炼,立意深刻,不少成了格言警句,流传至今,有的闪现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启发作用。格式上体现了语录体的特点。

  2.深刻的主题,简洁精炼的语言。

  解及剖析:这十则都是孔子与其弟子讲学,从容答对的记录,所答只表见解、不述论据,又少阐释,因而言简意深,皆是充满睿智的经验和真知灼见,是儒家的修身之言,阐明了做人的道理。

  四、参考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吗?”孔子说:“是宽容啊!自己不想随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难的道路还很长。”

  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不讲仁义之道去得到它,就不应该占有。贫穷和低*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受穷而卑微,也不应离开它。”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行动,再说出来。”

  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孔子说:“做官如果能够通过修养仁德而获得,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获得,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不料想音乐的创作竟然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练习解答】

  一、课文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人生道理:一是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二是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财富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三是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二、1.忠:诚心诚意。信:诚实。2.省:反省检查。3.恶:厌恶,讨厌4、图:料想。5、与:赞赏。

  三、成语有: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造句略。

  四、略

  【类文品析】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1、给下列字注音:

  箪(  ) 堪(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诲女知之乎(诲:)

  ⑵是知也(是:)

  ⑶人不堪其忧(堪:)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回也不改其乐。

  ⑶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孔子要学生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对待学习,他说:。

  5、从《论语》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则,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参考答案:1、略 2、⑴教导⑵这样⑶忍受 3、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⑵颜回也不改变他的乐趣。⑶平民百姓的志向是不可以夺去的。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略)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它是    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与     、     、     共称“四书”。

  2、曾子认为,每天应该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3、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态度是。

  4、孔子赞叹音乐创作的高妙的句子是。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⑵已的不欲,勿施于人(施:)

  ⑶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⑷君子成人之美(美:)

  ⑸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斯:)

  6、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一个。

  二、同步解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乏。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8.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

  9.孔子认为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是什么?

  10.孔子对富与贵的态度是什么?

  11.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得到官?你赞成孔子的观点吗?

  12、孔子为什么赞同曾子的观点?

  13、你的理想是什么?学了《论语》十则后,对你世界观的形成有什么帮助吗?

  三、美文赏读

  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⑵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⑷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⑸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4、给下列字注音:

  省(  ) 更(  ) 徙(  ) 传(  )

  15、为下列句子中的字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见贤思齐焉(  )a、贤明  b、贤明的人  c、旧时敬词,用于平辈或晚辈

  ⑵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反省  b、节省  c、国家行政区域

  ⑶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a、拜访  b、犯过错  c、过错

  ⑷更也,人皆仰之(  )a、更改  仰望  b、改错  仰望  c、改错  敬仰

  ⑸子在川上曰(  )a、河边  b、船上  c、四川境内

  ⑺德之不修(  )a、助词,的  b、主谓之间,无实义  c、它,代词

  ⑻是吾忧也(  )a、表判断  b、这  c、真实

  ⑼知者不惑(  )a、知识  b、知识分子  c、聪明

  ⑽吾日三省吾身(  )a、太阳  b、日子  c、每天

  16、文中的第1则谈的是什么意思?在课文的六则当中有一段和它类似,请你默写出来。

  17、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

  18、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

  19、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a、看见贤明的地方便想着与之对齐,看见不贤明的地方就检查自己。

  b、看见贤明的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c、看见贤明的人思念齐国,看见不贤明的人就返回内地或自己所在的省。

  d、发现贤明的人思念齐国,看见不贤明的人就要检查自己。

  ⑵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a、经过它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它;夜晚的时候,人们都仰慕它。

  b、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到它,改正过错时,人人都仰望着他。

  c、拜访的时候,人人都看见了它;换一种说法,人人都仰望着它。

  d、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到;更不可能理解的是,人人都仰望着它。

  ⑶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a、有知识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b、知识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着没有畏惧。

  c、聪明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d、聪明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着没有畏惧。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第9篇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第10篇

  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⑶了解《论语》在历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习,疏通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许多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    。”

  ⑵“上合总理会”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  ?”】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习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习《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习题。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第11篇

  四川郫县周化琴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第12篇

  教学目标: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理解并记诵《论语》七则内容,了解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精神。3、 联系实际,体会本文在当代的现实意义。说明:本文节选自《论语》,从内容上看主要阐述了守“仁”、“安贫乐道”等儒家基本思想,是理解孔子及儒家学派的重要依据。从文言翻译角度来看,本文有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因此从字词句入手,掌握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有从文字意思入手到探究文字背后思想的一个过程,需要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圣贤的心灵,也只有充分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和虚词,深入理解儒家传统思想精髓。2、 难点: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说明:本文是高中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作为文言文单元,我们虽然要重视学生对于文言字词文句的理解掌握,但高三的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还应该提高到更深一层,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如何在当今这个时代理解儒家的思想精髓,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年学子提出的一个重要人生话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补充相关知识1、 根据幻灯片提供的信息,请同学们猜出所指内容:(这是古代私塾中使用的教材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记录儒家学派基本思想)、(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2、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论语〉七则》这篇课文,让我们来探究孔圣人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1、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已有知识推断出课文标题——《论语》2、 学生齐读幻灯片部分内容,补充巩固相关常识。利用灵活的方式,不仅给学生补充了《论语》有关知识,而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朗读课文疏通字词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2、 根据课下注释,对生字读音做标注。3、 学生集体朗读,再次认读难字、生字。1、 学生根据教师范读及课下注释,为生字标注拼音,为朗读做准备。2、 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并交流字音方面存在的问题。朗读是古文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断句的能力及语感,为理解课文打基础。提出问题分析课文1、 请2-3个学生根据注释翻译第一则内容,教师对重点字词语句的解释加以强调: ①“恶”字的读音及解释作辨析② “富”、“贵”“贫”、“贱”词义辨析。③对“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句进行分析讨论。2、请学生根据上述翻译,概括这则语录体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并加以记录。3、 教师由对“里”字解释过渡到本则对“仁”字的分析总结。1、学生对“恶”(wu)字的读音及解释作辨析。2、 “富”是指有钱财;“贵”是指社会地位高;“贫”是指经济困穷;“贱”是指社会地位低。3、 理解并明确“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句含义。4、 ①“里”字解释为“处”,孔子把“仁”当作人立身之本,要无时无刻不处于仁的境界。②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提出了“取之有道”之说,道即为仁道。 人的一生,只 要认识了生命与人生的真理,内心安祥坚定,对自己充满信心,那么此生已经没有遗憾。

  翻译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所以这个环节,要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尽量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及字典正确翻译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翻译及理解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从翻译到内容理解设计了解释《里仁》标题这个环节,既可以增加学生知识,也可以从标题的概括性入手提炼加深学生对“仁”字的理解。1、 齐读第二则,请一位学生翻译这则内容。注意“贤哉回也”句式特点。2、 从孔子赞叹颜回的理由中找出递进关系,从而理解这则涵义,并做好记录。1、 对学生翻译中“贤哉回也”倒装句的强调。2、 从“不堪忧”到“堪忧”到“不改乐”的递进关系中,发现君子最高的人生境界。

  从翻译角度看这则难度不大,重点放在对内容的剖析上。设计递进关系的分析,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强调了颜回与常人不同的地方。便于学生对于“贤”字的理解。1、 齐读第三则,请一位学生翻译这则内容。注意““饭、枕”几个字的活动用法。2、 请学生找出与第二则内容相同之处,概括本则内容并记录。1、 注意学生翻译中“饭、枕”两个字的名词动用。2、 学生发现两则有同样“安贫乐道”的思想。在以上三则中,设计了学生概括各则思想内容的环节,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目的在于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做好记录有助于学生对前三则作比较。朗读记诵前三则巩固所学知识1、 朗读或记诵前三则,请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把前三则内容做一个总体比较和巩固。2、 提供“山西煤老板集体进京抄房拉动内需”、“XX年山西矿难频发”两则材料,引发学生对当今“富贵贫贱”的议论,联系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财富观”。1、 总结“富贵”、“贫贱”与“仁义”的关系。2、 关注儒家传统思想在当代学生心中的反应。1、 利用记诵环节,巩固所学内容,改变课堂节奏。2、 用新鲜的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由文章内容阐发开去,使学生学以致用。分组活动:疏通字词并翻译1、 以下四则由学生按照前三则模式,分组活动。2、 疏通字词并翻译,总结概括各则内容。3、 从四则中摘录常用成语,加以归纳整理。1、 按小组顺序分四组,每组讨论一则。2、 疏通字词,翻译并概括各则内容。3、 重点字词:“对”、“弘毅”“兴”、“穷”、“滥”“已”;“以”、“之”。4、 成语:“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杀身成仁”。加入学生活动环节,在疏通文意上由师生共同解读到学生独立理解,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翻译上起点拨作用。后四则在成语的使用上有突出特点,选择这个作突破口,引发学生兴趣,并借上下文出处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分析归纳后四则内容1、 预设题目:后四则从哪几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请学生在下面依次分析基础上做总结。2、 依次深入理解四则内容含义:① 第四则提供材料,引发讨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生死。”孔子为什么这样描述自己?② 第五则找出实行仁道要具备的品质、原因并加以分析。③ 第六则可以把“在陈绝粮---莫能兴”几句话删去吗?为什么?④ 第七则辨析“生”与“身”不同,加强对“仁”字理解。1、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对本文提出的儒家思想作系统地理解。2、 依次明确各则内容:第四则---孔子表述了一个自强不息、终老不疲、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由不知贫贱到不知苦戚到不知生死,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告诉我们,只有以“仁”为道,才能达到这样境界。第五则因为“仁道”事业任重道远,所以君子必须做到“弘毅”(弘:广大,见识学问要广大;毅:强而能决断。)这是在强调“仁”的重要意义时,也指出了需要具备的品质。第六则不能删去前面的情景设置。因为只有在前面“从者病”、“子路愠”的烘托下才更加体现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固穷”的精神才难能可贵。这则说明在求仁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应该怎样对待。第七则“生:活,生命”、“身:身体”,这样的两个词不能互换,否则搭配不当。这则说明在求仁的过程中遇到生与义的矛盾时,应该怎样对待。每则设置不同问题,拓展学生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为下面总结四则内容做铺垫。回答预设问题总结后四则内容3、 后四则从哪几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请学生在下面依次分析基础上做总结。从第四则到第七则,有内容上的递进与结构上的总分关系:第四则为我们描述了“求仁”的境界,以下是具体阐述过程,而内容上却是告诫人们这条道路的艰辛,要具备的品质直至最后的选择。这个环节是利用课后练习,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角度,通过理解分析,学生对这几则关系的理解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据即可。总结全文总结古人提倡的君子形象所应具备的特征。你愿意成为君子吗?联系学生自身情况,阐述儒家思想在当代的意义。这部分旨在总结全文提出的“仁”与君子的关系,并使学生联系现实思考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课后作业学习反馈1、 抄写课文,记诵课文内容。2、 摘记课文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用法。书面作业要求认真完成在作业本上强调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记诵基础上再次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思路点拨本文节自选《论语》,因为每则出处不同,所阐述内容也各有侧重。在解读文本之前,可以简单介绍各则主要内容。根据课下注释,学生自己可以对本文文字做粗略疏通,但有重要的字词及语法现象需要强调,因此也可以用一课时疏通文字,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第二课时来整体阅读七则内容,归纳整理本课主要阐述的道理。因为《论语》的解读,已经有各个专家作了比较成熟地研究,也不乏深入浅出的范本,可以发动学生从他人的专著中寻找疑问,在课堂上加以争鸣,这样可以把各则内容扩展开去。练习举隅1、 摘选《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格言,补充儒家对“君子”形象的阐述。2、 阅读于丹《论语》第五部分关于君子的论述,并做摘记。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第13篇

  第21课《论语》六则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重点、难点:

  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3、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多媒体

  第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1、说 yuè 愠 yùn 罔wǎng 殆dài 识zhì 诲huì 哉zāi 焉yān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二)、自学提示:

  1、解释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并且;时:时常;说:同'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而:转折;恼恨,)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6)、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2、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三)、诵读全文,自由背诵。看谁背得越多越快。

  (四)、作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下节课的预习问题:

  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书导入。

  (二)、自由诵读,理解各则语句的含义。

  (三)、自学指导:

  1、《论语》六则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论学习的?

  2、阅读课文,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3、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

  (三)、齐读课文

  (四)、讨论交流:

  (1)、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2)、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 :

  1、默写全文

  2、摘抄有关于学习的中外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例子:

  知识就是力量

  ——培 根

  智慧是经验之母

  ——达•芬奇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牛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 飞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大自然的语言》有关资料(精简13篇)

《大自然的语言》有关资料(通用13篇)《大自然的语言》有关资料 第1篇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年月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

《成长的烦恼》课件设计(精简17篇)

《成长的烦恼》说课设计(通用17篇)《成长的烦恼》说课设计 第1篇  《成长的烦恼》说课设计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城关

《钱》教学设计

《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

《秋魂》课文说明(精简5篇)

《秋魂》课文说明(精选5篇)《秋魂》课文说明 第1篇  这是一篇满蕴着感情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秋天不同的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