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罗书馆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精简13篇)

jingluocom

更新时间:3周前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精选13篇)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第1篇

  张国生

  在各语文网站的“论坛”上,经常看到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帖子,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

  “迷”,有多个意思,这里首先是指“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新华字典),如“着迷”“入迷”“痴迷”“迷醉”。“迷”住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什么费力,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了,苦也可能变成了甘。杨万里《读诗》云:“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写自己泛舟于湖光山色之中却不为周围的旖旎风光所动只是沉醉于王安石的诗句用它取代早饭,就是这种境界。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了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观书有感)就是这种境界。陈景润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也是这种境界。我们搞语文教学,如果让学生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可就是我们的成功了。

  下面以《〈论语〉十则》为例,说明我怎样“迷”住学生,顺便介绍“大语文”在文言文方面的教学理念,以就正大方。

  先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答是《毛泽东选集》。我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有答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我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愤悱状态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我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

  然后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但只用语言介绍,即使生动引人也还不足以“迷”住,于是我提供下列多媒体资料: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像、孔圣真像(现存香港孔教学院)、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山东曲阜孔府大门、孔子墓(山东曲阜)、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

  为了说明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再提供下列图片: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到这时候,尤其对于不常运用多媒体上课的学生,已经差不多可以将其迷住了。

  学生这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应该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如果弄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一定要让这个“第一次”成为“成功的一半”。我这样设计: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可以了解我国5000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

  ——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出于文言,文言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学文言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

  ——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提升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人生命运。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大的美感。

  ——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

  这样的介绍还失之抽象,于是针对后者举几个例子:

  ——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从哪里找来到资料?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别国气象资料只有100多年,我国的却有几千年。

  ——古籍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

  ——《梦溪笔谈》中有“UFO”的记载。

  ——还有关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蚀、彗星……。

  到这个时候,学生能不喜欢学文言文吗?

  光迷住还不行,还要给他们一把钥匙,自己打开知识之门。对这一课来说,最重要的是指导怎样学习文言文。我告诉他们“十字诀”:

  读懂——能见“言”而知“意”;

  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

  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

  然后才进入这一课的学习。

  迷住学生,常常要使用一些新颖有趣的内容和方法。例如本课有两个“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抽象解释为“反省”,恐怕印象不深,也没吸引力。于是我制作了这样一张幻灯片:

  说文解字——省:

  *甲骨文、金文的“省”是一个箭头加一只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小篆则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眼眉(原有图,兹略)。这说明“省”的本义是“看”,如省亲、归省;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反省、自省、省察、三省吾身。

  这样,吸引力就强多了,印象也深刻多了。

  具体的教学过程不说了,无非是逐一朗读、正音、翻译、答问、背诵,不像上面那样新奇生动,但仍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把学生迷住,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和知识点的落实。那么本课要抓哪些知识点的落实呢?我认为应有:

  (1).语文常识: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论语》是一部什么书?

  (2)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

  (3)古今不同的常用词:日、省、信、传、习、弘毅、已……

  (4)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

  (5)出了哪些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7)熟读、背诵、默写,等等。

  在正式的内容讲完之后往往要组织一些活动课,它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翼。当年杭州二中的著名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曾对我说过:学生最讨厌什么样的课?——公开课;最喜欢什么样的课?——七扯八扯的课。我理解,所谓“七扯八扯的课”,其实就是活动课,就是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申。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倍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别忘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在这一课组织的活动是:

  1.网上拜访孔子。点击进入:(1)“中国孔子”网站,(2)孔子博物院,(3)孔子箴言名句。这些网站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2.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之《孔子》(我这里有一套“千秋史话”的光盘)。电视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

  3.探究性学习。这一项最有价值。我这样安排: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不仅要吸引学生探究,还要告诉他们探究的方法,交给他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即所谓“启发”。我的“启发”是:(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这个问题学生一般不可能独立解决,于是提供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解释:“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已学有成举用之也。”

  这三个问题解决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将学问进一步提高。因为“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达到前两个境界之后,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既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然而也不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君子”才能达到的境界了。

  “迷住”的方法还有很多,不一篇文章所能说尽,甚至不是一部书所能道完。下面我提供一些原则,供各位同人去创造:

  (1)富有知识性,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富有哲理性,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教益。

  (3)方法特新奇,好看、好听、好玩,满足多种感官需求或有特殊的心理感受。

  (4)让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长处,得到了表扬、鼓励,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自尊心。

  (5)学习中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进入了愤悱状态。

  (6)解决了困难的问题,探究到问题的答案,特别是产生了创见。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的成绩,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那学生对语文学习就更入迷了。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第2篇

  山东光远中学王新伟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第3篇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有一位大教育家,有人称他为“圣人”,同学们一定知道他是谁。每年的9月28日,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虽然我们不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并从中感知孔子的思想。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三、反复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自由朗读,完成两项工作:

  ⑴ 读准字词读音;

  ⑵ 思考这十则《论语》中有哪些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方面?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 。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提问 ,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具体探讨课文内容的意蕴。

  教学过程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 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 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理解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

  “……也……”译作“……是……”

  翻译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从:顺从,学习。    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为 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于:在,给。

  翻译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第4篇

  课题:《论语》十则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②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 :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教师引导明确有关资料。

  二、认定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注意以下词语:不亦说乎 不愠 三省吾身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诲汝 是知也 弘毅 死而后已 后凋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四、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五、重点探究: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 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 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

  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提出要求: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需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诲女知之乎!

  六、课堂训练:

  1.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2.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3.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4.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5.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七、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八、布置作业: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注音、释义: 说 信 愠 三省

  2、翻译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课文探究:

  理解后五段内容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需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300字左右。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1、3、4、

  学习态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教后反思: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第5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第6篇

  《论语十则》教学简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3、“温故”章

  (1) 我们每天都在“温故知新”,想一想,“故”指的是什么?“新”又指什么?

  (2) “可以为师矣”一句应当怎样翻译?

  (3) 模拟孔子与弟子的问答,促成背诵

  4、“学而不思”章

  (1) 只读书却不思考会怎么样?(罔:迷惑)

  (2) 光空想不去读书又会怎么样?(殆:有害)

  (3) 孔子在这里谈的又是学习的问题,提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他有什么主张?

  (4) 你赞同他的说法吗?能举例证明吗?

  (5) 情景表演,模拟孔子师生之间的对话

  5、“诲女”章

  (1) 疏通文句

  (2) 介绍这段话的背景

  〈〈荀子〉〉一书有记载,书中说,子路穿着很华美的衣服去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意思是说,你穿得这样隆重,就会使别人害怕接近你,别人不敢接近你,你就听不到别人的规劝了。

  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3) 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四、诵读成背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前五则

  2、 巩固课文底下的注释

  3、 预习后五则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第7篇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

  1、研读后五段。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第8篇

  [a案]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b案]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第9篇

  李研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可以参看书上的插图。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四、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yue”;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ru”。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通假字”。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文字是漫漫发展起来的,最初没有这么多字,文字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说话的需要,怎么办呢?就用一个字来表达多种意思。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教师举出“莫——漠——暮”具体讲析)。实际上,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是哪篇课文中的哪个字?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多媒体出示“难字难词”读书卡)。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例子,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5:孔子。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着方步)朗读第3、4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8:前几则比较好懂,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的人,我们要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10: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生11:温知知新。

  生12:见贤思齐。

  生13:学而不厌。

  生14:循序渐进。

  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5:(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我还提出一个问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什么意思?

  生16: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还有哪些同学来背、来读?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如果要你分类摘抄的话,你准备怎么分类呢?

  生19: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五、读后思辨,读出个性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要探究,就应该先找到探究的钥匙。(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充分展开讨论。

  (生再读背课文。)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因为我有一些体会。有时候,我不喜欢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学硬要我去做,为了不影响同学间的友谊,我只好顺从了。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他。

  师:看来,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下来,你可以与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别喜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因为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我们校门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这样问问自己,那我们就会不断进步。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

  六、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七、观看网上文献资料片《文化巨人——孔子》第九集《中庸至德》

  (网)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第10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初步培养朗读,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学习“愠,君子,罔,殆,省,弘毅”等文言实词的含义,熟练背诵全文,训练文言文语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自我解疑以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疑点难点的能力,加强其课堂参与意识,学习总结“留,删,增,换,调”等翻译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学习方法,态度及为人修养,对照反省自己。

  【基本设想】

  1、以朗读促理解,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做独立思考,联系本人实际,以加深体会。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书籍,登录网站,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2、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交流收集材料,创设阅读情境

  (课件片头:古典音乐伴奏,背景为竹简滚动,孔子不同画像轮流出现。)

  曾听过山东一位副省长非常自豪地这样向媒体宣传山东:“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看来,孔子真不愧是我们山东的“品牌”人物。我们身为孔子的老乡也是倍感荣耀,那你对咱们这位光辉而伟大的老乡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交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庙朝圣,“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貌不扬却倍受尊崇,早年虽有抱负却不得伸展,儒家创始人……)

  大家想亲身聆听这位伟大教育家的谆谆教导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十则。

  (设计意图:利用孔子是山东老乡这一激趣点,吸引学生,培养其课堂参与意识,并注意把课文与多媒体网络有效链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

  三、疏通文意,扫清障碍

  背诵格言,名句。

  对照自我,找差距。

  (设计意图:目标明确,切实可行,有知识能力,有情感态度,便于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四、朗读感知

  1、扫清字音障碍:

  抽生读,注意语音,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重点字词,如:不亦说乎三省诲女是知也的读音应讲解清楚。

  课件展示:

  读准下列生字读音:

  不亦说乎愠三省罔殆诲女是知也凋

  2、反复朗读:

  范读,领读,抽生读,齐读,分组读等不同形式反复练习。

  3、扫清字义障碍:

  ⑴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依靠小组合作探讨,解决疑难点。

  ⑵教师不时参与各小组讨论,适时点拨,并指导其总结解释文义的方法。

  ⑶全班质疑答难,以学生反复朗读,自我感悟为主,教师略作点拨,不作字字对照,不深讲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文言句式等。

  ⑷总结归纳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倾听学生的理解发言,及时点拨,鼓励,可引导其用“留,删,增,换,调”等字概括。

  (设计意图:以学生小组间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训练学生善于总结学习方法。)

  五、深层体味

  孔子的思想不应只熟记在口头,更应该领悟在心里,指引你今后的行为。我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感触颇深,我觉得和大家一起学习,使我也增长了许多知识,在座的每位同学都可以称得上是我的老师,李欣对同学进行帮助时特别有耐心,从不厌倦;王云飞在科技小制作方面很有创意;岳美彤多才多艺,信心十足,这些都很值得我学习。那么,你认为孔子的哪一句对你的震撼最大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

  (有特长的同学可运用图画,音乐歌曲或其他文学作品的形式来诠释对本文的理解。)

  1、把学习当作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2、温习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更是升华认识的过程。

  3、学习做人都要坦诚,谦虚,有热情。

  4、善于“以人为鉴”,经常学习他人的优点。

  5、学习亦“任重而道远”,学生也应“不可不弘毅”。

  6、经常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不可任性自私。

  ……

  学生发言如太平淡,教师应引导从自身找差距,引起心灵震动。

  学生发言如太单一,教师应引导从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多角度思考。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践,引起心灵共鸣。教师的示范引路,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信心与欲望。)

  六、名句积累

  1、根据刚才的交流,你一定找到了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句子。抓紧时间背下来,小组四人开展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又多又准确。

  2、全班比赛,背诵本文所学的成语,格言,评出一名“孔子最佳小弟子”。

  3、根据具体环境,用《论语》中的话来回答:(课件展示)

  如:

  体现学思应结合的句子:

  体现要善于向周围人学习的句子:

  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积累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背诵量,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观念之一。)

  七、扩展延伸,求异创新

  1、孔子的《论语》大多是向弟子传授学习方法,态度,为人修养等方面的知识,在“教书育人”上建树颇高。可大家发现了吗?《论语》十则中有一则是写自然景物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老师认为这则应划掉,它只是孔子闲暇赏景时所说,没有什么深刻哲理,你同意吗?

  建立矛盾冲突,引起学生辩论,真理“渐出水面”:这句话是形容越是在危难之时,在紧要关头,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品格,内在性格。你能说出像松柏一样的人吗?(革命战争时期英勇奋战的烈士,抗洪第一线上的战士,抗“非典”过程中的勇士们等等)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也有人认为:“己所不欲,可施于人”,你更同意哪一种观点,说出理由。

  为避免空洞议论,可提醒学生用生活小事为例,深入浅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结合自我认知,辩论研讨的能力,不一定真能提出孔子思想的漏洞,只求在辩论中提高认识,加强理解。)

  八、课外延伸

  把今天辩论的两个问题,做进一步深入思考,整理成文。

  【课后反思】

  课前利用孔子是山东老乡进行激趣的过程较为成功,有力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交流讨论较热烈,联系自身实际,谈感想,找差距,更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但在小组交流质疑,总结文言文理解方法时,学生受年龄,基础的限制,表现不理想,以后授课注意学生实际,既要备课文,又要备学生!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第11篇

  一、创新设计

  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 (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 (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与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课文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

  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 (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

  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

  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则是“研

  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习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作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

  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

  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习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

  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

  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

  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

  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第12篇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先把他迷住再说——我教《〈论语〉十则》 第13篇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熟读”“精思”(朱熹)

  教学目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教学简说: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谁有这样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古史亦有:半部《论语》而治天下!虽曰夸张,然实则确也!《论语》作为中华古典文献巨著之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深远。《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典籍。全书二十篇,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即古人所云:微言大义。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亦或初读),就是以心向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言大义,将经典古籍化为今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品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名言、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的典籍中可谓独占鳌头!所选十则,各有所侧重,或谈学习态度与方法,或谈思想品德修养,亦或直切孔子之核心思想“仁”。教读这些,要谨记三要:其一,激发文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其二,注重生成发散,完善知识积累;其三,创造“反刍”条件,沉淀锻塑人格。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激趣热身

  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主题预设------走近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初一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近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

  学情预估:

  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习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平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习的知识储备。与“走进儒家传统文化”相比,“走进孔子”“走进《论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搜索与分析。

  说明: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本节课学深学透的基础,同时随阅读量的增加,疑点会呈波浪式出现,有些问题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点则会呈现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景。我们正是抓住这点点滴滴的疑,从而展开探究。

  二、 文本导读质疑

  任务:依话题为导向,结合文本交流汇报资料,从而使资源共享达到最优化,依此激趣导课

  活动:话题预设-----“遨游儒家传统文化”、“感悟传统经典”“我心中的孔子”“我与孔子的心灵对白”“走进《论语》”……依小组为单位,依据搜集资料的实际选择言之有物的话题,结合文本具体信息完成初读学习的生疑、质疑,进而为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铺垫!

  学情预估:

  初一的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可能不很主动,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题,这需要教师既要点燃学生自我展示的热情,又要进行方向性极强的指导。

  说明:

  关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与创新是文言学习的主旨所在,依据资料生疑、质疑,进而围绕文本展开讨论,走进文本,深入探究。(重点参读南怀瑾《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三、 探究研读赏析

  任务:圈点文言重点字词,训练句读,分类商译文本内涵

  活动:1、抄读文本,删除标点,训练句读,自主探究

  2、圈点字词,商译(商讨、翻译)文本,分类整理

  3、交流异议,反复诵读

  4、《论语》成语、格言、警句集锦

  学情预估:

  学生可能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词义的演变以及文言文常识性问题的解决产生障碍,诸如“说”同“悦”;“知”同“智”;“女”同“汝” 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这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正确诠释!同时,在进行句读训练时,注重语法,商译文本时,也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说明:

  句读训练是文言学习的最基本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为商译与诵读做好了铺垫。而商译与诵读的过程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探究研读。由文本归纳总结成语、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学活用文言文的标志,更容易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四、 交流感悟,强化体验,自省笃行(实践)

  任务:沉浸文言经典 体验感悟 实践

  活动:1、诵读感受,体验经典

  2、交流感悟,结合所搜集资料,整体感悟孔子思想及《论语》

  3、归纳大家的想法,进行类的升华

  4、参照文本,强化自我体验,实践真知

  学情预估:关注学生的是实际情感体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内化文本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和人文素养。交流这个环节是最具开放性的,学生依据《〈论语〉十则》的文本信息,加之补充读物和所搜集资料,从而学生会更有可言之的话题,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学在这里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民主与开放,也更具有人文关怀,因为我们始终在关注着学生。

  说明:

  归纳是对共性的提炼,学生可能会发现都是气势很大的东西,类的升华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的规定值得我们仔细琢磨。

  情趣盎然品文言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反思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文言文作为课程内容,似乎已被反复固化,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一味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将语法、文法讲深讲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尤其突出,依赖教参的统一要求是教学活动变得极为机械,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整个过程忽视了学习主体,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整个教学的动态活动中,使整个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的处理成了文言文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厌烦、畏惧、排斥心理。

  《〈论语〉十则》作为传统文言教学名篇,知识点、考点以及文言文常识性问题是极其好把握的,但是,我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去教授,而是暂且“抛开”教学目标来与同学们谈论起了厚重却又富有情趣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涉及到很多颇富哲理的历史典故,同学们在这无拘无束自由畅谈的课堂气氛中表现的异常活跃与兴奋,自然这一切都是在我的“阴谋”之中的,因为这一节课我的目的就是希望激起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拨开他们心中一直以来存在的学习文言文的阴霾,告别他们一直恐惧的“之乎者也”的“古文”时代,同时我也没有忘记这节课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于是,我和同学们在探讨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宗教和学派时,便将他们的注意力慢慢的迁移到了儒家学派,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学生文化积累沉淀的基础上进行的,先前的一段时间我和他们一直搜集和积累古典文化方面的知识,当然更偏重于儒家学派的知识积累,所以学生们谈起来可谓“头头是道”,有的纷纷讲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奇闻轶事,有的讲“四书五经”,有的讲到古代的典章制度,有的还讲到一些古代社会的文化常识和社会人情风貌┅┅我感觉这时时机已经到了,便直接切入我们的主题,让学生们来自主学习《论语》中的这十则,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的你一言我一语,所以学习起来就更有了劲头。但是接下来一系列的问题又来了:何以为“仁”?仁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恕”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儒家“贤人”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孔子的弟子有哪些呢?他们又有哪些思想主张呢?┅┅一系列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从学生们的脑瓜中涌了出来,诚然隐藏在古诗文中的微言大义,也在学生们的激烈讨论与研究学习中得以深入透彻的理解,很明显这其中有他们思想的痕迹,尽管有些想法显得那样稚嫩,但这确实是 他们自己的所得,这一点一直是我所企求达到的效果。于是,我也很兴奋的加入到他们的合作探究学习之中,尽可能多的给他们提供资料,引导他们扩充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的深层次的理解。一节课在我与学生们的交流探讨中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当然这其中充满的更多的则是疑惑与企盼得到挖掘的冲动,于是,我便安排了这一节课的课外作业:围绕本课内容搜集相关知识,深层次的理解领悟其中的微言大义;搜集更多的《论语》资料依此解决你心中的疑惑;写写你学习后的点滴感悟。

  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我不禁又对文言文教学多了一些思考:(一)调动经验,缩小差距。文言文、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许多的语词、语句、语义是相同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 成语、名言警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就会大大消除。同时,还应加强学科间的整合,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历史与政治学科,让学生在自己熟知的“历史背景中”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作出研讨。

  (二)调动情感,关注体验。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体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与情趣、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需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的关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想象,让生活帮助他们来理解文本,促使他们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以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感情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三)提高能力,激活课堂。语文能力是人的心理文化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位、格局和发展的倾向,其核心是语感,语感的获得说到底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我们应该关注文言文的文本特点,凭借“注释”、“文言空白”,凭借工具书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思维能力,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入了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文言文阅读就是融入学生主体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这从而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去把握文言文。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小组间的交流与探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的言说”,自主的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海德格尔曾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加之文言文作为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我们何不在这片深邃的海洋中积极探索,在古文的世界中尽情沐浴人文素养之光!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

初二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精拣11第)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

《老王》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1篇)

《老王》教案(精拣11第)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

教案素材设计: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篇)

教案:八年级语文与朱元思书(精简13第)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

《时间的脚印》教案素材设计(精拣12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拣12第)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案素材设计(精拣8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精拣8第)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

初一《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精简17篇)

初一《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精选17篇)初一《伟大的悲剧》语文教案 第1篇  《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集合15篇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

《狼》练习(精简17篇)

《狼》练习(通用17篇)《狼》练习 第1篇  一 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狼的狡猾的?   文中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大美百科全书》海伦·凯勒传(精简17篇)

《我的老师》有关资料:《大美百科全书》海伦·凯勒传(精选17篇)《我的老师》有关资料:《大美百科全书》海伦·凯勒传 第1

复制 微信 置顶

添加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