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精选14篇)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1篇
a卷 教材跟踪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z 18 十八]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流。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1.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大意:______。
2.本段对阿长的描写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画儿的‘三哼经’”适合阿长的身份吗?说明阿长什么特点?
3.阿长来问的《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么想的?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
4.“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用原句回答)
6.这四本书对“我”有什么影响?
二、修改下文中五个句子中的划线部分 [n 5 五]
①“管住自己”是极为十分重要的。②有了它,你绝对会成功;没有它,你也许不会成功。③试想,连自已都管不住的人,将会无所作为。④“管住自己”不仅是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更是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⑤让我们套住“管住自己”的锁链,作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吧!
b卷 综合应用创新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安徽省 2000 19分)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的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3分)
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
2.主要人物:______
用文中词语填空。(3分)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对他们说话时的______。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3分)
______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5分)
______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什么写法来表现的?(2分)
______
6.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3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广西 2000 14分)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项。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玻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那,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选自小小说《伞》)
1.本文运用的叙述方法是(2分)
[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2.本文以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__的事。(4分)
3.“大汉”“面带歉意”的原因是______;姑娘却朝“大汉”“感激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2分)
4.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想一想:“大汉”为什么要“欺骗”盲人夫妇,乘客们为什么又“都善意的笑了?”(2分)
答:______。
5.本文的情节,可以分为“震飞玻璃”→“______”→“______”三个部分。(2分)
6.联系全文,可见文章结尾处的“暖意”指的是______。
三、作文题(云南省 2000 50分)
初中生往往充满奇思妙想,试以《我好想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有个知心朋友”、“有个好老师”、“有自己的小天地”、“快快长大”、“再看一眼”或“美梦成真”、“当一名作家”、“飞上月球”等。2.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3.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及点拨
a卷
一、答案:1.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适合阿长的身份,阿长不识字,只抓住了《山海经》有画的特点。粗中有细。3.“我”认为“说了也无益”。“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4.“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5.尽管是一部到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但“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6.“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给绘图的书”。
点拨:1.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2.“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是动作描写;“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是语言描写;“高兴”是神态描写;“穿着新的蓝布衫”是肖像描写。3、4、5、6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理解能力,尽量用书上原话回答。
二、答案:①删“极为”或“十分”。②“绝对”改为“也许”,“也许”改为“一定”(或绝对)。③改为“还会有所作为吗?”④将“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与“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调。⑤删去“套住”“锁链”。
点拨:①“极为”、“十分”都是程度副词,重复。②原句意思不正确。③应改为反问句才与“试想”相一致。④“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与“日常行为规范”不是并列关系,有层次,“日常行为规范”是起码要求,“良好精神面貌”要求更高。⑤原句太啰嗦。
b卷
一、答案:1.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 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填“一大早”、“清晨”或“9点”也可)
地点:北京,老王家中(填“北京”或“老王家中”也可)
人物:老王
2.(1)絮絮叨叨
(2)漫不经心、不耐烦 赶紧截住
3.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后一句有“只想到儿子,却没有想到母亲”意思的也可)
4.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
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只要有“困惑”和“内疚”的意思即可)
5.对比的写法。(答“比较”或“比照”也可)
6.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点拨:1.考查记叙文的六要素。2、3、4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理解情况,3、4题意思对即可。5.题目本身就有答案。6.开放式题目,有答案中的要点就可以。
二、答案:1.a 2.伞 用伞堵住破窗 3.把姑娘的伞弄破了,大汉帮助她用伞把破窗堵住了。4.因为大汉“欺骗”盲人夫妇是善意的,他怕盲人夫妇知道实情后会内心不安;而乘客们也理解大汉的用意,故而善意的笑了。5.堵住洞口 传下暖意。 6.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关系。
点拨:1.按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安排的。 2.“伞”贯串始终;第二问考查概括能力。3、4、5、6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三、点拨:补充题目要选自己熟悉的内容,要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要有具体事物,才能以记叙为主。
[例文]
我好想再看她一眼
云南大理一考生
五月,鲜花满地,春风送爽。
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季节里,我的老太(曾祖母)与世长辞了。她那艰难而幸福的一生从此结束了,那么安详,那么了无牵挂。
我的老太95岁。她是我最尊敬的人。她爱孩子们,爱给我们讲故事,也很爱劳动。
老太的故事有她的白发那么多,数也数不清。星光照耀的时候,我就依偎着,听她讲好听的故事,每每那时,我就会伴着她讲的故事,走进甜美的梦乡。
老太的前半生过得很苦,她有五个女儿,曾祖父死得很早,一家六口就*她支撑着,每天半夜就起床,趸了酒坊的酒到六七十里外的地方去卖,用赚来的钱为孩子们买吃的穿的。后来,五个女儿长大了,个个都有了出息。老太也能安享晚年。可是老太是个闲不住的人,八九十岁了还做饭,扫院子。我一放学回家,就去帮她。
老太生前最疼爱我,爸爸为她买吃的,她要等我一起吃;爸爸打我,她就教训爸爸。在她病危的那几天,她谁都认不出来,惟独能认出我;在她弥留之际,我在为她梳头,老太嘴角含着笑,就这么走了。我第一次目睹人去世而且是我最亲的人,我没有喊,没有扯住别人不许装棺,因为我知道,老太是带着我——她最疼爱的孩子的爱走的。
举行葬礼那天,我好想再看她一眼,可是爸爸不让,说我还小,我默默地跟在送葬的人群后面,把过去的记忆收拢,拿所有的爱祭奠。
五月的鲜花为她铺路,五月的春风为她送行,我好想再看她一眼,看看她慈祥的面孔,看看她满足的微笑。五月,你能带去我对老太的思念吗?
简评:这篇考场佳作选材独特,写得很有“人情味”。
作者在考场的“特定时刻”能从容不迫地叙写曾祖母爱孩子、爱劳动的事迹,突出“老太生前最疼爱我”的事例,实属不易。作者虽然没有运用多少华词丽句,但白描手法的运用带给我们作者对老太的真挚深情,却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
本文语言朴素,叙事简洁,抒情真切,十分感人。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
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
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3篇
【思路综述】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真挚深沉,无疑,教学中抓住这些亮点分类突破。
【教学简说】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 掳 悚 絮说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辟头 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 写得好,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 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评点】此设计以感知人物形象开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终结,整体教学过程线条单纯,以一个问题带动全篇的鉴赏性阅读;形式活泼、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容易掀起课堂高潮。同时,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地研读课文,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最后一个环节的设置,实际上是促使学生回读课文,更深层次地把握人物性格,沟通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使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水乳交融。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4篇
阿长与《山海经》是新编初中语文第三册二单元第一课,是新增的讲读课文。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记实性文章。它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有影响的人物,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作者通过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新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阅读共6个单元30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5课。教材要求:每课一般用2—3课时。课文前面有提示,后面有练习。预习提示或者提供背景材料,或者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提出一些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和掌握。练习的意图分别为: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的精妙之处,通过动口动手来应用课文中学到的东西,通过联想、比较等进行扩展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的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就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这一意图。根据上述意图,确定:
文章的学习重点
除字、词外,还应掌握:
1、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风貌的写法
2、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材料选择合理,详略得当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表达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再说教学对象学生,由于在初一年级的记叙文学习中就接触了“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学习了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手法;学习过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写法-------总之,具备了学习记叙文的一定基础。再加上本篇文章写的是鲁迅童年的家庭生活,十分富有生活情趣,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因此,无论成绩好坏的学生,只要教师引导、启发得当,他们都有兴趣去阅读探讨,在阅读探讨中,学到写人叙事抒怀的方法,获得能力。
根据上述情况,我采用的教法是讨论法。
理由有三:
其一、讲授法是单向信息流动,谈话法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比讲授法好。而讨论法是老师学生相互提问,师生共同参与讨论,信息流动是多向的。
其二、因为初中语文新大纲十分注重健全人格的教育,把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并将这一教育理念形成血脉,渗透于各章节里。大纲还针对现行教学中照标准思维,照标准作答,规定了这样就只能这样,尽管那样也行而决不做另一种选择的时弊,在教学方式上提出“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其三、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讨论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感悟,通过归纳,获得能力。
教学步骤: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一年级我们学过的文章《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吗?里面有个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多次提到,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即本文。在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全面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0分钟)
三、学生复述故事,讨论探究。
1、复述课文,既可以全文复述,也可以部分复述。目的在于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大约需要5分钟)
2、讨论探究;
a、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什么?
b、每件事表现了阿长怎样的特点和品格,分别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思想感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本课重点)
c、作者先写讨厌、憎恶,但结尾又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本课难点)
三个问题,紧扣课文重点、难点,虚实相间,层层深入。同时,三个问题的设置,如同“一缕春风,吹皱一池春水。”创设了一个活拨有序,实在多变的教学空间,自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快进入讨论。
学生讨论分小组进行,每组指定一个人负责,组与组之间又可以交流,学生可以下座位,有结果的小组可以派人上讲台写在黑板上,其他的人又可以派人去改,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总之,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最后,老师引导完成三个问题:
(1) 写的几件事 (2)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感情变化
a、爱说闲话 →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 → 讨厌、不耐烦-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 非常麻烦
d、“长毛”的故事 →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讽刺)
e、买《山海经》 →产生新的敬意(买书)
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找出文章写的几件事之后,整体感知全文,看看作者用笔的重点是什么,(买《山海经》)也是感情的重点,自然是详写的内容。同时找到作者对每一件事的感情态度,即上述板书内容,巧妙的让学生悟到: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
(3)“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对比互衬中刻画人物形象。(难点突破了)
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可让学生根据几件事讨论归纳,不要求全面,说到一点就表扬。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这个内容大约花20分钟。教师要注意在讨论无结果时,不着急,不急给答案。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放飞学生个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知识形成的规律,在讨论中主体感知,感悟,形成能力。
新大纲张扬“放飞学生个性”这一教育理念,也是对历史、现实和将来作深刻思考的结果。过去,我们教育领域自古以来师生等级森严,师道尊严成了学生人身自由、身心发展的“金箍”圈,教师咳唾成珠,金科玉律,学生只好垂手听命、仰承恩泽。教师按自己理想的模式去塑造人,那过度的期望,过度的干预,过度的包办,威压着学生的个性自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离开僵化就走向灵活,离开依赖就走向自主,离开戒备就走向自我接受,离开被束缚就走向一种创造性。”讨论给了学生自由,也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
第二课时
任务:
指导学生学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人物较精彩的句子,独立思考,进行评、点、批、注。然后各自发表见解,进而归纳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例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吃福橘的片段、恭喜恭喜、大家恭喜-----)
细节描写(睡觉时的大字),体会长妈妈愚昧、善良、质朴、约带粗野的劳动妇女特征。
语言:有的含蓄幽默,有的质朴
例如、讲“长毛”的故事,“伟大的神力”愚昧迷信的苦笑,善意的讽刺、寓庄重于诙谐;吃“福橘”的片段中,体会长妈妈愚昧迷信的背后实质是对孩子健康的祝福;结尾买《山海经》,表现长妈妈关心爱护青少年,仁慈的美德------
总之,一切让学生去体会,归纳。获得能力。
迁移巩固:作业
课后练习四,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付:
板书设计(实际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写的每一件事,归纳出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几件事归纳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同时也是现实人物的真实性)。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内容(几件事) 人物性格特征
a、爱说闲话 (表现阿长) → 饶舌、多事
b、“大”字睡相 令人讨厌、憎恶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有许多繁文缛节
d、“长毛”的故事 愚昧、无知、淳朴
e、买《山海经》(详写) → 热情、乐于帮助别人
总之(归纳):长妈妈是——劳动妇女
刻画人物:“先抑——后扬”,对比、互衬
教材把握好,教学重点确定恰当。尤其在以下两大方面很值得肯定。其一,教学设计处处考虑到学生实际,着眼于“放飞学生个性”:采用“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形成多向信息交流,便于学生通过相互启发、感悟提高,并发展健康个性,教学步骤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着眼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步骤”中多处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板书依据学生归纳、提炼而成,板书展开程序体现学生把握作品人物性格特征过程。其二,理论依据比较充分,并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部分内容中,较好地解说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安排主要教学环节的理由,有说服力。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5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沂源县历山中学 任纪玉【学习目标】1. 诵读课文,理清楚感情变化的线索。思考感情变化的原因。2. 领会作者对长妈妈的一片真挚情感。3. 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自主学习设计(一):理清感情线索,探究变化原因1. 诵读课文,圈点批注:在文章中画出点明我对长妈妈情感态度的句子。2. 从以上语句中提炼词语概括出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线索。我对阿长最初是 后来,对她的伟大的神力长生了空前的、特别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敬意逐渐 ,特别是当长妈妈谋死了我的隐鼠之后,不但这种敬意彻底 ,我还开始 她;但是我最终还是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 。3. 整理作者情感线索:不大( )甚至( )---空前的( )---憎恶----新的( )4.世间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怨恨。是一些什么事件导致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请参考下面的语言形式谈谈自己的理解(注意替换黑体字部分)。“我不大佩服甚至讨厌她,是因为她粗俗,这从文章第3自然段中对长妈妈的一系列行动描写中看出来。”(1)我不大佩服甚至讨厌她,还因为她(2)我对她产生了特别的敬意,是因为(3)后来这种敬意不但消失,而且还萌生了憎恶,这是因为(4)我之所以后来又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是因为自主学习设计(二):讨论问题,体会情感1. 我小时候对阿长的讨厌是因为阿长所做的一切本身让人讨厌吗?你从成人后的作者对这些往事的叙述中能体会到作者对阿长有别样的情感吗?2. 如果我的隐鼠没有被阿长谋死,我对阿长伟大神力的空前的、特别的敬意就不会消失吗?3. 如果长妈妈没有为我买《山海经》,我对阿长谋死我隐鼠的憎恶就不会消失,我对阿长新的敬意也不会产生吗?为什么?自主学习设计(三):领悟写法,借鉴学习1. 明明是对长妈妈充满了敬意和同情,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长妈妈令人讨厌的事件?2. 明明是自己最心爱的宝书,作者为什么不写《山海经》最吸引人的亮点,而着重从印刷、纸张、装订、图案等方面描写它的“粗拙”?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6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⑵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⑶整体掌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掌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⑵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布置资料的特点。
⑶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3、德育目标: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洁美。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示人物主要性格以和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方法】
1、复述法: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学生自读,然后用自身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讨论探究法:
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和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阿长与〈山海经〉》,大家有兴趣来读读吗?
设计二(从不识字的女工阿长与《山海经》有何关系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阿长”这个人物曾经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呢?(学生回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山海经》则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存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时题作《旧事重提》,编集出版时改用现名。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这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示了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
《朝花夕拾》各篇以记人为主者有三,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三、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可就词语含义、段落大意、内容质疑、分析评价等内容圈点批注。
投影:
根据语境,解释加粗的字词:
⑴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⑵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⑶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⑷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⑸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教师明确:
⑴客气。
⑵害怕着急。
⑶神秘不可揣测。能够理解的。
⑷害怕。
⑸渴望羡慕。
师生一起探究疑难文句:
⑴ “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
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⑵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为取吉祥,江浙的民间有在大年七年级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⑶ “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伟大的神力”,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赞颂的意味。
⑷ “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⑸ “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
郝懿行是清代的经学家。“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
⑹文中远房叔祖的太太晒衣服时为什么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
这里的“死尸”是“不中用”的意思,是骂珠兰的枝条连一根竹竿都经不起。
2、速读课文,列出阅读提纲,概括复述要点。
考虑: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谓,称谓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和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方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去掉了”等;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为“我”买《山海经》。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复述要点提示:
称谓的来历长妈妈的一些坏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长妈妈的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买回《山海经》。
3、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进行复述课文竞赛,师生评议。
考虑: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布置?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7篇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于平凡的人物,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表现其人品美。
难点: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透过生活现象,挖掘深刻的主题。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阅读课文,看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哪些材料是详写,哪些材料是略写,体会作者缅怀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一)导入新课
可由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默读课文,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写?
2.从本文的题目看,文章可分哪几部分?(可对照《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看出作者对阿长抒发了怎样的怀念之情?
4.作者是怎样引出《山海经》的`?
阅读要求:
1.读书前仔细阅读“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及教师提供的“阅读提纲”,抓住本文写作的重点;
2.阅读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圈点出来,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
3.默读时看到有注释的地方,要认真读注释,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扫除阅读障碍。
4.默读时将你最喜欢、最能给你启发和力量的句子标记出来,然后在旁边作批注。
(三)课外作业
要求课外再次阅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复述阿长的故事。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8篇
一、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chuāng( )疤 2.震悚( ) 3.jié( )问
4.空前( ) 5.惧dàn( ) 6.惊骇( )
7.孤shuāng( ) 8.粗拙( ) 9.zhòu骂( )
10.掳走( )
二、加粗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淡薄 薄弱 薄厚 b.妥帖 请帖 碑帖
c.憎恶 好恶 深恶痛绝 d.空前 空席 空中楼
三、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b.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由可原的了,倒应该让我退让。
c.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d.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淌使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四、根据具体语境,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1.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疏懒:
2.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惶急:
3.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渴慕:
五、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性格特点的?在该句后打“√”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 )
3.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 )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 )
5.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 )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结合文意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无益:
2.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她对“我”的________,而“我”认为“________”,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对阿长的________,这些都为下文________设下了伏笔和悬念。
3.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了什么?
4.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5.选文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它表明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
6.“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二)祖母的启蒙
①祖母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虽然一生贫困,却教导后代仁慈待人。我刚懂事,祖母便找来一些纸板,剪成各种动物,以类似放幻灯的方式,讲许多匡扶弱小、抵御外侮的童话和民间故事;还买来仅巴掌大的连在一起的“小人书”,一页页耐心地讲《司马光砸缸救人》《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故事。上幼儿园前,祖母挪动着小脚,几乎每天下午带我去少年儿童图书馆,她牵着我的小手,轻轻地走到那些专心看书的小学生背后,慈祥地望着他们。然后,祖母抱我坐在草坪上,亲切地说:“细伢子呵,你长大了要努力读书,书会告诉你许多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要宽,要帮助比自己穷困的人。”
②我上幼儿园时正值三年困难之际,不少小朋友都因缺乏营养而面黄肌瘦。吃午饭时四个人一桌,中间放一碗没有油的咸菜豆瓣汤,每人轮流舀一汤匙,轮到我时都谦让了;下午发点心时,每个人仅得一只乒乓球般的淡馒头,每次我都留给上小班的弟弟吃。当祖母来幼儿园接我,知道这些事后,不禁潸然泪下,抖抖地捧出一包盐炒黄豆,哽咽着说:“我的乖伢子,你做得对呵,你一定饿坏了吧,快吃,快吃!”
③“文革”期间,我家遭难,有一阵断了经济来源。一天,姑妈从安徽寄来一包虾皮,祖母手捧着虾皮闻了又闻,却毅然吩咐我送给了被“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又将发配崇明劳改的前抗日志士李伯伯。不久,北京的大叔托人辗转捎来两包豆腐粉,祖母也让我送一包给被诬陷为“历史fan革命”的老共产党员刘爷爷。……
④冬至之夜,我久久地伫立于阳台上,祖母正是18年前的冬至去世的。遥望苍天群星,其中那颗极其平凡的微微闪光的一定是祖母了。
1.文中共写了四件事,请依次概括出来。其中哪件是详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上文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
3.祖母对“我”的启蒙方式是________。
a.谆谆善诱 b.启发鼓励 c.以身作则 d.言传身教
4.第①段中加粗字“对人要宽”的“宽”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5.第②段中的比喻句“乒乓球般的淡馒头”形象地表明了馒头的特征是________。
6.第③段末尾的省略号有什么意义?
7.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中“极其平凡”照应了上文________________,
“闪光”照应了上文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突出了祖母的什么品质?
(三)
外公走了,再听不见他亲热喊我的声音,我心里沉甸甸的。我久久伫立在房前,凝视着墙上那张照片:外公正慈爱地朝着我笑。
他慈祥的笑,勾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温馨的回忆。
一从幼儿园回家,老远便见到外公站在门口。他迎上来笑呵呵地搂我,亲我,从口袋里掏出巧克力给我吃。一阵亲热过后,他便照例让我坐在他的身上,教我念唐诗。先是复习旧课,当我背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照例要加上一句“上楼找外公”,他听后又是哈哈大笑。他为此特意用宣纸专门替我写了一张条幅,录完这首诗后,还加上一段话:“爱孙喜诵上诗,毕,自言上楼所为,乃寻翁也。童心粲然,堪记一耳。”为这事儿,小舅还生气哩,说:“我大学毕业了,您还从没给我写过呢!”
又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教我们画画。她好灵巧地画出一条鲤鱼,像在水里快活地摆动,真好看。可我分不清字叫写,图叫画,心里直说:“老师‘写’得多像,回去要外公给我‘写’条更大的来!”一进家门,我就吵着要外公“写”鱼。外公二话不说,拿起纸和笔,十分工整地写出一个“鱼”字。我急了,忙说:“您‘写’得不对,再‘写’!”外公也就不厌其烦地写了一个又一个。不大会儿,纸上满是“鱼”字,真成了江城闻名的“全鱼席”了。我当时实在弄不懂,这么有学问的外公,怎么笨得连条鱼都“写”不出来呢?
望着墙上笑吟吟的外公,往事一件件涌现出来,比当年纸上的“鱼”字更要多得多。我和外公如今是人天远隔,可他那慈爱的微笑,却永存在我的心间。
1.如何理解开头第一段中的加粗字“沉甸甸”一词的含义?
2.大致写出“爱孙喜诵上诗,毕,自言上楼所为,乃寻翁也。童心粲然,堪记一耳”这句话的意思。
3.文中运用的材料有详有略,试举出一个详中有略的事例来。
4.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
5.试为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
【参考答案】
一、1.疮 2.sǒng 3.诘 4.kōng 5.惮 6.hài 7.孀 8.zhōu 9.咒 10.lǔ
二、c 三、c
四、1.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2.惊慌急迫。 3.非常思慕。
五、2.√ 3.√ 4.√
六、(一)1.没用。 2.关爱;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轻视;阿长赠书 3.说明阿长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的善良、朴实。 4.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5.议论;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6.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二)1.四件事依次为:a启发“我”从小爱读书;b鼓励待人谦让,热情帮助;c将虾皮送给李伯伯;d把豆腐粉送给刘爷爷。其中前两件事详写,其依据在于上文的中心是祖母对“我”的启蒙,而后两件事虽对“我”有所启示,但并非祖母有意识地对“我”进行教育。 2.祖母 3.d 4.宽厚、宽恕 5.小 6.表明祖母所做的这一类事远不止上文所述的两件。 7.普通的家庭妇女;对“我”进行启蒙教育和平时待人中所表现出的非凡的品德。 8.宽厚待人,乐于助人(三)1.非常思念外公,这种心情是沉重的。 2.爱孙高兴地诵读上面这首诗,背诵后,自己说上楼去干什么,去找外公。多么天真的孩子呀,可记上一笔。 3.如外公写“鱼”字的材料是详写,但后面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写了一个又一个“鱼”字的内容却是略写。 4.展示了深厚的亲情,表现了老爱幼,幼敬老的美德。 5.《我和外公》或《外公的微笑》等。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9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描写吃福橘,“‘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到我的嘴里。”这元旦“辟头的磨难”寄托着长妈妈的愿望,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够“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因为福橘是塞在孩子的嘴里。这就是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善良。写她买来《山海经》时,“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里,不仅看到一个衣着朴素、满脸笑容的劳动妇女的外貌,而且听到他那亲切自然的语言,感受到她为孩子办成一件事后内心的无比喜悦。“三哼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个细节也说明了,为“我”办这件事情的不是学问人,而是连书名都说错的劳动妇女,联系课文的标题可以体会到,作者把阿长同《山海经》连接在一起,表现了设题同构思的新颖和巧妙。
四、教法建议
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回应全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第 1 2 页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10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
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
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第三课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11篇
授课日期: 2004 年 月 日 总课时:
第18课、阿长和《山海经》
鲁迅
☆学习目的: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疏懒 惧惮 孤孀
2、复习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想:
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写这篇文章的:先写他“憎恶”阿长、“讨厌”阿长等,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对于这种情感的变化,要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研读赏析,从而充分体会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延伸,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像阿长一样的普通人的感想和思考。
●教学设计:
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可怕的美女蛇故事吧?
是啊,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情趣,那么大家还记得讲故事的长妈妈吗?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
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设置问题情景二:
♂教师: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讨论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1-17段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
讨论交流:“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里,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包含同情。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
参考: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四、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代长妈妈说的话: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交流心得,课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延伸:
①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②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③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④课外可推荐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靠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农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水是生动,水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的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武原镇中学陆海峰)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情感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细节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手法 先抑后扬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12篇
一、说教材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初二上册第二单元,属讲读课文。
文中鲁迅先生所追忆的保姆阿长,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的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字词:“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整体感知课文。
2、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5、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6、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2、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
教学难点: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评点法、谈话法、导读法、练习法、读义讲练法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三)预计两课时完成。
四、说学法
1、强调预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作者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小组合作讨论,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5、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回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吗?正是这个惊险的故事为“我”儿时的.“百草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讲给“我”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她对作者的儿时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致时隔多年之后,作者仍然写了一篇回忆她的文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一片段可以看出,幼年鲁迅与长妈妈关系非常密切,这一片段又与本文有着有机的联系,由此导入新课,可以温故而知新。
学习活动一:多媒体展示作者鲁迅与《山海经》简介。本环节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相关常识,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学习活动二:检测学生预习中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
本环节设计意图:针对学生轻视基础的意识强化了重点词汇的积累。
学习活动三:初次阅读课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物。
1、阿长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可从身份、外貌、学识、心、地、性格等方面说)
2、《山海经》这部书中写了什么内容呢?
(文中哪段介绍该书,要善于思考,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
3、作者将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她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
4、我们刚学过的一篇文章中也说过长妈妈,是哪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谁能说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哪部散文集?这书名是什么意思?《朝花夕拾》
本环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学习活动四:再次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情节
1、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并配以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的故事性,在读中培了解情感变化。从而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并从中体会到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与感激和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与关爱,从而认识到时隔多年作者仍对长妈妈念念不忘的原因。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五:设计问题,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
本环节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通过问题回顾昨天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进而提出新问题,引发新的思考,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文
学习活动六:分部分朗读课文,深入分析课文。朗读6—1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部分文字写了哪几件事情?作者对这些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写了元旦吃福橘,长妈妈教“我”很多道理和讲“长毛”的故事三件事。作者态度从觉得“麻烦”到产生了不牢靠的敬意。
2、在看似贬义的外表下鲁迅先生有没有对阿长的同情、怀念和赞美?
让我们来看19—2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要求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阅读29—3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看完整篇文章,我们来总结一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环节设计意图:介绍重点情节,进行详细分析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并加以提示,如①“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活动七:梳理全文,教师总结:
1、长妈妈这么疼爱“我”,那“我”小时候对她好不好呢?讨厌她哪些事?(3—12)
预设: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爱管闲事④规矩多⑤道理多⑥谋死隐鼠
2、虽然讨厌她,可也有发生敬意的时候呢。什么事情让孩子产生了空前的敬意了?这敬意后来还有么?
3、看来吓唬得来的敬意不是真正的敬意呀。读这篇文章后,你觉得阿长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说说你觉得作者笔下阿长的哪些事情最有趣?
4、小时候的“我”眼中饶舌多事、有许多麻烦的规矩、无知而又迷信的长妈妈,成年后却写文章来怀念她,就说明“我”已经理解了长妈妈。这理解用了多长时间?三十年,多么漫长的岁月啊。事隔多年,鲁迅才恍然大悟,他一直忽略的一个人,甚至地位低下的一个人,原来是最疼爱她、最关心他、对他最重要的人。
5、像本文这样本来要赞美一个人,却在文章开头说她不好的写法。我们叫什么?
6、让我们用真诚的心祝福长妈妈安息吧!(有感情的读最后两段)
结语:
作者通过记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往事,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等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也应该学会运用欲扬先抑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本环节设计意图:
教师对照板书总结:通过问题与学生一起梳理全文,文章有详有略,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加深课文理解。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13篇
教学目的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一重点的研读一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或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化,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取了长妈妈哪些事情作为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2)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①: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这样几件事: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问题②(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问题③(点拨提示):文章围绕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而提示了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描写里,在由表及里、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的结尾以深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明确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
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想互相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目标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A、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的“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目标②品味本文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如:“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再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又如:“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这段文字里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判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20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对看课后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 第14篇
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1、重点字词注音。
2、了解作者情况。
3、阅读文本,记录预习过程中的困惑。
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1、导语: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文章中讲到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谁讲给儿时的鲁迅先生的?(长妈妈),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长妈妈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
2、昨天大家利用自习课的时间,从词语积累、作者介绍和课文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准备,下面请各组内交流学习准备的基础知识部分,我们来对照大屏幕互相检查订正,加深印象。
(1)字音:
骇(hài) 掳(lǔ) 震悚(sǒng) 惶(huáng)急 诘(jié)问 渴慕(mù)
(2)作者: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我国白话小说的先河,中篇小说《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四、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回忆了“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哪些生活片段?可以看出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称呼的由来
切切察察
睡相不雅 长妈妈是一个地位低下、粗俗、喜欢搅舌,没有 规矩太多 文化、愚昧无知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 讲长毛的故事 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很不幸,又渴望平安。 谋害隐鼠
买《山海经》
在这些生活片段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何变化?
①“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大字睡相、元旦仪式、繁琐道理)
②“然而我有时也对他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讲长毛的故事)“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夜间伸开手脚占领全床也当然是情有可原的”。
③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甚至变得憎恶(谋害隐鼠)
④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他却能够做成功,他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买《山
海经》)
2、应该说在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对阿长的态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那么真正使作者态度发生变化的是哪件事 下面请同学们听读19—31段(老师范读),从文中找找哪些片段流露出作者和阿长之间深深的感情?
① 22段:阿长来问《山海经》的事,我是什么态度?
明确:我认为阿长不识字,没有文化,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再说我平时也比较讨厌她,对她的问表示一种不屑。
②24-26段:阿长买来《山海经》,“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使我又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阿长的行为与“我”的家人和远房的叔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人谁也没有阿长知道“我”的心,谁也没有阿长关心“我”,再说买《山海经》要跑很多路,打听很多地方,也没有人像阿长这样操心费事,况且,阿长又没有文化、不识字,她买《山海经》的艰难过程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此更加突出我的惊喜和对阿长的感激。
③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是十分粗拙的本子,与后文的好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在我看来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明确:这四本书是长妈妈费尽心思,跑了很多路买来的,凝聚着长妈妈的心血,对书的珍爱体现了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
四、探究提升——思想对话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两段,小组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憎恶”、“讨厌”是作者儿时的心理,阿长一生不幸,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鲁迅先生又写了这篇文章来纪念她,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更加突出对长妈妈的赞美和颂扬。
五、总结评价——自我对话
本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生活片段,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长妈妈形象。她饶舌多事、愚昧无知,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善良淳朴的美德,作为文学大家,鲁迅先生专门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保姆作传,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深情和怀念。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