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力 》教案设计(精选19篇)
《力 》教案设计 第1篇
1、能描述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能说出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
重点
难点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讲授、讨论、
活动
教 学 过 程
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小丽同学推门进教室,拉开椅子,提起书包放在桌子上,翻开书本准备学习
思考:1、小丽同学在做以上这些动作时,手臂肌肉是否会感到紧张?
2、门、书包、椅子、课本的运动状态与原来相比是否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手臂肌肉感到紧张
2、门、书包、椅子、课本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说明:生活和生产中所见到的推、拉、提、压等过程中存在力的作用
板书:第一章第二节:力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阅读:课本p9图1、2、2,分组讨论上述例子中受力物体有哪些,施加力的物体有哪些?
实例施加力的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推土机推土机土
牵引车拖拉故障车牵引车故障车
起重机提升重物起重机重物
压路机压实路面压路机路面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板书: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思考:在有力作用时物体应该有几个以上?单独一个物体能否有力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板书:3、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物体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用丝线悬挂起来的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塑料小球,相互靠近是所发生的现象
提问:a、b两球是a排斥b还是b排斥a或相互排斥而分开?备注
活动二:将相同形状的一块磁铁和一块铁块分别放在小车上,并将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使两车相互靠近到一定距离时由静止放开,观察发生的现象
讨论:是磁铁吸引铁块,还是铁块吸引磁铁,还是相互吸引?
分析:1、a、b两球是由于相互排斥而离开
2、磁铁和铁块是由于相互吸引而靠近
板书: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讲解: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对力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展示发生车祸时两车都被撞扁的情景,使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并请同学分析原因。
提问:你还看到哪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讨论: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任何一个力都涉及到两个物体,是否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演示小磁针在条形磁铁磁场中受力转动。)
板书:板书: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讲述: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讲述: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讲解:运动状态改变包括①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 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
③ 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
④ 物体的运动由快变慢
⑤ 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小结:
练习:课本p15:1 作业:a作业本p2、3备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
后记
(反思)
《力 》教案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
知识要求: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能力要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力的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要求:
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法
【教具】 薄板、铁块、弹簧、钩码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看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学生列举生活中力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概念
1、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对力的直观的感性认识
(1)相接触物体间的作用
实验一、铁块将薄板压弯
结论:板的弯曲证明压力的存在
这个压力的产生是铁块这个物体对薄板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实验二、钩码将弹簧拉长(学生根据第一个实验独立进行分析)
结论:弹簧的伸长证明拉力的存在
这个拉力的产生是钩码这个物体对弹簧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用字母f表示
产生力的要素:1、两个或以上物体
2、发生相互作用
说明:一个力的产生要有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时就产生了力;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不接触的物体间的作用(根据前面知识可回答)
实验三、幻灯片演示磁体间的作用
结论:不接触物体间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相互性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甲对乙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乙也对甲施加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
(幻灯片演示)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力的相互作用问题
2、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1)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
(2)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时,必须指明针对哪个力或确定研究的对象。
(3)针对性练习
(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力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幻灯片演示)
(四)接触与相互作用
1、发生相互作用力的物体不一定接触
如: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相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
三、练习
四、知识点小结
五、作业
《力 》教案设计 第3篇
第一节 力
教学课题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⑤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③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②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仪器材料
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板书设计
§7-1 力一、 力的概念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符号:f 3.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 力的单位:n 二、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四、 力的图示:(作图略)五、 力的示意图:(作图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新课引入
一、什么是力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投影或制作成电脑动画),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一些现象 学生总结共同特点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演示: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学生举例
力的相互性演示: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录像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2.5牛.同学们亲自体会一下物理书放在手上时感受到的压力.二、力的作用效果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 三、力的三要素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首先要注意选择力气悬殊的两名同学以让其他同学信服,再要注意两个同作用点的选择.这个活动一是能较好的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二是调动课堂气氛,应该让学生试一试.没机会亲自试一试的同学课后可做一做.力的图示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教师应动笔画规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 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学生只要求会画力的示意图.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部分
教学后记
《力 》教案设计 第4篇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
教材
重点
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已知的力
难点: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已知的力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讲授、讨论、
活动
教 学 过 程
复习提问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2.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
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板书: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讲述: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须向上用力才能将木箱提起来。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开始运动。我们观看足球比赛,运动员射门时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控制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板书:2、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
讲述: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较方便。如果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近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力。
板书:3、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讲述: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稳地拿起来。如果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讲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只有认识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认识得清楚、全面了。
板书:二、力的图示备注
讲解: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分析才能认识力的存在。
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图示。
板书: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教师:要画出力,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画出力的作用点。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教师示范)
板书:2.力的大小的画法
教师:用一个线段的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顿,可选择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100牛顿,那么200牛顿的力应用2厘米的线段表示。
(教师示范)
板书:3.力的方向的画法
教师:在线段的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教师示范)
学生练习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顿。
(学生画,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4、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顿水平推力推木箱,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标出1000牛顿即可。这种简化的图叫力的示意图。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
练习:课本p15:4
作业:a作业本p4、5备注
板书设计:
一、力的三要素
二、力的图示
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2、力的大小画法
3、力的方向的画法
4、力的示意图
教学
后记
(反思)
《力 》教案设计 第5篇
(一)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
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师出示小黑板。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
推土机对土的推力
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学生回答)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教师:吸铁石对铁钉有吸引力,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铁块对小磁针也有吸引力。这说明磁铁吸引铁,同时铁也在吸引磁铁。
3.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教师:用弹簧把锯条拉弯,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这说明锯条对弹簧也有一个拉力。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
(3)实验: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练习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章后习题1、2。
(四)说明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l)“作用”就是力。(2)力离不开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3.强调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于作用产生了力”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法。否则学生会误认为除了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力。这样对学生将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好处。
4.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步深化。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力 》教案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理解带点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用语言细节、动作、细节、神态细节前后对比,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特点,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进程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新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1、理解词语要交给方法,揭示规律。要求读通读顺课文,读中理解词语(通融、刻薄、武断、雅致、阔佬、兴致勃勃、妙不可言、十全十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归纳主要内容:我到裁缝铺去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事。
二、研读课文1-4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神态的前后变化,体会人物特点,体会作者写作手法,勾画“我拿出百万英镑”前后、托德态度变化的语句(指语言、神态变化),思考批注,托德是一个( )的人。作者用了( )手法刻画人物特点。
前:尖酸刻薄、傲慢无礼
(我拿出“百万
英镑”托德) 后:满脸堆笑,见银眼
(对比) 开
三、研读课文8-1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细节体会人物特点,体会写作特点。勾画“老板”见到百万英镑后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思考批注,老板是一个( )的人。作者用了( )的方法刻画人物特点。
唯利是图+阿谀奉承+献媚讨好=以钱取人,金钱至上
(语言、动作、神态前后对比)
四、小结。回读全文,讨论本文写法特点。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1、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327页《邮差先生》
2、课外阅读《百万英镑》
《力 》教案设计 第7篇
第四单元 常见的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重力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这种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气压力是地球对大气作用产生的,处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指向各个方向,所以吸盘可以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也可以被压在天花板上。人们利用大气压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弹力是物体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自动铅笔上的弹簧,汽车车厢下面的钢板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测力计也是利用弹力的一个例子。摩擦力处处可见,手里拿的书不会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减小。
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判断一种力的类型,能利用常见的力为人们做事。
本单元计授6课时。
第一课时 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7页。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能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教学用具:小车、细绳、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 玩过蹦蹦床吗?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板书 常见的力)
2、阅读单元导语
要找弹力,是否该去问弹簧?小朋友们为何都爱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该去问海洋?万吨巨轮为何能在海上远航?
二、新课讲授
1、提问:见过力吗?骑自行车上坡费力吗?怎样使静止的桌子动一动?
2、活动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轻轻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加大力度推,小车就跑得更快。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小车运动的方向,小车运动的速度,猜想这些与什么有关。(让每个学生都亲手推推)
在小车上拴一绳子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方向如何?速度怎样?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试试。
讨论:小车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参考:推的时候,小车离你而去;拉的时候,小车向你走来)
3、活动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抛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为什么落向地面?(讨论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会怎样?(让学生试试,并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抛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压在水里时,乒乓球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水对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个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会上升。把乒乓球换成石块再做这个实验,看看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活动3 生活中力的现象(参看第67页图)
说说图中物体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热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弹力,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时,脚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5、引导学生举更多的物体受力的例子,如树叶飘动受风力,国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纸屑靠静电力等。
三、小结
四、作业
1、吊车吊起货物时,货物受到哪些力?
2、举出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例子。
第二课时 重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
教学目标: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认识地球引力。
教学用具:绳子、小球、铁架台、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向上抛一个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还是落回地面,雨从天上下到地面上,石头从山上滚到山脚下,熟透的苹果也会从树上往地面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讲授
1、观察第68、69页图认识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后都会落向地面,如水往低处流,抛起的篮球下落等。
2、活动 小球受力情况
①组装试验装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铁架台上时的受力情况。
绳子对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还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静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断绳子,小球会怎样?这时小球的受力情况怎样?
④验证猜想:剪断绳子,看小球会怎样。
⑤分析:剪断绳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断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烟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单位是牛顿,1千克重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为10牛顿。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们想象他们头朝下,但实际上他们的“下”跟我们的“下”刚好相反(图示)。
地球表面的物体被紧紧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类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没有地球引力
5、资料 牛顿与地球引力
6、小实验 物体间的引力
①杯子里装大半杯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间,然后松手,先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验证。
②解释现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会停在中间不动,而是被一边吸过去。原来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
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 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
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1、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 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 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
5,资料 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力 》教案设计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条件
(三)教法选择
教材难度适中,适宜用探索法展开教学,由于摩擦实验用文具可以进行,本课以实验探索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悬问征解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情况下,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将另一本书也“粘”起?
学生:边思考边动手实验,探求可行方案.
教师:演示下图中做法的同时问学生,为何一本书能“粘”起另一本书呢?从而引入摩擦的课题,说明两书接触处有摩擦.
学生:自己动手用两本书做该实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握两本书的边缘用力向外拉一拉,这为下面“滑动摩擦力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动手实验总结规律
学生实验(1):用力将橡皮擦在写有铅笔字迹的纸上滑动.
教师:指出橡皮擦与纸之间这种形式的摩擦是滑动摩擦,讲明概念并举例后提出问题,橡皮擦与纸摩擦后留有尾迹,这尾迹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观察尾迹中的橡皮沫,以橡皮沫中有铅笔色素和纸被擦白这些现象中,分析出滑动摩擦本质,摩擦的过程中,相互摩擦物体的互相啮合的凹凸部,相撞碰被破坏形成了尾迹.
学生实验(2):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切一根细长橡皮条,用手拿住橡皮条顶端在纸面上做滑动摩擦.
教师:提出问题,橡皮条弯曲方向与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观察后得出橡皮条弯曲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开展讨论得出,在滑动摩擦过程中有阻碍物体运动的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学生实验(3):用手指沿水平方向推桌面上物理书做匀速直线运动.
接下来教学活动,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
问:书匀速运动的过程中受哪些力作用?
答: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问:其中哪些力是平衡力.
答:重力与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分别是一对平衡力.
问:如何测量这时的摩擦力大小呢?
答:测量出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
问:为什么这时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
答:因为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学生实验(4):把物理书的一端架在笔盒上成一斜面,先把一支圆珠笔从斜面上自由滚下,再把笔竖放在斜面上,用手轻碰笔滑动一小段后停止滑动.
教师:指出前者笔从书面上滚动而下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同时提出问题:这两种摩擦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再次动手实验后总结出摩擦形式不同,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三、应用知识解题(学生独立完成)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_________叫做滑动摩擦,在滑动摩擦中_____的力叫做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
3.笨重的机器底部常安装上小轮,搬动时更为省力,这是应用了______道理.
四、教学测评
1.下列几种关于摩擦力的说法,哪一种正确? [ ]
a.物体只有在很快运动的时候,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b.物体静止时一定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c.人的手握住东四,原因之一,靠的就是摩擦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用水平力去推静止在水平地面的大木箱,没有推动,其原因是: [ ]
a.木箱有惯性.
b.木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c.推力小于木箱所受的摩擦力.
d.木箱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 ]
a.100牛顿
b.10牛顿
c.50牛顿
d.55牛顿
五、教学反馈及矫正:
(举黑板反馈,教师口头予以矫正)
《力 》教案设计 第9篇
(一)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
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师出示小黑板。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
推土机对土的推力
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学生回答)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教师:吸铁石对铁钉有吸引力,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铁块对小磁针也有吸引力。这说明磁铁吸引铁,同时铁也在吸引磁铁。
3.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教师:用弹簧把锯条拉弯,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这说明锯条对弹簧也有一个拉力。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
(3)实验: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练习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章后习题1、2。
(四)说明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l)“作用”就是力。(2)力离不开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3.强调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于作用产生了力”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法。否则学生会误认为除了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力。这样对学生将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好处。
4.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步深化。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力 》教案设计 第10篇
(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 刘崇灏)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多少?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见图12-1)。
总结、板书: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F浮=G-F'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图12-2进行。
(2)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见图12-2)。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板书:“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板书:“3.物体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
《力 》教案设计 第11篇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 =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 =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力 》教案设计 第12篇
(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 刘崇灏)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多少?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见图12-1)。
总结、板书: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F浮=G-F'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图12-2进行。
(2)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见图12-2)。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板书:“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板书:“3.物体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
《力 》教案设计 第13篇
(一)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
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师出示小黑板。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
推土机对土的推力
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学生回答)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教师:吸铁石对铁钉有吸引力,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铁块对小磁针也有吸引力。这说明磁铁吸引铁,同时铁也在吸引磁铁。
3.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教师:用弹簧把锯条拉弯,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这说明锯条对弹簧也有一个拉力。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
(3)实验: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练习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_力,力的效果是______。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杯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章后习题1、2。
(四)说明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l)“作用”就是力。(2)力离不开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3.强调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于作用产生了力”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法。否则学生会误认为除了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力。这样对学生将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好处。
4.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步深化。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力 》教案设计 第14篇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 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 浮力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让学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两个力的作用”。石块下沉说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体的物体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由此对于浸入液体的物体得出结论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在液体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呢?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 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第142页5题 一、综合探究设计的意图 1.相关理论依据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关系原理。 第一,文化与经济、政治是有明显区别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第二,文化与经济、政治密切相关。 一方面,在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政治,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另一方面,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总要反映和表达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的意志。文化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既表现为不同文化因素决定生产方式的不同特点,又表现为不同文化因素促进或阻碍生产方式的发展或更替。总之,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形态、性质等不同,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也很难搞上去。 (2) 文化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而展开。 ③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个国家不仅面临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而且面临着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 ④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 文化对人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36 ①文化是人创造的,人也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也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第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第二,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 第三,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人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带来影响,因而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人的过程,往往是人们主动地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第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其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也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需要基于长期的生活阅历和学习过程,积以时日,才能形成。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持久影响。 2.探究活动目的 本单元的综合探究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设计的,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确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仅表现在它对经济、政治产生重大影响上,而且表现在它对人的发展的重大影响上;帮助学生懂得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振兴民族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践行体验重点 设计本单元综合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料来亲身感受、体验和领悟文化的竞争力,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理解文化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接受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通过阅读和分析大量图文资料,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理解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第二,从国内外大量有关文化的事例中,感受文化的竞争力。 第三,从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和对国外影响力增强的大量图文资料中,.深切体会和感受中国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7 二、探究活动建议 1.探究指导 (1) 关于探究过程建议。 本单元综合探究可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让学生主动感受文化竞争力。 在阅读资料和分析图片的过程中,感受、体会文化的竞争力,并探求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 在“感受文化竞争力”这部分,提供了四则材料,在阅读材料时,应该首先弄清每则材料的中心意思。材料一主要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材料二主要说明我国从业人员的受教育年限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材料三主要说明美国的软件、娱乐等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材料四引用了中国著名思想家老子和军事家孙子的语录,说明精神因素的巨大力量和重要性。 在四则材料之后,提出了两个问题。 ◆运用这些资料,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有什么意义? 要点提示: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精神产品和精神财富,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你还能从社会生活的哪些现象中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要点提示:第一,美国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宇航、计算机、生物工程的飞速发展,使其在经济、军事方面的竞争力占据领先水平;第二,美国的电影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世界有很强的竞争力;第三,日本教育、科技的发展,使之迅速成为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卡通漫画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世界上同行业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第四,近年来,我国广告业发展很快,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等等。 “提升文化竞争力”这部分提供了三则材料和相关图片。材料五说的是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在申办XX年世界博览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幅图片表现的是中国欢庆申博成功的场面。材料六和图片说的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喝彩。材料七和图片说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尊重和重视,中国节日文化的影响力增强。 要求从综合国力竞争的意义上,运用有关资料,共同探究一个问题。 ◆今天,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在世界各地赢得尊重与喝彩? 要点提示:第一,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第二,中国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第三,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渗透力;第四,中国文化包含着能够与世界文化融为一体的因素;第五,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吸引世界各国人民;第六,世界各国的华人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第七,亚洲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第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 38 际影响力日渐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2) 关于“活动建议”。 第一,利用前面收集的资料,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举办一次演讲会。 第二,在弄清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基础上,可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一些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每个学生最好能够提出2~3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三,让学生对收集的资料和提出的对策与建议进行归类和整理,以专栏形式展示出来。 第四,举办资料展。例如,以“旋转的世界舞台”为题,展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图片资料;以“中外名画欣赏”为题,办一期名画展。 第五,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名曲,举办一场名曲欣赏会或演唱会。 2.注意事项 (1)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竞争力,必须提供大量的有说服力的资料,除教材提供的资料之外,教师可补充一些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资料,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展示和广泛交流。 (2) 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本综合探究的“补充资源”提供给学生。 (3) 整个探究活动,可考虑从大量的事实和材料人手,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一定按教材的呈现顺序进行。 (4) 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 (5) 教材提出的探究性问题,不必要求完全统一的答案,师生可以交流,本书中的提示只供教师参考。 三、补充资源 1.文化资本与文化竞争力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达,文化的作用越突出。企业之间的竞争经历了逐步深入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源、技术和资本的竞争;第二阶段是市场、管理和人力资源的竞争;第三阶段则是文化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必将深入到文化层次。 文化能带来增值价值,文化也是一种资本。先进的文化,能引起人们共鸣,能带来巨大的增值。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引发产品革新和附加值提高。文化因素的渗透,提高了商品附加价值和在市场上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高级化的新趋势,人们购买商品时已不再单纯追求其使用功能,而是日益注重商品与服务背后的观念价值。观念价值,是指商品或服务所包含的与一些社会群体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产生“共鸣”的无形附加物,例如,品位、感受、感觉、情趣、意味等。一般而言,商品的市场价值可分解为功能价值和观念价值两部分。前者体 39 现为客观的、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商品特性,后者是主观的、可以体会和感受的无形附加物;前者由科技创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质基础,后者因文化渗透而生,是附加的观念。 2.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一书第一次以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作为着眼点,以电影、广播电视、音像、报刊、出版、娱乐、广告等七个文化产业的重点行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构筑理论模型,建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际状况。 报告对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以及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思路进行了梳理。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概念。从国家角度谈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它既是一种现实竞争能力,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竞争力表现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从市场占有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竞争力表现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从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文化产业竞争力表现为文化产业各种生产要素合理的、有效的组合。 该书把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放在国家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是该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第二,一个国家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也与该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包括人力资源、资本、文化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流通情况等。第三,竞争机制对提高文化竞争力尤为重要。市场竞争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第四,政府管理体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行政效率以及法制健全程度等,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五,与其他产业相比,一个国家文化传统与文化产业有着更为深厚的联系,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着更为深刻的影响。 报告通过对15个国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仅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即使与一些新兴国家相比,差距也很明显。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很不相称,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问题。 报告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 3.打造文化品牌城提升文化竞争力 蓬莱市以城市文化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层次和品位,通过发掘、塑造、弘扬先进文化,培育独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人间仙境”和“国际和平城”品牌,营造“诚信、开放、包容、亲和”的城市人文环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树立城市形象,扩大了城 40 市影响力和辐射力,以先进文化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对外资的吸引力。到XX年上半年,已有国内30多家上市公司和100多家跨国企业到蓬莱投资,形成大旅游、临港工业、葡萄及葡萄酒三大主导产业,合同和实际利用外资7.7亿美元和4亿美元:合同和实际利用内资分别为80亿元和45亿元。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2)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5)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哪些是益摩擦?哪些是有害摩擦力?并能解释常见的现象。(6)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存在。(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 学 难 点 教 学 重 点教学重点: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设计思路摩擦力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主动探究归纳,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主动设计实验,通过归纳和总结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从而知道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且能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器材 教师:一杯米、筷子学生:长方体木块以及细线每两人一套、弹簧测力计每两人一只、毛巾、棉布、砝码、圆珠笔心要能够满足一个组同学的使用量[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一、引入课题 认识摩擦力 1. 演示“筷子提米”引入摩擦力 2. 指导学生探究书图 8-22实验。 要求:拉物体的力要由零开始缓慢增加,直至将物体拉动为止。 3. 摩擦力的分类: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例1:判断下列摩擦分别属于何种摩擦 a、铅笔芯与纸之间的摩擦 b、走路时,鞋与地面之间 c、圆珠笔写字时笔与纸面间 d、黑板擦与黑板间1、观察、思考:为什么竹筷能将杯子提起来? 2、按图8-22所示的方法,动手实验,归纳出感受: 拉 力大到一定程度物体才滑动,滑动后还要一定大小的拉力作用来维持物体的运动 3、思考并回答 a、滑动摩擦 b、静摩擦力 c、滚动摩擦力 d、滑动摩擦 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通过实验感知桌面对运动物体有阻碍作用 建立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二、活动:8.5 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1、 你能改变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吗? 2、 引导学生对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进行研究 3、 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引导学生分别对课本上的思考内容进行研究 4、 点评,鼓励学生 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1、 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 2、 阅读“信息快递”并实验几次 3、 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收集证据,交流研究结果 4、 完成课文中的填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为学生的交流合作,语言表达提供了机遇三、生活中的摩擦 1、 提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 2、 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 总结: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a、增大压力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减小压力b、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c、变滑动为滚动摩擦d、使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例:下列情况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摩擦力大小的a、自行车把手上刻有花纹 b、体操运动员上杠前涂镁粉 c、刹车时用力捏闸 d、轴承e、加润滑油或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1、观察图8-23四幅图,讨论、回答问题 2、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害摩擦,哪些有益摩擦 3、思考并回答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c、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 d、变滑动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e、使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来减小摩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四、研究自行车活动8.6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问:自行车上哪些部位存在摩擦?哪些摩擦是有害的?分别采用了哪些方法增大或减小了摩擦?学生上讲台对照自行车图片回答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六、布置作业以《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为题,写一篇科幻作文。学生作文科幻小作文,使本节知识得到升华板书设计1、摩擦力产生条件:物体将要运动或已经运动时, 静摩擦力种类 滚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a、压力大小 b、接触面粗糙程度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4、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减小压力 b、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c、变滑动为滚动摩擦 d、使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A.知道浮力的概念。B.理解物体浮沉条件。C.(1)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2)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3.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4.教学时间:1教时。 5.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煤油。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厘米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P141图12-2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煤油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煤油中时,同样也受到煤油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师: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均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那么,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同时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如果浮力大于物重、浮力等于物重、浮力小于物重,物体将怎样运动?演示课本P141图12-3实验。 生:F浮 (1)容易混淆的几个物理概念(板书) ①“浸没”是指物体全部浸入(在)液体里,被液体全部包围。 ②“浸入(在)”是指物体部分或全部浸在液体里,部分或全部被液体包围。 ③“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上,只有部分浸入液体里,V物>V排。 ④“悬浮”是指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并且可以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深度,V物=V排。 ⑤“上浮”和“下沉’”是物体在重力和浮力共同作用下,物体向上或向下运动的过程,即F浮>G,物体上浮,F浮 (2)练习题 有一小球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小球时读数是40牛,把它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秤的读数是25牛,小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解析 小球挂在弹簧秤上放入水中,此时小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和弹簧秤的拉力(F拉),所以小球受到的浮力。 F浮=G-F拉=40牛-25牛=15牛。 3.浮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板书) 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里(用课本P142图12-4说明),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后、左、右的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互相平衡,为何还会受到浮力?(启发学生思考) 师自答:这是因为它的上下两个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力F上,大于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F下,向上和向下两个压力差就是水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即F浮=F上-F下。 师问:如果把上述的正方体浸入其它液体,如盐水、煤油,甚至放在空气中,有无上述这种压力差的存在? 生:均有压力差存在。 师: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讨论) 师总结:浮力是由于周围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这个压力差就是液体对浸入物体的浮力 F浮=F上-F下(板书) 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浸入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的下表面受到竖直向上的压力,上表面受到竖直向下的压力,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所以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板书) 练习1 如图1所示的容器内盛有水,其中浸入了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A,A的底面和容器底面紧密接触(A的底下无水),A的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为1米,求A受到多大的浮力? 解析 物体A没有受到浮力,原因是A物体的下表面没有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只有上表面受到竖直向下的压力,物体没有受到压力差,故没有受到浮力。 练习2 如图2所示,物体A、B、C、D均浸入到容器里,且各物体均与容器的底面紧密接触,哪个物体受到浮力? 解析 由“压力差”可知,除A物体没有受到浮力外,其余物体均受到浮力。 三、小结 师总结:(1)什么叫做浮力?浮力产生的实质是什么?(2)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3)求浮力的方法有几种? 四、布置作业 P149②①.P142③、④、⑤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滑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木板、重物、毛巾、轴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效果?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如何?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教师: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用比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没有开始运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们用比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开始运动起来,这时推力的大小超过了摩擦力.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必须继续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用力,桌子会停下来,这时的推力用来平衡摩擦力. 二、摩擦力 1.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 教师:当我们推桌子时,桌子没有动,这时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触,当桌子要运动时,产生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于有摩擦力,导致桌子要发生相对运动,但是没有动起来.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来.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见,桌子和地面接触,桌子在地面上已经发生相对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 综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表面不光滑.甲、乙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挤压,两个物体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体要发生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这就是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应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们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学生实验(课本图912) 教师: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3)学生实验 教师:在木块上放一个铅笔盒,这时,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增大,再测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4)学生实验 教师:将毛巾铺在木板上,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测量木块在毛巾表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5)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摩擦力对物体的相对运动起阻碍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三、增大有益摩擦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人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 (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很难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 (学生举例,教师讲评) 四、减小有害摩擦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可见,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 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 五、总结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章后习题7、8.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力.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学方面的物理学家和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 更多优质教案课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右侧),找素材就来“鲸罗书馆”。上传您的稿件,人人都是创作者!《力 》教案设计 第15篇
《力 》教案设计 第16篇
《力 》教案设计 第17篇
《力 》教案设计 第18篇
《力 》教案设计 第19篇